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夏季强降水研究若干进展及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总结了1960~2009年新疆强降水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水汽特征进行了分类概括.由于有关新疆地区降水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较少,近些年与东部地区差距日益加大,致使我们应对防灾减灾的能力严重不足.提出了待解决的问题:中亚低涡和低空偏东急流的结构特征、形成机理及对降水的影响;中尺度系统的特...  相似文献   

2.
利用T213资料和Grapes meso中尺度非静力模式对2006年9月20—21日发生在陕北中部黄河沿岸的一次强对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中-α尺度低涡产生的中-β尺度云团是本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过程是由高层辐散激发正涡度发展,从而形成深厚的中尺度低涡环流,是一次比较特殊的河套低涡型强对流天气。高、低空急流耦合的不同方式决定了强对流天气表现形式的转变。强对流发生前,河套地区已聚集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并有能量锋配合。模式能够比较真实地再现中尺度系统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强对流天气分布,分析结果可为中尺度强对流预报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一、项目背景咸海以东到新疆的天气尺度冷性涡旋系统(中亚低涡)常与乌拉尔山脊联系,其活动异常可导致新疆暴雨(雪)和低温等灾害。中亚低涡对新疆天气的影响有两类,一类造成新疆区域性暴雨(雪)("湿涡"),一类则造成大风降温和长时间低温天气而降水较弱("干涡"),最新研究表明湿涡仅占40%,各种数值模式对中亚低涡降水预报的准确率较低。由于对新疆地区极端天气气候问题关注和研究不够,对中亚低涡系统的认识和关注就更少,迫切需要以中亚低涡为切  相似文献   

4.
中尺度天气分析技术在对流性天气的短期预报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正在发展和试运行的对流天气中尺度过程分析规范和支撑技术,旨在为中尺度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分析和预报提供技术方法,其客观技术支撑为中国气象局强对流短临预报系统SWAN、强对流天气综合监测技术和自动站资料快速客观分析技术等。文章以2011年4月17日强对流过程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快速识别和掌握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龙卷等)实况,分析当前对流系统类型及其结构特征,判断未来影响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中尺度环境条件,并综合考虑客观自动外推算法产品,最终指导预报员对未来0~6 h内的强对流天气影响区域进行短临预报预警。业务试验表明,对流天气中尺度过程分析技术可为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业务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我国暴雨和强对流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频发,涡旋是产生这些灾害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为了不断提高对我国涡旋及其产生的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机理的认识和预报准确率,本文对容易引发长江流域沿线灾害天气的三类涡旋(高原低涡、西南低涡和大别山涡)及对北方地区暴雨、强对流天气有重要影响的东北冷涡、中亚低涡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主要回顾了近十年这些涡旋的识别方法、时空分布统计特征、三维结构以及产生的暴雨、强对流天气机理。最后,对与涡旋系统以及相关天气的研究与预报中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利用风云卫星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ECP/NCAR(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7日一次中亚低涡背景下新疆阿克苏地区强对流过程的干侵入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稳定的"两脊一槽"环流形势下,产生于中亚低涡底部西北气流中。强对流过程伴随着α-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和低层α-中尺度涡旋的活动,强对流天气发生在α-中尺度对流云团TBB梯度最大处和低层生命史较短的α-中尺度涡旋配合切变线活动期间。(2)干侵入增强了大气的位势不稳定,为对流发展储备充沛对流有效位能,为α-中尺度对流云团和α-中尺度涡旋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3)应用湿位涡对干侵入过程诊断分析发现,低层湿位涡的垂直分量(MPV1)负值带(湿位涡的水平分量(MPV2)正值带)的分布和移动代表了低层对流(斜压)不稳定区和辐合区的分布和移动,强对流发生在MPV1负值中心(MPV2正值中心)附近。中低层负的MPV1、正的MPV2有利于低层气旋式涡旋发展,涡旋演变为切变线,将水汽和能量向上输送,产生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7.
对2014年8月24日和9月1日上海地区两次强对流灾害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动力条件及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多普勒雷达观测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两次强对流过程的成因,并对强对流天气进行了预报预警。结果表明:上海地区8·24过程和9·01过程均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均有明显的低空急流输送,两次强对流过程预报的开始时间均较实况偏早。8·24过程为槽前型强对流过程,冷锋前飑线和中尺度阵风锋造成强雷电天气。9·01过程为低涡东移型强对流过程,造成了暴雨天气。槽前型强对流过程高层为强辐散,低层为强辐合,有利于强雷暴的产生;低涡东移型强对流过程湿层深厚,降水时间长有利于产生暴雨。垂直风切变趋势预报对雷暴维持和加强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槽前型强对流过程伴随强垂直切变配合,产生区域性强雷暴;低涡东移型强对流过程垂直切变较弱,产生区域性对流暴雨。槽前型对流系统影响时间短,需重点分析地面中小尺度低压辐合区的发展,低涡东移型强对流过程的降水起始时间与暖区对流性降水有关。  相似文献   

