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3年 1 2月 ,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培震研究员为实验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瑾研究员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原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新构造年代学开放实验室等为基础组建的。实验室以构造物理实验和模拟技术、活动构造与年代学技术、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流动地震台阵技术等为依托 ,以地震动力学 (地震机理、动力学过程等 )与强震预测为主题 ,以现今构造变形图像与强震危险性、岩石圈三维精细结构与孕震环境、活动构造习性与强震发生规律、构造变形机制与强震发生机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设有构造物理实验室、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现代地壳运动研究中心、流动台阵地震学研究中心等 4个研究单元。现有工作人员 35人 ,其中研究员 1 4人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2人 ) ,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1 1人。实验室通过依托单位接受地质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招收固体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现有在站博士后、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30余人。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构造物理学方面拥有构造变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与贵州省地震局联合召开的“进入21世纪地震地质学发展方向研讨会”于1999年6月22~25日在贵阳召开。来自全国地震系统、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25个单位的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得到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科技发展司、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科委和贵州省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会议首先由丁国瑜院士、马瑾院士、邓起东研究员、张培震研究员、汪一鹏研究员、刘百篪研究员等对进入21世纪地震地质学的发展作了中心发言,分别就20世纪后半期地震地质学的主要成就,当前地质学发展的新进展和动向,构造物理实验研究进展的动态,和21世纪地震地质学发展的新形势、新方向、新课题等作了介绍和展望,对与会代表进一步讨论有很多启发。代表们在讨论中结合我国地震地质特征和经济发展形势,对21世纪地震地质学发展的方向与任务,得到以下10点共同的认识:(1) 努力吸取世界地球科学的最新进展,推动和促进地震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2) 重视野外实际资料的获取,进一步开展中国活动构造定量研究和地震危险性评估;(3) 重视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加强大陆内部现代构造活动图象和动力学的研究;(4) 开拓近  相似文献   

3.
徐锡伟 《地震地质》2004,26(3):404-404
为促进科学交流和追踪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热点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宗晋先生提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发起成立了北郊地球科学论坛 ,第 1次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4月 2 8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新生代构造和气候环境变化。刘东生院士对北郊地球科学论坛的成立和第 1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给予了高度关注 ,丁国瑜院士、马宗晋院士和钟大赉院士参加了研讨会 ,北京大学、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一些学者也参加了研讨会 (共计 12 0多人 ) ,与会者大部分为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丁仲礼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在研讨会上 ,马宗晋院士就突变事件与系统科学、丁仲礼研究员就中国新生代构造尺度气候和环境演化问题、张培震研究员就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的扩展与隆升 (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关的沉积问题 )、王二七研究员就青藏高原的高原面成因问题、徐锡伟研究员就青藏高原北缘阶地形成期与气候变迁的研究、孔屏研究员就宇宙成因核素定年原理以及应用于青藏高原气  相似文献   

4.
正著名地质学家邓起东院士是中国活动构造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学、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区划和工程地震研究。对中国活动构造和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学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  相似文献   

5.
由山西省地震局、临汾市政府、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联合筹备的“1 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 70 0周年纪念暨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研讨会” ,于 2 0 0 3年 9月 1 7日~ 1 8日在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召开 ,9月 1 9日~ 2 1日进行了野外地震地质和 1 30 3年地震遗址考察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 ,山西省副省长梁滨 ,临汾市副市长高清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国瑜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坪以及来自全国的近 1 0 0位科学家参加了研讨会。在 1 30 3年洪洞 8级地震纪念会上 ,邓起东、高孟潭和苏宗正等 3位研究员就1 30 3年洪洞地…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著名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地震学会荣誉理事、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创始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马瑾先生因病医治无  相似文献   

