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向斜区葡萄花油层石油成藏及富集规律研究程度低的问题,从有效烃源岩、优质储层、油源断层及断裂密集带4个方面入手,深入开展石油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及构造高程,将向斜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次级构造单元,并对不同构造单元油藏类型和石油分布特征进行剖析:向斜断裂深洼区以断层-岩性油藏为主;向斜过渡缓坡区以岩性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向斜过渡陡坡区发育少量岩性油藏。平面上,受断裂密集带发育位置的影响,石油主要呈条带状富集于向斜断裂深洼区和过渡缓坡区;垂向上,受储层发育位置的影响,石油集中分布于葡萄花油层Ⅱ砂组。以此为基础分析向斜区石油富集规律,得出石油富集的4个主控因素:①有效烃源岩厚度控制石油富集;②油源断层组成垂向优势输导通道;③分流河道岔道口是石油富集的有利部位;④断裂密集带控制石油富集。最终建立了向斜区4种成藏模式:①向斜断裂深洼区黑157井以南,嫩一段烃源岩供烃,超压倒灌,油源断层沟通,反向构造控藏;②向斜断裂深洼区黑157井以北,青一段烃源岩供烃,油选择性充注分流河道成藏及断裂密集带内断层组合形成的局部构造控藏;③向斜过渡缓坡区,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控藏模式;④向斜过渡陡坡区岩性圈闭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 一、兰坪地洼的发展兰坪地洼是滇西地洼区的三级构造单元。其大地构造发展过程如下: 1、地洼初动期早阶段(T_2-T_3)首先沿东、西两侧的乔后断裂和澜沧江断裂发生断陷,形成边缘断陷带。随后(T_3),断陷内迁,并通过一系列正断层的活动,实现盆地扩张,逐步形成盆地雏形。在盆地边缘发育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中南部发育海陆交互相的红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2、地洼初动期晚阶段(J-K) 盆地整  相似文献   

3.
地洼学说自50年代提出后,发展很快,特别是近10年来,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较显著突破.地洼学说理论的精髓,不仅在于提出了“地洼区”作为地壳构造演化的第三构造单元,而且强调了地壳构造动“定”递进演化的一般规律,这些见解,揭示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复杂性和构造单元的多样性.地洼区的分布,从时间上说,最近的研究表明:地  相似文献   

4.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隆起背景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新一轮资源调查研究表明,北黄海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由古生界沉积岩层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等组成,盆地不同程度地发育下构造层(J3-K1)、中构造层(E2-E3)和上构造层(N);从油气资源和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情况出发,将北黄海海域划分为辽东-海洋岛隆起区、北黄海盆地和胶北.刘公岛隆起区等3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北黄海盆地包括6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4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构造可划分为区域挤压型、局部伴生型和披盖型等三类,断裂构造主要可见近EW—NE向、NW向和NNE向三组,其中近EW—NE向和NNE向断裂比较发育,控制着盆地隆、坳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地洼区喀斯特洞穴的发育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长明 《地质论评》1992,38(3):215-223
本文论述了地洼区喀斯特洞穴的发育,成矿和演化规律。比较了地槽、地台和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单元区喀斯特洞穴之差异,揭示洞穴发育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地洼区洞穴发展,划分了五个成洞期。并对地洼区洞穴溶蚀堆积特征及矿床特征和分类做了讨论。又从地洼区地壳运动特点、古地貌演化、岩性条件以及古水文、古气候变迁,论述了地洼区洞穴时空发展不平衡的发育规律。最后指出了地洼区洞穴研究在科学和生产上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北祁连山东段的大地构造体制演化史;阐明地槽阶段的构造特点,划分出火山弧—弧前盆地—海洋三个古地理构造单元。概述了地台构造层及其反映的地壳活动特点。