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宁远-道县地区玄武岩中二辉橄榄岩包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远—道县地区玄武岩中的二辉橄榄岩包体属弱亏损型地幔包体;其温压平衡估算结果为980~1110℃、10.2~22.8kpa,包体来源深度为60~75km。在到达地表以前,经历过较强的伸展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2.
宁远─道县地区中生代玄武岩中辉长岩包体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长岩包体为钙碱性玄武岩系列,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孤环境。辉长岩的形成、侵位,与菲律宾板块自中生代以来向中国大陆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郭峰  范蔚茗 《湖南地质》1996,15(2):68-70
宁远-道县地区中生代玄武岩中辉长岩包体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长岩包体为钙碱性玄武岩系列,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孤环境,辉长碉的形成,侵位、与菲律宾板块自中生代以来向中国大陆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我们于1979年至1980年底,在湘南宁远、江永、江华、道县、兰山一带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发现本区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具有明显的复理石建造特征,值得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邓希光  陈志刚 《地学前缘》2002,9(3):216-216
湘南—桂东北—桂东南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南褶皱带的西缘 ,在此存在一条中生代玄武岩带 ,从广西浦北香山 ,经横县马山、平乐砂子、金秀龙标、平南双田到湖南的江永龙圩、道县虎子岩、宁远保安圩 ,产状上分布点多、面小 ,总体上大致呈NNE向断续分布达数百km ,主要岩石类型既有拉斑玄武岩 ,也有碱性玄武岩 ,形成时代主要为侏罗纪和白垩纪 ,其年龄为 81~ 2 0 4Ma。这些玄武岩总体上为单一岩性 ,为单个小岩体或岩柱产出 ,前人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研究。同时在桂东南存在有一条中生代钾玄质侵入岩带 ,在横…  相似文献   

6.
宁远-道县中生代玄武岩中辉长岩包体的岩石学、矿物学等特征表明辉长岩与寄主玄武岩分属不同系列岩石。辉长岩为偏碱性拉斑质玄武岩的分异结晶产物,类似于似层状基性侵入体。它代表了本区较早的基性岩浆熔融和侵位事件,可能是地洼活动阶段早期的一种深部岩石圈活动表现。  相似文献   

7.
张瑞锡 《地质论评》1950,15(Z1):38-42
引言麻江源位於湘南道县,江华、宁远、蓝山、四县交界之处,地处洪荒,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通矿区之道路主要有二:一由江华东南行绕道水口再沿麻江河谷北行即至;二为由道县东南之四眼桥南行,经正冲而至矿区,二者相较以后者较为方便,一九四六年冬笔者与宫景光先生奉命调查湘、桂钨锡矿及稀有原素矿物;先行调查桂  相似文献   

8.
湘赣地区中生代是多金属矿产的集中地区,是环太平洋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的最终制约因素来自地球深部,岩石圈厚度是探索地球深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湘南宁远玄武岩、长城岭辉绿岩和赣西北基性岩的研究,运用玄武岩主量元素对玄武岩的形成深度进行了定量模拟,初步探讨了湘赣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厚度随时间的演化关系。研究表明,湘西南宁远地区晚三叠世岩石圈厚度约为53km,湘中南长城岭晚三叠世岩石圈厚度约为81~84km,赣西北早白垩世岩石圈厚度的形成深度约60~63km。  相似文献   

