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珠海市1962~2006年高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高温日天气过程进行普查,发现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是导致珠海市高温的主要天气系统。分析发现导致高温天气的系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热带气旋型在三种类型中占比较大的比例,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型会导致珠海出现极端高温。  相似文献   

2.
从高温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及物理量特征等方面,对2005年和2006年7月中旬江门地区两次不同强度的高温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高温天气形成的物理机制。发现:副热带高压是高温产生的主要原因,副高的强度决定着高温天气的强度;物理量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所产生的增温效果是影响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热带气旋外围的强烈下沉运动的增温效应,是导致高温极值出现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热带气旋外围环流和广州灾害性高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卢山  叶萌 《热带气象学报》2006,22(5):461-465
利用1983-2004年6-9月常规天气资料、广州单站数据和此期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并定义连续3天或以上日最高气温≥35℃为一次灾害性高温天气过程,对广州灾害性高温天气和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广州市的灾害性高温天气的出现和热带气旋外围环流紧密相关,且37℃以上的灾害性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广州市东南或偏东方向400—1600km范围内的洋面或海面有热带气旋活动时;(2)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强烈太阳辐射是广州灾害性高温出现的基础,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导致的强下沉增温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1960~1998年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的100个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的热带气旋个例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强度增强的占总数17%,其中强度突然加强的点总数7%.本文着重分析了上述热带气旋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后强度增强的大气环流变化,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天气气候类型副热带高压型、辐合带型、季风低槽型和锋面切变型.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供广西近海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预报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5.
热带气旋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后强度增强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润珍  孔宁谦 《广西气象》2004,25(B12):27-28
对1960~1998年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的100个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的热带气旋个例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强度增强的占总数17%,其中强度突然加强的点总数7%。本文着重分析了上述热带气旋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后强度增强的大气环流变化,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天气气候类型:副热带高压型、辐合带型、季风低槽型和锋面切变型。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供广西近海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预报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6.
1994年8月亚洲季风区水汽的源汇分布和输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正压原始方程模式,对热带气旋穿越副热带高压的异常路径进行了数值试验,揭示出热带气旋自身特征及其与副高中心的经向距离、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变化是直接影响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敏感因子。也反映出热带气旋与其邻近的天气尺度的副热带高压以及β效应三者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相似文献   

7.
2011年8月气候异常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总结2011年8月我国气候异常与大气环流特征的基础上,针对西南干旱和热带气旋活动偏少两大气候异常事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度场偏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夏季风偏弱和水汽条件较差等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中部型拉尼娜事件的滞后影响和印度洋偏暖的影响是西南干旱的重要外强迫条件。南海对流活动偏弱,菲律宾以东季风槽位置偏北,热带气旋活动区域垂直风切偏大,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等因素导致热带气旋活动偏少。  相似文献   

8.
热带气旋与珠江三角洲高温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对1965~2004年珠江三角洲出现的高温天气及高温天气出现时距珠江三角洲一定距离是否有热带气旋出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珠江三角洲出现高温天气时在东北偏东方至东南方(60°~150°)这一扇形区距离珠江三角洲为500~2000 km的弧面中有热带气旋出现的机率较大,说明热带气旋与珠江三角洲高温天气的形成关系密切;然后对2004年6月底7月初珠江三角洲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个例分析,又通过对历史天气过程进行普查,发现强大的高压环流和适当距离上的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是珠江三角洲高温天气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番禺区高温天气与热带气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建军  杨宏建  余海军 《气象》2006,32(6):66-70
利用番禺区1960—2004年高温天气(Tmax≥35℃)的历史资料及同期热带气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研究高温天气与热带气旋影响区(15~35°N、110~135°E)内热带气旋之间的关系,得出:(1)高温特别是36℃以上高温与热带气旋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温强度越强,存在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比例也越大。没有热带气旋存在仅靠副热带高压作用,则出现36℃以上高温的机会小得多,并且没有37℃以上超高温天气出现;(2)西北太平洋源地热带气旋对高温的贡献较南海源地占有绝对优势。无论何种源地,从热带低压到强热带风暴,随着热带气旋强度的增强,出现高温的比例都有一个明显的突跃;(3)7—9月份出现高温时,热带气旋存在的比例在68%~87%之间。移经热带气旋影响区的热带气旋,以7月出现高温的比率为最大,强热带风暴以上出现高温比例超过35%。  相似文献   

10.
对广西1998 年秋至1999 年春出现的大范围干旱伴高温的异常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 发现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是导致广西气候异常的重要气候背景, 入侵广西的冷空气异常偏弱, 高原高度场偏高, 印缅槽偏弱, 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 热带气旋影响偏少, 强度偏弱, 是导致广西1998年秋至1999年春罕见的长时间高温、少雨、异常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局地海表温度异常影响热带气旋路径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宋攀  钟中  齐琳琳  孙源  王晓丹 《气象科学》2017,37(6):735-741
本文以热带气旋"鲇鱼"(2010)为例,利用WRF模式和"鲇鱼"移动路径上不同的局地海表温度(SST)强迫进行了敏感性数值模拟。控制试验(CTRL)采用NCEP的SST强迫,敏感性试验分别在"鲇鱼"登陆菲律宾前的路径上增加(EXP1)和减小(EXP2)SST。结果表明:CTRL试验模拟的热带气旋路径与实况非常一致,EXP1试验模拟的热带气旋路径提前转向,移动路径偏东,EXP2试验模拟的热带气旋路径转向滞后,且移动路径偏西。对SST异常导致热带气旋路径出现差异的原因分析发现,热带气旋在吕宋岛东侧经过异常暖SST海面时,热带气旋强度增强,产生异常的正涡度平流,且500 h Pa以上凝结潜热释放增强副热带高压敏感区出现温度场的正异常,500h Pa以下水凝物的混合和蒸发作用增强造成副热带高压敏感区温度场的负异常,加之正的异常涡度平流和异常的上暖下冷温度场配置使得500 h Pa位势高度降低,副热带高压强度减弱,副热带高压西伸范围减小,导致热带气旋提前向北转向,移动路径偏东。反之,当热带气旋在吕宋岛东侧经过异常冷SST海面时,副热带高压西伸范围扩大,导致热带气旋向北转向滞后,路径偏西。  相似文献   

