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饱和砂土地震液化评估中,多用单向动三轴试验代替双向动三轴试验获得土体的抗液化强度。由于单向激振和双向激振产生的应力路径不同,土的动力特性受应力路径影响,其合理性尚待证明。本文利用双向振动三轴仪分别采用单、双向振动形式进行饱和砂土振动液化试验,对比了相同动剪应力作用下累积孔压和动强度,分析了较大循环振次作用下单、双向振动方式使试样动力响应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了利用单向三轴试验代替双向振动模拟地震循环剪应力获得砂土动力特性的室内试验方法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2.
车高凤  钟秀梅  马金莲  柴少峰  王平 《地震工程学报》2021,43(5):1208-1213,1243
土体动力特性主要与其受力状态、土体加载类型、试验控制方式以及荷载等参数有关。以往非饱和黄土累积变形试验研究通过单向动应力加载方式开展相关研究,并不能真实反映土体受力状态。现运用WF-12440型动三轴-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系统,通过单向荷载和双向荷载两种不同的动应力加载方式,进行黄土的长期重复载荷试验,对比不同动应力加载方式对非饱和黄土累积变形发展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黄土在单向荷载或双向荷载作用下,其软化指数均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的趋势,在相同循环振次时,土体软化指数随着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减小;黄土在不同加载方式作用下,软化指数减小速率在循环振次100次以内较快,后期随振次增加,土体软化速率逐渐趋于平稳;黄土在双向荷载作用下,当轴向动荷载较小时,径向荷载的施加,将加速黄土的软化程度,随着轴向动荷载的增大,径向荷载对黄土软化的影响逐渐减弱,其对于黄土变形的影响存在一临界轴向循环动应力。本研究的开展,可更准确地进行不同荷载耦合变化下,黄土场地震陷评估或路基土体变形计算,实现有效控制路基的整体稳定和工后沉降量,以期根据路基土参数预测后期沉降,极具重要的科研和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3.
土石坝(超)深厚覆盖层中的深埋细粒土难以完全挖除(换填),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变形特性和强度特性是科研设计人员关注的问题。本文进行某大型土石坝工程超深厚覆盖层地基中的深埋粉砂层土动力特性三轴试验,研究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变形与强度特性,并为大坝—地基系统动力分析和抗震设计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试验土料最大动剪模量和平均有效应力在双对数坐标中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不同围压力条件下的模量衰减(阻尼比增长)曲线可以采用参考剪应变的方式进行归一,可用试验确定特定围压力条件下的模量衰减(阻尼比增长)曲线外延推求任意围压力条件下的相应曲线;试验土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强度特性主要受土体密度、固结条件和围压力条件等控制,当土体处在不等向固结状态时,不同动力破坏标准下确定的土体动强度特性参数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激振法和衰减测试对碎石桩复合地基块体振动响应进行现场试验,分析了该复合地基在不同激振方式下的振动反应规律,提出了碎石桩复合地基抗压、抗弯、抗剪刚度系数线性关系。同时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自由振动与强迫振动两种测试方法对于碎石桩复合地基测试结果的适宜性,这对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及动力基础的天然地基的设计、试验和研究都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裂缝-隧道-围岩动力相互作用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在地铁列车振动荷载情况下盾构隧道-地裂缝-围岩相互耦合作用下的场地灾害效应,从西安地裂缝地质环境和西安地铁2号线的实际工程背景出发,采用相似理论设计了相似比例尺为1∶5的物理模型试验,对盾构隧道、围岩材料、地裂缝等进行了合理设计。基于偏心块的振动原理,课题组自主研发了列车激振器来模拟地铁列车荷载,激振方式采用移动荷载激振方式,分析在不同列车车速和激振频率下地裂缝两侧土体的加速度变化情况,以此来研究地铁隧道-地裂缝-围岩系统在地铁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列车振动向下传播时振动衰减的幅度要小于向上传播衰减的幅度,由此为实际工程中减少地铁振动灾害效应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假设桩周土层为成层黏弹性体,土体材料阻尼为黏性阻尼,从三维轴对称角度出发,对任意激振扭矩作用下,成层土中完整桩与土扭转耦合振动时的桩顶振动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首先建立定解问题,然后利用拉氏变换求解得到其振动角位移的形式解,并利用桩土接触界面处的连续条件来考虑桩土耦合作用,使用桩段阻抗函数的传递性进行逐层递推求解,最终得到桩顶频域和时域响应的理论解.