7.
3届北郊地球科学学术沙龙于2007年2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孙继敏、徐锡伟、方念乔、方小敏、钟大赉、郑德文、丁仲礼、丁林、姚檀栋、刘小汉、刘静和付碧宏等人围绕中国西部构造与气候相互作用等热点和前沿科学问题作了主题发言。围绕这些主题,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开展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北郊地球科学学术沙龙是马宗晋院士倡导,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共同发起的。由各单位轮流主办,欢迎地学界各兄弟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学术沙龙活动。第3届北郊地球科学学术沙龙于2007年2月9日举行@王二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8.
于贵华 《地震地质》2008,30(2):573-575
春光明媚、繁花似锦的季节,中国地震学会第七届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1次学术讨论会———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学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文化积淀厚重、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本次会议得到中国地震局、北京中震创业工程科技研究院、山东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天津市工程地震研究中心、辽宁省工程地震勘测研究院、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内蒙古地震工程研究勘察院、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办公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泰安市政府、会议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山东省地震局的有关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起东先生,中国地震学会第七届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锡伟研究员等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照1)。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还有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天津、青海、宁夏、山东、湖南、西藏、安徽等省(市)自治区地震局的局长、副局长,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总工,以及来自全国40多个单位的230余位老中青地学科研工作者。与会代表中最长者已年过7旬,最年轻的是今年刚通过面试的硕士研究生。本次研讨会是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研讨会,230多座位的主  相似文献   

9.
1召开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六届二次全体会议,研讨“十一五”地震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问题2005年5月18日,中国地震局第六届科技委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研讨“十一五”地震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问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副局长刘玉辰出席会议并作讲话。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和局机关有关司室领导约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科技委主任陈颙院士和副主任邓起东院士主持。会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忠良研究员、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徐锡伟研究员、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唐荣余研究员、地震预测研究所所长任金卫研究员、局工程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构造物理与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研讨会会讯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与构造物理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15—19日在辽宁召开。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共同承办。会议主题为岩石力学、构造物理、岩石物理领域的实验、理论、数值模拟、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共有来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石油大学(华东)、中原石油勘探局钻井…  相似文献   

11.
第二届全国活动断裂研究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8—12日在北京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召开,会议并于13—15日组织了部分代表到延庆—怀来—涿鹿盆地进行活动断裂野外考察。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邓起东研究员致开幕词并主持了会议,在开幕式上,丁国瑜研究员代表中国地震学会致贺词并作了题为《中国活断层的习性特征》学术报  相似文献   

12.
20 0 4年 1月 1 7日 ,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由主编马瑾院士主持召开了《地震地质》第 6届编委会第 2次会议 ,会议的目的是讨论在新形势下《地震地质》如何走精品之路的问题。在京的编委丁国瑜、马宗晋、邓起东、朱日祥、李、汪集、周锡元、钟大赉、滕吉文等院士 ,丁仲礼、马胜利、王椿镛、车用太、曲国胜、刘启元、任金卫、陈晓非、汪一鹏、张国民、张培震、张家声、洪汉净、徐杰、程绍平、钱祥麟等教授和研究员出席 ,特约英文审校林传勇研究员及编辑部全体成员列席了会议。与会编委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地震地质》期刊的科学水平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编委们一致认为在目前期刊多、办刊难度大的情况下 ,应进一步强调《地震地质》期刊的特色 ,不断提高期刊质量。一方面要广开稿源 ,争取具有创新性、时效性强的优秀稿件 ,吸引反映国家和部门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水平论文 ,面向全国 ,既要反映本所的创新成果 ,也要迅速反映全国地震和地质领域所取得的优秀成果 ,既可采取专题组稿 ,也要积极吸收自由投稿 ;另一方面 ,要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 ,通过编辑部、专家和编委会的共同努力 ,做好审稿工作 ,严把论文质量关 ,选择最优秀的论文、最新的  相似文献   

13.
鲁娜 《内陆地震》2004,18(2):112-112
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邀请,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科教部地震研究所副所长乌兹别克夫、预报中心主任库尔斯柯耶夫院士、抗震中心主任阿巴卡诺夫、研究员别拉斯留采夫、卡扎科夫五人组成的哈地震研究所地震专家组于2 0 0 4年4月1 9—2 4日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工作访问。访问期间,双方专家共同分析了2 0 0 4年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地区地震形势,共同讨论了2 0 0 3年9月2 7日发生的阿勒泰地震、2 0 0 3年1 2月1日发生的中哈边界地震以及有关合作开展天山深部构造研究及城市活断层研究等问题。之后,双方专家召开学术报告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前身为1951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国内唯一的以研究新构造运动、活动构造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集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空间大地测量、工程地震和地震灾害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基础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2000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成功组建了包括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构造物理实验室和地壳形变与动力学实验室等研究单元的“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国家地震活断层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部级科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实力都得到明显增强。在不…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0月14日河北省地震学会在石家庄召开学术报告会,邀请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主任张先康研究员、中国地震局第一形变中心前主任李延兴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张晓东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天中研究员、李世愚研究员到会作学术报告。会议由河北省地震学会理事长罗兰格、副理事长刁桂苓主持。杨国保副局长代表河北省地震局对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1 陈院士首先作了题为“大华北地区地学研究计划(设想方案)”的报告他强调了科学计划…  相似文献   

