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虾蟹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兴强  马甡  董双林 《海洋科学》2005,29(10):65-69
虾蟹类生物能量学(Bioenergetics)是研究能量在虾蟹类体内转换的一门学科,其中心问题是研究虾蟹类体内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pH等)、营养因子(饵料种类、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和内源因子(发育阶段和体质量等)对这些关系的影响,探讨生物调节其能量分配的生理生态学机制。Klein最早提出了能量在虾蟹类体内流动和转换的基本模型,该模型可归纳为以下能量收支式:C=G+R+U+F+E,式中C为摄食能,G为生长能,R为呼吸能,U为排泄能,F为排粪能,E为蜕壳能。  相似文献   

2.
海,淡水鱼类能量收支的比较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鱼类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子对这些关系的作用是鱼类生物能量学的主要内容,1967年Warren和Davis提出了鱼类生物能量学的基本方程:C=F+U+SDA4RS+RS+G式中的C,F,U,SDARs,Ra,G分别指援食、排粪、排泄、特殊动力作用、标准代谢、活动代谢和生长。此后,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迅速开展起来,国外学者以各种鱼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它们的能量收支方程,但国内的研究多限于淡水鱼类,海水鱼类仅有李军‘1)对真鲷进行过研究。本文对海、淡水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盐度对鱼类代谢率…  相似文献   

3.
不同蛋白质水平对中国对虾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鱼类编制能量收支有一个相当短却很活跃的历史。1977年,Kitchell等详尽阐述并细分了基础能量收支方程。Bratten(1979),Brett&Greyes(1979)及Fischer(197)对于在鱼类研究中存在的把各种不同的能量收支成分联系起来并赋值的问题和难点发表了综述。国内崔奕波(1989),Xie,X.J.etal.(1993)及周洪棋等(1994)在鱼类的生物能量学方面亦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而对于无脊椎动物,特别是甲壳类的研究则较少。董双林(1994)曾作过日本沼虾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提出了一些适用于研究甲壳类的生物能量学的方法。本实验以中国对虾…  相似文献   

4.
海水养残罗非鱼补偿生长的生物能量机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王岩 《海洋与湖沼》2001,32(3):233-239
1998年4月28日-6月24日和5月20日-7月14日分别在汕头大学南澳海洋生物实验站研究了杂交罗非鱼停喂(简称绝食)或限量投喂(简称限食)后的初偿生长,探讨了杂交罗非鱼补偿生长的生物能量学机制,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杂交罗非鱼在饱食状态下的能量收支为100C=32.8G 50.8R 15.3F 1.4U,在液复生长期间,对照鱼的食物能和代谢能高于绝食鱼或限食鱼,但其单位体重的食物能,代谢能,生长能,粪能和排泄能均明显低于补偿生长的绝食鱼或限食鱼,绝食或限食后海水养殖杂交罗非鱼的能量收支模式示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王瑁 《海洋科学》1999,23(2):23-25
自1967年Warren和Davis提出鱼类的生物能量收支式C=F+U+SDA+Rs+Ra+G以来,鱼类能量学的研究迅速开展并成为国内鱼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式中的C,F,U,SDA,Rs,Ra,G分别指摄食、排粪、排泄、特殊动力作用、标准代谢、活动代谢和生长。崔奕波1989年已对各参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研究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谢小军等1989年,1991年,对SDA及影响鱼类代谢的主要生态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综述。而活动代谢由于测定比较困难,以及是否把它作为鱼类能量收支中的一个恒定的组分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6.
真鲷能量收支和氮与碳收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真鲷 (起始体重 :1 1 .5~ 1 4.8g)为实验对象 ,在平均水温 2 4.5 7℃下 ,进行饱食状态下的真鲷幼鱼摄食 -生长实验 ,饵料为玉筋鱼 ;对其摄食量、生长及粪便进行直接测定 ,对能量收支、氮和碳收支各组份进行估计和计算。结果表明 ,真鲷幼鱼的能量分配对策是 ,需较多的能量维持其代谢需求 ,同时 ,有较多的氮和碳随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从而导致较低的能量生长及物质生长。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草鱼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于1992年4月-1992年5月在22,26及30℃,以莴苣叶为食物,不限量摄食,测定草鱼的能量收支。结果表明,草鱼摄食率及生长率均随温度上升而增加;最大摄食率与水温的关系温度对食物能分配于能量收支各组分的比例没有显著影响,在3个温度测定的平均能量收支式为:100c=29.89F+3.30U+52.48R+14.34G,式中C为食物能,F为排粪能,U为排泄能,R为代谢能,G为生长能。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3 种贝类碳、氮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春季长江口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光滑河兰蛤(Potamocorbula laevi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此3种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理参数,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3种双壳贝类的碳、氮收支情况。结果表明,(1)3种双壳贝类从滤食藻类中摄取的有机碳源主要通过呼吸代谢消耗、以粪便的形式排出,少部分随排泄代谢产物流出,余下的碳主要用作贝类自身的生长。缢蛏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00C(摄食碳)=20.17F(粪便碳)+50.05R(呼吸碳)+9.86U(排泄碳)+19.92P(生长碳),河蚬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00C=31.29F+37.40R+5.05U+26.26P,光滑河兰蛤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00C=44.13F+33.08R+11.05U+11.74P。(2)由于贝类在呼吸代谢中没有氮排放,故3种贝类的生长氮占总摄食氮的比例较碳大。因此,缢蛏氮收支方程式为100.00C(摄食氮)=28.22F(粪便氮)+49.38U(排泄氮)+22.40G(生长氮),河蚬的氮收支方程式为100.00C=45.05F+23.99U+30.96G,光滑河兰蛤的氮收支方程式为100.00C=46.97F+32.95U+20.08G。  相似文献   

