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1.新气成92001 成果名称:优良人工牧草和主要天然牧草气候生态指标与牧草生产力模式研究完成单位:新疆气象科研所主要完成人员:徐德源、林坷、李星华、王淑民、黄敬锋、顾来霞内容简介:该项研究首次在天山北坡中山带的牧草气候生态试验基地获得一批牧草气候基础资料,对改良人工草场和利用天然草场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先进的光谱技术,测定了牧草光谱的季节变化、不同类型草场的光谱特征,探讨了绿度值与叶面积和产草量的关系式,并在研究牧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铁卜加1987-1996年的气象、牧草资料,对环青海湖地区山地草原草场5种天然牧草在不同水分丰枯年份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环湖地区山地草原草场中紫花针茅、冷地早熟禾、干生苔草、猪毛蒿、天山赖草、杂草产量比例为8:15:15:16:18:28。5种天然牧草的发育期、生长高度和产量形成对水分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天山赖草最耐旱;干生苔草次之;猪毛蒿和紫花针茅的抗旱性相当;冷地早熟禾对水分条件的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许存平 《青海气象》2003,(2):27-29,47
针对环湖地区草场退化、沙化的现状,分析了治理沙化的几种优势牧草混比补播效果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得出:适宜补播牧草出苗的0—10cm土壤重量含水率为15%—20%.气温10—15℃,适宜补播的时间为6月下旬—7月上旬,补播效果以几种牧草泥比播种为最好。  相似文献   

4.
青海湖环湖地区秋季人工增雨的综合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常有奎 《气象》2005,31(2):43-47
据2001年秋季人工增雨资料,结合历年秋季降水资料,从秋雨春用、影响地下水位涵养、青海湖水量盈亏等方面分析了秋季人工增雨的综合效益;并着重分析了秋季降水与环湖地区土壤水分贮量以及第二年春季环湖天然草场土壤墒情、牧草返青时间、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关系。分析表明:秋季降水越多,环湖区土壤水分贮存量越多,翌年土壤墒情越好、牧草返青越早且牧草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天然牧草物候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海省5个牧业气象站的牧草资料初步分析得:优势种牧草和同生牧草各异;物候期特征:春季返青期最早的是海北(4月16日),最晚的曲麻莱(5月11日)。秋季黄枯最早的是河南(9月5日),最晚的海北(10月1日)。同年中牧草生长期最长为海北地区(168d),最短为河南地区为126 d;物候期的变化特征:返青期,益麻莱、海北、兴海呈提早,河南大部分呈提早,甘德呈推迟。抽穗或花序形成期,禾本科草类抽穗期,曲麻莱和兴海呈提早,海北大部分草种呈提早,河南和甘德呈推迟;莎草科草类花序形成期,甘德、河南呈推迟,海北呈提早;杂类草草类花序形成期,海北、河南呈推迟现象。开花期,曲麻莱呈提早,河南、海北、兴海草地的大部分牧草呈提早,甘德的大部分牧草呈推迟。种子或果实成熟期,河南呈推迟现象,其余草地的部分牧草呈提早、部分牧草呈推迟。黄枯期,甘德均呈推迟,兴海呈提早,海北、河南、曲麻莱大部分牧草呈推迟。生长期:曲麻莱、甘德呈延长趋势,河南、海北、兴海大部分牧草呈延长趋势;不同草地同一种类品种的牧草物候期变化趋势也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地区天然牧草对水分条件反应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应存  高贵生  严进瑞 《气象》2006,32(8):107-112
利用青海省铁卜加牧业气象试验站1987-1996年的气象和牧草资料,研究了降水、土壤湿度与蒸发量等水分条件对青海湖地区铁卜加草原5种优势种天然牧草生长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湖地区山地草原草场中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干生苔草Carex aridul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天山赖草Leymus tianschanicum、杂草产量比为8:15:15:16:18:28。5种天然牧草的生长高度和产量对水分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天山赖草最耐旱;干生苔草次之;猪毛蒿和紫花针茅的抗旱性相当;冷地早熟禾对水分条件的反应最为敏感,得出了大部分牧草产量形成需水临界期在6月份的结论。这对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增水抗旱工作的时间安排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1989-1991年在天山北坡不同草场类型上观测的牧草产量与光谱资料及同步接收的NOAA/AVHRR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天然草场光谱植被指数随太阳高度角的上升而降低;随牧草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份的光谱植被指数值不同.天然草场牧草产量与各种植被指数存在显著相关;并建立牧草产量动态监测光谱模型;牧草干重和鲜重与气象卫星比值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7597和0.8066;建立牧草产量卫星遥感监测模型,可用于天然草场牧草产量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8.
环湖地区秋季人工增雨的综合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200l年秋季人工增雨资料,结合1987—200l年历年秋季降水资料,从秋雨春用、影响地下水位涵养、青海湖水量盈亏等方面分析了秋季人工增雨的综合效益,并着重分析了秋季降水与环湖地区土壤水分贮量以及第二年春季环湖天然草场土壤墒倩、牧草返青时间、生长状况、牧草产量的关系。分析表明:秋季降水越多,环湖区土壤水分贮存量越多,翌年土壤墒倩越好、牧草返青越早且牧草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9.
牧草与气象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天然草场辽阔,毛面积5725.88万hm2,可利用面积4800.68万hm2,占新疆总土地面积的1/3以上。天然草场是新疆畜牧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新疆畜产品的70%来源于天然草场。但天然草场受天气气候的影响显著,产草量年变化极大,“靠天养畜”的新疆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因此掌握天气气候条件对牧草不同发育阶段和牧草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时监测预测牧草发育和产量状况,对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科学安排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三流回气候与草场类型新疆气候极端干旱,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  相似文献   