12.
基于惠州市区1954—2009年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分析了惠州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并分析了高温天气出现时的主要天气形势。结果表明:惠州高温天气出现频频繁,高温天气年平均出现日数为12.0 d,主要出现在夏季的7和8月,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都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42 d/年,近10年与前46年相比增加了14.4 d。惠州出现高温天气时,北半球中高纬西风系统一般位置较为偏北,强度较弱,有利于低纬系统北推发展;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是造成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热带气旋影响下,容易出现极端异常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13.
江门地区夏季高温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35,他引:5  
通过对江门地区1961~2005年高温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江门地区高温天气的时空变化,并探讨造成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形势特征。结果表明:江门地区夏季高温出现频率在增加,持续性高温也呈增长状态;高温结束时间出现标志性后跃;造成江门夏季高温的主要天气形势是强盛的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和热带气旋逼近时的外围下沉气流。此外,城市“热岛效应”对高温天气也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西8种强对流天气形势与云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许爱华  马中元  叶小峰 《气象》2011,37(10):1185-1195
利用1999—2009年红外云图、常规天气图、雷电和地面危险报等资料,针对江西6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在分析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天气尺度影响系统的基础上,提炼了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对流云带(团)发生发展的典型云型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强对流云型、斜压扰动云系尾部强对流云型、地面倒槽中MCS、东风波(热带低压倒槽)、冷锋前强对流云带、冷锋前部的MCC、高空低槽后强对流云型、热带气旋及其外围飑线云带云型,这8种云型特征是构成江西强对流天气的典型云型。8种云型特征和低槽、切变、冷空气、东风波及热带气旋,高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等影响系统的强弱、相对位置有密切关系。斜压扰动云系尾部强对流云型、冷锋前强对流云带、冷锋前部的MCC常常和低层较强空气活动有关,当500 hPa低槽经向度大,低层槽前暖平流显著时易出现斜压扰动云,其尾部出现强对流天气;β中尺度的对流云团易在锋前异常暖中心和不稳定中心合并发展成MCC。而高空低槽后部、副热带高压边缘、东风波这三型则和中高层干冷空气及中低纬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较大,高空负变温或水汽云图的"暗区"移近低层辐合系统时,MCS发展。当高空出现辐散气流和辐散状卷云时,地面倒槽中的辐合线附近MCS强烈发展。热带气旋及其外围飑线云型则与台风的活动密切相关。斜压扰动云系尾部强对流云型预报指示性最好。  相似文献   

15.
2021年6-9月广西经历了1951年以来最高的月平均气温,大范围高温天气频发.利用1961-2021年广西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1991-2021年ERA5再分析资料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资料,对此次广西异常高温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 表明,气候变暖是导致此次高温事件的重要气候背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位置偏西偏北、中纬度西风带扰动影响偏北以及热带气旋影响偏弱是造成广西气温异常偏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特征及其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4年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只有2个,个数明显偏少,粤西无热带气旋登陆;登陆广东的初台偏迟,终台结束早,登陆时间集中于7月;热带气旋移速快,强度弱(为热带风暴),对广东影响利大于弊。对1951~2004年7~9月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月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次数差异较大,最多时一个月有5个,最少时没有。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强度有密切关系,可以将有利于和不利于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的副热带高压各分为3种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17.
深圳夏季高温天气气候特征与形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曹春燕  江崟  孙向明  张蕾 《气象科技》2007,35(2):191-197
通过对1954-2005年深圳高温天气及其环流背景的统计分析,探讨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系统,并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高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得出高温的预报流程。结果表明:①深圳夏季高温日数呈增多趋势;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造成深圳高温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③受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控制是深圳出现高温的主要原因;④高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呈自北向南递减的趋势,南部气温比北部偏低。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高温出现范围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12年第8号热带气旋"韦森特"天气气候特征的分析,得出:热带气旋的前期移动受季风槽影响,后期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引导"韦森特"移动。  相似文献   

19.
利用钦州市三站1957~2003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该地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并分析严重高温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总结了严重高温天气过程出现的天气形势特点。结果发现:①钦州市高温天气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间性。②中高纬环流平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热带低值系统外围偏北气流的共同作用是严重高温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特点。  相似文献   

20.
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环流的变化对热带气旋的活动影响较大。本文从研究一定范围内点和面、上游和下游天气系统的分布和活动规律着眼,用点面气压差时间剖面图的演变规律,去寻找它与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建立起相应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