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80m氦氧饱和-100m巡回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夏海军在东海公海使用DDC-SDC饱和潜水设备系统,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氦氧饱和-巡回潜水实潜作业.结合任务完成了一系列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8名海军潜水员分为两批.在DDC中80m深度下,呼吸氦氧混合气,分别连续生活工作72及30h.每天又借SDC下潜到100m海底,出钟进行巡回潜水作业,共9钟次18人次,有效地进行了多种特定劳动作业.最后经89h饱和减压,潜水员全部平安返回常压,未发生任何潜水疾病.在饱和潜水各阶段,分别监测了一系列生理一医学指标;在国内首次全程监测了动态心电图,获得了宝贵的资料.现场实潜验证了事先制订的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方案,证明切实可行.这一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结束了多年来氦氧饱和潜水技术停留在模拟实验阶段的历史,正式进入海上实际应用的发展新阶段.积累的经验可为今后经济、国防建设中更深的海上实潜作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1987年夏海军在东海公海使用DDC-SDC饱和潜水设备系统,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氦氧饱和-巡回潜水实潜作业。结合任务完成了一系列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8名海军潜水员分为两批。在DDC中80m深度下,呼吸氦氧混合气,分别连续生活工作72及30h.每天又借SDC下潜到100m海底,出钟进行巡回潜水作业,共9钟次18人次,有效地进行了多种特定劳动作业。最后经89h饱和减压,潜水员全部平安返回常压,未发生任何潜水疾病。在饱和潜水各阶段,分别监测了一系列生理一医学指标;在国内首次全程监测了动态心电图,获得了宝贵的资料。现场实潜验证了事先制订的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方案,证明切实可行。这一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结束了多年来氦氧饱和潜水技术停留在模拟实验阶段的历史,正式进入海上实际应用的发展新阶段。积累的经验可为今后经济、国防建设中更深的海上实潜作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350m模拟氦氧饱和—370m巡回潜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名海军潜水员,呼吸氦氧混合气,在饱和居住舱内,经过2.5d,加压到350m饱和深度。在此深度实施了370m的巡回潜水,有效地完成了规定的援潸作业内容。在高气压下,潜水员未出现明显高压神经综合征症状。在350m深度连续生活工作三昼夜后,经14.5d减压,顺利回到常压,潸水员无任何减压病症状,确保了安全。在全过程22d的不同阶段.分别测定了多项医学指标,潸水员反应感觉良好,有较好的适应和作业能力.一系列医学保障措施是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加、减压方案都是安全的。此研究的完成,表明我国已具备了实施350m大深度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能力。对国防和经济建设将会有一定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饱和潜水技术能提高水下作业效率,还可藉巡回潜水来增加水下作业深度,因此从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潜水技术先进国家中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进行潜水作业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空气潜水中,脑功能的变化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高压氮会引起人体象酒精中毒样的麻醉症状,因此,一些水下生理和医学家们不但把脑电图作为潜水员选拔的体检指标,而且还用作潜水时健康检查和监护的重要手段.关于长期暴露于高气压环境下人体脑电图变化的研究尚属少见.本工作系统地记录了模拟36.5米氮氧饱和和潜水26昼夜各时期及进行不同深度空气巡潜时的脑电图,以探索长期暴露于高压氮氧环境对人体脑电图的影响以及适应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饱和潜水的实验室摸似研究始于五十年代末,海上现场实验始于六十年代初.由于饱和潜水技术不但能大大提高潜水作业效率,而且被认为是进行大深度水下作业的必要手段,所以各国竞相发展.现在,国外已在海洋工程领域中开始应用.我国在七十年代才进行动物摸拟实验,1976年10月海军六所首次进行了人体20、30米空气饱和潜水摸拟实验;11月上海救捞局等单位又进行了人体10米空气饱和、30~40米巡回潜水16昼夜的摸拟实验.  相似文献   

