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产现代智人化石的“柳江人洞”遗址现存8m多厚堆积层可分为4个单元,即上部钙板-粘土层;中上部切入下伏地层的楔状角砾堆积体;中部钙质胶结的含化石和角砾粉砂质粘土层;下部河流相砂层。覆盖楔状角砾堆积和含角砾粉砂质粘土层的第2钙板层年代大约为70kaB.P.。中部地层的上部有两个被楔状角砾堆积切断的钙板残层,年代分别约为150kaB.P.和220kaB.P.,表明在大约150kaB.P.之后该地点曾发生冲刷-再沉积事件。据前人报告,“柳江人”化石出土于楔状角砾堆积,其年代大约为150~70kaB.P.。另外,不能排除人类化石埋藏于中部地层的可能性,如是,其年代应早于150kaB.P.。无论上述两种可能性何者成立,“柳江人”化石的年代都不会晚于约70kaB.P.。这大大早于以前的估计,并使“柳江人“成为迄今已知东亚南部最早的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化石智人。与“柳江人”化石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原先归属晚更新世,现应调整为晚更新世早期至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2.
广西钦州湾海岸带孢粉组合和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广西钦州湾海岸滩涂的4个钻孔的沉积物进行孢粉分析,结合 210Pb法测得沉积速率,讨论了该地区大约150年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规律.钦州湾地区具有19世纪中-末叶较现在偏凉的区域性气候; 20世纪初期西海岸沉积物中红树林花粉Rhizophora和Aegiceras锐减,反映出红树林滩衰退的特征; 60年代和70年代,钦州湾西海岸线明显向内陆迁移,高潮滩环境向低潮滩演化; 而80年代始,东海岸线由于钦江流域来沙的迅速堆积,沉积速率较高,岸线向海推移明显,沉积物中木本植物花粉和禾本科均有所增加,这和围垦修堤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低潮滩向高潮滩演化有关.钦州湾总体表现出西向扩张,东向缩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天山及其北麓的降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霞  任宜勇  汤浩  陈洪武 《冰川冻土》2005,27(3):381-388
利用中天山地带85.0°~90.0°E,42.5°~45.0°N范围内17个气象站1961-2000年的降水、气温观测数据及美国NCEP/NCAR1950-2000年再分析月平均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区域近年来降水呈现上升趋势,且冬、夏季相对显著,山区降水增幅大于山前平原地带.年代际变化表现为60-70年代降水量减少,80-90年代逐步增加.大气可降水量多年也表现为增加趋势.近50a来该地区上空的水汽输送状况显示,年平均大气水汽输入为9217.8×108m3,输出水汽8625.7×108m3,净收支为592.0×108m3,且水汽收支主要取决于夏半年的水汽输入量,境外全年输入的水汽只有6.4%转化为降水.从50-90年代水汽净收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只在90年代有略微增长.结合该地区的河流径流增加、冰川物质平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说明中天山北麓近年来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地区内部的水循环量增加和水循环速率提高.  相似文献   

4.
铌的展望     
十九世纪是个忙于发现和命名新元素的年代1801年发现钶,1844年发现铌.尽管后来证明两者是同一元素,但这两种叫法沿用迄今;铌是化学界的官方名称,而钶仍常用于商业上. 铌发现一个多世纪仍未找到实际用途.1925年它开始用于配制合金钢和不锈钢;1941年它是  相似文献   

