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楠 《地下水》2011,33(5):81-82
针对关中地区井灌区的灌溉用水管理粗放,田间灌水损失大,大量水资源消耗于渗漏和蒸发等诸多原因,导致井灌用水效率低下与效益不明显,通过对井灌现状及影响井灌用水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提出实施科学节水灌溉技术、充分改进田间地面灌溉技术及强化机井管理体制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北京郊区房山县琉璃河乡李庄大队。地处平原。近年来,连续干旱,地下水位连续下降。利用机井水源,灌溉小麦、玉米,由于土地起伏不平,采取常规地面畦灌方法,浪费水,灌溉质量差。用水定额偏高,灌溉效率偏低。为了节约用水,扩大单井灌溉效益,1980年利用原有的二眼机井。由畦灌改成半固定管道式喷灌,实施后,取得较好的效果。灌溉面积由原来260亩扩大到757亩。改成喷灌后,节约了用水,小麦喷灌灌水定额21米~3/亩,比畦灌80米/~3亩省水73.8%;喷灌灌溉定额168米~3/  相似文献   

3.
针对安徽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不同富水性分区的含水层组岩性、厚度等水文地质特征,分组布设实验节水灌溉机井群,采用无砂混凝土井管,选择不同的井径、钻孔直径、滤料类型、填滤厚度、洗井历时、流量等直接影响井水泥砂含量的因子,进行组合实验研究,探讨与归纳了该区域节水灌溉机井井水泥砂含量控制技术,给出了相应的节水灌溉机井井水泥砂含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1984,(4)
(一) 机井灌溉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的地位。自一九七三年机井建设正式纳入国家计划以来,我省共投资25433.6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5260.22万元),截止一九八三年底,累计打成机井14.6950万眼,配套机井13.080万眼,配用动力12.96万马力,  相似文献   

5.
王向飞 《地下水》2014,(6):76-77
多年来,农业灌溉地下水开采量数据多为调查统计取得,受人为因素影响其精度较低,为提高农业灌溉地下水开采量数据的精度,根据埋深分布测定不同埋深区的机井潜水泵电水转换系数,依据机井灌溉耗电量采用电水转换系数计算开采量的方法,推算沧县2012年农业灌溉地下水开采量。该方法依据的基础数据准确可靠,其计算结果 -农业灌溉地下水开采量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总量控制的需要,且该方法简单易于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提高机井灌溉效益,本文根据现有资料,对今后机井建设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商讨。一、合理开采量的确定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在一个水循环过程中可以更新的水量。有些井灌区超过了这个量,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机井效益愈来  相似文献   

7.
自1972年以来,我们对宁阳县机井灌溉增产效益作了调查分析,并和水库、引河灌溉增产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机井灌溉增产效益有五个突出特点。 1.速效性和可靠性。机井建设较之水库、引河等水利工程,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井灌区的多数村庄都是当年打井当年增产,甚至当季打井当季也会增产。并且,井灌比引河、水库等地面工程受大气降水影  相似文献   

8.
李瑛霞 《地下水》1995,17(3):114-116,106
平原纯井灌区地下水资源的调节运行方式,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前国内各纯井灌区普遍执行的,称之为常规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通常只从满足当前灌溉着眼,尽量予以充分满足,重视近期效益,而忽视在以后的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困境,对机井运行不加节制,便于习惯操作,但其长期净灌溉效益并不高;另一类称之为控制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不仅重视当前效益,也顾及以后可能出现的更为严峻的局面,着眼于长期效益,对机井运行加以一定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吴国玺 《地下水》1991,13(4):238-239,246
机井是农田灌溉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促进井灌区粮食增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机井工程老化失修、损毁、效益衰减的危机,严重制约着灌溉农业的发展。如何巩固现有工程设施,并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靠机井自身产生的活力,实现自我维持自我发展,已成为井灌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坚持以挖掘现有机井工程设施的潜力为主,同时在实  相似文献   

10.
周文珂 《地下水》1996,18(1):42-42
水在社会主义市场的形势推动下,已经成为商品。自然涉足到农用机井的供水灌溉问题,也应成为商品水。所以,牵扯到机井的权属、经营管理、维护保养、供水收费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现就能否拍卖机井,写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定陶县机井建设发展很快,目前全县共有机井6000余眼,井灌面积达到35.7万亩,为抗旱夺丰收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成井工艺较差,加之部份单位对机井管理使用不善,全县约有1600多眼机井因掉物、堵塞淤积而不能发挥作用。今年县水利局和灌溉公司,组建了两个洗井修井队(每队三人),为群众淘洗修复病  相似文献   

