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端,是研究和认识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增生造山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聚焦于天山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最晚一期脆韧性构造变形,通过对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康古尔断裂带和哈尔里克构造带等变形带内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解析,认为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表现为由南向北逆冲兼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康古尔断裂带表现为南北向挤压兼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哈尔里克构造带表现为由北向南的逆冲叠加稍晚期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特征。结合大量已有的构造热年代学数据分析,指出各构造单元内最晚一期脆韧性变形时间为二叠纪晚期-中三叠世,指示该时间段内近东西走向的天山造山带东段和北西-南东走向的东准噶尔造山带与西侧哈萨克斯坦弧形造山系呈现为三向汇聚的动力学特征,代表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末期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自中三叠世扬子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深俯冲作用以来,大别造山带南界上的襄樊—广济断裂带主要经历过两次变形事件: 1)早期变形事件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初的造山带折返阶段,表现为造山带南边界上的韧性剪切带。这期北西—南东走向的剪切带向南西陡倾,发育北西—南东向的矿物拉伸线理,主要为右行走滑的运动性质,属于造山带斜向折返的侧边界走滑剪切带。造山带折返过程中将前陆褶断带北缘原先东西向褶皱改造为北西—南东走向。2)晚期变形事件发生在晚侏罗世,表现为脆性逆冲断层,使得前陆褶断带向北东逆冲在造山带南缘之上,同时在前陆上形成了一系列的逆冲断层。该断裂带的晚期逆冲活动与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同时发生,代表了滨太平洋构造活动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昆秦接合部造山带逆冲滑脱构造,发育在造山带苦海--赛什塘构造混杂带南侧,由一系列断面南东倾,规模大小不一的韧性逆冲断层、韧脆性叠瓦状逆冲断层及同斜紧闭褶皱、平卧褶皱、逆掩断层构成多层次逆冲滑脱构造带。它的形成及演化奠定了昆秦接合部造山带复杂的构造结局,标志着昆秦接合部造山带印支期大规模陆内造山活动的结束。  相似文献   

4.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哈图沟–清水泉–沟里韧性剪切带记录了多个旋回的造山作用,本文通过对韧性剪切带中石英c轴组构和显微构造特征测试分析,探讨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陆块间俯冲拼合及地壳伸展减薄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变形温度介于380~650℃之间,形成环境为中–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剪切带内差异应力值介于173~509 MPa之间,应变速率介于6.93×10–14~1.43×10–8 s–1之间,主体为10–11~10–10 s–1,显示韧性剪切带变形是快速俯冲作用下的产物,越靠近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中断裂带其变形温度、差异应力值及相应的应变速率值越大,表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韧性剪切变形中心为东昆中断裂带。利用不同方法所计算出的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涡度值,显示韧性剪切带早期瞬时运动学涡度(0.56~1)对应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南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北陆块间俯冲的初始阶段,中后期运动学涡度(0.25~0.91)应当对应于东昆南与东昆北陆块间的俯冲碰撞阶段,最晚期的C′瞬时运动学涡度(0.19~0.51)则对应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通过石英c轴组构结合其宏微观构造特征,认为东昆中构造带至少经历了3个期次的构造运动,分别为加里东晚期的逆冲兼左行走滑剪切作用、晚海西–印支期的逆冲兼右行走滑剪切作用和燕山早期及之后的脆韧性–脆性的左行走滑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5.
北山造山带公路井—三个井韧性剪切带作为明水地块与公婆泉岛弧(O—S)之间的区域韧性构造边界,带内构造复杂多样,线理、面理、不对称构造广泛发育。宏观与微观构造均显示剪切带具有由NWW向SEE逆冲、右行剪切运动的特征。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微观/宏观构造、地球物理特征、同位素年龄与区域地质资料相结合的研究,阐述了剪切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形成时代,讨论了剪切带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在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准噶尔达拉布特断裂带中段晚古生代构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伟  孙萍  薛振华  张仲培 《岩石学报》2017,33(10):2987-3001
走滑断裂构造在中亚造山带增生及演化过程的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主要构造单元均被走滑断裂带所分割。西准噶尔造山带是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拉布特断裂是西准噶尔造山带中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其复杂的构造表现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前人不仅在其构造解释上存在着走滑断层、逆冲断层或压扭性断层等诸多争议,且在其活动时代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依据在达拉布特断裂带中段开展的详细野外构造学工作,结合前人针对该地区石炭纪火山岩、浊积岩和造山后花岗岩侵入体所做的同位素年代学工作成果,对达拉布特断裂的活动性质和活动时代进行了讨论。结果确认在中二叠统沉积之前,达拉布特断裂带存在两期变形事件,分别对应于320Ma左右沿NE-SW的较深层次的左行走滑事件D1和表现为脆-韧性转换域的轴面倾向SE的褶皱作用构造事件D2。前者为主期变形事件,而后者发生在中二叠统沉积之前。本文同时报道了沿达拉布特断裂带出露右行走滑构造形迹,并讨论了其可能的成因。沿达拉布特断裂带的多期构造事件记录了西准噶尔地区造山后大规模走滑构造调整过程,是晚古生代晚期中亚各个陆块拼合后大规模陆内调整在西准噶尔造山带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北缘印支期宗务隆造山带   总被引:42,自引:9,他引:33  