8.
沈阳地区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隋东  沈桐立  张涛 《气象》2005,31(7):20-23
应用中尺度MM5数值预报模式对2003年6月28日发生在沈阳地区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并与实况观测资料进行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演变规律,得出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为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思路和方法。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是受深厚的低涡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干湿空气间强的风垂直切变和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是此次冰雹强对流爆发的重要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9.
巴州北部农区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库尔勒新一代天气雷达主探区(巴州北部农区)的短时强对流天气的综合分析,总结梳理出巴州地区短时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方法及流程。从巴州北部农区强对流天气特点和路径入手,分析总结了巴州地区易产生强对流的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以及如何分析和判断强对流天气,同时综合运用探空曲线、能量分析、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识别判定来启动和发布库尔勒天气雷达探区的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工作。通过这些摸索和实践,期望为巴州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以做好突发气象灾害的应对工作。  相似文献   

10.
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技术进展与挑战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是国家防灾减灾、重大社会活动和精细化天气预报的迫切需要。虽然我国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本文总结了近年国内外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现状、技术进展、目前国内的技术支撑状况和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目前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技术仍然主要是外推预报技术、数值预报技术和概念模型预报技术等,但快速更新循环的高时空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和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资料将在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强对流天气监测、分析和机理研究是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的重要基础;先进的外推预报方法同快速更新循环的高时空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以及二者的融合是未来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简要分析2009年4月11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不稳定能量,并结合卫星云图及雷达生产品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发现:这次过程是由中尺度低涡系统、中低层中-β尺度气旋系统和西南低空急流共同影响造成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对追踪强对流天气以及制作准确的短时预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预报实践和研究工作证实,高低空急流与地面中尺度低压(涡旋)对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应用1975—1982年六次高空冷涡形势下,山东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资料,研究了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的形成及其对强对流天气形成的作用。通过对本省范围地面站资料和地面涡度,散度图,结合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地面中尺度低压,流场中的中尺度扰动、辐合线的演变及其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关系。 关于急流与强对流形成的关系已有很多研究,Beebe和Bate (1955)依据850hpa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强对流天气研究与业务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小鼎  郑永光 《气象学报》2020,78(3):391-418
对当代中国几十年来强对流天气研究和业务进展做了阐述,主要包括强对流系统产生的环境背景和主要组织形态,以及具体强对流天气的有利环境条件、触发机制、卫星云图特征、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以及预报、预警技术等诸方面。总体来看,中国学者对强对流以及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强冰雹、龙卷、雷暴大风)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以及通过雷达和卫星观测到的组织结构及其演变特征都已有了明确认识,研究了对流系统的多种触发机制,深入认识了超级单体、飑线等对流系统的环境条件、组织结构特征和维持机制,了解了中国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形态和气候分布特征,获得了强冰雹、龙卷、下击暴流和雷暴大风等的雷达、卫星和闪电等的多尺度观测特征、形成机制和现场灾害调查特征,发展了各类强对流天气识别、监测和分析方法以及基于“配料法”和深度学习方法等的预报、预警技术等。因此,强对流天气业务预报水平已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4.
《气象》2021,(2)
正该书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结合最新收集整理的资料,对浙江省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天气背景、大气环流分型、突发强对流天气的物理机制做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并将一系列强对流天气分类监测和预报预警的对流关键参数特征、环境指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二是详述了近年来浙江省利用多源资料融合等技术在分类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监测及预报预警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西南涡是我国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对西南涡及其影响的研究和预报,一直是天气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从西南涡研究和观测试验的回顾及10年来的进展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西南涡系统及其降水影响的主要成果;重点讨论了西南涡研究与应用存在的基础数据、中尺度特征、演变机理、天气影响和预报技术等主要问题;并且,强调了深入开展西南涡中尺度分析研究,尤其是其观测布局试验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了基于与西南涡结构、演变和影响尺度匹配的观测系统、多源数据、分析技术和研究理论,加强西南涡及其影响的中尺度气象学观测、试验、理论和应用的综合研究是其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新疆北部强降雪天气研究若干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近50 a来新疆北部强降雪的主要研究成果,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水汽特征及地形对强降雪增幅作用等进行了分类概述。提出了待解决的问题:造成新疆北部强降雪的各种尺度系统和短期环流异常、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不同区域强降雪及暖区和冷锋暴雪的区别及地形对各区域暴雪作用;不同区域强降雪的水汽源汇结构、远距离接力输送和集中机制及高、中、低纬度水汽输送和循环异常状况;中尺度系统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推进新疆暴雪短期和短时预报的发展,提高预报准确率,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夏季新疆石河子沙漠边缘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夏季发生在新疆石河子沙漠边缘地区的7次冰雹天气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几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7次降雹过程分别发生在高空槽型和西西伯利亚低涡型两种典型冰雹环流背景形势下,其中高空槽型影响范围更大,破坏更强;较好的水汽条件、对流不稳定条件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促使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发展。多普勒雷达能很好地监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回波强度和回波顶高度的变化、速度对和逆风区的出现、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和1h降水累积值的急剧增加、风暴跟踪信息(STI)预警等对冰雹天气的出现具有很好预警意义,对今后的防雹减灾工作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选取夏季发生在新疆石河子沙漠边缘地区的7次冰雹天气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几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7次降雹过程分别发生在高空槽型和西西伯利亚低涡型两种典型冰雹环流背景形势下,其中高空槽型影响范围更大,破坏更强;较好的水汽条件、对流不稳定条件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促使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发展。多普勒雷达能很好地监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回波强度和回波顶高度的变化、速度对和逆风区的出现、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和1h降水累积值的急剧增加、风暴跟踪信息(STI)预警等对冰雹天气的出现具有很好预警意义,对今后的防雹减灾工作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根据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的规划和需求,在继承和改进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工作多年成果的基础上,宁夏气象台建立了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监测预警平台。该平台设计为B/S和C/S架构有机结合,由数据运算程序集、数据库和网站3个部分交互协作的业务系统。本文从平台设计思路、结构特点、各模块主要功能等对宁夏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监测预警平台作一简单介绍。该平台根据宁夏气象业务发展和防灾减灾实际需要研发,评估、优化、更新、整合了已有研究成果,融合多种探测资料与方法,突出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预警和多模式预报产品检验评估与综合集成预报技术,建成以集成预报、国家指导预报、中尺度数值预报等定量化预报产品为基础,集“实时监测预警与综合分析、强对流灾害天气预报方法、检验评估与集成预报、预报预警快速制作分发”等为一体的业务平台。  相似文献   

