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1 毫秒
1.
王庆雨  刘凯  朱锦程 《城市地质》2010,5(4):17-20,7
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辽宁省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支持缺水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
色达县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丰富,既有辽阔的草原、雪山冰川,又有森林峡谷、奇峰怪石、湖泊沼泽。旅游资源开发应结合当地实际,紧跟时代步伐,亲近自然的个性化旅游设计是未来旅游的方向。以发展旅游经济为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松辽平原(吉林省部分)由于自然环境背景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近几十年来频繁的人类活动,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对全区经济已构成严重威胁。水资源严重紧缺、地下水质恶化、地下水降落漏斗普遍存在于平原各地,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也正在发展蔓延。为了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势头,逐步在松辽平原实现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从全区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特征出发,针对松辽平原东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赋存条件复杂,水资源严重紧缺和松辽平原西部地区承压水环境恶化及出现的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综合修复与整治的新方法,对维系吉林省经济及生态省建设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聚林  陈志辉  胡文贤 《甘肃地质》2002,11(2):74-80,44
一个地区大地热流场的高低及时空分布特征与该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有关。甘肃中东部分布着诸多地热异常点 (泉、孔 )及地热田 ,通过对其所处的地质构造、地下水资源和地层环境背景的分析 ,就已获得的地质、地球物理等信息与地热异常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以寻求更多更好的有开发前景的地热资源。  相似文献   

5.
综合物探手段在煤田灭火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是煤田火区最严重的地区,每年烧掉煤炭资源1003万t、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为此,新疆综合地质勘查队利用综合物探手段,对煤田火烧区进行勘探,探明火区内的地质构造、火区范围及燃烧深度,为煤田开灭火设计及施工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为了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逐步达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剖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长期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介绍了生态环境灾害的调查方法与监测手段,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方法与策略。通过建立具有系统综合性、动态可调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恢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文章还就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研究方向及目标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实地调研和大量文献分析,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论述,认为城市化过程本质上就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凸现,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场所,屯垦是西北干旱地区最能体现人地关系的耦合点。在西北干旱地区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屯垦和矿产资源开发有较大的带动作用。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人口分布和聚居程度极不均衡,社会经济分异较大,城镇功能单一,部分地区和城镇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并不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结果,而是资源开采、行政建制的设立、极端自然条件下生存的需要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城市分布空间格局以带状、团状、串珠状为主,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演化模式,城镇发展表现出多元复合的特征,是政治、经济、生态环境、资源、民族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关联、起伏变化的结果。城镇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是未来西北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 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提出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只有城镇、没有村落的新型城市社会,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孙愿  王珑莺武征 《西北地质》2003,36(C00):176-181
目前,煤矿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已成为煤炭开采企业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孙家岔煤矿开发建设方案的分析,结合陕北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预测煤矿开采期的环境影响,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意见,达到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李秀丽  韩廷印 《地下水》2010,32(4):34-37
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利用地表水回补地下水成为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朱庄水库水源条件以及下游河道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百泉泉域水资源的供需现状与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后,认为利用朱庄水库放水回补百泉泉域地下水从条件上及经济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详细论述了地质构造、地层、岩石、地貌、地下水、地热及地质灾害等地质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及调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燕  吴玉鸣 《冰川冻土》2006,28(2):293-298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以西南岩溶地广西为例,采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对2004年广西区域生态足迹状况进行了测算和实证分析,并与2003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广西人均生态足迹由2003年的1.1378 hm2上升到2004年的1.223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3年的0.5753 hm2下降到2004年的0.5736 hm2,广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强度已经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供给;人均生态赤字由2003年的0.5625 hm2增长到2004年的0.6503 hm2,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广西生态环境发展向良性和可持续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2.