10.
牧草产量与牧草的红光和近红外光反射率关系密切。本文对牧草光谱的日变化、季变化、不同草场类型的光谱特征以及牧草光谱绿度值与牧草叶面积、鲜重、和草地土壤湿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给出了牧草光谱与牧草各生物参数的定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青海天然牧草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青海省4个牧业气象代表站点1988-2005年天然牧草数据和同期气候资料,分析了青海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青海省牧草发育期、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南东部地区影响牧草返青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而青南西部和环湖地区牧草返青期的早晚主要受制于水分条件;两地区牧草黄枯期出现的迟早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终日相接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牧草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水分条件,年降水越多,牧草产量越高;青南东部的半湿润地区,温度对产量的影响大于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海省半湿润牧业区,随气温升高,牧草产量有所增加,草场载畜量有所上升;但在干旱、半干旱牧业区,气候变暖加剧草地水分的散失,牧草的生长发育受阻,产草量下降,同时,优良牧草在草场中的比例下降,杂类草的数量和比例上升,草场朝不良方向演替,呈现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天然草场是发展放牧畜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天然草场生产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气候不仅决定土壤种类、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同时还决定一个地区草场生产力水平.因此,进一步分析研究天然草场生产力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仅就降水和热量及其在不同时段的分布对牧草产量的影响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气候、植被生产力背景的分析   总被引:68,自引:4,他引:68  
首先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近40多年来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其次分析和总结近20年来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及地上生物量;同时探讨了对气象条件影响牧草产量的机制及关系,以及高寒草甸植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本文的目的是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等研究,以及提高生物生产力途径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也为从事海北站不同学科的研究工作提供气候及植被的背景情况。  相似文献   

14.
青海牧区近10年牧草产量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PS统计中的相关、回归等方法分析近10年青海高原牧区5站点牧草产量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建立了牧草产量的气象条件多元回归拟合模型。结果表明:近10年来牧草产量的年最高值河南、甘德总体呈下降趋势,曲麻莱、海北、兴海总体呈上升趋势;5站点牧草产量5月变幅最大为兴海,变幅最小的为海北,6—8月变幅最大的是曲麻莱,变幅最小的是海北;5站点8月牧草产量形成期总体上日照充足,降水除河南阶段性较充沛外,其余受限制,温度除河南在牧草生长季内当光温出现匹配不当时呈负相关外,其余均受限制;气象因子与5站点年最高牧草产量的拟合模式拟合效果较好,均可通过0.01检验。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海北州天然草地生物量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北州近40a的气温、降水资料和近年来的天然牧草资料,分析了海北州气温、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天然牧草生物量和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北州温度增暖趋势上世纪90年代最为明显,各地温度变化的气候倾向率均为正;降水量的递增在80年代达最高值,90年代有所回落;气候变化对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温度大于降水,降水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年内各季节分布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16.
气候条件对典型草原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兴安盟扎赉特旗和科右前旗2004--2007年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站监测的牧草生长发育及地上生物量等基本资料,详细分析了当地气候条件对典型草原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对天然草场和围封禁牧草场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牧草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受温度和降水量影响最明显,其中降水量的影响超过温度的影响。降水量多的年份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而干旱年份地上生物量减少,其最大值一般出现在7月份,并滞后于降水量最大值。围封禁牧草场牧草长势明显好于天然放牧草场牧草。  相似文献   

17.
环湖盆地气候及其变化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萍 《青海气象》2003,(1):30-33,40
针对环湖地区草场退化、沙化的现状,分析了近40年来环湖盆地的气候及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气候及其变化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可为配合地方政府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比较分析了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场6种优势种牧草营养成分含量季节变化情况,研究表明,6种优势种牧草的营养价值除斜茎黄芪(Astragalus adsurgens)外普遍较低。在6种优势种牧草中蛋白质含量斜茎黄芪(Astragalus adsurgens)最高,粗脂肪含量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最高,而粗纤维含量则溚草(Koeleria cristata)最高。  相似文献   

19.
引进24种优良牧草在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不同播种季节、不同播种密度及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的小区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春季播种比夏季播种更有利于各种牧草的生长发育和提高牧草的越冬成活率,临冬寄籽播种对部分禾本科牧草是可行的且其生长第一年比春季播种生长当年有更优异的表现;不同播种密度在种植当年对牧草覆盖度和产量有明显影响,而对发育期和生长高度的影响不大,在种植第二年这种影响趋于减弱。通过对各种牧草生长发育状况的观测和分析,比较其在越冬性能和产量方面的表现,并在地理气候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确定了9种适宜在本地部分地区推广种植的草种(品种)。  相似文献   

20.
对大兴安岭地区天然牧草的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当地主要牲畜的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以及适合大兴安岭地区人工引种栽培的牧草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论是大兴安岭地区利用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极具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