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丽江地震前后西南地区定点形变变化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安福 《内陆地震》2004,18(4):300-305
研究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后西南地区地倾斜观测的特点及与中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丽江地震后西南地区地倾斜变化幅度与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具有逐年减弱的趋势,丽江地震后5年内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快速变形以后回复的时间段内,而5年之后,中强地震则往往发生在一些快速变化的极值点时刻。在对每次中强地震前形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还研究了短期形变前兆对地震的触发机制,给出了每次地震前短期形变迁移的速度分布。最后讨论了短期形变前兆的非同步性、非遍历性、不可重复性及无记忆性等特性。尽管这些特性可能使得经验地震预测变得更为艰难,但是认识这些特性将可能帮助找到新的预测途径。  相似文献   

2.
山西及邻区中强地震前断层形变特征及预报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地震带及邻区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中强地震前断层位移测量进行处理,综合研究了观测的映震能力,通过分析山西5年来5期GPS观测资料,对水平形变做出了解释,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震前地震形变特征及应力场变化情况,获得了用形变预报中强地震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山西地区跨断层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得到断层形变速率、异常强度值、异常强度等值线和区域性异常变化的时序曲线,并根据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值及时空演化等特征,结合山西地区中、强地震,研究断层形变异常强度与地震的关系,发现在山西地区发生MS≥4.0地震前1年左右或稍长时间,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均出现强烈异常,表现为R5,可以作为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前兆标志。  相似文献   