周斌 《甘肃地质》2011,(4):60-64
甘肃省是一个生态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的省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森林及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功能弱,环境自净能力差;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并且随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呈恶化之势,已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生态地质环境现状,为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北京顺义区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忠海 《城市地质》2003,15(1):18-23
本文在北京顺义区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大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顺义区的主要地质环境进行了初步调查,认为该区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如断裂活动性强、地震活动频度高、地壳稳定性差、第四纪地层发育、松散易液化的细粉砂土及不规则分布的软土分布面积较广,地面及地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水资源不足,容易发生地震、地裂缝、砂土液化、地面沉降、水环境污染及地基失稳等地质灾害,建议进行专门的综合性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为顺义区总体发展规划、保护地质环境以及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顺义平原区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地质灾害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顺义区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该区地质环境比较脆弱,断裂活动性强,地震活动频度高,松散易液化的细粉砂土及不规则分布的软土分布面积较广,地面及地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水资源不足,容易发生地震、地裂缝、砂土液化、地面沉降、水环境污染及地基失稳等地质灾害。建议进行专门的综合性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为顺义区总体发展规划、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重庆三峡水库生态经济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重庆三峡水库生态经济区是重庆市确立的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经济区。鉴于该区农村面积广、农业人口多、贫困面大、农村移民任务重的基本情况,决定了农业及农村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深入分析了重庆三峡水库生态经济区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土地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自然灾害频繁等主要问题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并治理各种工业及生活污染、推行清洁生产,控制人口增长、实施生态移民、协调人地关系,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化管理、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及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锁志 《西北地质》2003,36(3):92-96
西北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对水资源的不合理或过量开发利用,引发诸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次生盐渍化等一系列与水有关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上述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和措施:在水赍源利用上要以流域为基础,合理调配,计划用水,既要保证发展经济用水,又要保持生态环境不遭受管理坏;严格控制地表水库的建设,充分发挥戈壁滩天然地下水库作用;要把水资源评价与如何开发管理联系起来,建立具有超脱地位和跨部门的权威性机构,按流域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   总被引:130,自引:11,他引:130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 ,应用中国西北五省区的截面统计资料对该区域 1999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 .结果发现 ,陕、甘、宁、青、新的生态足迹都呈现赤字 (分别为 0 .1119、0 .3995、0 .42 42、0 .0 6 1、0 .886 3hm2 ·人 -1) ,这表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还发现各省区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的GDP产出系数呈现出陕 >宁 >青 >甘 >新 ,这反映出五省区的资源消耗产出效率的差异 .最后对生态足迹理论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  相似文献   

18.
The geologic setting of an urban environmen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at particular urban culture. Human activities can involve devegetation, soil loosening, soil‐water and ground‐water changes, soil erosion, and changes in surface‐water hydrolog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he geologic resources and history of the Punjab region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Bronze Age city of Harappa, located in northeast Pakistan. Archaeological deposits at this site date between at least 3300 B.C. and 1700 B.C. A geologic and geomorphic framework is provided which presents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ancient Harappans with their local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 with these geologic processes affecting both the initial settl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ancient urban center. Buried soil elevation data, mapped soil distributions, and geomorphic models are used to construct an approximation of the preoccupation paleotopography beneath this site. © 2000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19.
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公路、铁路、输油管线、输电线路等)的修建和运营对沿途周边的冻土热状态、土壤理化性质、水文过程以及陆面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并对冻土的工程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冻土工程作用下的生态环境变化是冻土学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文献综述,对冻土区线性工程的主要特征,以及近几十年来工程影响下冻土环境和植被变化研究进展与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目前,生态环境各要素对工程的反馈研究十分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要素与工程相互作用的机理、过程的研究还需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重点拓展有效的监测手段,为冻土区生态环境监测和研究服务;同时,在深入理解寒区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作用机理、过程基础上,积极开展冻土区工程环境容量阈值评估以及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研究,为寒区大规模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Oasis is the core area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western regions, and is also a territory with promin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ecause of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asis in Qingtongxia Irrigation District is threatened by soil salinization, shrinkage of lakes and wetlands, and deterior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As for thes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direct cause is the loss of regulation of groundwater depth or serious pollution of water caused by man-made irrational exploitation, and the root cause lies in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un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regar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rimary task for the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asis in Qingtongxia Irrigation District is to adjust the allocation structur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s, for which the direct means is to carry out dynamic control of water and salt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land type in the Irrigation District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