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1979~1994年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和OLR资料,研究了热带对流的变化特征,讨论了热带对流年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关联。指出:夏季热带对流存在以西太平洋暖池附近和赤道中太平洋附近中心的年际变化方差大值区,且这两个中心的充变化呈偶极型反位相振荡,这种偶极型对流活动与东亚夏季风有密切关系。当暖池附近对流偏强(弱),赤道中太平洋附近对流偏弱(强)时,东亚夏季风偏强(弱),雨带偏北(南)  相似文献   

2.
PROGRESSESOFTHESTUDYONIMPACTSOFCLIMATECHANGEONAGRICULTURALPRODUCTIONINCHINA¥WangFutang(王馥棠)PROGRESSESOFTHESTUDYONIMPACTSOFCLI...  相似文献   

3.
1985年6月14日,在中部风暴试验俄克拉何马-堪萨斯初步区域试验(PRE-STORM)外场阶段生成了一个很强的夜间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它出现在美国气候上中部暖季降水夜间最大中心附近.本文应用专门的无线电探空测风资料和地面中尺度站网资料研究了支持MCC生成的环境条件在夜间如何演变的.这里所研究的MCC是一个MCC系列中的第4个,是在准静止地面锋以北100—300公里处向东北东方向传播的三个MCC中的一个.MCC经历其最强烈发展区域的特点是,最初在浅薄的楔状冷气团之上为干燥和静力稳定状态(由前面过境的MCC造成)。昼夜变化的低空急流和锋的边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到3小时就使锋面以上50百帕厚的气层内气块的平均对流有效位能(CAPE)局地增加2000Jkg(-1)以上。我们的分析表明,当1)由于昼夜调整的低空急流把潮湿的、高θe空气向北输送到锋面以上更冷的对流层中层环境区,因而出现特别高的CAPE时,和2)当低空急流末端北部附近特别强的绝热中尺度上升在急流轴上空引起显著的冷却时,准静止地面锋以北地区便成为夜间MCC发展的有利地区.冷却作用和强水汽平流一起消除了对流抑制作用[在自由对流高度(LFC)以下的负C  相似文献   

4.
热带对流活动与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OLP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旱、涝年热带对流活动特征,着重讨论了ITCZ位置、季节内低频振荡与两地区旱、涝气候异常的联系,结果发现:1月赤道太平洋上对流活动的异常与夏季两地区旱涝有密切的关系,冬季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东强西弱(东弱西强),则对应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偏涝(旱),华北地区锡偏旱(涝);ITCZ的位置异常偏南(北)时,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偏涝  相似文献   

5.
Lu Riyu 《大气科学进展》2001,18(2):270-282
诊断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弱和强的情况下,大气环流和海温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本文中西太平洋暖池是指(110-160°E,10-20°N)地区,向外射出长波辐射(OLR)在该地区具有明显的年际变率。对西太平洋暖池对流弱和强之间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差别进行了合成分析。首先,利用 NCEP/ NCA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观测的 OLR资料进行了分析。之后,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和再分析计算而得的OLR资料重复进行了合成分析。合成结果表明由这两套资料所分析得到的结果非常相象。与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弱(强)对流显著对应的大气环流表现为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东退),以及副高西北侧更强(弱)的西风。此外,在局地(即暖池)上空,还显著对应着东(西)风异常和下沉(上升)气流异常。对应于西太平洋暖池对流强弱,最为显著的海温差别(对流弱减去对流强)为印度洋、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正海温异常。也就是说,西太洋暖池上空的对流与局地海温异常只有微弱的联系,而与其西部的海温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ENVIRONMENTANDCLIMATECHANGEINCHINA¥ZhouXiuji(周秀骥),ChenLongxun(陈隆勋),LiWeiliang(李维亮)andLiXiaowen(李晓文)ENVIRONMENTANDCLIMATECHANG...  相似文献   

7.
亚洲夏季风爆发的深对流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钱维宏  朱亚芬 《气象学报》2001,59(5):578-590
文中应用NOAA卫星反演的1980~1995年候平均对流层上部水汽亮温(BT)资料、向外长波辐 射(OLR)资料和美国NMC全球分析850 hPa风资料与美国CMAP降水资料作了对比分析,发现B T能够较好地反映中低纬度地区的深对流降水,偏南风场辐合区与深对流降水有比较一致的 关系,而OLR不能反映热带外地区的对流降水。BT资料所具有的这一特征可以应用于亚洲夏 季风爆发过程的深对流特征分析。BT描述深对流的临界值是244 K。亚洲季风区是全球深对 流季节变化范围和强度最大的地区。赤道外地区的夏季风爆发可以定义为来自热带地区深对 流的季节扩张。中南半岛上的夏季风对流发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华南前汛期深对流是 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第28候,南海夏季风的突然爆发在降水、风场和卫星反演 的深对流特征上都有明确的反映。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印度夏季风对流由南向北逐渐爆发, 青藏高原东侧和中国东部沿海的夏季风对流向北推进早于中国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SHORT-TERMCLIMATECHANGEANDITSCAUSEANDCLIMATEPREDICTIONINCHINA¥WeiFengying(魏凤英)(InstituteofSynopticandDynamicMeteorology.)Beij...  相似文献   

9.
埃玛图微机制作及对流有效位能的计算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该文阐述了微机制作简化埃玛图的思路和方法,介绍了与对流密切相关的大气能量参数CIN、CAPE的计算方法,分析了两个实例,并对文中设计的大气能量计算方案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一次大暴雨过程视热源和视减湿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幼君 《气象》2000,26(11):7-13
应用高分辨TBB亮温资料和逐6小时一次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7月5日北京地区发生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雨量分布不均是由于西部山区出现两次对流活动而东部平原地区仅为一次,TBB低值区右前方下沉区有利于其后部对流的发展;暴雨阶段视热源(Q1)的视减湿(Q2)局地变化项和平流项均非小项,两者具有反位相变化特征,垂直输送项是视热源和视减湿的主要贡献者;Q1和Q2  相似文献   