提出并论证自早三叠世进入地洼区体制,划分并阐述初动、激烈、余动期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地洼构造,划分出三种类型,指出它们的形成、发展和展布,主要受NWW和NE两组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分析在不同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层序构成样式,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和油气藏。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以及古生物等资料,依据层序界面特征,将呼和湖凹陷下白垩统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依据构造背景,将研究区划分出断控陡坡带、缓坡断阶带、洼槽带等3种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分不同构造单元建立了相应的层序构成样式:断控陡坡型层序构成样式、缓坡断阶型层序构成样式、洼槽型层序构成样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构造单元具有各自特征的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体系域构成模式,不同类型层序构成样式也决定了不同的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在断控陡坡带主要发育断层-岩性和断鼻型油气藏,在缓坡断阶带发育断层-岩性和地层超覆型油气藏,在洼槽带主要发育自生自储型的透镜体油气藏;此外,洼槽边缘可发育断层-岩性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湖南地洼型金、银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湖南地处中国东南地洼区的北西缘[1977,陈国达],区内发育有地槽、地台、地洼三大构造层,境内跨越了两个二级构造单元:东部为湘赣地洼系,具有“槽-洼”双层结构特点。省内金、银矿产资源丰富,据资料统计,金矿床(点)865处。银矿床(点)110多处,是我国黄金、白银资源的重要基地之一,其金、银的成矿,具有地洼型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9.
华南地区位于东亚壳体东南缘,包括东南地洼区和江南地洼区两个典型的华夏型地洼区,该区多阶段的复杂构造–岩浆演化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及断裂构造,并导致大量多因复成热液铀矿床的形成。这些花岗岩体、断裂构造及铀矿床的空间分布均具有分形特征。东南地洼区断裂构造的分维值为1.6800,明显大于江南地洼区的1.5939,显示前者更有利于热液铀成矿作用的发生。花岗岩体空间分布盒维数D总体上随其规模增大而增大,较大的周长–面积分形维数DPA会导致盒维数D增大,显示其构造–岩浆活动的复杂性增强。其中燕山晚期、燕山早期和印支期较大的D和DPA显示其更有利于热液铀成矿的发生。华南地区热液铀矿床空间分布盒维数为1.0254,明显小于两个不同构造区断裂构造空间分布的分维值,表明华南地区铀矿床的发育程度低于断裂。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断裂和成矿演化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其分维值随时间逐渐增大,到中晚期断裂分维值增高至超过临界值后才有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成矿分维值显著增大。多阶段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的分形演化导致了华南地区多因复成热液铀成矿的分形分布。  相似文献   

10.
地洼区是陈国达教授提出的有别于地槽区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是地壳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金成矿作用强烈,分布着众多的金矿床(点),而多因复成金矿床则是其中重要的金矿类型。由于金矿的成矿继承性,致使地洼区金矿的含金建造比较简单。金矿的空间分布严格受构造区的发育程度和展布方位所制约,表现为一定的层控性。金矿的岩控性集中于加里东期、海西期和燕山期三期岩浆活动,而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则控制了中国金矿的空间分布格局。地洼区金矿的成矿构造,主要为短轴复背斜、块状断裂、面状断裂、层间破碎带、构造窗和火山机构等。重磁异常与金矿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是我们圈定成矿远景区的重要准则。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内外发现的地洼区及其与铀成矿时代的关系,分为早元古代、中元古代、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7个不同时代的地洼区。铀的成矿富集,发生在地洼阶段激烈期向余动期的过渡时间内。元古代地洼区地壳固结早,铀成矿年龄值大,地洼余动期时间长。中新生代地洼区地壳固结晚,铀成矿年龄值小,地洼余动期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2.
