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利用南京小教扬1960—1981年日射资料,分项计算出大气透明度系数P_2及其各分置P_L、P_w、P_d,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它们的日年变化和非周期变化。揭示出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天气过程、大气污染以及火山喷发等都可造成P_2等的明显变化。由于空气污染的影响,大气透明度系数在长年变化中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火山喷发影响则使这种趋势在此后一两年内更加突出。发现大气中气溶胶含量变化是新起大气透明度状况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79年5~8月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日射观测资料.对高原夏季大气透明度特征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并对高原上大气透明度的表征方法以及各种特征量的物理含义作了较详细的描述,给出了计算高原上大气透明度的经验方程和大气透明度的空间分布。最后,还对卡斯特罗夫系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利用1998年瓦里关地区太阳辐射资料,计算了大气透明度系数P2和太阳直接辐射在大气中的各种衰减。并对高原清洁地区大气透明度系数和太阳直接辐射减弱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青藏高原夏季的散射辐射状况,着重分析了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拔海高度和云状、云量对散射辐射的影响,计算并分析了Berlage系数α和散射辐射日总量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夏季的散射辐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青藏高原夏季的散射辐射状况,着重分析了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拔海高度和云状、云量对散射辐射的影响,计算并分析了Berlage系数α和散射辐射日总量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王尧奇  韦志刚 《高原气象》1990,9(3):327-336
本文根据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大气物理状态(大气可降水量和大气浑浊度)的变化范围,利用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的理论计算公式,计算了各种大气透明系数状况下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计算结果表明,大气质量m=2时的透明系数P_2和m相同时,由于水汽和气溶胶的含量配置不同而引起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的差异,在辐射日变程的主要时段(m=1-3)内并不大。于是得到各种透明系数P_2状况下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随大气质量变化的平均关系。不同海拔高度比较,当透明系数P_2相同时,各自的大气物理状态虽然不同,但m相同时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基本相同。现有的表征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值和大气质量联系的关系式都不能很好地描述计算结果。根据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随大气质量变化的特性,我们提出了新的关系式。最后,整理了不同拔海高度和不同地理景观的四个日射站(西藏那曲、青海格尔木、甘肃敦煌和民勤)的多年观测资料。经验计算结果与观测值比较,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大气透明状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炳忠  潘根娣 《气象学报》1982,40(4):443-452
根据全国65个甲种日射站自建站起至1978年9:30,12:30,15:30各时次直接辐射的观测资料,计算了大气透明系数。为了便于各地间的比较和绘制全国分布图,所有各时次的资料都统一订正到M=2的情况下,计算中太阳常数取值S_0=1.98卡厘米~(-2)分~(-1)。 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论,地势对大气透明度的影响最为显著,直接的结果是:高原为透明度高值区,盆地为低值区。 分析了影响大气透明度的两个重要因子——水汽和气溶胶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水汽对辐射的吸收系根据探空资料求得的整层大气的含水量按Mugge和Muller的公式计算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柴达木盆地格尔木站2014年每日00:00和12:00 (世界时,下同) L波段探空数据计算得到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P_(WV_RS))用来验证GPS数据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P_(WV_GPS))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格尔木、德令哈两站P_(WV_GPS)资料,对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P_(WV)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P_(WV_RS)和P_(WV_GPS)逐日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_(WV_GPS)略高于P_(WV_RS),两者相关系数在0. 9以上。夏秋季P_(WV_RS)和P_(WV_GPS)相关性明显好于冬春季,00:00的相关系数略高于12:00。00:00和12:00 P_(WV_GPS)均方根误分别为1. 8和2. 4 mm,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 2和0. 4,平均偏差分别为4. 2和4. 3 mm。柴达木盆地P_(WV_GPS)能够反映这一地区实际大气可降水量水平。柴达木盆地P_(WV_GPS)月变化呈单峰型分布,7月最大、12月最小。P_(WV_GPS)夏季最为丰富、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柴达木盆地日均P_(WV_GPS)为0. 4~28. 0 mm,逐时P_(WV_GPS)为6. 9~7. 3 mm。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太阳直接辐照度随大气质量和透明度变化的经验关系式,计算出纬度φ=28°—50°N,间隔2°,透明系数P_2=0.55—0.85,间隔0.05的可能直接辐射月辐照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山本羲一(Ciichi Yamamoto)1968年提出的求算大气混浊度系数的方法,利用我国68个日射站的资料(1957—82年),求出了全国的大气混浊度系数(β)。讨论了拔海高度、纬度等因子对该系数的影响;给出该系数的全国分布和分级情况;最终分析了该系数的年变化和长期变化,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出我国部分城市该系数的长期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甘肃省河西黑河流域沙漠、戈壁地区1990年夏季?ngstr?n大气浑浊度系数的计算分析,总结出了该种特殊下垫面条件下大气浊度特征。并由大气浑浊度系数及波长指数的变化,定性讨论了这一地区大气中沙尘的消光特性及其生成、消散过程。进一步应用Volz方法和Arao方法粗略地估计了这一地区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沙尘含量。  相似文献   

12.
