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西宁单站自1980年以来出现大雨前一天的天空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将天空状况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即卷云型、积云型和层云型,对其三种情况下的单站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不同的大雨预报指标,并用各项预报指标对2001年6~9月的大雨过程进行试预报,通过检验,表明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西宁单站大雨的预报准确率,可供以后在西宁单站大雨预报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86—1992年期间(6—8月)69次带状雷达回波降雹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带状降雹回波演变特征。重点研究了降雹云雷达回波的移动和传播,指出其降雹特点,并分析中尺度流场对带状回波发生、发展及传播的影响。这些结果对提高山东省带状回波降雹的短时预报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本文所说的雷达组网拼图是指将某一区域的所有雷达进行组网,并将其回波资料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从671-20型绘图仪上输出回波综合图。综合图具有直观、醒目的特点,而且比手工制作更迅速、准确,增强了时效。回波综合图能充分利用雷达探测的降水回波信息,在较大的区域内作短时、短期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的订正预报。也可应用  相似文献   

4.
短时暴雨天气雷达回波概念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莹  王艳兰  唐熠  李向红 《高原气象》2011,30(1):235-244
通过对2005—2007年桂林39个短时暴雨个例进行普查分析, 发现造成桂林短时暴雨的回波主要有块状、 带状、 絮状和涡旋状4种类型。通过对天气背景进行分析, 形成了中尺度型块状回波、 台风外围型块状回波、 有无急流型带状回波、 絮状回波、 涡旋状回波6类雷达回波概念模型。建立了包括天气背景、 强度回波特征、 回波演变、 其他产品特征、 回波的源地移动和暴雨落区等的概念模型, 以期为短时暴雨临近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的利用降水历史先验概率分布函数信息修订的集合概率预报,基于贝叶斯概率决策理论,分别使用1981~2010年西江流域降雨量实况资料和2016年4~9月欧洲集合预报产品作为先验信息,通过建立基于贝叶斯的西江流域大雨概率预报模型,用以订正欧洲集合概率预报产品,并进行评分检验,从预报试验的结果来看:基于贝叶斯方法修正的集合概率预报产品对于汛期大雨的预报能力有一定的提高;除了9月份外,汛期其他月份在24~72h预报时效内的BS评分均优于集合概率预报,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大雨预报空报的可能性;前汛期TS评分高值区分布存在月际差异,4月至6月随着降水强度和范围的扩大,大部分流域评分升高;此项工作可为预报员开展西江流域强降雨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佳木斯2009年7月16日的Micaps资料和新一代雷达资料对2009年7月16日08:00到7月17日08:00佳木斯附近暴雨产生的天气背景,不稳定能量的触发,卫星云图的演变,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和速度场回波特征,着重探讨对暴雨贡献大的波状层积混合性回波及速度场的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弓型带状回波的演变特征及弓型带状回波速度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两种回波对临近降水预报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对2013-07-31陕西中部地区一次罕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气象要素演变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次过程为一次典型飑线天气过程。对此次飑线的生成原因、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天气过程是在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控制的天气环流形势下出现,高空冷平流和低层暖平流的配置加剧了层结不稳定性。雷达回波图上,飑线以后续线型为主,呈典型的带状回波;强回波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强风速辐合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高值中心强弱交替等特征,对此类飑线天气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2014年6月茂名入汛以来一次强降水过程。该过程是在夏季风偏强的有利背景条件下,由西风槽、季风槽、低空西南急流和切变线相互作用引发的。根据雷达图演变特征,发现本次降水过程有四个强降水阶段,每个阶段雷达回波特点不同。研究发现:短带状回波和狭长带状回波持续影响茂名,雷达回波图上出现的“列车”效应为本次强降水出现的重要特征;雷达径向速度图上,冷空气的动态变化可以通过零速度线的变化来判断,中尺度气旋出现位置与强降水区域相对应,“牛眼”结构表明该次强降水过程有急流存在。