该区处于欧亚东西向海西铀成矿带与环太平洋成矿带相交的有利部位。铀矿化产于地槽褶皱阶段、反射活化阶段和地洼阶段,具有铀成矿作用时间长、矿化类型多的特点。该区中新生代岩浆岩,特别是火山岩十分发育,与此相应地洼期铀成矿作用以热液型为主,特别是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成矿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地洼成矿作用看中国某些优质锰矿的成因与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中国某些优质锰矿,属复成矿床,它们都是地洼成矿作用的产物。福建连城锰矿就是典型实例,类似矿床特别是复成风化锰矿,还见于闽西南-粤东北及湖南。滇东南一些锰矿,例如著名的斗南锰矿与白显锰矿的成因,也可能与地洼成矿作用有一定联系。分析对比了一些优质复成锰矿和一些较贫的复成锰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从地洼成矿作用可以看出中国某些优质锰矿的成因与远景。提出在中国东南地洼区、南北地洼区南端及云贵地洼区某些地方,寻找优质复成风化锰矿与复成菱锰矿—硫锰矿矿床是较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4.
冲绳海槽是一个在新生代褶皱带基础上,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活化区,即边缘海地洼区,其形成和发展与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为海底扩张的结果,具有过渡性地壳,高的热流值和至今还在活动的活火山。它经历了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地洼初动期和上新世以来地洼激烈期的地质发展和演化,成为全球现今仍在继续活化的典型。本区可进一步划分为西北地洼列;北山地穹列;吐噶喇地洼列和冲绳地洼列四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5.
焦淑沛 《地球学报》1993,14(1):15-27
该文是用地洼学说的观点论述整个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性质,并从该区的构造层的结构、岩浆活动、沉积建造、构造型相、地震活动、地热、地球物理和现代地貌等特点来论证和分析它应归属地洼区。从地洼发展时期来看,它应归属“中亚期”地洼区。青藏高原北部进入地洼阶段较早,从侏罗纪时开始;而南部较晚,最晚是在渐新世时才进入地洼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天台地洼型含金银铅锌矿床定位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应用微结构物理类比法和成矿实验模拟法,研究了赋于中国东南地洼构造层中含金的银铅锌矿床的定位成矿过程。认为该矿床的形成,可分为两个过程,即大气降水活化、萃取地洼火山岩系中成矿元素的非定位过程和热液爆破角砾化系统定位成矿过程。显示出这类矿床具有:成矿热液是由隐伏深成岩对下渗大气降水的加热,流体源于岩浆水及大气水;近南向高角度断裂制约的双循环体系,以及成矿作用双机制(矿源层中活化、萃取机制和热液爆破沸腾沉淀机制)等特点的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17.
云南大地热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云南大量钻孔地温测量和岩石熱导事测定基础上.得到基本上能覆盖全区,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29个,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对测定热流值进行了地形校正,按地质特点分出:1)腾冲地洼区高热流区,平均值为93.6mW/m~2;2)滇西地洼区中热流区,平均值为59.2mW/m~2;3)川滇地洼系昆明地洼区高热流区,热流平均值为85.4mW/m~2;4)巴颜额拉地洼区丽江-洱源区,平均热流为80mW/m~2;5)滇东南地洼区低热流区.热流值变化在37-70mW/m~2.其中半数在50mw/m~2以下.总起来看云南地区平均热流值较高,热流数据离散度大,这与本区地质特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性质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历经了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地槽阶段、晚古生代的地台阶段和中、新生代的地洼阶段。地槽阶段元古代为陆块奠基、成长和扩展时期,早古生代为洋壳化板缘构造活动和陆间碰撞构造作用时期。地台阶段大型沉积盆地发育。地洼阶段以陆内造山-造盆作用和块断推覆构造活动为特征。祁连山地区遭受了三次不同性质的造山作用:元古代未托莱运动的陆块挤压褶皱造山作用、加里东晚期祁连运动的陆间碰撞造山作用和中、新生代的陆内块断造山作用。由上,祁连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单位由北至南划分如下:(1)走廊地洼;(2)北祁连地穹;(3)中祁连洼陷;(4)南祁连地穹;(5)柴达木地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东南地洼区的地球物理特征(波速结构、地热、电性、重磁场异常等),由此反映出该区的深部构造特点;综合分析了该区地洼构造形成、演化的历程和力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