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银川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与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银川盆地北部重点井CK1孔(深300.39m)沉积物进行的系统的孢粉分析,探讨了银川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区域孢粉组合特征清楚地反映了银川盆地900ka B.P.以来古植被经历了11个发展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原→针阔混交林-灌木草原→疏林灌木草原→针阔混交林-草原→疏林灌木草原→针叶林-草原→暗针叶林为主的针叶林-草原→灌木草原→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原→荒漠草原,与古植被发展演替阶段相应的气候环境经过了温湿→凉湿→温和→冷湿→温干→凉较湿→冷湿→温干→凉润→温较干→温干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地壳动力学观点对准噶尔盆地发生、发育序列进行了探讨。该盆地生长序次分为五个阶段:①前盆地发育阶段(C3前):被动大陆边缘;②裂陷阶段(C3→P1):火山弧后盆地-残余弧后盆地;③压陷阶段(P2→):前陆盆地;④坳陷阶段:内陆湖泊盆地;⑤萎缩阶段(R→Q):内陆湖泊→盐湖盆地。其中,晚二叠世和中生代的压陷和坳陷阶段有利于油气储集层形成。并且建立了油气储层沉积模型:下二叠统为大陆火山喷发相→洪冲积扇相→河流相或三角洲相→海相或湖相;上二叠统和三叠系分缓坡型和陡岸型。缓坡型沉积模式为洪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陡岸型为洪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及浊积扇相;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密组不仅为较好油气储层,同时亦为富煤单元,其沉积模式为过境河流相→冲积扇相→辫状河流相→辫状三角洲相→湖泊相,或者,洪冲积扇相→河流沼泽亚相→湖湾亚相→滨湖沼泽亚相→滨浅湖亚相。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筒述崇安-长汀古地堑盆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与该地暂盆地相关的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建立了裂谷改造-再造型和裂谷沉积变质-热液叠架改造型两种矿床成因类型,阐明了成矿的机制,建立了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
王联社  李香平 《铀矿地质》2003,19(6):339-343,354
本文从雅布赖盆地原型盆地特征与构造改造作用出发,分析了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目的层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和后期改造作用,结合砂岩型铀矿成矿的预测准则,认为雅布赖盆地后期构造改造强烈,总体成矿前景不佳,但位于盆地中部、由北向南展布的古斜坡带下白垩统仍存在一定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北祁连山构造-火山岩浆演化动力学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笔者以区域构造-火山岩浆演化动力学为主线,从研究区域火山岩岩石学的角度探索北祁连山古板块构造体制与火山岩浆作用的关系,主要强调区域上不同特点火山岩的成因,其形成应直接与构造环境有关。作者的研究查明,从元古代末至泥盆纪,北祁连山经历了一个由大陆裂开→大洋化→洋盆扩张并俯冲消减→沟、弧、盆体系形成和完善→洋盆收缩闭合→碰撞造山的全过程,每一阶段均发育有相应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海相火山活动。经确定有如下5种特定的火山岩浆产生环境:(1)元古代末-寒武纪大陆裂谷型火山作用,(2)寒武纪末-早奥陶世洋脊-洋岛型火山作用,(3)奥陶纪岛弧火山作用,(4)中-晚奥陶世弧后盆地火山作用,(5)晚奥陶世-志留纪海盆闭合期火山作用。作者的研究揭示,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与拉张环境下火山岩浆的产生密切相关。因为海底循环的热卤水在此类矿床的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而这种循环作用受与拉张环境相伴的局部高热流和海底火山活动所驱动。  相似文献   

6.
陕西山柞旬地区泥盆纪沉积相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论述了山柞旬地区泥盆纪各时期沉积相特征和古地理演化格局,认为当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沉积盆地,而是被古陆分隔但具有密切联系的几个裂陷盆地,其自南而北依次为安康古陆→旬阳-镇安盆地→小磨岭古陆→柞山盆地。  相似文献   