6.
章恒笃  王恒星 《海洋学报》1982,4(2):231-240
饱和潜水技术可大大延长水下作业时间、提高潜水作业效率,是开发海底资源、水下施工、援潜救生、海洋考察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近20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人体氦氧饱和潜水模拟实验的深度已达650米,现场饱和潜水为460米,巡潜已达501米.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1981年5月9日至22日,在我国南海三亚外港利用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二号》配属的氦氧饱和潜水设备,成功地进行了302米氦氧饱和潜水模拟实验。这次实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潜水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对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氦氧饱和潜水技术是近海工程和海上石油勘探开发中不可缺少的技术。饱和潜水中,利用工程技术设备对人体居住的舱室环境进行精确的控制是保证饱和潜水安全至关紧要的技术。饱和潜水的舱室环境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舱室压力控制;舱室气体成分控制和舱室温湿度控制。  相似文献   

8.
交通部石油部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最近成功地进行了300米氦氮氧饱和潜水科学实验,四名潜水员在300米水深压力下停留了七昼夜。实验是5月23日开始的,于6月12日安全出舱。实验包括了潜水生理医学、潜水呼吸器、热水服、水下工具、水下通讯等试验  相似文献   

9.
氮氧饱和潜水减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宝松 《海洋学报》1983,5(1):115-121
饱和潜水是近二千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由于氮气价格低廉,气源易得,运用氮氧饱和结合空气巡回潜水技术,可满足75米以浅近海大量的潜水作业的需要.其经济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0.
有关潜水环境噪声的定量分析资料十分奇缺。由于某些潜水小组观测到的神经性听力亏损常常归因于先前非潜水状态下的噪声暴露,如发射武器、发动机室噪声或者螺旋桨噪声等。本报告对海军潜水试验机构所实施的一系列试验作了描述,而这些试验中目的在于测定从水面到2000英尺深度范围内各种潜水头盔和高压舱环境的声级。这些实测资料根据海军通常使用的听力保护标准加以判定。试验结果表明,戴潜水头盔和在高压舱内作业常常会使这些人员暴露于危险噪声级中,而其危害程度则取决于暴露时间长短。此外,对于空气头盔在下潜期间所产生的三种与噪声暴露有关的暂时神经性听力损失情况也分别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1.
由江西九江船舶工业公司九江船用机械厂制造的我国首套300米海底模拟高压舱群于8月3日在上海成功地进行了“300米氦氮氧饱和潜水科学实验”,并通过国家级鉴定。这套300米海底模拟高压舱群进行科学实验证明: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水舱室气泄漏率和密封性能分别超过国际标准的17倍和21倍.氦氮氧混合饱和潜水技术是国际上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大深度潜水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家所拥有.1980年,国家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是海洋水下工程领域内一次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实验检验了300m海底模拟加压舱群设备,使用氦氮氧三元混合气饱和潜水技术进行潜水生理学和医学研究,并进行了潜水呼吸器、潜水加热服及热水系统、水下液压工具、舱压和氧分压自动控制设备、潜水用氦气回收及净化装置、氦氧通讯机等多种项目的300m试验,填补国内多项空白。这对于我国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深海打捞、港口建设、海洋科学考察和国防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原位观测是海洋环境观监测与安全保障的基础手段,对提升海洋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数值预报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实施基于原位观测的海洋环境保障措施存在覆盖范围有限、观测成本高昂,以及非常时期实施困难等问题。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未来国家海洋利益空间将不断拓展,海洋环境保障的立体性、复杂性、未知性将不断增强,这对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海洋环境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有效解决方案之一是通过实施环境适应性保障对有限的原位观测资源布局进行优化设计,最大化海洋环境观测网建设效益。