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北黄海长山群岛海域环境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9年7月至1990年5月北黄海长山群岛海区四个航次(春、夏、秋、冬)水质及底质14000余个数据的分析测试结果,探讨了测区水质、底质各要素分布特征,并对其环境质量现状作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环境质量良好,南部海域环境优于北部。  相似文献   

2.
六横大岙附近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5年4月对码头工程区附近海域的水质和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现场调查,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法,评价了该海区水质和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水质中无机氮严重超标,超三类标准的超标率达100%。无机磷超一类标准的超标率达100%,有个别测站超二类标准。COD、pH、DO、油类均低于一类海水标准。潮间带水质基本符合一类水质要求。底质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根据1990年2月8月宁波市海岛资源综合调查资料,从水质,底质和生物三个方面对石浦港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计算了石浦港的海水环境‘容量和底量环境容量,并预测了三门湾开发中的下洋涂围涂,岳井洋堵港两大工程地石浦港容量的影响和变化。  相似文献   

4.
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潮间带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主要根据1992~1993年夏、冬两季南麂列岛潮间带环境本底调查的数据,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法,评价了该自然保护区潮间带的水质、底质和生物体的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冬季的水质符合一类海水标准,夏季大部分区域为清洁区,仅国胜岙属尚清洁,火黍海水受到轻度污染。国胜岙的底质已有轻度污染,火岙属尚清洁,这主要与沉积物的类型有密切关系。保护区内生物体重金属的残留量均未超标。文中还提出了防治潮间带环境污染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海岛周围海域的环境质量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海岛海域环境质量调查的资料,选用各海岛水质、底质和生物体中超标的污染物质的数据,评价各海岛的环境质量,为海岛综合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水平养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 2 0 0 1年 2月和 7月对崎岖列岛附近海域的水质和底质表层沉积物调查结果 ,采用环境质量单项评价标准指数法 ,对该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 :(1 )该海域水质的 p H值、溶解氧和石油类等环境因子基本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浓度则超标严重 ,该海域水质已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 (夏季比冬季富营养化程度略低 ) ;(2 )该海域底质表层沉积物中除部分站位的重金属 Cu、 Zn含量超标外 ,有机质、石油类和重金属 Pb、 Cd、 Hg的含量均未超标 ,底质环境状况尚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根据1992年8月和1993年2月(夏、冬两季)对南麂列岛潮间带的环境本底调查以及对水质、底质、生物样监测结果的资料整理而成。调查结果表明,潮间带水质、底质除个别断面外,均处于良好状态。生物体重金属残留量全部低于全国海岸带调查时统一的标准,生态环境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4年5月的现场调查,从水质、底质和生物三个方面构建了曹妃甸近岸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曹妃甸近岸海域各站点健康水平和综合健康水平。评价结果显示:底质优于水质和生物,综合健康评价结果为亚健康。采用反距离权重(IDW)空间插值法绘制的水质、底质和生物的健康状况空间分布图以及综合健康水平空间分布图。水质、底质和生物的健康水平空间变化趋势差别较大,综合健康分布图反映出研究区西侧比东侧污染更为严重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环境状况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污染源估算以及水质和底质的监测数据对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水动力条件、污染负荷以及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广西沿岸主要海湾水质和底质环境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96年夏季和冬季2个航次广西近岸主要港湾的水质和底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港湾的水质状况较好,大部分区域的油类和重金属含量均低于一类海水标准;底质受到的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11.
Acouso-physical properties of sea floor sediments in the southeast offshore sea area of Hainan Island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analyzed. In many cruises,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measurements of seawater, measurements of shallow stratum and side-scan sonar have been made. Acoustic parameters, basic sedimentary parameters, physical-mechanical parameters and 14C age, etc., have been measured. The sediment elastic parameters, including Young's modulus, bulk modulus, constrained modulus, rigidity modulus, Poisson's ratio, Lames constant, etc., have been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ssion wave velocity of the seafloor sediment in the sea area ranges from 1474–1700 m/s, and there are high and low sound velocity sediment types in the different sea areas;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is 150–600 m/s; at 100 kHz the sediment sound attenuation is 35–260 dB/m, the sediment density is 1.4–2.0 g/cm3; the sediment porosity is 42–88%. Sound field parameters and describing sound reciprocity between sea and seafloor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溶解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依据1997-2003年每年1次的南黄海调查得到的溶解有机碳(DOC)数据,重点分析了2002年秋末冬初季节南黄海DOC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制。结果表明,2002年秋末冬初南黄海表层海水DOC质量浓度为1.62~2.42 mg/L,平均值为2.02 mg/L,高于大洋的平均值,具有典型近海特征;南黄海DOC分布呈现北部高,南部低,在量值上,A断面>B断面>C断面,且有显著近岸高、远离海岸中部海区低的特点。近岸高值区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包括径流输入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陆源输入相对生物生产过程更为重要;中部低值区主要受控于来自东海低DOC海流的冲淡作用。垂直方向上DOC质量浓度变化不大,这明显与南黄海海水混合较好有关。7 a中南黄海DOC质量浓度总体上呈略微下降趋势,北部海域表现尤为明显,南黄海生物生产量的下降及近年来南黄海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是引起DOC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悬浮体系指悬浮在水中,经过过滤能停留在滤膜或滤纸上的一切物质质点,其中包括泥沙颗粒、浮游生物及各种胶体物质等。悬浮体浓度分布是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反映,与物质来源,海洋环流、潮流、波浪等动力要素密切相关。因此,悬浮体浓度及运移途径是测试环境条件的重要参数,对其进行研究将对开发港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探讨现代沉积过程则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ight survey cruises in different season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Yellow Sea (YS) and East China Sea (EC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08.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and hydrolog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during each cruise. Data analysis showed that total suspended sediment mass was approximately 0.18 × 109 tons in the surveyed area during spring and autumn seasons. Highly turbid waters were found in the shallow waters between the Subei coast,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the Zhejiang coast with seasonal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15.