7.
论胶莱盆地的改造与原型盆地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造盆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石油勘探意义。通过系统分析对比原型盆地与改造型盆地认为胶莱盆地具有改造型盆地的特征。根据胶莱原型盆地的改造过程及其特点的探讨、国内改造型盆地研究实例分析及胶莱盆地改造型盆地研究的欠缺,对胶莱盆地改造型盆地进行了充分论证。最后,指出胶莱盆地的改造与原型盆地恢复的关键在于判断胶莱原型盆地构造性质、原型盆地恢复采用的理念及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滇黔桂湘地区中生代复合大陆动力成矿系统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大陆构造地质研究和分析认为在印支期SW→NE挤压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本区沉积盆地内可能形成自SW→NE向的盆地流体大规模流动(滇东南→桂西北)。在燕山早期,环太平洋板块自SE→NW挤压构造应力场驱动下,本区可能形成自SE→NW向的盆地流体大规模流动(桂东南→黔西北→滇东北),且可能被限定在康滇断块隆升区西边界的以东地区。在燕山晚期,伴随大陆构造进入伸展-走滑体制和山间断陷盆地的形成,幔源热物质侵位形成盆地流体的垂向热(流)应力驱动源,这种张剪性构造为流体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古潜山、褶皱-断裂带、逆冲断裂-褶皱带和脆韧性剪切带可能是本区主要流体圈闭构造和矿床定位构造,成矿系列可划分为改造型拉分盆地中古潜山控制的F-Fe-S-Sb-Au成矿系列、褶皱-断裂带热水再造成因的Sb-As-Hg-Au成矿系列、改造型盆地边部逆冲断裂-褶皱带中热流体成因的Ge-Ag-Pb-Zn成矿系列和脆韧性剪切带中W-Sb-Au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9.
吉林延边地区斑岩型-浅成热液型金铜矿床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吉林延边地区为我国滨太平洋带的一个重要的金属成矿区。与中生代火山-次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斑岩型。浅成热液型矿床在时空上、成因上构成一个成矿系列。本文选择四个代表性矿床(小西南岔、闹枝、五凤和刺猬沟),较详细地介绍它们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及成矿机制等。通过这些矿床的描述,勾画出一幅从中生代火山盆地边缘的隆起带的斑岩型矿床(小西南岔)→中生代火山盆地内部的断隆块的斑岩-浅成热液过渡型矿床(闹枝)→中生代火山盆地内部断裂带的浅成热液型矿床(五凤和刺猬沟)的全景。  相似文献   

10.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地热史与油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是在晚白垩世-古新世区域隆起背景上形成的新生代板内裂陷。其构造演化经历了穹窿作用→火山作用→裂陷作用→热沉降作用等阶段,盆地形成机制属“主动裂陷”。利用研究区镜煤反射率实测值的统计分析资料,采用Royden和Keen提出的有岩脉侵主的非均匀伸展地热史模型,重建古热流和古地温,并计算成熟度C值。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凹陷的沙三段生油岩已进入生油窗;在凹陷的东部陡坡带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1.
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杨占宝 《地质力学学报》2006,12(1):43-48,70
中国大陆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分布于郯庐断裂两侧或位于郯庐断裂带内,显然,这些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与郯庐断裂带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本文以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为基础,从含油气盆地的展布和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方面探讨了郯庐断裂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的内在联系。认为两侧的沉积盆地是断裂系的一部分,是郯庐断裂中、新生代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局部派生构造。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中国有大约26个含油气盆地。盆地主要有两种类型:(1)伸展盆地;(2)前陆(或挠曲)盆地。第一种伸展盆地主要位于东部,第二种前陆盆地主要位于中部和西北地区。本文讨论了伸展和前陆盆地的以下特征:(1)沉降史;(2)热史;(3)构造样式和运动学。结合深部地球物理和火山岩资料,确定了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并且推测盆地形成与西太平洋板俯冲作用和特提斯洋闭合有关。  相似文献   