5.
在蒙古高原东南缘,灌丛沙丘是主要的风沙地貌类型,也是与风蚀和沙漠化密切相关的风沙堆积,一般在土地开垦后大规模发育,因而记录了区域沙漠化的发展过程.本文对发育在这一地区的灌丛沙丘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结果表明,沙丘沉积物的Zr/Rb比值良好地记录了区域风沙活动的演变情况:当沙丘高度发育至10 ~30cm,39 ~ 59cm,67 ~ 77cm,95~ 105cm,118~ 130cm和138 ~ 140cm时,区域处于风沙活动的活跃期;沙丘高度发育至78 ~ 94cm时,区域处于近80年以来风沙活动的低谷期.结合区域土地开垦史、现代器测气象资料、风沙活动与沙漠化等情况,可以确定,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蒙古高原东南缘经历了30年代末期至50年代初期沙漠化的初步发展时期,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和本世纪初的沙漠化快速发展时期,以及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前期的沙漠化逆转期.鉴于无航测资料时期沙漠化正逆过程演变研究的缺失,这一区域所发育的灌丛沙丘是延长区域环境变化记录特别是沙漠化演变研究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6.
1960-2003年新疆山区与平原积雪长期变化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7,他引:18  
崔彩霞  杨青  王胜利 《冰川冻土》2005,27(4):486-490
对新疆91个地面站44a(1960—2003年)的>0cm积雪日数、冬季最大积雪厚度、冬季降水量和冬季平均温度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显的增温增湿变化,新疆积雪呈轻度增长趋势,90年代增加明显.积雪日数和厚度与冬季降水量呈正相关,但与冬季平均温度没有明显相关关系.将91个地面站分成24个山区站和67个平原站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山区积雪增幅大于平原,而平原的冬季温度和降水增幅大于山区.60年代和90年代山区和平原呈两个相反方向的同步变化(60年代少雪、少降水和降温;90年代多雪、多降水和增温),但幅度略有不同.70年代和80年代山区和平原无论积雪还是温度、降水量都呈现明显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1960-2004年农业气候环境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三江平原农业气候环境年代际变化,使用1960-2004年三江平原17个国家气象站和14个农垦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三江平原气候资源和气候灾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0℃活动积温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偏少,夏季低温发生频繁.80年代以后热量资源增加,夏季低温出现次数减少.②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后期以后偏少,干旱年份偏多;其他时段降雨以偏多年份居多,雨涝年份较多.③1960-2004年三江平原热量资源变化与西风带环流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降水资源多少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有很好的关系,与纬向环流变化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8.
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沈照理  王焰新 《地球科学》2002,27(2):127-133
总结了2 0世纪5 0年代末以来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历史, 初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5 0年代末— 70年代初; 第二阶段, 70年代初— 80年代末; 第三阶段, 80年代末至今.近年来, 环境问题在水-岩相互作用研究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也使水-岩相互作用研究获得了更大、更持续的发展空间.简要回顾了地下水成因和地壳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控制水的化学成分的地球化学过程, 以及水-岩相互作用与地质灾害等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认为有望取得创新成果的领域包括: 地下水地质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地下水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 和极端条件下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40 a来青藏高原地区总辐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青藏高原及周边22个日射站近40 a的总辐射及日照百分率资料确定了Angstrom-Prescott模型(APM)系数, 结合高原及毗邻地区116个地面站的资料估算了高原地区近40 a的总辐射. 结果表明: 高原主体光照充沛, 年均日照时数可达3000 h以上, 有较好的利用前景; 总辐射40 a平均年总量在高原西部为高值区, 此高值带向东北和东南延伸, 其中北支可抵达内蒙古高原.年代际变化在高原及周边地区不一致, 但从整体上看, 总辐射距平值60、 70年代为正值, 表明这一时期高原总辐射增大; 80、 90年代总辐射距平为负, 这一时期总辐射减小. 火山活动是该时段总辐射减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辐射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随着海拔、 日照百分率的增大而增大. 纬度、 海拔、 日照3个因子中, 日照是总辐射的一个主要影响因子, 纬度对总辐射影响较大, 海拔对总辐射影响较小; 高原地区总辐射变差系数大值区在高原西部. 就平均状况而言, 高原地区总辐射变差系数仅为0.031, 表明高原地区总辐射波动相对较小, 总辐射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长江源沱沱河区45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1959—2003年长江源区沱沱河气象站气温、降水、积雪等地面观测资料,对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45 a来夏季增温比较明显.20世纪9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平均最低气温比最冷的80(或60)年代偏高0.6~1.2℃;降水量(含积雪量)冬季呈增加的趋势,夏季呈减少的趋势,秋、春季降水量增加而积雪量减少;年大风日数80—90年代较60—70年代偏多.80年代是夏季温度升高、降水减少、大风日数增多的暖干气候背景,90年代以来继续加剧,并逐步扩展到春、秋季节,使得该区域的草场退化、冰川和冻土消融加快、湿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1.
    海洋构造地球物理或构造物理学是海洋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它是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一门很有前景的新兴边缘学科。80年代这一新兴学科有较明显的发展,90年代这一学科在板块运动、驱动机制的定量研究以及在巨型断裂、造山带与盆地形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将有重要的突破,我国在90年代应加强对南海这一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的构造地球物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顾松竹 《地质论评》2010,56(6):857-859
有关有孔虫Fusulinid的中文文献,自1920年代李四光的先驱性工作起(李四光,1923;李四光,1924;李四光,1927),经过近90年的积累已经非常丰富.但其中文译名的使用比较混乱,就笔者所见有:纺锤虫、筳蜗、(蜓)、虫 筳等几种.纺锤虫是日文的译名,且日文中"纺锤"两汉字的发音与"fusu"接近;筳蜗则是最早的汉语名(李四光,1923;李四光,1924),现均少用.至于"虫 筳"和""二字,自1920年代到1960年代,多用前者;而自1960年代以后,""逐渐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青藏高原西部慕士塔格峰海拔7 010 m处提取的41.56 m 冰芯中Sb记录的研究, 揭示了1955-2000年期间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有关国家区域人类活动. 结果表明: Sb的浓度在1~51 pg·g-1之间, 分别为加拿大北极雪冰中Sb浓度的5倍和格陵兰中部的12倍, 表明中亚区域大气中Sb的自然循环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Sb的浓度变化揭示了吉尔吉斯斯坦国Sb矿生产是慕士塔格冰芯中Sb的重要来源; 20世纪90年代Sb的浓度变化也揭示了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煤炭燃烧是慕士塔格冰芯中Sb的来源之一. Sb的浓度变化揭示了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90年代初期这时间段内中亚与Sb有关的区域人类活动呈增加趋势, 自90年代初期随着前苏联解体开始呈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4.
马兰冰芯记录的青藏高原中部现代升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根据从可可西里地区马兰冰帽钻取的深102.07m冰芯记录中δ18O的年变化,恢复了青藏高原中部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部的升温变化与北半球20世纪的升温变化的总体趋势一致,最暖阶段出现在50—80年代早期.期间也出现了几次明显的冷的波动,尤其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持续低温,可能与这一时段强盛的夏季风有关.这也表明20世纪末全球急剧升温变化的过程中,某些地区存在气候变冷的波动事件.  相似文献   