12.
春节前后,在南乐县的各个土地整理项目区,奔波着一支队伍,他们一个机井一个机井地检查灌溉设施,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他们是南乐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3.
自1985年以来,在各级水利部门的努力下,以机井测改为突破口,在有效地解决了机井设备、设施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了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井管责任制,推广了“养井田”、“井旁小经济区”的经验和方法,使机井管理得到一定好转,机井在农业灌溉中发挥了明显的效益。但是,机井、工作中普遍存在以包代管,组织、制度、责任落不实,前面建设、后面损坏,测改成果得不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保粮食元帅升帐,实现今冬明春全省的水利化,我们除了积极地利用地表水之外,还必须充分地利用地下水,事实证明机井是利用地下水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因此打机井就是一项非常重要工作。机井的优越性已在各地显示出来,它不仅可以灌溉大量的土地,(每口井约500亩左右)而且对今后农业的机械化也有很大的便利。但是要想机井充分的发挥它的这样一个作用,就必须在布置时很好的考虑它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因此在布置机井时就要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5.
塑料管机井     
木兰县1984年从方正县引进了塑料管机井打井技术,1985、1986两年共打成塑料单管井2050眼,多管组合井886眼,1986两年利用塑料管机井灌溉水田55.168亩,为1984年全县井灌水田总面积的六倍。实践证明,塑料管机井为农民种稻致富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条件,为加速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发展水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1991,13(1):28-30
近几年来,江苏省在搞好井灌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重点做好机井的恢复配套、节水灌溉、管理使用和井队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主要做法是:一、抓机井的恢复配套提高井灌效益徐州地处淮北,地面水源严重不足,是我省发展井灌的重点地区,全省5.5万眼机井有4.3万眼分布在徐州市所属的六个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的抗旱,暴露出机井作用在下降,全市井灌面积由1982年的252万亩下降到1985年的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17,(1)
根据景电高扬程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制约高新节水灌溉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灌区灌溉特点、效能和产出、农业种植业结构、节水灌溉模式、水价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效能和产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水的生产效率及效益、节水灌溉模式的正确选择,是制约景电高扬程灌区节水灌溉良性发展的关键,对于保证景电高扬程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宜景电高扬程灌区大力发展的节水灌溉模式和管理体制以及水价改革、形成、稳定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永丽 《地下水》2012,(4):94-95
运城是一个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地区,地下水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水源。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机井2.91万眼,年开采量10.79亿m3,其中农业用水占到78.69%。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加速下降,涑水盆地的两个深层地下漏斗已连成一片,并逐渐扩大。井越打越深,水井吊泵增多。为遏制地下水过量开采,从分析机井灌溉现状入手,寻找机井灌区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机井建设与管理中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有杆抽油泵泵阀运动规律的研究和确定抽油泵泵阀筒内液体压力的分布是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研究的关键性课题。作者在Matlab软件平台上,利用Simulink分析器对抽油泵泵阀的运动规律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抽油泵泵阀筒内液体压力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非线性”,抽油泵泵阀运动亦有非线性规律,而且具有“抖动跳跃”现象。这为提高抽油机井的系统效率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周忠生  郎元亮 《地下水》1994,16(4):162-164
馆陶县地处河北省南端,东临卫运河,过境河道长达44.3km,卫西干渠作为卫运河的支流,从县中部北上,长达37.5km。可见有良好的地上水灌溉条件。然而,八十年代以来,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步丧失殆尽。全县迅速形成纯井溉区。年复一年地过量开发利用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已出现了地下漏斗。不仅如此,由于机井深度的不断增加,逐渐抽汲中层微咸水和咸水,水质急剧恶化,土壤积盐,水盐运动失调,大面积耕地出现次生盐碱灾害,灌溉效益退化。这一趋势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采取治理措施。 1 馆陶县灌溉结构变化的回顾 馆陶县六十年代开始发展地上水灌溉,七十年代进行大规模的机井建设,迅速开创了井渠双灌的有利局面,不仅充分利用了地上水,而且有效地降低了地下水位,土壤盐碱化基本得到控制,农业生产水平开始步出低谷。然而,七十年代末开始,地上水灌溉面积逐步减少,井灌溉面积迅速上升,农业生产在保持高产中潜伏着危机。其发展进程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