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接地电阻是表示接地体泄放雷电流及其它杂散电流能力的一个物理量.接地电阻的测量在防雷工作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衡量接地网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且通过测量接地电阻可以判断构筑物、设备的等电位连接等防雷措施的落实情况.测量的数据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防雷设施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本文作者根据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结合常用检测仪表的工作原理,对检测工作中遇到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好检测工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土壤电阻率建筑小区,一般都由若干单体建筑组成。涉及每一建筑所在土壤电阻率可能存在差异,区域越大也许土壤电阻率差异越明显。如果某一幢建筑遭受强雷击,可能雷击高电位反击效应殃及相邻建筑的家用电气与电子设备。舟山某商住小区的土壤电阻率实测值300~1000Ω·m、工频接地电阻实测值5.6~36.0Ω之间不等。就舟山某商住小区采用了换土、外引接地布置、使用降阻剂和等电位连接技术的降阻方法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使整个建筑小区建筑接地装置形成联合共地,阻值降低到0.39Ω,说明高土壤电阻率建筑小区上述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叶佩生 《广东气象》2001,(Z1):10-12
对于多层建筑物,处理好接地等电位连接,使建筑物内形成局部等电位面,设备及人员均可得到安全保障。连接等电位带或将其连到接地装置的导体的截面应符合修订条文的要求,过细、过粗均不合适。影响楼层雷电浪涌电位差的主要是接地导体电抗压降,电阻压降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简述了接地的概念和作用以及降低接地电阻的意义所在,其次总结了降低接地电阻的各种方法,如通过影响接地体附近土壤的电阻率,使用降阻剂等,同时接地电阻的大小也和接地体的形式变化,材料选择,埋设方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通过几个实例说明了如何根据系统要求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蔡佳佳  刘敏 《浙江气象》2009,30(2):36-38
针对等电位连接已纳入到防雷检测项目,结合检测实践对等电位连接的意义、对象、方法和要求、以及注意事项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接地电阻是“四防”、计算机场地检测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检测项目 ,也是判定接地装置合格与否的一个重要的、客观的技术标准。在日常检测工作中 ,由于操作不当或地形、环境的限制 ,使用非原装连接导线或仪器辅助接地极间距不规范时 ,极易导致检测数据失实。1 检测点延长线的连接1 .1 连接方法  由于地形环境因素 (如高层建筑、水泥地面等 )需延长仪器至检测点连接线时 ,操作方法为 :1将绕线盘或线拐上的导线视需要部分抽出后 ,连接仪器 ,测试后读数减去导线电阻 (表 1 类 )。2将绕线盘或线拐上的导线全部抽出 ,连接仪器 ,测试后读数 (表 …  相似文献   

7.
根据钳式接地电阻测试仪的工作原理,剖析了在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中普遍存在的使用误区,进一步明确钳表的使用范围,即钳表在建筑物防雷接地电阻检测中的使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接闪器(辅助导线)、引下线、接地体、两接地休间的土壤四者存在唯一回路的情况下,钳表的测试数据才能视为两引下线间的接地电阻值,更多的是运用其来判断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间的电气连接情况。  相似文献   

8.
接地电阻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接地电阻的概念接地电阻 ( Rg)是表示接地体接地状态是否良好的主要技术指标 ,但它是一个很抽象的物理量 ,简单的讲就是指当接地装置被注入电流 I时 ,装置上的电位相对于远方零电位的升高值 U对 I的比值。Rg 虽具有与直流电阻相同的量纲 ,但它的值实际上是土壤电阻率ρ与电容 C的比率乘以介电系数 ε,因此确切地说应称为接地阻抗 ,即Rg=U/ I=ε· ρ/ C2 常规测量方法适用常规方法测量接地电阻的原理电路如图1所示 :图 1 测量接地电阻的原理示意图  图中 Rg 为被测接地体的接地电阻 ,S1和 S2分别为电压极、电流极距被测接地体…  相似文献   