16.
李军 《内陆地震》2001,15(1):92
天山是我国和中亚地区最主要的新生代再生造山带之一 ,是一个强烈新活动的挤压缩短和隆起带 ,最高海拔达 70 0 0 m以上 ,平均海拔亦达 40 0 0~ 5 0 0 0 m。在山体两侧的山前坳陷地区发育多排活动逆断裂—背斜带 ,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褶皱受活动逆断裂控制 ,形成于不同深度的多重水平滑脱面和逆冲断坡之上 ,属于断裂—扩展褶皱。山体内部则发育了由逆断裂控制的压陷盆地。天山地区的地震活动即受这些活动构造所控制。邓起东、冯先岳等 2 0 0 0年 7月出版的新著《天山活动构造》对天山南北缘和内部的活动构造进行了全面研究 ,其中包括对北天山…  相似文献   

17.
许建东 《地震地质》2006,28(3):509-509
由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主办、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吉林省地震局和长白山科学研究院承办的长白山火山研讨会于2006年8月28日至31日在吉林省二道白河市新落成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白山天池火山观测试验站举行。来自中国科技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土资源部等20余个单位的共7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是一次全国范围内活动火山监测与研究的盛会,丁国瑜、邓起东和刘嘉麒3位院士参加了会议,并做了重要发言。会议期间代表们考察了中国规模最大和最具潜在喷发危险性的天池火山口,天池巧夺天工的火山地貌给大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长白山地处中国东北的东部和朝鲜北部,主峰海拔2691米,为东北最高峰。位于主峰之颠的天池及其附近的十几个火山群,构成了规模庞大的火山系统,是目前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生代多成因复合火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潜在喷发危险性的火山之一。据地震部门监测,2002年下半年以来长白山火山出现了震群活动,火山活动呈现出趋于活跃的态势。为了交流火山监测与研究的经验,探讨中国大陆火山活动的趋势、火山未来喷发的危险性、火山活动在现今构造活动中的意义,减轻火山重新活动可能带来的灾害,本次会议以“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18.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2):1-1
正张培震,男,1955年生于河南省,197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82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87-1991年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新构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工作至今,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培震院士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张培震 《地震地质》2008,30(3):577-583
2008年6月26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讲专题讲座,题目是"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主讲人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经征得本人同意,现将讲稿发表,作为汶川MS8.0地震科考研究专辑的序言  相似文献   

20.
陈杰  尹功明 《地震地质》2005,27(4):715-716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成立于1984年,1990年被批准为中国地震局开放实验室,丁国瑜院士为开放实验室主任。2003年底并入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14名,其中研究员5名,8人具有博士学位;并且招收和培养相关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实验室拥有多种测年方法和测年手段,测年技术全、测年对象广、测年范围宽、仪器设备先进,在国内乃至国际同类实验室中独具特色。目前包括:碳十四(14C)、释光(OSL/TL)、电子自旋共振(ESR)、钾-氩(K-Ar)与氩-氩(Ar-Ar)、裂变径迹(FT)、宇宙成因核素(10Be/26Al、36Cl等)前处理及孢粉分析实验室。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活动构造与新构造年代学、构造热年代学、火山年代学、第四纪地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2003年以来,在国家“十五”重点建设项目“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的大力支持下,对下属各实验室的实验运行环境、大型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和改造。14C测年实验室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目前拥有2套Quantulus-1220型超低本底液体闪烁测量仪以及小样品14C测年制样系统(制备样品量<500mg,合成效率在75%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