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超  盖增喜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4):1225-1237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5年4月15日15时39分,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39.8°N,106.3°E)发生MS5.8地震,震源深度为10 km.地震发生后多家机构对其开展了研究,本文使用喜马拉雅Ⅱ期布设在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台站观测数据,通过走时反演和波形拟合反演的迭代,获得了该地区地壳一维速度结构,接着利用直达P波观测与理论走时差对震中位置重定位,然后反演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以及震源深度,最终得到了区域速度结构、地震的三维坐标、发震时刻以及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发生于世界时2015年4月15日7时39分26.718s,震中(39.7663°N,106.4304°E),震源矩心深度18 km,矩震级MW5.25,节面Ⅰ走向176°,倾角85°,滑动角-180°,节面Ⅱ走向86°,倾角90°,滑动角-5°.结合该区域断裂带构造运动分析,本文认为此次地震是左旋走滑破裂,略带正断分量,断层面是节面Ⅱ,走向为NEE(近E-W)向,发震构造为震中附近的E-W向隐伏断裂.  相似文献   

2.
1987年8月2日寻乌地震的破裂方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士成  王耀东 《地震地质》1991,13(4):353-360
1987年8月2日,江西省寻乌发生M_S5.5级地震,震中烈度Ⅷ度,震中位于24°58′N,115°39′E,震源深度13km。本文根据震害特征、地壳构造活动性、震源机制、建筑物破坏的优势方向和介质条件,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破裂方式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21°~36°N,98°~112°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该地区193个地震台记录到的、发生于1992~1999年的10057次地震的79706条P波震相读数资料和72169条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精确定位,得到了其中的6496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定位结果显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震源分布的更加精细的图象;在许多地震带,地震震中具有更加明确的条带状分布的图像,揭示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定位结果得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绝大多数地震(91%)的震源分布在20km深度内,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震层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厚度不超过20km。  相似文献   

4.
新疆天山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特征及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其壳幔变形和深部结构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天山地区地震台站资料较少,致使壳幔变形研究结果与解释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利用在天山地区(40°N-46°N,78°E-92°E)新布设的11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该地区39个固定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地壳厚度及壳幔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天山地区(41.5°N-44°N,78°E-88°E)平均地壳厚度为56 km,塔里木盆地(40°N-41.5°N,79°E-90°E)、准噶尔盆地(44°N-46°N,82°E-90°E)和吐鲁番盆地(42°N-43°N,88°E-90°E)具有较厚的沉积层,地壳平均厚度为43 km、53 km和46 km,整体表现为天山厚、盆地相对较薄的特征;在研究区南天山的最高峰(42°N,80.5°E)及北天山的最高峰(43.5°N,86°E)附近,中下地壳存在较厚的低速层,我们认为在强烈挤压作用下低速、低强度的中下地壳强烈变形可能是导致该区域快速隆升的主要原因.在研究区中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山地区,中下地壳及上地幔均存在低速层,且盆地莫霍面向天山倾斜明显.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测,在南北向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下,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发生了向天山造山带方向的双向壳幔层间插入俯冲.在研究区东部,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与天山东部接触带的地壳内没有明显的低速层,推测应处在早期挤压变形状态,该区域的壳幔边界为缓变的速度梯度带,可能与上地幔热物质侵入或渗透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月新闻     
伊朗中北部发生强烈地震  2 0 0 4年5月2 8日1 2时38分4 6秒(国际时) ,伊朗中北部发生了强烈地震。据德黑兰大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测定,此次地震的震级为里氏5 5级,震中位于马赞达兰省恰卢斯市郊区的巴拉代镇。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公布的结果为:震中位于51 582°E ,36 2 74°N ,震源深度为2 8 5km ,震级为MS6 4 ;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快报结果为:震中位于36 32°N ,51 0 0°E ,震源深度为55km ,震级为MS6 6 )。震中距伊朗首都德黑兰大约70km ,距马赞达兰省首府沙里约1 35km。从伊朗里海各省到中部和西北部的8个省都有…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及邻区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面波层析成像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忠贤  李红谊  胥颐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2):3994-4004
本文利用瑞利波群速度频散资料和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中国西部及邻近区域(20°N—55°N,65°E—110°E)的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这一地区存在三个以低速地壳/上地幔为特征的构造活动区域:西蒙古高原—贝加尔地区,青藏高原,印支地区.西蒙古高原岩石圈厚度约为80 km,上地幔低速层向下延伸至300 km深度,说明存在源自地幔深部的热流活动.缅甸弧后的上地幔低速层下至200 km深度,显然与印度板块向东俯冲引起俯冲板片上方的热/化学活动有关.青藏高原地壳厚达70 km,边缘地区厚度也在50 km以上并且具有很大的水平变化梯度,与高原平顶陡边的地形特征一致.中下地壳的平均S波速度明显低于正常大陆地壳,在中地壳20~40 km深度范围广泛存在速度逆转的低速层,这一低速层的展布范围与高原的范围相符.这些特征说明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的变形是在印度板块的北向挤压下发生塑性增厚和侧向流动.地幔的速度结构呈现与地壳显著不同的特点.在高原主体和川滇西部地区上地幔顶部存在较大范围的低速,低速区范围随深度迅速减小;100 km以下滇西低速消失,150 km以下基本完全消失.青藏高原上地幔速度结构沿东西方向表现出显著的分段变化.在大约84°E以西的喀喇昆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的北向和亚洲板块的南向俯冲造成上地幔显著高速;84°E—94°E之间上地幔顶部速度较低,在大约150~220 km深度范围存在高速板片,有可能是俯冲的印度岩石圈,其前缘到达昆仑—巴颜喀拉之下;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以北区域,存在显著的上地幔高速区,可能阻碍上地幔物质的东向运动.川滇西部岩石圈底界深度与扬子克拉通相似,约为180 km,但上地幔顶部速度较低.这些现象表明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的变形/运动方式可能与地壳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使用甘东南地区三维速度模型,利用三维网格搜索法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及其震后三天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4.54°N,104.189°E,震源深度13.5km;余震震中呈NW或NWW方向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吻合,主要分布于5~20km的深度,震中在深度剖面上呈SW向;发震断裂为倾向SW的隐伏断层,位于临潭-宕昌断裂NE方向,距临潭-宕昌断裂约20km。  相似文献   