  相似文献   

9.
1983年5月30日出现了全区性的暴雨,在这次暴雨预报过程中,综合图起了很大作用。本站711雷达04时观测时,测站西北有一条由块状结构组成的东北—西南向回波带,7:15开机观测时本站四周已出现中等强度的混合型降水回波,由于降水质点对电磁波的严重衰减,探测距离只有50公里,50公里以外连地物回波都探测不到。从高显上看零度层亮带明显,是混合型降水。由于早上没有综合图,只能根据天气图静止锋的位置预报本站6小时内有大雨,9:30本站雷达观测与7:15相类似。收到9:30的雷达综合图后,见到在南昌西部还有中等以上的阵性降水回波,我们就大胆地作了未来6小时还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讨论南宁市大雨气候情况和低空急流、低空辐合、水汽对大雨的影响,以及产生大雨的三种天气形势型,并提出了预报锋面型大雨的预报方法。经验证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和雷电监测资料,对2014—2016年江西出现的22次强雷电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强雷电天气易出现在赣北北部、南昌附近、上饶地区和吉安西部等区域;强雷电天气出现的环境背景场可分为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副热带高压控制型、低涡切变型和台风外围型,最显著的特征是中高空经常伴有干冷舌侵入低层暖湿区;多项对流指数可以预测出现强雷电天气的可能性;雷达回波和雷电强度关系密切,回波类型以带状和块状为主;雷电强度和雷达回波强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产生强雷电的回波要具备强度大于50 dBz、强回波中心密实、强回波边缘梯度大等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大尺度背景天气,对2007年5月24日发生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的一次飑线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特征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大风天气出现时间与雷达回波图上弓形回波、尖端旁瓣回波和速度场上的大风区有一定的对应性,为以后的预报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一、雷达综合图作暴雨 预报的若干统计 当测站四周出现中等以上降水时,由于电磁波的严重衰减,雷达探测距离大大缩短,预报时效受到限制。此时雷达综合图能弥补单部雷达的这一弱点,提供上游地区回波演变的情况,不但延长了预报时效,也提高了短时预报的准确率。下面介绍我们运用综合图的若干分析统计。 1.回波区域的划分及其与本区降水的关系 我们结合地形特点,将对本区降水有影响的上游回波活动范围分成四个区域,即0区、1区、2区、3区(附图)。并规定,凡综合图的上述划定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梵净山周边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铜仁雷达观测资料,对2017—2018年铜仁市梵净山周边区域暴雨过程中逐小时分级降水的雷达类型和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梵净山区域暴雨过程中小雨、中雨、大雨年均总站次的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而暴雨年均总站次呈单锋型,并且具有明显的夜雨特征。②造成梵净山区域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类型可分为本地发展型、移入型和合并加强型3种。③小时雨强与回波强度呈正相关,而与移动速度呈反相关。④径向速度图上中雨量级降水有弱辐合特征,大雨量级降水出现弱的逆风区结构,暴雨量级降水有明显的辐合辐散和速度对特征,且存在逆风区结构,逆风区位置对应强回波中心。⑤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大值区及回波顶高度与反射率因子大值区有较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5.
闪电资料作为雷达资料的良好补充,可以弥补雷达资料时空与地域的限制。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对流性天气中的地闪与雷达回波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为同化闪电资料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依照GSI云分析中的方法,将闪电资料转换为三维代理回波,运用三维变分方法加入随机扰动产生集合成员,再用集合均方根滤波方法进行同化。选取2009年6月5日发生于苏皖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一系列同化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闪电资料转换为三维代理回波后经集合均方根滤波同化后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预报回波能迅速得以改善,时效为3 h左右。同化多时次的闪电资料可以提供更好的预报结果,可提高3 h内短时临近降水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6.
桂林地区2004年5月3日出现了一次急行冷锋降水过程,通过用桂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这次锋面附近风切变明显,锋面、切变线、槽线呈前倾结构,锋后冷高压浅薄,北风大,锋面南压很快.在雷达回波图上带状回波明显,在回波带上出现了多个中小尺度对流回波单体,造成了局地强降水.通过雷达速度图资料分析,发现桂林单站风随高度顺转,冷平流明显,因此锋面过后降温较大.  相似文献   

17.
白先达 《广西气象》2005,26(A02):32-33
桂林地区2004年5月3日出现了一次急行冷锋降水过程,通过用桂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这次锋面附近风切变明显,锋面、切变线、槽线呈前倾结构,锋后冷高压浅薄,北风大,锋面南压很快。在雷达回波图上带状回波明显,在回波带上出现了多个中小尺度对流回波单体,造成了局地强降水。通过雷达速度图资料分析,发现桂林单站风随高度顺转,冷平流明显,因此锋面过后降温较大。  相似文献   

18.
陕西冰雹北多南少,山地多于平川,多发生于5-8月,6月最少;一天中以12-20时出现最多。冰雹出现时,500hPa为酉北气流型、西路冷低槽型、冷涡型三种形势。雷达回波有移动型和新生型两种。卫星云图上晴空区中的对流单体和对流云带特征明显。根据地面流场图结合雷达回波特征归纳了三类冰雹天气的短时预报模式,至少可以提前2-3小时预报出冰雹的强度、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相似文献   

19.
冰雹是我省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它不仅危害农业生产,而且对航空、国防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都有很大的威胁。为了揭露冰雹云的活动规律和得到更长的预报时效,本文把79年到83年五年间的冰雹雷达回波资料汇集到一起,再结合天气形势作一次冰雹回波特征分类分析。一、冰雹雷达回波与天气系统的关系:冰雹天气是中、小尺度天气现象,根据我省79年到83年32次有灾害的降雹资料分析来看,也都说明了这一点。表中列出冰雹形势在我省大体分五种类型,在这些天气形势下,常见到的冰雹雷达回波有带状、回波群,复合单体和超级单  相似文献   

20.
甘肃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4,他引:7  
付双喜  王致君  张杰  陈乾 《高原气象》2006,25(5):932-941
利用兰州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及探空资料、自动站及测站150 km范围内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资料等,对2004年8月18日发生在甘肃中部的中小尺度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在高空冷干低层暖湿及地形影响下触发的,属典型的不同平流型降雹过程[1];在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出现典型的“人”字型、“弓”型回波;在平均径向速度图上出现逆风区、中气旋;在冰雹形成区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等特征;在不同仰角的PPI上气流表现出强烈的旋转和上升;强回波区与辐合区、逆风区、中气旋、VIL在位置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VIL产品对冰雹落区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