13.
右江沉积盆地的性质及演化讨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右江盆地是指海西—印支期由师宗—弥勒断裂、红河断裂、紫云—南丹—河池断裂和灵山断裂所围限的滇黔桂地区。长期以来,由于该盆地所处的特殊构造背景、独特的岩相-构造格局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许多地质工作者都予以充分注意,对该盆地的性质提出了众多有益的观点和认识,除传统的槽、台、洼学说外,先后有“弧间盆地或弧后盆地”、“湘桂边缘海”、“弧后裂谷地槽”、“右江裂谷带”和“裂陷槽”等等。笔者参考了这些前人的工作成果,并据自己的研究,参与这一讨论,亦望同行指正。一、右江沉积盆地的性质笔者认为,右江海西—印支期沉积盆地应主要归属于古特提斯构造域,具有被动型裂谷盆地的沉积、构造、成矿与岩浆活动特点。 1.古特提斯于泥盆纪初沿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开裂。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王鸿祯教授将扬子地台以西、松潘、甘孜三角地带以及巴颜喀拉地带称为古特提斯,并认为从泥盆—石炭纪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促使油气普查勘探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者从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基本特征,以及油气普查勘探的实践出发,提出构造-砂体复合油气藏的新类型,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同志们讨论。一、构造-砂体复合油气藏类型的提出和含义油气藏的分类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这里所讨论的中新生代陆  相似文献   

15.
边缘海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中国东南地质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虽然有关边缘海的成因解释有“捕获机制”、弧后扩张(被动、主动)机制、陆内应力传播机制等,但迄今尚未有一种机制能统一解释所有边缘海的成因。边缘
海的成因不仅是经典的沟-弧-盆二维剖面问题,而应是一个包括平面图上大陆板块的变形在内的三维问题。边缘海的研究能给我国东部、特别是东南地区地质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它包括:慎重鉴别古岛弧、对变质带、古洋壳及洋盆规模;充分注意小块体之间的碰撞,古转换断层在本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大陆增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相关盆地内的沉积物记录着丰富的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辽西地区构造演化与盆地成因类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辽宁省西部地区发育了一系列中生代小型含煤盆地。这些盆地内有广泛的油气显示,但勘探效果却不理想。本文分析了辽西地区地球动力学背景,结合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研究了辽西地区盆地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探讨了辽西地区构造演化史、盆地形成机制和成因类型,并以阜新盆地为例,阐述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17.
相山及邻区七个火山盆地火山岩岩性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赣杭构造带西南端相山及其邻区7个火山盆地主体岩石的特征和成因,从地质产状、岩性、岩石化学等方面做了论述。采用了红外光谱、矿物包裹体、高温实验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岩石的形成机理。相山主体岩石是一种成因特殊的火山碎屑(斑)熔岩,即岩颈碎屑熔岩和岩流碎屑熔岩。相山等火山盆地主体岩石边部的塑性岩屑不是熔离成因,而是由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火山碎屑熔岩中的斜长石牌号变化大,钾长石主要是低透长石,表明岩石的形成具有高温特征。不同岩石相的矿物中的熔融包裹体有明显的形态标型。碎眉熔岩中的石英碎斑结构,主要是高温热炸裂成因的。7个火山盆地中的主体岩石可划分两大类:相山、玉华山和礼陂火山盆地的主体岩石是火山碎屑熔岩;高家、林家、谙源和谭港火山盆地的主体岩石是弱熔结凝灰岩。  相似文献   

18.
吴跃东 《安徽地质》2013,23(1):17-20,25
结合对大别造山带地质构造的认识,并从盆山关系统一观点出发,侧重研究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属性及其特征,论证了大别造山带与沿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盆山耦合过程。将大别造山带与沿江中新生代盆地从中三叠世至新近纪划分出五个耦合过程,反映了从同碰撞挤压逆冲造山相耦合过程至挤压―压扭造山隆升的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19.
南沙西部海区构造沉降与古热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地的构造沉降和热流演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分析南沙西部海区万安、曾母盆地岩石圈结构现今特征认为,该区可应用多幕拉伸的纯剪切裂谷盆地模型恢复盆地热流历史。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动态模拟,表明该区盆地演化过程中存在多个快速沉降期;其古热流总体上由低到高变化,但在不同的演化阶段表现不同,有升高也有降低,同时也反映了构造运动对热流变化的影响。该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盆地的沉积物充填演化和油气的生成过程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傅德荣 《地球学报》1987,9(3):33-48
根据断裂延伸长度、切割深度、断裂的活动强度和断裂产生的前后序次及其对盆地的控制作用不同,分为基底断裂和同生断裂。 基底断裂控制着盆地或者盆地内二级构造单元的边界。同生断裂明显地控制了盆内的沉积作用,包括岩相、厚度变化等。 在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上述两类断裂不仅分布广,而且数量多。在形态特征上,一般断层面弯曲朝上,并随深度增加而变缓,都具有正滑性质,所以统称为铲形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