位于柴达木地块北缘构造带(柴北缘构造带)与南祁连造山带间的宗务隆构造带发育晚古生代、早中三叠世地层以及石炭纪蛇绿岩地体和具有岛弧性质的二叠纪—早三叠世中酸性火山岩。三个侵入宗务隆带南侧的海西—印支期花岗岩(246Ma天峻南山花岗岩、238Ma青海湖南山花岗岩和215Ma二郎洞花岗岩)分别与俯冲和后碰撞相关。两期明显的构造变形为印支期造山构造和第三纪陆内构造活动印记,前者以300余千米长的韧性剪切带为代表,后者以大规模指向南的逆冲推覆作用为特征。宗务隆构造带经历了由陆内裂陷、洋盆发育和俯冲—碰撞造山的演化过程,既不同于其南侧的柴北缘构造带也不属于北侧的南祁连造山带,而是一在柴北缘和南祁连造山带共同构建的加里东陆块上发育起来的、具有完整板块旋回的印支期造山带。  相似文献   

8.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刘飞  王镇远  林伟  陈科  姜琳  王清晨 《岩石学报》2013,29(5):1811-1824
额尔齐斯断裂是中亚造山带中的一条重要深大断裂,对于额尔齐斯断裂运动性质一直有着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压扭性断层等不同看法.本文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地质学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组成额尔齐斯断裂带.额尔齐斯断裂带在中国境内是一条宽约20 ~ 40km,长约400km,经受不同程度构造作用的强应变带,剪切作用影响范围遍布整个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经历了左行走滑和右行走滑两个阶段.结合前人有关韧性剪切带成因型金矿、同构造岩体侵位与变形关系及对变质岩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本文认为额尔齐斯断裂带的左行走滑构造形成于早二叠世(283~275Ma).早二叠世之后,额尔齐斯断裂带叠加了右行走滑事件,其活动时限可能为晚二叠世(260 ~ 245 Ma),其规模远远小于前期的左行走滑构造.额尔齐斯断裂带走滑活动性质的确定,为二叠纪北疆及整个中亚造山带造山后调整过程中不同的构造方式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9.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白银地区的构造单元划分及韧性变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的白银地区可划分出四个构造单元(B1、B2、B3和B4):B1属于中宫变质地块,B2为古祁洋在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B3属于加里东期的古火山岛弧B4为弧后残余海盆。本区存在两期韧性变形,和线期韧性变形以形成近垂直于造山带的NE-SW向拉伸线理为特征,剪切标志显示其主要为一系列从N-S的逆冲叠覆构造2,与古祁连洋向北的俯冲作用有关,第二期韧性变形形成四条韧性平移剪切带(SZ1、S  相似文献   

10.
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作为北山造山带微陆块碰撞的产物,在北山造山带早古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前人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勒巴泉地区构造变质核杂岩以及其中产出的蛇绿岩带。为了更好确定其构造变形时代,文章通过对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野外构造剖面和显微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具有由北西西向南东东逆冲,兼具右行剪切运动特征。通过对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带中未变形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确定了野马泉和勒巴泉地区韧性剪切变形年龄上限为416 Ma,结合前人所报道的年龄,将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大致限定在423~416 Ma之间,可能与牛圈子洋壳往北北东方向朝野马泉弧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甘孜—理塘断裂带北段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孜-理塘断裂带是义敦造山带与雅江褶皱带的分界断裂。该带由韧性又脆性冲断层、平移断层,以及各种岩块、构造岩片等组合而成。其演化历史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洋壳的俯冲、晚三叠世末期弧-陆碰撞、陆内会聚和喜马拉雅期断陷的复杂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东部主要北东向断裂带地质特征及地壳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吉林省东部主要北东向断裂带包括伊舒断裂带,敦密断裂带及鸭绿江断裂带,对吉林省东部地质构造环境划分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这些断裂带的地质特征,讨论了断裂带地壳演化,其演化历史可划分为韧脆性剪性阶段,边缘断裂阶段,左行走滑阶段,造山阶段,盆岭阶段及逆冲推覆阶段等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伸展断陷中的变换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变换构造分析对于研究伸展断陷盆地的构造格局与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前人研究成果和近年来渤海湾盆地大量地震反射剖面解释的基础上,讨论了变换构造研究中一些有争议和有意义的问题。(1)对变换构造研究中采用的术语,诸如分段构造、变换构造、传递带、调节带和转换带重新进行了定义,并阐述了其基本概念。(2)根据侧列控凹主断层之间连接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方案,首先将变换构造划分为传递带、调节带和转换带3类,而后考虑每类变换构造特有的标志细分为若干亚类。(3)传递带和调节带的形成机制一般与侧列的控凹断层位移量沿其走向均匀变化有关。在断层中段位移量最大,在其末端,位移量减至最小。传递带和调节带形成于断层末端,然而,由于侧列断层叠覆程度的差异、位移量是否守恒、断层的倾向状况以及平面上侧列断层末端之间的横向距离等诸多因素,从而产生传递带或者是调节带以及与之有关的多种多样的变换构造样式。与传递带和调节带不同,转换带以连接不同伸展构造段的转换断层为特征,推测其形成是由于地壳伸展速率的巨大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4.