8.
作用于南海北部地壳岩体的外场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光弹等色线与地震震中密集程度对照法,得到本研究区等效外场力的主要特点为:(1)非匀布荷载;(2)方向大致为:东—中部在N13~79°之间;西北部为SN向;西部在N51~78°之间;西南部在N25~69°E之间。  相似文献   

9.
利用层析成像的最新成果,对研究区(28°~39°N,112°~124°E)的中强地震深部构造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强震位置、地表地质构造和活动构造单元的划分与上地壳速度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M≥6.0地震大多数分布在上地壳高速区与低速区的交接地带或高速区,低速区内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少;分布在高速区的地震,主要活动在高速区内的速度变异地带。华北平原断块的边界带及其内部是研究区内主要的中强地震活动场所,该断块西、北部的裂陷盆地带在上地壳以间断的大片低速区为特征,在与高速区的交接地带,中强地震呈带状活动,并有活动断裂带的发育。北西向展布的周口-合肥-宣城低速条带分隔大别山、鲁西-安徽高速区,北侧与高速区的交接地带中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可能是华北、华南两大构造区在深部构造和现代活动构造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2)霍山-六安地区历史中强地震和近代小震活动频繁与东大别山中部在中地壳发育低速层及存在切穿地壳的两组深断裂有关。(3)安徽的中强地震活动在深部构造上分区特征明显,依据历史地震活动重演和发震构造条件(深部)类比的原则,对安徽未来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危险区进行了初步判定。  相似文献   

10.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北天山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双差地震定位法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北天山地区(42.5°—45°N,82°—89°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新疆32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1336次MS≥2.0地震的22704条P波和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中1133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6—35km,平均深度为20km,部分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地震向断裂带靠近。  相似文献   