15.
采用1961-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近50 a降水量的实测数据,统计降水量的年、干季、湿季平均序列;结合流域6个水文站近50 a年径流序列资料,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 雅鲁藏布江流域1961-2010年近50 a年平均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增加,增加速率为3.3 mm·(10a)-1,其中干季、湿季分别为1.9 mm·(10a)-1 和1.4 mm·(10a)-1,均为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相对偏多,70年代较平稳,而80年代为最少,到90年代有所回升,21世纪前10 a降水量处于不显著的增多态势. 雅鲁藏布江径流的变差系数CV值在0.15~0.40之间,年际变化较小. 径流的年代际变化总体上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相对的丰水期,70年代减少,80年代达到最小值,之后径流有所回升,进入21世纪前10 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 年、湿季尺度上径流量和降水量的相关显著,湿季作为径流主要形成期,其降水量的多寡直接影响流域径流量的丰枯,湿季降水量的增减影响着流域径流量的增减. 由此可见,降水变化是雅鲁藏布江天然径流最主要影响因子,最终也决定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年径流量的丰枯.  相似文献   

16.
40余年来中国地区季节性积雪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王澄海  王芝兰  崔洋 《冰川冻土》2009,31(2):301-310
利用全国700余个气象站的地面积雪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季节性积雪年际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北部,东北-内蒙古地区和青藏高原西南和南部地区为我国季节性积雪的3个高值区,也是积雪年际变化变化大的地区,也即为中国积雪年际异常变化的敏感区.综合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的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3种变化类型:1)增加和减小同步,主要在新疆天山以北、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到大兴安岭以西的地区,减少区人体在内蒙古西部、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积雪深度增加但积雪日数减少,主要在东北平原东部的部分地区,长江上游的部分地区;3)积雪深度减小而积雪口数增加,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部分地区.中国地区积雪总体上呈现出平缓的增长趋势,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呈现为稍有增加;70年代有所下降;80年代又增加;90年代又有略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通过对1961年以来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的分析,发现黄河源区进入80年代中后期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1998年的年平均气温竟达到-2.1℃,是40年来年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进入90年代,春季和夏季温度急剧回升.黄河上游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且其年际间的波动趋于缓和;冬季(12~2月)和春季(3~5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夏季(6~8月)降水量变化趋势却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同时,分析了38年黄河上游径流量及其与流域降水、气温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干旱气候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这一变化趋势与黄河上游地区夏季降水量变化趋势有着一致性,说明汛期降水量的减少是黄河上游流量减少的最直接的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8.
试从扬子准地台的演化论地槽如何向地台转化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志立 《地质论评》1980,26(6):505-509
自从1873年J.D.丹纳首创地槽这一名词后,1935年到1986年H.施蒂勒又对地槽进行了分类。40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批判了施蒂勒地槽发展单旋迴的观点,根据我国地质实际,提出地槽发展多旋迴的理论;以  相似文献   

19.
延边花岗岩是中国东北巨型花岗岩省的一部分.传统观点认为,该区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古生代.但高精度的单颗粒锆石U-Pb定年显示,曾被认为是早海西期的棉田岩体和仲坪岩体形成于中生代,其侵位年龄分别为189±1 Ma、1 29±2 Ma,而不是以前认为的晚古生代.这一年代学结果同时还显示,两岩体是两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而并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结合从延边地区部分原加里东期花岗岩中获得的中生代年代数据,认为华北地台与北侧佳木斯地块一兴凯地块间拼合历史的传统模式需要进一步修正.  相似文献   

20.
基于我国河西内陆河流域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对1960年代以来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水系上游山区降水变化特征、趋势及区域时空变化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的影响,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上游的降水量年代际、年际及季节性的变化总体上呈增加的态势,但不同区域降水增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1960年代,位于祁连山东部的石羊河水系上游山区、中部的黑河水系上游山区及西部的疏勒河水系上游山区普遍少雨;1970年代,石羊河山区降水偏多并持续至今,黑河、疏勒河水系上游山区则降水偏少;1980年代,三大水系上游山区均多雨;1990年代的黑河、疏勒河山区和2000年代的三大水系上游山区均多雨;2010年以来,黑河山区降水偏少,石羊河与疏勒河山区降水均偏多.相对而言,位于祁连山西部山区的疏勒河水系上游年降水量与夏季降水量的增长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