4.
应用文安地震200km范围内的定点形变观测资料,在研究断层活动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分析在文安地震前后地壳形变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部分测项在震前均出现张性或者压性转折变化,或者阶跃变化;(2)地表潮汐平面应变状态在中强地震前后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3)平面应变参数曲线2011年前后发生同步转折变化,且变化幅度很大,但首都圈及附近地区并没有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可能与引发2011年3月日本9.0级特大地震的板块构造应力场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双绪  江在森 《中国地震》1997,13(4):338-348
本文用分段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滇西水准监测网80年代以来的水准复测资料,并进行了形变速率多面函数拟合和垂直形变场信息分离。研究了1996年2月3日发生于滇西水准监测网北部的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和信息分离得到的垂直形变剪切变形、扩张变形、体积变化及准加速度等信息指标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80年代中前期,在滇西的丽江、永胜及其附近地区出现的大规模形变速率高梯度带和信息指标高值分布所反映的剧烈垂直差异运动,是丽江70级地震前10余年孕震应变能开始快速积累的显示;而1985~1992年形变场趋势转折与垂直差异运动显著减弱,可能意味着孕震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孕震区处于相对闭锁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丽江7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分析和不同地区强震孕震形变对比,进一步研究了强震前形变场非均匀态特征和孕震信息的识别提取,得出了一些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6.
丽江流动跨断层形变观测场地(下文简称丽江场地)位于丽江市古城北象山脚下,跨洱源—鹤庆断裂(中生代形成的逆走滑活动断层),观测点位均为基岩点,观测环境良好,周围无明显干扰.该场地于1982年2月开始观测,观测周期1—2个月,资料较连续、稳定.依据断层活动位移协调比概念,对丽江场地观测资料进行精细化处理,计算该场地协调比序列,分析判断1996年2月3日丽江MS 7.0地震及7月2日丽江MS 5.2较强余震发生前的异常现象是否为短临形变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7.
运用变化率分析了张北6.2级地震前山两地区跨断层流动短水准资料变化特征,发现:在张北6.2级地震孕育过程中,特别是地震孕育中短期阶段,断层活动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且一致性好,主要表现为:①断层异常活动集中在震前3.5-0.5年且存在阶段性,断层异常恢复后发生地震;②断层异常活动性质发生剧烈快速的变化,离地震发生越近断层异常活动幅度越大、变化率越快;③山西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异常特别是前中短期异常变化主要集中在山西带的北部地区,范嗣主要集中在震中周围500km左右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丽江7.0级地震前跨断层形变累积率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丽江7.0级地震前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断层形变累积率的计算分析,表明丽江地震前跨断层形变累积率在空间分布上及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分布特征。以丽江-剑川断裂为界,其西部震中附近的断层形变累积率相对较低,而其东部周围的则较高,且震前存在累积率减小的调整过程。由此可见,地震不一定发生在形变累积率高的地区,而通常发生在多年形变累积率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的地区。通过多场地断层形变累积率的计算,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结合其它手段资料,对地震中、长期危险区的判定及中短期危险性的判定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丽江7.0级地震重力前兆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重阳  李辉  付广裕 《地震学报》2003,25(2):163-171
为了研究1996年丽江MS7.0地震前地震孕育过程或前兆表现,利用滇西地震实验场内高精度重复重力观测数据,结合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推断结果,并考虑到观测数据和模型粗差, 采用稳健或抗差-贝叶斯最小二乘算法和多断层位错模型,首次初步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滑动的时间变化分布.结果表明,1990~1997年断层运动的时间变化,较好地反映了1996年丽江MS7.0地震孕育过程.其主要前兆模式图象具有主震余震型特征,遵循地壳内部密度和地壳形变耦合运动模式(简称DD耦合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新疆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利用断层垂直活动速率求解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值。基于其变化特征与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的对比研究发现,研究区域断层活动整体处于断层形变强度趋势增强的背景下,局部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值超过指标阈值0.6时,可作为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的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前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地形变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安福  张凌空  闫伟  贾晓东  李晓帆 《地震》2009,29(1):100-107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是我国自建国以来灾难最为严重的一次强地震。 文中讨论了汶川地震前震源附近与外围地区潮汐形变变化及龙门山地震带、 鲜水河地震带和祁连山地震带断层活动的特点。 分析结果表明: 震前沿龙门山地震带分布的雅安、 汶川及茂县观测台地倾斜测项在2006年初发生转折, 由单向东倾或西倾转向平稳, 临震前无明显变化; 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地区有5个断层水准观测场地, 除耿达场地观测到巨幅变化外, 其他场地震前未观测到突出的前兆性变化。 震源外围龙灯坝断层蠕变仪(Δ=220 km)震前观测到持续时间在3个月左右的突变性异常, 但依据突变持续时间较难估计相应地震为8级。 而离震中较远的祁连山地震带中西段, 震前也有巨大的断层水准变化, 其与汶川地震的关系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2.
唐山地震后发震断层和周围地区的地壳形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觉民  王若柏 《地震学报》1997,19(5):487-492
介绍了设于唐山地震发震断层地表裂缝的形变台站,在地震后18年间观测到的断层形变.结果表明,发震断层的垂直和水平形变都集中在大震之后的7年之内;1983年是震后形变的转折期.大面积水准显示的形变与断层形变强度定性相符,目前呈现出不易于积累应力的松弛状态,近期不大可能发生较强地震.   相似文献   

13.
应用芦山MS7.0地震震中附近跨断层及连续形变观测资料, 分析了芦山地震前不同阶段地形变变化的特点, 讨论了震中附近区域异常时空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 ① 自2013年1月起, 沿鲜水河断裂带一些跨断层基线观测到显著的加速转折变化, 沿安宁河、 则木河断裂带个别场地的跨断层水准基线, 2010年以来出现的巨幅异常等是突出的场兆变化; 沿龙门山断裂带一些水准观测在汶川MS8.0地震后持续的调整变化具有近震源区变形特征. ② 鲜水河、 龙门山和安宁河3条主要断裂围成的三叉口地区, 地倾斜、 应变、 重力及断层水准和蠕变观测临震前均未有显著的异常变化, GPS水平、 垂直位移年速率最小, 该地区是形变变化或形变异常分布的“空区”. ③ 在对近场与远场多种连续形变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提取年周期成分后发现, 临震前2—3年近震源区域的地倾斜、 重力年变化幅度不是增大, 而是减小. 芦山MS7.0地震前观测到的形变前兆现象特征与汶川MS8.0地震等震前的前兆现象较为接近. 因此, 芦山地震前近震源区及外围形变异常分布特征不是个别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新疆天山地区定点形变群体异常特征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又陵  曲延军 《地震》2002,22(1):91-96
利用定义的形变异常密度和趋势分析法研究了1990~ 2000年新疆天山地区定点形变异常的时空分布、群体异常特征及与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分区形变资料显示的高密度异常在时间上与b 值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该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一组中强地震前2~ 4年能观测到形变趋势项的转折、加速等变化。  相似文献   