通过参数影响分析研究发现,成层土中桩顶复刚度主要受上部土层动力特性及性质影响;随着上层土模量增大桩顶复刚度的刚度部分也相应增大,阻尼部分相应减小.成层土由于土层模量变化,桩的导纳曲线有大峰夹小峰循环的特征.当上层土模量大于下层土模量时,在土层分界面时域波形与初始脉冲反向,反之则同向,土模量突变导致的时域波形的特征反射较平缓,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装有压电陶瓷弯曲元的双向振动三轴仪对饱和黄土进行了循环荷载试验,并根据静力固结条件下黄土的动剪模量发展规律建立了基于哈定方程的拟合曲线;将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剪模量与静力固结下的动剪模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根据轴向应变的发展规律,确定了以上2种条件下动剪模量产生差异的原因:试样结构性破坏,土颗粒重排列,土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对于振动过程中的暂停对试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暂停时间很短,可以忽略这种影响。在振动结束后,对试样在原压力下重新进行固结,结果表明,固结完成后,试样的动剪模量增大,且增大幅度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变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种新的现场试验方式:三点激振,研究了在不同类型起振机、不同形状振动基础条件下的人工地震增油技术,观察了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9.
土石坝(超)深厚覆盖层地基中的深埋细粒土抗地震残余变形能力较差,尤其是在土层厚度较大时,覆盖层地基连同坝体在强震作用下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地震沉陷。针对我国西部某大型土石坝工程,对超深厚覆盖层地基中深埋粉砂层土的地震残余变形特性进行三轴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试验土料级配曲线与相应土层各钻孔平均级配曲线很接近,试验土料的颗粒级配对实际土层的颗粒组成特性具有代表性;试验土料的地震残余变形特性主要受土体密度、固结条件和围压力条件等控制,尤其是固结比对土体地震残余变形特性影响较大;各因素对土体残余体积变形特性和轴向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交通荷载作用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即日间车流集中,夜间车流较少。土体在经过一定次数的循环荷载作用后,其动力特性会发生改变。考虑到交通荷载的阶段性,研究对温州原状饱和软黏土在排水条件下进行阶段性循环加载试验,分析循环加载作用下和停振期对土样的动力特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排水条件下,孔压呈现出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不同加载阶段下饱和软黏土应力-应变曲线和回弹应变的发展规律明显不同;在停振期累积应变与总累积应变的比值随阶段数和动应力的增加而减小。上述结论对于深入研究交通荷载作用下土体沉降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GDS循环三轴仪进行一系列饱和砂砾土不排水动三轴液化试验,研究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液化特性,分析含砾量对饱和砂砾土动强度和动孔压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含砾量对砂砾土液化性能影响较大,随着含砾量的增加砂砾土抗液化强度呈单调增加趋势;随循环周次的增加孔隙水压力不断升高,增长速率与所施加的循环应力幅值有关,同一固结压力下,振次比相同时循环动应力幅值越大动孔压比越大;破坏振次对动孔压增长模式存在影响,破坏振次较小时砂砾土动孔压增长模式呈双曲线型发展,破坏振次较大时砂砾土的动孔压增长模式可用反正弦函数来表示,且含砾量越大循环荷载引起的孔隙水压力越高;含砾量对砂砾土液化特性的影响可从砂砾土的微细观结构特征得到阐释,并借助其粒间状态参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不同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动力特性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交通循环荷载作用下路基软黏土的长期沉降和动力力学性质对路基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GDS动三轴实验,研究(不排水条件下)振动波形、排水条件以及动应力比三因素对于软黏土动应变和动孔压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排水条件对饱和软黏土的动应变和动孔压影响最大,在部分排水条件下动孔压逐渐消散,动应变迅速发展。振动波形对软黏土动应变和动孔压影响较大,单向纯压半正弦波作用下软黏土的动应变和动孔压较容易达到最大值。在较少的振次内动应力比对孔压影响较大,但在归一化的孔压模型中,动应力比对孔压影响较小。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建立包含循环振次和纯压因素的孔压增长模型。  相似文献   

13.
