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宁河地震前后S波分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利用宁河周围4个地震台的DD-1型短周期三分向记录图,对1976年11月15日宁河Ms6.9地震前后5个月内,距主震10 ̄15km范围的88个前震及余震进行S波分裂分析,根据S波分裂的时间延迟Δt变化发现,宁河主震前S波分裂的相位移动显著增高,且高值出现在主震震中附近并随主震距离增大而减小;异常始于主震前25天左右,震源区异常时间更早些,异常值为40 ̄80ms,震后恢复到正常水平10 ̄35m  相似文献   

2.
1999年1月30日11时51分,新疆托克逊南发生一次MS5.6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震中周围地区无明显构造出露。历史上该区未有5级以上地震活动记录,仅在1976年3月和10月分别发生过MS4.8级和4.5级地震。近几年,该地区地震活动较为平静,少有3级和4级地震发生,但1月27日曾发生一次MS4.0级地震。5.6级地震后,距震中最近的高崖子台和库尔勒台仅记录到不足10次余震,最大震级为2.0,因此,这次5.6级地震亦属孤立型地震。震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立即派出现场工作组…  相似文献   

3.
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平静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大地震前包含异常活动时段的地震序列全过程可以看作是非齐次油松过程的理论,详细研究了1988年11月澜沧-耿马大地震前(1980.1-1988.10)澜沧到腾冲地区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1985年4月-1988年4月全区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澜沧向北延伸分别出现210km的M≥3.5和160km的M≥3.0的地震活动平静地段。因此,由南向北将全带划分为南区、中区、中′区、北区四个研究小区;②在包含主震和余震区的中区,主震前分别出现了持续时间长达42个月(M≥3.5)和32.5个月(中′区,M≥3.0)的异常地震活动平静,并在0.99和0.97的置信度水平上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③与此同时,在南区却出现了长达42个月(M≥3.5)的异常地震活动增强时段,其置信度可达0.95。然而在北区,于1985年9月结束了长达52个月的地震活动增强,置信度仅0.85,显然它是受1976年龙陵地震余震活动的影响,因为该区正好包含龙陵地震的余震区。  相似文献   

4.
丽江、宁蒗强震的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和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滇西北丽江70级地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的动态追踪,同时对比了相距90km的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67、64级地震。发现,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研究的滇西北地区这两次重复发生的强震在孕育过程中波速比的时空演化图象十分相似:强震前5~7年,强震孕震区出现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前3~4年,孕震区的波速比大面积低值异常;强震前1~2年左右,孕震区再次出现范围略小的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发生在波速比低值异常区包围的两次高值异常区重叠部位。两次强震前滇西北波速比月均值均持续低值异常数年后,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明显的偏离平均值,当高、低值异常均趋于正常时,强震的孕育进入短临阶段。进一步研究波速比高、低值异常区的数值分布,显示出:第一次高值异常区中波速比最大的地震发生在异常区的边缘;低值异常区和第二次高值异常区中波速比最小和最大的地震发生在异常区内。这些波速比最大、最小的地震距主震的距离不超过60km。  相似文献   

5.
丽江,宁蒗强震的波速比时人演化图象和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滇西北丽江7.0级地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的动态追踪,同时对比了相距90km的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6.7,6.4级地震。发现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研究的滇西北地区这两次重复发生的强震在孕育过程中波速比的时空演化图象十分相似:强震前5-7年,强震孕震区出现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前3-4年,孕震区的波速比大面积低值异常;强震前1-2年左右,孕震区再次出现范围略小的  相似文献   

6.
山西中强地震前波速比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春云  王赵丽 《地震》1994,(2):54-63
本文分析了大同-阳高6.1级(1989),5.8级(1991),忻州5.、1级(1991),侯马5.1级(1989)以及太原,运城1989-1991年几个4.0级左右地震前后的202次小震资料。结果表明:这些主震前都存在明显的地震波速异常变化,纵横波速比Vp/Vs表面为下降-回升的异常形态,负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大小相关;主震在岁异常结束后发生,滞后时间随区域地震震源深度增大而延长。同时,主震前还存  相似文献   

7.
腾冲全新世火山区P波和S波速度及其比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个发生于观测台网区域上地壳内的地震,用P波到时定位,从TP~Ts-P图得出高V P/Vs值,显示了低速S波存在的信息。在资料有限情况下,假设震中距不变,反演震源 深度,发震时,VP和Vs,得出VP=5.90km/s,Vs=3.04km/s,VP/Vs=2.94。Vp比区域的同深度平均P波速度6.0km/s低1.7%,Vs 比按弹介质的S波速度=Vp/1.732低12.4%。这种低速结果符合富含液性物质  相似文献   

8.
1996年8月全球M≥5.0地震动态根据地震学合作研究会(IRIS)地震数据管理中心提供的资料,1996年8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的地震116次(见附表),其中M>6.0地震11次,M>7.0地震2次,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斐济群岛地区,震级为...  相似文献   

9.
充分展示了NS,K,R,M等值线图的预测效能。这种图定量、直观。利用他捕捉到了一些有效的前兆现象,其中最主要的是:①MS≥7.0地震前3年震中附近ML≥3.5地震频数显著增加;②MS≥7.0地震前1年研究区ML≥2.0地震频数降半;③MS≥6.0地震后地震活动数年不衰的地区是未来MS≥7.0地震发生的可能地点;④孟连—普洱及其附近地区余震中心偏离主震震中逼近未来强震震中;⑤普洱地区地震活动性低,次年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性较小。文中用广义地震成核模型对现象①进行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0.
滇西北丽江,宁蒗两次强震前地震学异常的重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2月3日云南省滇西北丽江,中甸交界地区发生7.0级地震,距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6.7,6.4级地震仅90千米,滇西北重复发生的这两次强震在地震学异常方面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强震前均在缅甸密支那地区发生3次6级地震,密支那强震的最大震级比滇西北强震震级小0.3~0.5级,强震前1~3年均出现中强震和调制中强震的频繁活动,中强震包括调制中强震的活动除在形成的时间,范围大小有所  相似文献   