9.
李赛 《地质与勘探》2022,58(5):1001-1015
华南板块是中国东部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发育中生代玄武岩,这些玄武岩为研究华南岩石圈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前人对华南中生代玄武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玄武岩的源区性质以及构造环境等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系统性分析了华南宁远、道县、长城岭、白面山、汝城等地区中生代玄武岩的主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组成,获得如下主要认识:(1)华南中生代玄武岩主要由碱性和亚碱性玄武岩组成,其SiO_(2)和全碱(Na_(2)O+K_(2)O)含量分别为42.81 wt%~55.54 wt%和1.6 wt%~5.97 wt%;(2)除了宁远玄武岩具有OIB微量元素特征,华南中生代玄武岩具有岛弧玄武岩相似的微量元素配分型式;(3)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华南中生代玄武岩的形成主要受控于部分熔融,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未遭受明显的地壳混染作用。Ni-MgO正相关、CaO/Al_(2)O_(3)-CaO正相关和Eu无明显异常表明华南中生代玄武质岩浆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结晶,但无明显的斜长石结晶;(4)Sr-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南中生代玄武岩为EMⅡ地幔源区,其源区可能有洋壳沉积物的参与;(5)华南中生代玄武岩可能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大陆板内环境;(6)华南岩石圈改造可能与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板块的交代作用有关,后者所释放的酸性熔体/流体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最终造成了华南岩石圈物理化学性质的强烈改变;(7)古太平洋俯冲板块可能对华南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多金属成矿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释放的熔体或流体为矿石活化和迁移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宁远—道县地区玄武岩中二辉橄榄岩包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友林  林舸 《湖南地质》1995,14(4):205-210
宁远一道县地区玄武岩中的二辉橄榄岩包体属弱亏损型地幔包体;其温压平衡估算为980 ̄110℃、10.2 ̄22.8kpa,包体来源深度为60-75km,在到达地表以前,经历过较强的伸展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11.
湘赣地区中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与岩石圈伸展   总被引:53,自引:4,他引:53  
综合分析了华南内部中生代 (178~ 80Ma)镁铁质岩石的年代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区内主要发育 4期镁铁质岩浆活动 :2 2 0Ma± ,175Ma± ,12 0~ 15 0Ma ,80~ 90Ma ,其中 2 2 0Ma仅在道县发育辉长岩包体。地球化学上区内 175Ma左右的宁远太阳山和赣中项家碱性玄武岩和 80~ 90Ma的镁铁质岩石主要表现为Hawaii OIB玄武岩的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而175Ma的其他镁铁质岩石表现为岩石圈地幔属性。 12 0~ 15 0Ma的镁铁质岩石则介于岩石圈地幔端员与软流圈地幔端员之间。时、空上表现为以郴州—临武断裂为界 ,西侧自 170Ma左右的EMI型为主向 80~ 90Ma的OIB型为主迁移演化 ,而东侧则自老而新自EMII型 (175Ma)为主演变为以OIB型 (80~ 90Ma)为主。上述资料暗示区内至少存在 4期强烈的岩石圈减薄作用 ,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岩石圈伸展减薄是华南中生代岩浆作用形成的主要机制。但 2 2 0Ma左右的伸展减薄范围局限 ,而较大规模的岩石圈伸展减薄和软流圈上涌始于 178Ma ,其形成可能与华南印支造山作用的后造山 (或后碰撞 )拉张裂解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关。同时也暗示郴州—临武断裂可能是界定中生代EMI型扬子岩石圈和EMII型华夏岩石圈地幔的重要边界。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South China Block (SCB) underwent a dramatic transformation from depleted to enriched during late Mesozoic. With a view to deeply understand this process,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Mesozoic basalts and their melt inclusions from the Daoxian and Ningyuan regions within the central SCB. Th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melt inclusions in these basalts suggest that these rocks originated from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enriched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K-rich aqueous fluids released from subducted Palaeo-Pacific oceanic sediments, whereas the Ningyuan basalt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asthenospheric mantle source. Geochemical modelling indicates that the Daoxian basalts were generated from 15%-25% of partial melting of garnet lherzolite, whereas the Ningyuan basalts originated from 10%-20% of partial melting of garnet pyroxenites. Our data, combined with those from other Jurassic basalts suggest a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SCB mantle sources during the Late Mesozoic. Divers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through mixing of the asthenospheric melts with variable proportions of subducted Palaeo-Pacific oceanic sediments might account for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mantle sources observed beneath the SCB. The transition from Tethyan tectonic realm to the Palaeo-Pacific tectonic regime might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SCB.  相似文献   