本文系统介绍了美国海军在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建设方面的成果与经验,通过海上试验展现了实施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措施的必要性和优越性,随后梳理了高分辨率海洋水文环境数值模拟技术、海洋水文环境适应性观测敏感区诊断技术、无人移动平台协同组网观测技术及无人移动平台观测资料同化技术等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建设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最后总结了我国在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建设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将有助于颠覆传统海洋环境保障模式,牵引我国海洋环境保障装备发展,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理论和技术进步,对我国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国根  肖卫兵 《海洋学报》1985,7(3):388-394
参加训练者为4名健康男性饱和潜水员,年龄23.3±0.5岁(均值±标准差,下同),身高173.8±3.9厘米,体重66.1±4.4公斤,体表面积1.75±0.07平方米,有实际潜水经验.训练前经详细临床检查,符合进舱要求.训练在2300型饱和潜水甲板居住舱内进行,分为生活及卫生两舱,总容积25.5立方米,舱内温度控制在30±2℃,相对湿度60-80%.在200米停留的53小时及107小时15分的减压过程中,氧分压分别为0.4及0.6ATA.加压前两周对潜水员进行了肺功能测试方法的训练,使能熟练掌握.在加压前的常压下测试一次,作为对照,在200米高压停留期间测试两次;在减压过程中,分别在127、80及38米深处各测试一次,为避免压力变化对测试的影响,测试时暂停减压;在减压完毕后5小时,在舱内测试一次,以观察减压后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5.
荆公 《海洋信息》1994,(2):15-16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成立于1971年。成立之初,该中心业务活动的中心是深海载人饱和潜水。当时认为,饱和潜水是支持海上石油业的最重要的深海研究技术。后来发现,日本没有海上石油,因而,科学界普遍主张研制无人遥控潜器和载人潜器。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也改变了它的工作重点,转而研制潜水器和无人系统。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和分析潜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了一套针对空气潜水的监控系统.系统利用计算机、视频监控、传感器技术,对潜水员的气源压力、供气压力、潜水深度、潜水时间及潜水过程中拍摄图像声音进行采集和记录.整个系统分为气源压力监测、潜水员深度监测和水下图像声音采集3个模块,可同时对4名潜水员进行实时监控,使水面人员可以准确地掌握...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洋工程学会所主办的1982年潜水救捞学术讨论会于十二月在烟台召开。有来自全国三十三个单位的五十七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提交论文三十八篇。内容涉及海洋工程、潜水设备、水下作业和打捞技术以及潜水医学生理学等各个方面。这次会议是一年多来海洋科技研究成果展览。也是对海洋科技人员在贯彻十二大精神的一次检阅。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国在饱和潜水的模拟和实海实验中,舱压和氧分压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控制参数均用人工手控,很易造成误差,也难保证其精确度。为了提高控制精确度和潜水员的安全,采用了一种 P 和 Po_2自动控制系统。该新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实时控制系统,它采用现代控制论中先进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它曾多次成功地用于饱和潜水实验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没有经过模拟实验的条件下,它曾直接用于氦气超压实验中。其控制精确度为 P—±0.001MPa,Po_2—±0.5kPa。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可靠性和实用性,它不但可用于饱和潜水试验舱,也可用于甲板加压舱、潜水钟、高压氧治疗舱、低气压训练舱以及水下作业等。  相似文献   

19.
当人体运用氦氧混合气作为呼吸气体进行大深度饱和潜水及水下作业达到一定深度时(例如水下200米左右),就能产生一系列与神经功能相关的症状,诸如眩晕、恶心、手指及手臂甚至颜面肌肉的震颤等[1-3]。在脑电图上出现节律的慢化,或在以α波为主的脑电图上出现大量的θ波,有时出现与人体睡眠第一期相似的脑电图[1,4]。  相似文献   

20.
深潜技术是海洋开发中具有通用性的高新技术。它包括直接潜水和间接潜水两类。直接潜水用于水下施工、救捞等活动,但受潜水生理学和装备的限制。目前直接潜水中,饱和潜水人体最大模拟实验深度已达686m,实海实验深度达520m。动物实验最大深度达1500m。现场作业多在200m以浅,个别已超过300m。但是,一些专家认为,实现450m以内安全作业是有可能的。在间接潜水方面,可以使用耐压潜水服,常用的有J1M和WASP两种,最大潜水深度可达605m,更深的则使用潜水器。目前潜水器包括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