15.
日本9.0级地震前后华北形变场变化特征与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晶  刘峡  方颖  刘琦 《地震》2012,32(2):64-72
本文分析了华北主要断裂带基于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同震位移场的应变变化, 结合华北地区近几年形变异常分析日本9.0级地震前后华北地区形变场的变化特征, 分析了日本9.0级地震对华北地区的影响以及未来值得关注的地区。 日本9.0级地震的发生使得华北地区EW向主压应变有所释放, 不同地区的同震响应存在差异, 部分趋势性变化在日本9.0级地震后有所恢复, 目前郯庐带中南段及附近区域的挤压应变背景和断层活动水平增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结合阿克苏台周边5级以上中强地震和100 km范围内的4级地震,对阿克苏台跨断层形变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断层的垂直、水平位移形变异常变化与中强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监控区350 km范围内的中强地震前,垂直形变异常形态表现为次波效应,而水平形变在100 km范围内的4级地震前则出现明显的伸长或缩短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断层形变观测在地震研究中的进展及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获得的主要成果有:区域断层活动特点,断层活动性与强震发生的关系,应用断层形变确定活动块体的边界,依据断层形变提出地震危险性的估计,断层活动监测方案的完善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观测规模萎缩,观测方法落后,研究工作滞后。  相似文献   

18.
焦青  张鸿旭  宋光甫  荆燕  范国胜 《地震》2007,27(1):77-84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8级强烈地震, 震前新疆独山子台横向位移测量仪(GDW)记录到了较大变化。 根据独山子台记录到的断层形变资料, 结合区域内其他观测资料及区域地震活动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① 独山子-安集海断裂现今活动是以右旋逆冲运动为主, 其断层垂直向活动速率为0.12 mm/a, 水平向活动速率为0.25 mm/a。 巴基斯坦7.8级地震前横向位移观测结果显示断层右旋滑动速率增强, 其日平均速率达1.79 mm/d, 是正常日平均活动速率的12.8倍。 ② 独山子台MD系列数字化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 对独山子台300 km范围内的MS≥5.0地震, 震前均有明显的地震前兆异常显示; 对1000 km范围内的MS≥7.5地震, 亦有孕震过程显示。 ③ 巴基斯坦7.8级地震后约15分钟, 独山子台的MD系列数字化跨断层形变测量仪先后记录到了同震变化, 这也进一步说明该测量仪具有高精度、 宽量程、 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鄂豫皖交界地区地震地质背景与中强地震复发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鄂豫皖交界地区位于东大别山西部,历史中强地震(M≥43/4)主要发生在土地岭-落儿岭及商城-麻城断裂带上,且“互动”和“连动”的特征较为显著。根据这一特征,在研究东大别山区域地质、地壳结构、断裂活动及地震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可将鄂豫皖交界地区的中强地震作为秦岭-大别山活动地块中的次级地块的整体活动来看待。该区历史地震活动整体表现为丛集特征,而主要发震断层(土地岭-落儿岭断裂)的历史地震活动则具有相对较好的准周期性。地震复发周期研究提示,该地块近期发生M≥5.0左右地震的危险性较大,而霍山-六安地区为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危险区。  相似文献   

20.
在一条正好位地东北日本的活动大断层上的一个灵敏测点测到了地震有关的地下水氡变化。成功地应用基于贝叶期统计方法的时间序列分析,消除了水氡观测资料中的背景变化,使我们能够详尽地检验与地震有关的变化。对水氡资料中测到的氡值异常,我们建立了变化幅度和续的着据;并氢氡值变化保持在大于2δ(δ是整人观测期间的标准偏差)水平,而且特续在1天以上的定义为异常。其中的大多数异常被证明与日本东部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大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