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康定县滑坡灾害发育特征与形成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定县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及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县域内地势险峻,地形切割强烈,地层与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加之降水充沛,致使山地灾害十分发育,其中滑坡灾害占山地灾害的38.32%。通过搜集资料及现场调查,概述了该县县域内滑坡灾害的分布;从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及灾害规模等3方面统计分析了滑坡灾害的发育现状;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地震活动、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总结了滑坡灾害的形成条件,并提出防治对策与措施,力求有效地预防与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全面介绍了华蓥山地区的山地重力灾害情况及重力灾害类型,从地质因素、水体因素、人为因素等三方面分析了华蓥山山地重力灾害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辽宁省岫岩地区地质灾害状况与危害、山地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主要灾害种类泥石流、崩(滑)塌灾害特征。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成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原则、规划及措施。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地质灾害、山地灾害、山洪灾害等与水文气象和地质因素相关的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比较三者内涵与外延的差异,对三种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地质灾害、山地灾害和山洪灾害三者在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主要内容是相同的。在三种灾害的研究与防治上,由各个部门管理模式不利于此类灾害的跨行业、跨部门协同研究及防灾救灾。  相似文献   

5.
西藏墨脱公路已历经50多年的调查研究,并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实施,均无功而返。墨脱县至今仍然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公路的艰巨性在于当地地貌环境特殊,气候条件恶劣,地质背景复杂,尤其是山地灾害广泛发育,且灾害种类齐全,大多具有相当规模。文章介绍山地灾害发育的环境,论述山地灾害的种类及特点,并根据地质条件提出公路选线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活动构造区山地环境铁路选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活动构造发育的山地环境进行选线是铁路、公路等工程建设关注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文章结合我国西南地区新建昆河铁路玉蒙段的选线研究,论述近场区地质环境、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断裂与地震危险性、山地灾害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区域性特征及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并从工程地质条件与技术、经济等方面论证比选最优线路走向方案。可供类似区域地质环境的山区铁路、公路选线借鉴。   相似文献   