The Kara Sea is part of the Western Arctic shelf of Eurasia. The deposition of sediments in this shallow sea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solid runoff from two great Siberian rivers (the Yenisei and Ob) and the glacial periods when the sea area repeatedly (during the Quaternary) dried up and was covered by continental glaciers. The rise of the World Ocean due to Holocene warming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the sea area to the south and complete degradation of the ice sheet. In this article, new data on the ge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urface (0- to 2-cm) layer of sea-bottom sediments are considered, which reflec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rine sediments during the maximum sea level.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variance for 24 chemical elements reveals sediment chemotypes,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lithotypes is performed. The presented data have been collected on cruises of the R/V Akademik Boris Petrov in 2000, 2001, and 2003 and the R/V Akademik Mstislav Keldysh in 2015.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级浸取分离的方法获得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的氮,首次探讨其分布的区域性特征: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测线上均呈现出波状分布。B测线的基本上呈现出中部海域高,两边海域低,而西部海域又略高于东部海域的趋势,D和E测线的基本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C测线的则呈现出西低、东高的趋势,F测线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缓,从整体上看,SOEF—N和TN的分布呈现出西部海区比东部海区低的趋势。受各测线上沉积物种类差异的影响,自北向南各形态氮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其中SOEF-N在各测线上的变化幅度最大,且自北向南降幅最大。受水动力及沉积物粒度的影响,不同形态氮在黄海槽内各站位沉积物中的含量较高。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测线上的分布还表明,陆源输入对南黄海沉积物中氮测线分布有较小的影响,海洋自生氮对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含量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南黄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于2020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南黄海进行了两个航次的野外观测和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垂直分布、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15个,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在两个航次中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75.6%和84.6%。其他较重要的类群还包括底栖桡足类、轮虫类和枝角类等。夏季和秋季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514.9±32.1)ind./(10 cm2) 和(350.8±30.7)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干质量)分别为(651.7±98.0)μg/(10 cm2)和(589.2±37.1)μg/(10 cm2)。小型底栖动物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差异。在季节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类群组成存在极显著差异。结合环境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沉积物中值粒径是引起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在空间分布上,夏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类群组成在不同水深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秋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类群组成在不同水深间差异不显著。推测黄海冷水团是影响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中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和类群多样性相较于国内其他对南黄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较低,其中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及有机质含量是引起南黄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丰度比值(N/C比值)评估显示秋季该区域存在有机污染,这一结果与应用大型底栖动物对同一区域进行环境评价的结果不一致,对于应用N/C比值评价环境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夏季黄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6年6~7月对黄东海大面调查的资料,分析研究了黄东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浓度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黄东海POC的浓度范围是6.07~2 204.17μg.L-1,平均浓度为147.15μg.L-1。POC整体上呈现近岸浓度较高、远岸浓度较低,北部浓度较高,南部浓较低的分布特点;在长江口外及浙江近岸海区存在POC的高值区,特别是长江口外,表层和底层POC浓度很高,这主要是受到长江陆源输入的重要影响。在垂直分布上,南黄海区POC的浓度分布整体上呈现上层水体浓度较低,下层水体浓度较高的特点,这主要是受底质再悬浮的影响。而东海区呈现近岸POC浓度较高,离岸POC浓度较低的特点,这主要是受长江冲淡水输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有较广泛分布,属种较大洋和开阔海少而单调。黄海南部见有14个种,北黄海及渤海海峡4~5个种,渤海沿岸区2~3个种。钙质超微化石分异度D_H以及主要化石种相对百分含量的高值区的主轴线的走向与现代黄海暖流的流路密切相关。得出黄海暖流由南黄海东南部流入北黄海,通过渤海海峡的北侧进入渤海,在渤海中部呈南北向伸展。  相似文献   

20.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于 1997年 6月、1998年 9月和 1999年 4月 3个航次对渤海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在研究海区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 30 6种 ,其中甲壳动物 97种 ,环节动物 95种 ,软体动物 88种 ,棘皮动物 11种 ,其它动物共 15种。其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 5 76 ind./m2和4 4 .4 7g/m2。渤海大部海区的总平均生物量在过去十年中可能未发生大的变化。渤海含砂量相对高的生境有较高的动物丰度 ,而在水位较深的水域 ,由于有较高的初级生产量到达底部 ,从而支持着较高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渤海海峡口可能是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