苏皖断裂带是郯庐断裂的南段,即在江苏和皖北地区部分的区域名称。和山东的沂沭断裂带一样,由东、西两个断裂亚带(束)组成。本文通过对苏皖新裂带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研究和整理,纠正了过去不尽合理的连法,特别是南部近巢湖一带东、西界断裂的连法;本文还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苏皖断裂带的发生、发展历史,并对苏皖断裂带的构造归宿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认为:苏皖断裂带应属经向构造带。它的总体走向为近南北—北北东,倾角较陡。是一条很有意义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的通道。关于苏皖断裂带成为分割新华夏构造系在江苏和皖北境内第二隆起带和第二沉降带的分野断裂带,也即是说,中生代以来苏皖断裂带是新华夏构造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看法,笔者认为,中生代中、晚期以来,新华夏构造系利用、改造并归并经向构造带的苏皖断裂带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即苏皖断裂带的构造归宿具有一仆二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从As、Au元素化探异常分布与断裂构造的关系、DC对冲带脆韧性逆冲走滑断层带和矿化热液活动带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断层带发育与热液成矿带的关系,总结了控矿规律。  相似文献   

16.
层间氧化带中褪色带的成因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细根  王乐民 《铀矿地质》2004,20(3):151-155
本文列举了国内外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的一些褪色现象 ,从宏观到微观地分析了褪色带的成因 ,认为褪色带的形成是在层间氧化带形成后 ,由深部上升的还原性气体或油气对氧化砂体进行还原的产物。运用国内外典型的事例说明主要工业铀矿体产于褪色带与原生带之间 ,由于褪色带是次生还原的产物 ,往往会将褪色带误认为是原生带 ,从而导致主要工业铀矿体漏失。由此分析推断出 :乌库尔其地区西部的 2 5 3线一带和中部的 3 89~ 42 1线一带第Ⅴ旋回铀矿体可能还在沿倾向向前延伸 ,目前已揭露的铀晕带是褪色带而不是还原带 ,这些地段的铀矿找矿工作应重新认识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热带内外地区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热带外扰动对热地区的影响;(2)热带地区大气了研究;(3)热带对热带外地区的影响。本文内容涉及了有关观测资料分析、理论研究以及数值试验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昆仑山赋煤带由东向西共分三个区段,分别为昆东煤田、布尔汉布达山区及红水河区。本赋煤带工作程度很低,目前仅在昆东煤田发现有塔妥煤矿、红土坡煤矿及苦海煤矿,均为小型煤矿,成煤时代为早—中侏罗世。其中部的布尔汗布达山地区及西部的红水河区一带虽有石炭纪及晚三叠—早侏罗世含煤地层分布,但均为人迹罕至的高山地带,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秋吉地区位于昆仑山含煤区中部,属于布尔汗布达山地区,东部为昆东煤田,西部属红水河区。秋吉地区以往有小煤窑生产,2010年该区通过实施煤炭调查后,发现该区具进一步找煤远景,初步确定本区有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并有可采煤层赋存。通过对塔妥煤矿和秋吉煤矿点的煤矿特征对比以及对本区含煤地层沉积建造特征、煤系分布特征、地层层序特征及物探重力异常特征等分析,探讨秋吉地区找煤前景,并指出进一步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19.
郯庐断裂带位于辽北地区的部分为区域上郯庐断裂北延分支依兰-伊通断裂带的一段,在1:5万区调中发现有北东向展布的三叠纪左行韧性剪切带,此韧性剪切带控制一系列三叠纪侵入岩的分布并对古生代地质体的展布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20.
新汨(新宁—汨罗)大断裂”,其南西段确实存在,与印支褶皱带越城岭隆起有关,称资新(资源—新宁)大断裂;北东段也存在,斜切雪峰隆起带,与中新生代断陷洞庭盆地有关,称宁汨(宁乡—汨罗)大断裂。两者均为压剪性复合正断裂。而中间段只是印支褶断带祁阳弧的一部分,即邵娄(邵阳—娄底)弧形断褶带,为浅层滑脱断裂构造。三者各具有截然不同的地质特征和各自的发展演化历史,没有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