9.
李家启  陈宏 《气象科技》2012,40(6):1013-1017
接地电阻是反映防雷装置接地效果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而接地电阻的测量与其环境密切相关.根据电容、电磁场理论,重点分析外界干扰源(高压输电线路、电视发射台或其他基站、地下电缆、轨道等)对接地电阻测量仪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外界干扰源通过容性耦合、阻性耦合和感性耦合严重干扰接地电阻仪的测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屏蔽法和等电位测量方法是接地电阻测量中防范干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防雷检测实际工作当中,经常出现的接地电阻值读数偏大、偏小、甚至出现检测值为负值等不稳定的情况,该文通过分析各种接地电阻的检测方法、测试仪的工作原理及使用范围,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分析造成接地电阻测量值偏离真值的常见原因,浅论避免或减小接地电阻值偏离真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气象水文灾害的防灾减灾教育培训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综述了第十届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主题报告内容.本次大会主要讨论防灾减灾的气象水文教育与培训等问题,集中讨论了"备灾-预防和早期预警"、"减灾-应急、救援和重建"和"跨学科培训"等3个主题,强调集合数值预报系统对于估计出现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非常重要,同时必须培训气象、水文工作者使用集合预报中的概率预报信息.中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预警已经从单纯提供一般意义上的气象灾害信息提升到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气象灾害服务,既考虑自然因子也考虑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跨学科培训方面,将管理知识和气象知识结合起来,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大会建议提高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以及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培训单位的培训能力,主要通过提供防灾减灾的专门培训单元,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短期课程进行指导,重视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对于管理和传播领域培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和暴雨过程及有关预报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一次典型过程作为例子,分析了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和暴雨过程的特点,指出有利于江淮气旋发生发展的高空天气形势,地面一些中尺度低压和暴雨核的演变与气旋发展的互相联系。发现气旋区内可存在若干个中尺度低压,这些中尺度低压可先于或后于暴雨核生成而出现,并可增强、减弱或合并。文中计算了潜热释放的加热对涡度制造的贡献,指出潜热加热对气旋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者对于影响气旋发展的因子进行了讨论,并对如何根据湿度场、流场和降水分布(或卫星云图)特征来预报江淮气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我国台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比较了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主要结论为:(1)1951-2004年来,盆西夏季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盆东则呈增加趋势;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主要呈反位相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常见的两种雨型是西少东多、东西部一致偏少。(2)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高脊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是盆西多雨年的环流背景。(3)乌拉尔山、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地区的高脊偏强,贝加尔湖一线以南直到盆东附近地区上空为槽区,东亚中高纬地区以经向型环流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是盆东多雨年的环流背景。(4)亚欧大陆中高纬环流形势的显著不同,是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41  
张琼  刘平  吴国雄 《大气科学》2003,27(6):992-1006
作者统计分析了1958~1999年4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5~8月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2年中旱涝月出现频次相等,但洪涝强度远大于干旱强度.对比分析旱涝月的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SSTA)发现,南海地区SSTA和对流层低层经向风异常均与长江中下游旱涝显著相关,尤其正SSTA和涝月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南海SSTA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一个强讯号.进一步分析发现,夏季南海SSTA与前春赤道南印度洋SSTA存在显著相关,可将其作为预报因子.最后得到的预报思路为:当前春赤道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则夏季南海海温异常偏暖,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南风,异常多的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长江中下游地区易涝;反之当前春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冷,夏季南海海温亦异常偏冷,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北风,向北输送水汽偏少,长江中下游易旱.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黑龙江省各自动站报表以机审为主,但OSSMO 2004软件本身也存在缺陷,所以手工预审也不容忽视。OSSMO2004软件自身的审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地面审核规则库中由台站根据本站实际情况建立的规则库,二是记录的  相似文献   

17.
飑是一种天气系统的活动,通常在冷锋前、切变线附近生成,多出现于夏季。飑是突然发作的强风,出现时风速的大小并无规定。但是飑出现时,风速达到大风标准,则要加记大风现象。  相似文献   

18.
异常情况下大风的记录和编发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自动站风向风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风要素的采集方法,对自动气象站FJ.TXT文件中记录的大风数据与Z文件记录的极大风速及其出现时间不一致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正确记录和编发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天山北麓植被指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2-2005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资料,研究了天山北麓各地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24 a来天山北麓各地区植被指数在波动中有所增长.2)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不同,但各类型植被NDVI都与气温和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平原区植被指数增幅大于山区植被指数增幅,说明植被生长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为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