11.
用 500 h Pa 高度场资料及中国 160 个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采用 E O F、合成分析和奇异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夏季降水与同期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旱涝与 500 h Pa 高度场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 E A P)关系密切, E A P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夏季 500 h Pa 高度场的配置及长江中下游降水。文中重点讨论了 E A P指数的振荡周期及高低指数年西太平洋副高的变化特征。 E A P指数 3~6 年、准两年及年代际变化反映了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趋势。 E A P高指数年(对应涝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为纬向型,随季节南北移动较缓慢,副高位置偏南偏西,并且强度偏强;而 E A P低指数年(对应旱年),西太平洋副高呈经向型,随季节由西南向东北移动较迅速,副高偏东偏北,并且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12.
TIBETANPLATEAUFIELDEXPERIMENT(TIPEX)ANDSTUDYONTHEIMPACTOFPHYSICALPROCESSESOVERTIBETANPLATEAUONGLOBALCLIMATEANDDISASTROUSWEATH...  相似文献   

13.
IMPLICATIONOFCLIMATECHANGEFORAGRICULTURALPRODUCTIONINEASTERNAREASOFCHINAWangFutang(王馥棠)IMPLICATIONOFCLIMATECHANGEFORAGRICULTU...  相似文献   

14.
中尺度山脉对流群的动力和微物理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山脉春夏季受太阳加热和地形抬升作用易于形成对流过程。为研究这类对流特点,在沙特阿拉伯ASIR山区组织了一个SACPEX实验计划。本文应用中国强风暴实验室MBG(MESO—Beta&Gamma)非静力模式,选取适当模拟通道模拟了该计划中1990年5月3日一次对流降水过程。模拟结果揭示了大山脉气流强迫与对流环流相互作用的一些基本特点,展示了大山脉对流过程多种复杂的宏微观特征及其生消演变。包括山坡激发对流,大对流对小对流的抑制,云自然引晶效应等,并指出在这类对流系统中CCN浓度对其降水类型的重要影响。此外,本文还进行了采取细致的雹云微物理参数化和采用简单的暖云微物理参数化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者模拟的动力场差别甚小,而云形态和降水发展有明显差异。上述结果总体上与该个例外场观测一致。  相似文献   

15.
用500hPa高度场资料及中国160个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采用EOF,合成分析和奇异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夏季降水与同期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旱涝与500hPa高度场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AP)关系密切,EAP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夏季500hAa高度场的配置及长江中下游降水。文中重点讨论了EAP指数的振荡周期及高低指数年西太平洋副高的变化特征。EAP指数3 ̄6年,准两年  相似文献   

16.
DRAFTPROPOSALFORTHESOUTHCHINASEAMONSOONEXPERIMENT(SCSMEX)ChenLongxun(陈隆勋)DRAFTPROPOSALFORTHESOUTHCHINASEAMONSOONEXPERIMENT(SC...  相似文献   

17.
一次华南暖区暴雨过程可预报性的初值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南暖区暴雨发生时,冷空气和锋面离广东较远,往往事前不易被发现,漏报或迟报较多。基于覆盖华南区域的3 km GRAPES_Meso模式和ADAS(ARPS Data Analysis System)系统的复杂云分析方案,选取2015年5月16日发生在粤西沿海地区的一次暖区暴雨个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模式初始湿度条件的差异对暖区对流系统的触发、发展和维持的可预报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模式的初始云信息可以增大初始场中低层的大气湿度,使空气接近或达到饱和,从而使数值模式有能力模拟出与实况接近的降水。分析模拟结果的对流触发和维持过程,可以发现,(1)初始水汽和云水物质的增多,增大了大气的不稳定性:对流有效位能(CAPE)增大、K指数增大,对流抑制能量(CIN)减小、抬升指数(LI)减小,而且大气可降水量(PW)增多,从而使对流能够被快速激发;(2)暖区暴雨对流触发和对流维持的机制有所不同:模式对初始时刻湿度条件高度敏感,模式开始积分后饱和大气释放凝结潜热加热大气,所导致的浮力增强使对流更容易被触发;对流维持发展阶段,降水引发地面弱冷池形成,冷池向外流出气流与粤西沿海暖湿气流的汇合维持了低层水平风场辐合,从而维持了对流和降水的发展。进一步的敏感性试验表明,减少初始水汽增量,则辐合上升运动减弱,激发的对流强度减弱,且对流发生、发展、消散的速度变慢、滞后于实况。   相似文献   

18.
赵廷龙  汪克付  王莘芳 《气象》1998,24(1):39-42
利用气象信息综合处理分析平台(MICAPS)对基本资料进行和加工处理,运用天气图,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制作盛夏午后对流性天气的临近预报,通过警报网,无线寻呼和168信息台(或121)开展不同时效的预警服务,由于有效地改进了对流性天气预制作流程与发布方式,在1996年和1997年夏季预报服务实践检验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THEVARIATIONFEATURESOFAGROCLIMATICRESOURCESANDCROPYIELDOFCHINAINRECENT40YEARSGaoSuhua(高素华)andZhangYu(张宇)ResearchCenterforAgri...  相似文献   

20.
THECHANGESANDCLIMATICJUMPSINFERREDFROMTHEAGRICULTURALDRYNESSANDWETNESSINTHECHANGJIANG-HUAIHEVALLEYFORTHELAST500YEARSXueHeng(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