11.
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考察初步总结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结果表明,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北纬37°37′、东经101°38′,震中烈度约Ⅷ度、震源深度13公里。Ⅵ度区面积为2600平方公里,长轴方向为N55°W。发震断层为冷龙岭山脊断层,该断层走向为N60°W,属于北祁连断裂带中段的组成部份。文中初步总结了有关地震前兆资料和震区宏观异常现象,对震区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中部的束麓断陷盆地及其邻近地区,为取得大震区地壳细结构,国家地震局系统的几个单位于1990年冬共同实施了一条穿过这一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测线通过7.2级主震震中位置(N37°32’,E115°03’),方位约N60°W,总长度约40km.它与元—济深地震测深剖面的震中区部分基本重合.深反射剖面采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1 1月华北地区 ( 3 3 .0°~ 42 .0°N,1 1 1 .0°~ 1 2 5.0°E)共发生 ML≥ 3 .0地震 9次 (见表 1 ) ,3 0日 0 8时 2 2分固镇 ( 3 3 .4°N,1 1 7.2°E) ML3 .9地震是本月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频度高于上月 ,参考 1 992年以来的月平均地震频次 ,1 1月略高于中等水平 ,地震活动月能量释放处于中等偏低状态 ,震中相对集中在华北块体、 1 1 7.0°E以东地区。表 1  2 0 0 1年 11月华北地区 ML≥ 3.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震中位置φN/°     λE/°震级ML震 …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了中国东北地区159个固定地震台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和27个流动地震台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的垂向连续记录,根据噪声成像方法得到研究区(105°E-135°E, 39°N-52°N)较短周期(8~30 s)的瑞雷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资料,再结合该区已有的天然地震长周期瑞雷波(36~145 s)的群速度频散资料,我们反演得到了中国东北地区200 km以浅深度范围内的三维壳幔S波速度结构,并得到了该区的岩石圈厚度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下地壳S波速度结构的横向分布,在重力梯度带两侧有很大的不同,以东地区显示为大范围的高速,以西地区则呈现为大面积的低速;松辽盆地下方岩石圈地幔表现为显著的高速,岩石圈地幔底界面深度可能在90~100 km,薄的岩石圈盖层暗示东北地区的岩石圈可能发生了减薄;郯庐大断裂下方呈现出大范围的比较显著的低速特征,断裂下方上地幔顶部可能有热物质活动.  相似文献   

15.
辽宁彰武4.8级地震的烈度与震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2月25日13时59分辽宁彰武发生Ms:4.8级的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彰武县马尾村(42°15′N、122°31′E)震中烈度为Ⅵ度。本文叙述了这次地震的烈度分布与震害。这次地震震害总的特点是房屋破坏不严重,但有裂缝的房屋在Ⅴ度和Ⅵ度区内广泛分布,震害有一定的隐蔽性。  相似文献   

16.
中-俄边界连续发生强烈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2003年北京时间9月27日、9月28日和10月1日,在中-俄边界分别发生7.9级地震(49.9°N,87.9°E)、6.9级地震(50.0°N,87.9°E)和7.3级地震(50.1°N,87.8°E)。这3次地震震中位于俄罗斯境内,距中-俄边界约80km,距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市约230km。新疆北部有强烈震感,地震造成2乡镇32家民房受损。许力生研究员利用CDSN的7个台站的数字波形资料反演了这3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3年2月14日石河子5.4级地震及其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石河子地震及其余震呈N40°E方向线性展布,与准噶尔南缘断裂近乎垂直;震源深度全部分布在15~30 km范围内,优势分布为15~25 km。石河子5.4级地震震中位置为44.001395°N,85.872175°E,距离新疆地震局测得的震中位置仅1.2 km,而距离宏观考察的震中位置约49 km。分析重定位结果其震源机制解得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准噶尔南缘断裂,而不是宏观考察的以连哈比尔尕山断裂;节面Ⅰ是主破裂面,而且其走向与重定位地震序列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提供的资料,2004年8月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3次(见表1),25日21时19分辽宁普兰店ML33地震是本月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频次略低于上月,参考1992年以来的月平均地震频次,8月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地震活动月能量释放处于偏低状态。震中分布在辽宁半岛曲家屯断裂带和聊城兰考断裂带南段河南境内。表1 2004年8月华北地区ML≥3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震中位置φN/°    λE/°震级ML震 中0120040805T02:58:08356115432   河南濮阳0220040805T21:29:0…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 ,2 0 0 2年 3月华北地区 ( 3 3 .0°~ 42 .0°N,1 1 1 .0°~1 2 5.0°E)共发生 ML≥ 3 .0地震 7次 (见表 1 ) ,1 7日 8时 2 6分黄海 ( 3 8.1°N,1 2 4.5°E) ML 4.1地震是本月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频度略高于上月 ,参考 1 992年以来的月平均地震频次 ,3月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地震活动月能量释放处于中等偏低状态 ,震中相对集中在华北东部海域。表 1  2 0 0 2年 3月华北地区 ML≥ 3.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震中位置φN/°    λE/°震级ML震 中0 12 0 0 2 - 0 3- 0 7T…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 ,2 0 0 2年 7月首都圈地区 (3 8.0°~ 41.0°N,113 .0°~ 1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1次 ,ML≥ 3 .0地震 1次 (见表 1)。 2 0日 2 3时 0 1分滦县 (3 9.9°N,118.8°E) ML 3 .4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强度和上月相比基本持平 ,频度与上月相当 ,能量释放处于偏低水平 ,震中主要分布在唐山地区。表 1  2 0 0 2年 7月首都圈地区 ML≥ 2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震中位置φN/°    λE/°震级ML震 中0 12 0 0 2 - 0 7- 0 1T 15- 41- 34 4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