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跻身世界前列的中国第四纪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地质学会80周年之际,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科学家对各分支学科的80年撰写文章,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刘嘉麒和韩家应邀完成了本文,刊登在《中国地质学会80周年纪念文集》中。本刊主编刘东生先生读完本文后认为文章写得很好,虽然不是全面总结,但颇有新意,建议本刊予以转载,以享读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57年1月15日,不久就要迎来它成立50周年的纪念日。在2004年8月16日筹备将于今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九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和拟议提前在会议期间举行的庆祝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50周年活动的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全委(扩大)会议上,亲历这不同寻常的50年全过程,并始终领导和关心着这一学术团体的刘东生院士抚今追昔,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重要讲话。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地质研究的过去,也提出了第四纪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今后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工作和正在从事第四纪研究的年青学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征得刘东生先生的同意,根据录音进行了整理,并请刘先生做了个别文字上的修改,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龚子同 《第四纪研究》2008,28(5):962-968
马溶之先生是我国著名土壤学家,首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所长。由于他的广泛实践、深入探索和勇于创新,对中国土壤地理,包括土壤制图、土壤区划和土壤分布规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中国土壤分类的革新者,推动了不同时期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其中,对干旱土、紫色土和水稻土有创新性研究。由于马先生对古土壤发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古环境变化和黄土的生成信息,丰富了第四纪研究的内容,并从农业土壤研究的实践出发,深刻认识人为作用对土壤的影响,马先生有远见地意识到"人类世"的来临。作为全国土壤科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先生在为土壤资源开发、土壤改良和粮食安全以及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呕心沥血而受到广泛的赞扬和尊敬。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 11月22日是刘东生先生的生日,在先生离开我们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时刻在怀念他。这里我们刊登了刘先生的密友之一、瑞士的Heller教授的短文,怀念与刘先生一起研究黄土磁学的点点滴滴。本文是Heller教授为刘先生的纪念文集撰写的,但因故未及在文集中刊出。现在本刊补登,除了表示对先生的深切怀念,也表示对Heller教授的感谢和歉意。  相似文献   

5.
忆明镇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8,18(3):193-193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周明镇院士(1918~1996)逝世两年多了。大家都很怀念他对中国第四纪研究的积极倡导和热情的支持。谨写一点往事作为对老友的敬意。明镇和我,家庭、学历、情趣和风格都不一样。他是一个潇洒的人,我重苦于;他很聪明我则迂缓;他从不勉强人,对人不疾言历色,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但明镇和我的性格互补,使我们很谈得来。这也可能是我们年龄相仿,走过的历程有许多相同之处的缘故吧!50年代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建立和以后的工作中他曾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这时他已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工作,成为杨钟健先生十分得力的助手。在50年代到60年代,他业务精进,关于早期哺乳  相似文献   

6.
刘嘉麒 《第四纪研究》2007,27(6):910-910
在中国,提起第四纪无不联想到刘东生,刘东生先生的名字与中国第四纪科学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从国家需求、学科方向、知识创新、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诸多方面带领着全国同行,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7.
Ian J.Smalley是国际著名的黄土研究专家。他对黄土研究的发展历史有独到的见解,对有里程碑式杰出贡献的黄土专家的成果有精辟的分析和论述。本文是他对刘东生先生1988年出版的英文专著“Loessin China”的分析和介绍,以外国学者的视角,对刘东生先生,也包括他所领导的团队,在中国黄土研究先进的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国际黄土和第四纪研究的重大贡献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估。原文2006年发表在《自然地理学进展》(Progressin Physical Geography)上。在刘东生先生九十华诞之际,本刊征得原作者同意,除了对文中中国科学家姓名拼法做了校准,删除了照片外,原文刊载,以飨读者。在此谨向Smalley教授表示衷心感谢![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文章是斯文·赫定在1933年为纪念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百年诞辰而作,介绍了李希霍芬在中国有关地层、黄土、构造、地貌等方面所做的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原文为英文,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会志》(BulletinoftheGeologicalSocietyofChina)1933年第12期,315~321页。值李希霍芬逝世100周年之际,承刘东生院士推荐,请潘云唐译成中文,刘东生亲自校对,在本刊重新刊登此文,以纪念这位对中国地质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学者和中国地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质编辑室: 许多学者把第四纪统一划分为全新统(Q_4)及上、中、下更新统(Q_3、Q_2、Q_1),绝对年划大约为100万年。但近来有些学者或书刊,对年代划分确有出入。例如,刘东生等先生在一九六二年《中国地质》第6期发表的《气候标志及中国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一文中,认为“第四纪的特点,其中一点就是时期较短(100—200万年)”……。为此,  相似文献   