11.
用能量法测定柱状样品的衰减Q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行觉  叶林 《中国地震》1999,15(4):304-309
对常用的测试衰减Q值的频谱振幅比法和波形反常进行了分析,认为它们对样品几何开头和大小的严格要求是大多数实验室待测样品所不能满足的。因而,提出用波形的能量来计算衰减Q值的方法,阐述了其原理、计算公式和注意事项,讨论了QP和QE之间的关系,并对多种样品进行了实验室测量,将本文方法测得的Q值与其它方法测试值进行了比较。认为本方法的Q值介于QP和QE之间。  相似文献   

12.
水井含水层导水系数及其对地震波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昭栋  迟镇乐 《内陆地震》1999,13(3):207-214
利用弹性理论和渗流理论研究了井水位振荡试验,给出了一种计算水井含水层渗流特性参数的新方法。该方法不是用井水位的恢复曲线,而是用井水位的振荡曲线计算出水井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对5 口水井的导水系数及其对地震波的响应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水井含水层的导水系数越大,井水位对地震波响应的幅度越大,响应的次数越多。  相似文献   

13.
根据剪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特性的理论研究结果,对几种分裂剪切波震相识别方法的相关性进行了理论探讨。在假定噪声和有用信号数据的方差近似于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下,给出了客观估计分裂剪切波震相及其可信度的方法。为了说明方法的有效性,列举了一个含噪声的模拟信号,给出了一定信度水平上的识别结果及误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祁连山—海原断裂带跨断层形变近期异常变化特点,给出了该断层形变区域特征异常量,认为断层形变不但能够显示局部构造活动,而且可以反映大范围地壳形变波的空间传播与演化,从而为利用跨断层观测资料进行地震跟踪预报提供了一定的物理背景  相似文献   

15.
永登地震剪切波分裂及电性各向异性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依据永登地震前后小震三分量数字记录和中法合作松山电磁台的观测资料,基于EDA裂隙模型,从各向异性的角度,将地震剪切波(S波)分裂方法和大地电磁测深(MT)方法共同应用于地震孕育过程中前兆的各向异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永登地震前,快S波偏振方向由北偏东逐渐转为北偏西,发震后又急转为北偏东,快、慢S波的时间延迟在震前也是急剧上升的.另外,MT电性主轴的计算表明,各频点的电性主轴方向基本一致,原与断层近于垂直的电性主轴(ρxy),从震前为北偏东17°左右逐渐转为北偏西15°并发震,震后恢复到北偏东.相应的视电阻率变化表明160~226秒周期的变化最大,其对应的深度与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相当.而震前平行于断层的电性主轴其视电阻率ρyx变化相对小些.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其发震应力场的P轴是北偏西15°.结论是(1)从各向异性的方向特征看,不同方法得到的3个方向在总体上是一致的,时间演化过程是协调的,其机理就是应力所致的EDA裂隙定向排列.(2)不同频率电性主轴变化的一致性表明,震前应力所致裂隙定向排列而导致的各向异性在地壳一定范围内是广泛存在的.(3)视电阻率量值的变化也存在各向异性并有其自己的特点.视电阻率静态的各向异性特征是由台站所处构造条件决定的,但动态各向异性变化受地震应力场作用的影响;与P轴一致的电性主轴视电阻率ρxy变化最大;震前同一方向、不同频率视电阻率变化的差异表明其变化强度还取决于介质的分层性质.  相似文献   

16.
杨欣  曲延军 《内陆地震》1999,13(3):221-232
强地震的孕育过程也是孕震介质的形成过程,在强震前震源附近小地震的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变化过程,则反映了孕震介质的变化过程,为研究地震的孕育,发展和发生的过程,采用单台地震波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尾波衰减系数这3项地震波参数作为地震学短期前兆指标,分析其震兆特征,从而达到监测孕震介质变化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单台地震波参数能够有效地发现地震的前兆,但地震波参数的前兆图像复杂多变,不具有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在岩土工程测量中,S波速度是一个重要参数,正确地识别其震相,对提高S波速度的测试精度非常重要。郭铁拴先生等发表关于“检层法鲇孔波速测量中的震相分析”一文中提出在有套管的检层S波测量中,深度大于40m时,S波震相淹没在折射波中。  相似文献   

18.
基于各向异性介质和含裂隙双相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理论,导出了四重旋转对称含裂隙双相各向异性介质的本构关系与地震波传播的运动方程,并以平面波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含裂隙双相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各向异性介质和含裂隙双相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理论,导出了具有四阶对称轴的含裂隙双相各向异性介质的本构关系与波传播的运动方程.指出在含裂隙双相各向异性介质中可能传播6种类型的准纵横波,即快纵波QP1,慢纵波QP2,两个分裂的快横波QSV1,QSH1和两个分裂的慢横波QSV2,QSH2.并以平面波传播为例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双相介质中的地震波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 Biot理论为基础 ,推导了双相介质中弹性波的本构关系、运动方程及解。结果表明 :在均匀双相介质中可获得第一 P波、第二 P波和 S波。第一 P波近似于弹性介质中的 P波 ,第二 P波称为慢波 ,其速度一般小于 S波 ,但在个别介质模型中大于 S波。选择了合理的参数 ,对均匀双相介质中的波速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