考虑温度效应软黏土累积塑形应变模型及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宁波饱和软黏土开展应力控制循环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动应力、初始偏应力、围压作用对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在试验的基础上,引入综合影响参数对试验数据进行归一化,建立饱和软黏土累积塑性应变的双曲线模型,并基于动态平衡的假设,建立了长期动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达到平衡状态后的归一化累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及考虑温度影响的考虑温度影响的归一化累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模型预测值与试验结果吻合性较好,可以为轨道交通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砂-锯末混合模型土的动力参数规律特性,采用动三轴试验,研究了此类土的滞回圈特性以及其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随循环加载次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分级循环加载过程中,随着荷载级别的增加,滞回圈的面积逐渐增大,形状从柳叶形向新月形发展;模型土的动剪切模量在各循环下基本为常量而阻尼比呈上下波动;而随荷载级别的增大,动剪切模量均值减小,阻尼比均值增大;与一般砂土相比,模型土的动力参数曲线分布形态类似,但动剪切模量比更小,阻尼比更大。  相似文献   

15.
A laboratory study on the undrained dynamic behavior of saturated clays in cyclic triaxial tests with a variable confining pressure (VCP tests) is presented.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remolded clayey samples using a dynamic triaxial device where the deviatoric stress and confining pressure can be varied simultaneously. Various cyclic stress paths have been applied on the specimens through varying the ratios or phas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yclic deviatoric stress and cyclic confining pressure. Specifically, the stress path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were designed to simulate the coupling effects of simultaneously varying shear and normal stresses in clays due to earthquakes and other vibration sources. Test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undrained response of saturated clays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variation of confining pressure, in terms of pore water pressure, development speed of cyclic strain and magnitude of cyclic strength. It is found that when strong P-waves are propagating in soil layers, VCP tests are more appropriate for the simulation of in situ stress fields than the conventional cyclic triaxial tests with a constant confining pressure (CCP tests).  相似文献   

16.
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松砂单调与循环剪切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大连理工大学新引进与开发的“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针对福建标准砂,在不排水条件下同时进行了单调剪切试验与循环剪切试验,进而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表明,应力-应变关系的应变软化和硬化特性与流滑变形和循环流动特性密切相关,当循环剪切应力水平高于单调剪切过程中应变软化阶段最小强度时将会发生流滑变形。无论在单调剪切中,还是在循环剪切中,稳定状态时的有效偏应力比随着大主应力方向与竖向之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在中主应力系数相同的条件下,循环剪切中呈现显著剪胀时的有效偏应力比和最终稳定状态时的有效偏应力比峰值分别与单调剪切中达到相变状态时的有效偏应力比和最终稳定有效偏应力比基本上一致。然而不排水条件下单调与循环剪切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增长特性却并不相同,循环剪切中的最大孔隙水压力随着初始主应力方向角的增大而减小,单调剪切中的最大孔隙水压力却随着主应力方向角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饱和黄土在不同外荷载作用下其液化机理具有显著差异.为研究饱和黄土动态液化和静态液化机理的差异性,基于室内动三轴试验和静三轴试验,研究岷县永光饱和黄土动态液化后的动应力与轴向动应变关系、动孔隙水压力比与轴向动应变关系,分析其静态液化后的偏应力与轴向应变关系、孔隙水压力比与轴向应变关系,并结合液化前、后的SEM试验结果,研...  相似文献   

18.
The August 17, 1999 Kocaeli earthquake affected the city of Adapazari,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Turkey, with severe liquefaction and bearing capacity failures causing tilting of buildings, excessive settlements and lateral displacements. To understand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r and pore pressure behavior of undisturbed soils during the earthquake, the cyclic and post-cyclic shear strength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soil samples obtained from Adapazari in a cyclic triaxial test system within the scope of this research. Cyclic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under stress controlled and undrained conditions. Post-cyclic monotonic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following cyclic tests. The strength curves obtained in th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dynamic resistance of silty sand was found to be 45% lower than those of high plasticity soils (MH). The strength of clayey soils with the plasticity index of PI=15–16% was lower compared to the strength of high plasticity soils. Also, it was observed that silty sand soils had the lowest strength. The dynamic strength of the soil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plast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