20.
国家级强对流天气综合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波  郑永光  蓝渝  周康辉  刘鑫华  毛旭 《气象》2017,43(7):845-855
国家级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正在从以短期预报为主调整到短期和短时预报并重的业务格局。文章从强对流天气预报技术发展与服务需求的角度,重点介绍了国家级强对流天气综合业务支撑平台及其核心技术。该平台以气象数据组织和图形化表达两个核心要求为牵引,发展了数据分析处理系统、自动气象绘图系统和WEB检索与显示系统。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基于多源观测资料、中尺度数值预报和全球数值预报,发展了集约、高效的强对流天气监测和临近预报、短时预报和短期预报等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是整个平台的核心;主要核心技术包括:从不稳定与能量、水汽、抬升与垂直风切变等条件出发,以归纳总结的分类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为基础的分类强对流短期预报分析技术;应用"配料法"发展的分类分等级的强对流天气客观概率预报技术;强对流短时预报技术包括高分辨率数值预报释用、多模式预报集成、对流尺度分析、实况和模式探空分析等多项技术,重点实现了从过去3 h实况到未来12 h预报的无缝隙衔接;强对流的监测和临近预报技术在基于多源资料的强对流天气实况与强对流系统监测技术基础上,发展了基于雷达特征量、强对流实况、各类强对流指数和预警信号等多源信息的报警技术。自动气象绘图系统实现了高效、便捷地接入多种数据、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和制图等多项功能。在预报服务方面,基于WebGIS发展了县级分类强对流预警信号和国家级分类强对流预警预报产品共享技术,实现强对流短时预报业务的高交互性与上下互通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