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形变、重力分会场学术交流会议交流了20篇论文,有6篇摘要做了会议报告。本次大会的主题为“汶川地震研究及30年来地震科学进展与展望”,报告的内容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前言根据由议员立法制定的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 (以下简称“地震法”)规定 ,1 995年 7月 ,日本在总理府正式设置了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 (以下简称“推进总部”)。随着省厅的机构调整 ,从 2 0 0 1年 1月起 ,该总部将设在文部科学省 ,总部长为文部科学大臣。总部的任务也由文部科学省统一安排。根据地震法 ,推进总部的任务有 5项 :1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地震的观测、测量、调查及研究提出综合性的、基础性的实施方案 ;2调整相关行政机构的有关地震的调查研究预算等事务 ;3制定有关地震的综合调查观测计划 ;4对相关行政机构、大学等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3.
《地震地质》1980,2(1):1
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在辽宁大连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15名地震科学工作者齐聚一堂,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地震学会试行会章”;选出了87名理事(其中包括保留给台湾省的一名),顾功叙教授当选为首任理事长。这是我国地震科学技术界的一件大喜事,我们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4.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mb为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为中长周期体波震级.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1月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宣布设立一个“美国东南部地震工程中心”( ECSUS) ,它由土工技术与结构工程、地震学、强地面运动模拟、地震灾害评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地震响应计划和减灾方面的专家组成。美国东南部地震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1 )进行基础和应用地震工程研究 ;2 )负责向东南部地区传播地震技术 ;3 )促进继续制定区域建筑规范 ;4)向该区域工程界推广新的研究成果 ;5)充当区域地震数据资源中心 ;6)对区域的地震问题提供统一的“说法”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设立地震工程中心@乔迎春…  相似文献   

6.
谭茂金  郭越 《地震》2013,33(4):225-237
大地震发生后, 在断裂带开展科学钻探是研究地震发震机理的快速反应和科学计划手段。 测井技术是重要的井中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本文结合日本Nojima断层科学钻探、 美国San Andreas科学深钻、 台湾车笼埔钻探和中国汶川地震科学钻探研究成果, 综述了国内外地震科学钻探计划实施和研究进展, 对比和分析了测井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 最后, 对地震科学钻探井中观测研究提出了建议, 并展望了测井技术在地震科学钻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从1978年12月(第七卷)“美国地震危险减缓计划”《技术报告总结概要》第Ⅱ类B 项2,印地震前兆——地震学研究内选译八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组织的发展过程中,重新审查该组织的创建原则、现状、未来的计划和展望是有教育意义的,或许甚至是有益的。去年,我曾通过理事会的两次特别会议,试图促进美国地震学会(SSA)的这种审查工作,现在我愿意向诸位报告这一努力的结果。美国地震学会是1906年秋在旧金山建立的,其目的是:“获得和普及有关地震和与地震相关现象的知识,并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防震减灾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地震科技进步,而制定好地震科技发展规划是推动地震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本文建议了地震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应考虑的5个原则,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地震科技发展战略的构想,从11个方面提出了“十一五”地震科技项目建议,同时,对其中地震预报科学实验场的选择提出了原则建议,进而从科学意义与必要性、已具备的条件、科学目标、监测与研究内容和运行机制与模式等5个方面论述了祁连山大震机理与预报科学实验场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丁秋琴  苗春兰 《地震》2011,31(1):146-148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mb为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为中长周期体波震级。表1世界地震目录(2010年1~3月,M≥7.0)编号发震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震中位置φ/(°)λ/(°)深度/km震级MS MW地区1 2010-01-04-06:36:33.6 8.90S 157.30  相似文献   

11.
按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技术思路是安评报告编写的一项主要内容。如何科学、经济、合理的确定一项安评工作的技术思路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拟就牡丹江市地震小区划工作技术思路确立中的几点认识进行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历史地震重演”和“构造类比”是编制地震区划图的基本原则。只有地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精诚合作,才能编制出科学的地震区划图,本文着重介绍国家地震局“八五”重点课题“地震区划研究”的成果,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冯浩  高艳玲 《地震》2004,24(4):137-138
应广大读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震级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  相似文献   

14.
1976年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的《地震》一书是根据日本东京大学举办的“公开讲座”的内容编写的。这个讲座的目的是向一般读者介绍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本书的特点是,与一般的系统地讲解关于地震的基本知识的书不同,它比较偏重于地震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方面,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地震社会学”的参考。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史料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本书的第一章就是从历史地震的角度,描述了日本地震活动的一般情况,特别是地震造成灾害的情况。第二章专门论述地震与活动断  相似文献   

15.
冯浩  高艳玲 《地震》2003,23(3):137-138
应广大读者要求 ,我们定期公布全球 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 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 :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 ,以供查阅时参考 ;震源深度 33N表示该地震为通常意义上的浅源地震 ;震级MS 为面波震级、ML 为近震震级、MW 为矩震级 (取自美国PDE报告 )。表 1 世界地震目录 (2 0 0 3年 1~ 3月 ,M ≥ 7.0 )编号 发震时间 月 日 时 :分 :秒 震中位置 φ/ (°)    λ/ (°) 深度/km震 级 M…  相似文献   

16.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震源深度33N表示该地震为通常意义上的浅源地震;震级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表1 世界地震目录(2003年4~6月,M≥7.0)编号发震时间 月 日 时:分:秒 震中位置 φ/(°)    λ/(°) 深度/km震 级 MS   MW 地  区105 26 1…  相似文献   

17.
远程协同结构试验方法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美国“NEES计划”、欧洲“减轻地震风险的欧洲网络”研究计划、日本E-Defense建设及其远程协同试验、中国台湾地区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ISEE计划和由国家基金委资助的正在进行的重点项目“现代结构拟动力地震模拟协同试验方法与系统”(HQH-NSER)进行了简要介绍,叙述了在远程协同试验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及其应用领域,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学新闻》1979年年底的两期分类综合报道了“1979年主要科技新闻”,在“地球科学”一栏内曾提到,“在美国阿肯色州发现了同新马德里地震活动有关的断层带”。现根据美国《地质时代》1979年12月号刊登的题为《看到了新马德里断层带》的文章和美联社华盛顿1979年10月22日电讯的有关报道,编译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80年5月在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象台召开的“地震预报讨论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讲了“中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战略”,引起了与会科学家的重视。这篇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在文中首先评述了两种对待地震预报不同的指导思想:一种观点认为,地震预报的实践必须经过基本研究并在实现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得到突破之后才能进行预报;另  相似文献   

20.
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教授力武常次著的《日本各地的地震危险性》一书由日本“科学社”于1981年4月10日出版发行。该书为“科学社”出版的《科学丛书》的第18本。全书共分9章。第1章为《何谓地震危险性》,谈了地震危险性的定义及其评定方法;第2章为《袭击日本的破坏性地震及其成因》,以板块构造理论为依据,阐明了日本列岛大地震的发生机制;第3章和第4章是《地震发生概率的推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论述了巨大地震重复发生时间间隔的统计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