10.
河北阳原盆地南缘 ,恒山余脉山前 ,发育较多的洪湖积台地。台地海拔 990~ 12 0 0m ,高出桑干河河床约14 5~ 35 5m ,呈NE -SW向不连续带状展布。台地前缘陡坎明显 ,台地下部由侏罗纪或元古宙地层组成 ,上部发育第四纪泥河湾组湖相层 ,据TL或OSL测定 ,其年龄在 2 14~ 99kaB .P .之间。断裂位于台地前缘基岩与盆地南缘第四纪沉积层之间 ,断裂延伸约 2 0km以上 ;断裂下盘基岩一侧有清楚的断层三角面和断层擦痕等 ,断层走向NE4 5°左右 ,倾向NW ,属正断层 ;断裂始于侏罗纪末 ,但第四纪仍有强烈活动 ,是控制着阳原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断裂之一。另外 ,沿断裂带两侧发现有多处古人类活动遗迹。在纪念黄汲清教授诞辰 10 0周年之际 ,今特撰写此文 ,以表达对他深切怀念和敬意 !  相似文献   

11.
开展“人类世”环境研究,做新时代地学的开拓者———纪念黄汲清先生的地学创新精神刘东生…………………………………………………………………………………河北阳原盆地南缘第四纪晚期活动断裂的确定及其意义———纪念黄汲清教授诞生10 0周年闵隆瑞 迟振卿 朱天祥…………  相似文献   

12.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4,14(2):106-114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工作涉及地质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除了在古生物地层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外,他还是我国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他回国后早期的研究工作很多是第四纪研究课题,如1932年对大同火山的研究。这些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的重要文献。晚年他再次赴大同火山区考察(1975年),以第四纪研究为他毕生最后一次野外工作。尹赞勋先生关心和支持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和它的活动,他倡导中国第四纪研究人员与国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中国第四纪能在今天走向世界,得益于尹赞勋先生的教诲。  相似文献   

13.
在南非德班刚结束的第XV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简称INQUA)大会上,中国著名第四纪地质学家安芷生当选为INQUA副主席,他是由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提名,并经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各成员国国家代表会议投票选举产生的。安芷生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是国际著名黄土专家,曾任第XIV届INQUA黄土专业委员会主席。此次他当选为INQUA副主席,是继刘东生教授之后,第二位在INQUA执委会任职的中国科学家。刘先生曾连续4届共17年在INQUA执委会中任职…  相似文献   

14.
《第四纪研究》2014,(1~6)
正《第四纪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四纪研究综合性刊物。它的主要任务是报道国内外第四纪和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促进学术交流,提高第四纪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水平。《第四纪研究》是国内外第四纪科学家发表和交流新成果的理想平台,有良好的国际影响,已成为国际  相似文献   

15.
正《第四纪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四纪研究综合性刊物。它的主要任务是报道国内外第四纪和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促进学术交流,提高第四纪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水平。《第四纪研究》是国内外第四纪科学家发表和交流新成果的理想平台,有良好的国际影响,已成为国际  相似文献   

16.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2,22(4):297-305
今年是尹赞勋院士诞辰100周年,以此文来纪念尹先生对地质事业所做出的功绩。尹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地质学家之一,他博学多才,不仅仅在古生物学,而且还在地质学的其他分支中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是第一个在法国学习古生物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而且他还是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第一个发掘和研究中国洞穴沉积以外的第四纪地层和化石;他对大同火山,镜泊湖,北京房山云水洞的研究都是原创性的,成为后世研究的楷模;他主编的中国地层表和中国地层表续编是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必读书籍。此外,尹先生是第一个向中国介绍板块构造的学者。尹赞勋先生始终认为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原,运输了帮助和鼓励年轻人学习,并且与他们分享他自己的资料和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第四纪研究》编委会会议上 ,确定了 2 0 0 2年各期的主题。与会编委一致同意主编刘东生院士的建议 :2 0 0 2年刊物总体目标是为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初拟各期的主题分别是 :第一期 :人类、土壤与环境 (纪念裴文中、李连捷先生 )第二期 :现代环境问题第三期 :环境演化的高分辨率地质记录第四期 :古季风演变与西部干旱化第五期 :地貌演化与环境变迁第六期 :全球变化编委会再次重申《第四纪研究》将在较大幅度缩减约稿稿件数量的基础上 ,扩大自由投稿稿件的刊登 ,欢迎广大第四纪研究工作者踊跃投稿 ,《第四…  相似文献   

18.
文章简述了李连捷先生为中国的土壤科学和为生产服务而奋斗的一生。20世纪40年代,他在去美国深造之前,就在国内到贵州、广西和华南的许多省区进行了大面积的土壤调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接受先后到黑龙江、青海和内蒙古等省区进行荒地资源垦殖的调查任务,并于50~60年代,先后参与和组织了对西藏、新疆等地多专业的大型综合考察。通过这些考察,为西部大开发摸清和积累了大批可贵的自然资源资料,为我国土壤的发生和分类、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李先生在他近半个世纪的教学工作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土壤科学人才。他一生刚正不阿、高风亮节,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李连捷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仅以此文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9.
杨达源 《第四纪研究》2009,29(6):1170-1171
编辑按 杨怀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在地貌与第四纪科学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前不久,杨先生因病逝世。《第四纪研究》特刊载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杨达源教授等撰写的纪念短文,以表达学界对先生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20.
今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第十三届大会,这是INQUA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大会。这样的会议能在中国召开,也是李四光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宿愿。记得我们在1961年参加华沙Ⅵ届INQUA大会前,李先生对我们说:“这样的会议将来总会有一天在中国召开”。但是,当时我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其他方面也不具备组织这类会议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