7.
黄渚镇位于地质灾害高频发地区——陇南山地的北部。泥石流灾害是威胁黄渚镇及厂坝安全的最主要因素。2010年8月12日,黄渚镇一带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形成暴洪泥石流灾害,给当地群众及厂坝铅锌矿作业区造成重大灾害与损失。本文对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赵河泥石流沟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治理工程措施,以期为今后该地区相似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康定至炉霍公路走廊沿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展布,断层活动造成区域地形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地震频发、山地灾害多发,路线方案的合理布设事关项目成败。本文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前人成果,研究论述了区域宏观构造格架、鲜水河断裂带及活动性、山地灾害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特征及相关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裂活动对路线方案的影响与控制作用,提出了路线方案的宏观思路见解和地震、地质灾害的专题研究建议。为路线方案设计及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付振东 《地下水》2018,(6):155-156,178
在对和田县努斯亚村崩塌灾害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崩塌灾害的稳定性和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土质崩塌灾害规模等级属中型,破坏方式为滑移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等内因,以及地震、持续强降雨、融雪入渗、水流冲刷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因;该崩塌地质灾害稳定性处于基本稳定-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灾害危险性较大;可以通过设立危险警示标志及避险区以及锚固喷浆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0.
深埋隧道工程主要灾害地质问题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深埋隧道工程由于埋深大、洞程长、地质条件复杂,在修筑过程中,将会发生一系列特殊的灾害地质问题。如:高压涌水、高地应力及岩爆、高地温问题等。本文根据大量深埋隧道工程实例,分析服这些灾害地质问题发生条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藏东南地区频发的山地灾害是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需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川藏铁路以桥梁工程在沟口附近跨越了该地区的茶隆隆巴曲。为评价茶隆隆巴曲沟谷山地灾害对桥梁工程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现场调查、高精度遥感解译、多光谱遥感地表位移监测、堆积物地质年代学分析、工程类比等综合技术方法,研究了茶隆隆巴曲沟谷内泥石流、冰崩、滑坡、崩塌等山地灾害的规模-频率、潜在发展趋势及灾害表现形式,总体上认为冰崩、岩崩和滑坡等山地灾害的主要影响是为后续的泥石流提供物源,而茶隆隆巴曲沟谷内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相对不活跃。其次考虑极端情况下茶隆隆巴曲上游1号冰川675×10~4m~3物源发生高位冰崩碎屑流,应用Massflow对冰崩碎屑流进行了全过程精细化模拟,冰崩碎屑流经过沿途铲刮、碰撞和摩擦等运动消耗能量,到达茶隆隆巴曲大桥附近的流速为34 m·s~(-1),流深为24 m,低于桥梁净空43.5 m,在此基础上评价了高位冰崩碎屑流对桥梁工作的致灾风险,为茶隆隆巴曲大桥工程设置及防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四川山地灾害及防治概况一、山地灾害概况四川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最大高差达7000余米。四川又是“千水之省”,河流纵横,而域面积大于100km ̄2的河流有1419条。由于四川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极为复杂,滑坡、岩崩、...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凌源市山地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凌源市是辽西地区山地地质灾害危害较为严重的区域。作者在GIS技术支持下, 选取地形、岩性、构造、降雨、道路、土地利用6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根据历史上已发生的68个山地地质灾害点计算了各指标因子的敏感性,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利用因子叠置法对凌源市山地灾害易发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凌源地区的山地灾害易发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高易发区与区域性大断裂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该研究对凌源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芸 《地下水》2019,(1):145-146,207
在对和田县朗如乡X625公路崩塌灾害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崩塌灾害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3处崩塌灾害规模等级均属小型,破坏方式均为滑移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震、持续强降雨、融雪入渗、水流冲刷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 3处崩塌地质灾害稳定性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采取相关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17,(4)
我国地域宽广,随着人类的活动增多,自然环境因素等原因,山洪沟灾害正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也是丞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为此,针对我国山地众多,沟壑纵横,易导致山洪暴发的现状,通过对山沟形成成因进行分析,应采取建立拦挡工程、防护工程、河道疏通和强化山洪预警系统等治理措施,对山洪沟灾害进行防范治理,为有山洪沟威胁的同类区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技术的都汶公路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汶川县境内的都汶公路(漩口-汶川路段)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公路沿线的各类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信息,将灾害点分布与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要素进行叠加分析,获得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其特点为:①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集中分布在映秀-北川断裂与汶川-茂汶断裂之间;②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发生在海拔高度1 000~2 000 m的地带;③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的边坡;④地震及余震期间以崩塌、滑坡、滚石为主,后期以泥石流、滑坡为主;⑤次生山地灾害具有沿岷江河谷发育且在河流左右两岸呈不对称分布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华蓥市山地灾害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蓥市山地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其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滑坡、泥石流、山体变形、崩塌、危岩和洪涝等,这些灾害严重威胁着区域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华蓥市山地灾害的主要类型、分布现状及灾害成因等进行综合调查和分析,是根本解决境内山地灾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在对山地灾害治理的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对不同的治理对策进行分析,以利于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山地灾害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为河南省地质灾害多发县市之一,随着人类工程活动、旅游业的发展.人类活动已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由于该地区特殊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水文条件.使得泥石流灾害尤为严重.本文论述了该县泥石流发育特征、形成因素、活动特征、灾害特征,并对该县泥石流灾害治理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江 《岩土力学》1990,11(2):38-38
(一)前言应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派遣,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助理研究员李江及中科院北京地质所助理研究员盛祝平,于1989.2.6-4.16赴尼泊尔加德满都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简称ICIMOD),参加为期十周的山地灾害工程学习  相似文献   

20.
在对和田县阿瓦提村泥石流灾害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泥石流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泥石流灾害流域面积90.5km~2,共发育有一条泥石流主沟和四条泥石流支沟;将泥石流沟划分为形成流通区和堆积区,其水源主要为降雨;影响因素主要为风化、降雨、融雪、地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