13.
一种判别原始岩浆的方法--以苦橄岩和碱性玄武岩为例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利用橄榄石和熔浆的Fe—Mg分配乐数,重新制作了MgO—Fo—FeO图解,该图解的优点在于其适用范围更宽,既可用于超基性的苦橄岩,也可用于一般的玄武岩或橄榄玄粗岩系。同时介绍了该图解运用的方法,并且以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苦橄岩和黑龙江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碱性玄武岩为例,说明如何应用该图解来恢复原始岩浆以及解释岩石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的苦橄岩部分代表了原始岩浆,部分有过剩橄榄石的加入,部分为演化的岩浆形成。与苦橄岩密切共生的辉斑玄武岩是苦橄质岩浆通过橄榄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而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占绝对优势的温流玄武岩则不是苦橄质岩浆简单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镜泊湖地区的碱性玄武岩均为演化的岩浆,而碧玄岩演化程度较低,碱玄岩则是原始岩浆高度演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电子探针(EMP)和激光熔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湖南宁远早侏罗世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矿物进行了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橄榄岩是经历了小程度部分熔融的原始地幔残留,并经历了后期交代作用的影响,硅酸盐熔体可能是重要的交代介质。运用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Micro-FTIR)对宁远橄榄岩中的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显示两种辉石均含有以OH缺陷形式存在的结构水,其含量(H2O的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147×10-6~461×10-6和40×10-6~126×10-6。根据矿物百分含量计算的全岩水含量为34×10-6~108×10-6,除1个样品外,其余样品的水含量均50×10-6。结合文献中的资料看来,由橄榄岩包体所代表的宁远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含水量要明显高于华北克拉通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含水量(多30×10-6)。宁远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和华北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之间的差异反映的可能是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含水性的时代演化,即伴随着岩石圈减薄的进行,上涌软流圈的热烘烤使得岩石圈地幔的水含量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5.
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玄武岩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岩石学和岩石化学角度出发 ,对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玄武岩样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和南部玄武岩均系亚碱性玄武岩 ,其中前者兼具钙碱性系列和拉斑玄武岩系列两种性质 ,后者则主要属拉斑玄武岩系列。根据岩石化学特征命名 ,中部样品主体为石英拉斑玄武岩 ,南部样品则为橄榄拉斑玄武岩。两区海槽玄武岩岩浆均由下伏地幔岩部分熔融而成 ,但源区地幔性质不均一 ,岩浆演化程度各异。中部样品源区地幔性质为过渡型 ,结晶分异程度较高 ;南部样品源于近亏损或富集型的地幔 ,结晶分异程度较弱 ;另外两区玄武岩样品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陆壳物质混染。中、南部海槽玄武岩在岩石学、岩石化学方面的差异与源区地幔性质不均一和岩浆演化程度各异有直接关系。海槽玄武岩构造环境属于过渡洋中脊玄武岩 (张性 )与岛弧玄武岩 (压性 )之间 ,代表的仍是海槽早期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6.
湘东南地幔柱对大规模成矿的控矿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湘东南是钨、锡、锑及铅锌、稀有、稀土矿床的成矿集中区.该区出露的玄武岩、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和区域成矿作用是地幔柱构造环境的统一产物.湘东南地幔柱控制矿床与岩体的时空分布、区域成矿分带和成矿岩浆源区.湘东南地幔柱为成矿岩浆的熔融、分异演化和浅部就位提供了有利的热源和构造条件.地幔柱的发展演化阶段是大规模成矿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湘东北地区发育一套晚燕山期(距今85~95Ma)的细碧质玄武岩。该岩石具碱性-拉斑质玄武岩亲和性,矿物成份以钠长石为主,呈斑状和交织结构,气孔—杏仁构造发育。富钠低钾,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可变地亏损或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Th、U、Ti和Hf相对富集而Y、Yb、Zr、P及Nb和Ta表现适度的亏损。Nd同位素成份(εNd(t)=-1.29~0.66)则暗示该岩石并不起源于软流圈地幔。结合中生代华南地区特别是江南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该细碧质玄武岩应产于板内构造环境,起源于一个不太富集的陆下岩石圈地幔低度熔融,可能与晚三叠世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导致华南大陆内部因古缝合线或古深断裂活化而诱发的陆内造山事件有关。湘东北晚燕山期细碧质玄武岩是华南燕山期陆内造山运动的后造山阶段于距今90Ma左右开始的岩石圈沿长沙—平江断裂伸展裂陷的产物。郯庐断裂可能向南延伸至湖南境内。  相似文献   

18.
位于中国东南部的三水盆地、珠江口盆地、雷琼半岛和北部湾地区广泛分布新生代火山岩。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具有从内陆向沿海变新的特点,早第三纪三水和珠江口盆地火山岩具有由玄武岩与粗面岩-流纹岩构成的双峰式特点。其中玄武岩和粗面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配分形式相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并且有相似的εNd(T)同位素组成(2.34~6.4),说明它们来自相同的地幔源区,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玄武岩和粗面岩经历了不同的结晶分异过程,其中玄武岩在较深部岩浆房中经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而粗面岩则是在浅部岩浆房中由玄武岩浆分异形成的过渡性岩浆再经过强烈的钾长石和斜长石、以及磷灰石的结晶分异形成的。晚第三纪珠江口盆地和北部湾火山岩、雷琼半岛第四纪火山岩则由碱性和拉斑玄武岩构成。这些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和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它们经历了连续的软流圈地幔上涌和部分熔融过程,受控于自晚中生代以来的地幔柱构造。南海的形成是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地幔上涌和大陆裂解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白马寨铜镍硫化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系统研究金平县白马寨铜镍硫化矿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该矿床形成于华力西期弧后盆地拉张的构造环境.并提出本矿床为幔源岩浆熔离-结晶分异,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依次脉冲式贯入成矿和成矿期后煌斑岩浆侵入破坏,并叠加成矿的矿床成因模式.从而,建立了本区铜镍矿床的成矿模型,并对该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