使用云南1961-2015年气象观测资料,基于A值法对云南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利用4个城市的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研究了大气环境容量系数与城市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61-2015年云南年平均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呈减小趋势,大气自净能力不断下降。(2)平均风速减小是近年来云南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减小的主要原因。(3)在多数情况下,大气环境容量系数与城市空气质量具有较好的反向变化关系。利用RegCM4区域气候模式对2016-2050年云南大气环境容量系数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在模式模拟的RCP4.5(RCP8.5)情景下,云南年平均、春季、秋季的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呈增大(减小)趋势,夏季与冬季则表现为减小(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湍流大气对声波散射方程出发,推导出静止大气和有水平运动两种情况下,有限接收面积上的平均准后向散射截面公式。从而分析了影响平均准后向散射截面的因子,同时还计算讨论了不同天线口径、风速和值的平均准后向散射截面。 计算结果表明:在一般情况下,边界层内用声雷达测得的温度结构系数[C_T~2(θ)]要比理论上纯后向温度结构系数[C_T~2(180°)]大些;C_T~2(θ)与C_T~2(180°)比值以及C_T~2(θ)随高度的变化都与天线口径、风速分布和m值等密切相关。因此对用不同声雷达在不同大气条件作对比测量,得到某些不一致的现象,可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2年3月—2013年2月新疆巴里坤国家基本气象站地基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P_(WV))、降水量逐时资料,研究分析了P_(WV)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GPS/P_(WV)资料能够反映巴里坤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变化。其中,P_(WV)月变化呈典型的单峰型分布,7月最大,1月最小;P_(WV)日变化呈1峰2谷变化,最大值出现在10:00,最小值出现在04:00和20:00。降水较最大P_(WV)出现时间明显滞后,春、夏季降水多发生在P_(WV)最大值出现后1~3 h,秋、冬季降水多发生在P_(WV)最大值出现后2~4 h;P_(WV)最大值与小时降水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P_(WV)最大值出现有降水产生共39次,占总次数62.9%,但与小时最大降水对应仅有18次。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讨论东亚地区大气辐射能收支研究工作的第一部分,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 (1)本文利用文献[1]的水汽各吸收带的吸收光谱实验资料,求得了一个适合于手算的水汽对太阳辐射的总吸收能量公式(公式(6))。并把式(6)与Mugge—Moller公式进行了比较。 (2)利用公式(6),计算了东亚地区39个测站1,7月自地面到100毫巴各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量,及其对大气的加温率。本文还进一步考虑了云的订正、大气对地面反射辐射的吸收,而求得了东亚地区对流层大气吸收能量的分布。 (3)利用1958—1960年中国地区的一些地面总辐射和反射率观测资料,以及本文计算的大气中各种吸牧能量,讨论了中国地区行星反射率的分布和地球大气系统中各种太阳辐射能的收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田间实验资料入手,逐一分析了土壤、植物、大气因子对蒸散计算的影响。通过对彭曼-蒙蒂斯(Penman-Monteith)方法的修正和简化,确定了计算潜在蒸散和作物系数的模式。经验证,说明所建模式的效果是好的。从而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作物需水量和实际蒸散量的计算方法,并对潜在蒸散和作物系数等概念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田间实验资料入手,逐一分析了土壤、植物、大气因子对蒸散计算的影响。通过对彭曼-蒙蒂斯(Penman-Monteith)方法的修正和简化,确定了计算潜在蒸散和作物系数的模式。经验证,说明所建模式的效果是好的。从而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作物需水量和实际蒸散量的计算方法,并对潜在蒸散和作物系数等概念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用改善的EVAD技术和变分法计算大气垂直速度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提出利用修正的Gram-Schmidt算法(MGS法)解决EVAD技术的求解问题.并通过2个实例。根据这2种改善的EVAD方法,分别计算出大气平均散度,再用变分法对散度值进行调整,然后利用连续方程,计算大气的垂直速度,并对各种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埃玛图微机制作及对流有效位能的计算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该文阐述了微机制作简化埃玛图的思路和方法,介绍了与对流密切相关的大气能量参数CIN、CAPE的计算方法,分析了两个实例,并对文中设计的大气能量计算方案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钱永甫  黄媛媛 《气象科学》1990,10(3):237-247
本文用一个土壤和地表温度的计算模式,讨论了土壤物理参数、大气中的云量、大气透明度、土壤模式层厚度以及温度初值给定方法等因子对土壤和地表温度计算结果的影响。表明:土壤密度和比热、土壤导温率越大则地表和土壤内温度日变化越小;但是,土壤内的热量传输越大。云量影响也是显著的,尤其是对土壤内温度的影响,在云量增加时,温度和热量通量均减小。透明度的影响与云量的影响类似。土壤模式层厚度的增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较小,对土壤温度的日振幅影响很大。在夏季,温度初值对地表温度和热通量影响较小,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