9.
饵料浓度、温度对缢蛏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实验对象,使用实验室静水法,研究其在不同饵料浓度、温度梯度下的代谢情况,测定其摄食、呼吸、排粪、排泄等生理参数,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缢蛏的能量收支情况。结果表明:(1)缢蛏的摄食能、呼吸能、排泄能随饵料浓度的上升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变化,其摄食能呈峰值性改变,呼吸能和排泄能有缓慢增长趋势;(2)缢蛏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haeric)中摄取的有机碳源主要通过呼吸代谢消耗,以粪便的形式排出,少部分随排泄代谢产物流出,余下的碳主要用作贝类自身的生长;(3)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饵料浓度和温度均显著影响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P<0.05),温度为23℃时,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在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达到最高;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缢蛏的摄食率在23℃时达到最大值,而耗氧率和排氨率在31℃时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0.
棘皮动物呼吸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吸代谢是动物进行能量代谢的基本生理活动,动物所摄取的能量大部分都消耗在维持其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中,研究动物呼吸代谢可了解动物的生理状况及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目前有关鱼类、甲壳类和贝类等呼吸代谢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棘皮动物作为海洋底层生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对其呼吸生理生态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影响棘皮动物呼吸代谢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1.
摄食水平对异育银鲫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于 1 995年 6月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关桥繁殖场采集异育银鲫自繁鱼种(体重为 1 .2 6± 0 .0 5g) ,采用生长实验的方法 ,在 30℃水温下 ,测定其从饥饿到饱食 6个摄食水平下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结果表明 ,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 ,鱼体干物质和能量含量、表观消化率呈上升趋势 ;湿重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线性上升 ,干重和能量特定生长率呈对数增加 ;饲料转化效率随摄食水平增加而增加 ,达到最大值后维持不变。排泄能和总代谢耗能占摄入食物能的比例不受摄食水平的影响。最大摄食水平下的能量收支式为 :1 0 0C =1 2 .32F 3.2 1U 63.74R 2 0 .72G ,式中 ,C为食物能 ,F为粪便能 ,U为排泄能 ,R为代谢能 ,G为生长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明对虾摄食后的特殊动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耗氧量推算和能量收支推算方法,计算了中国明对虾的呼吸能量消耗,并计算了中国明对虾摄食配合饵料后的表观特殊动力作用(SDA).体重范围为1.814~18.552g的中国明对虾摄食配合饵料后,24h内摄食1g 干饵料、1g蛋白质、1kJ能量所产生的SDA分别为7.492kJ、16.454kJ和0.383kJ,而体重范围为2.998~19.012g的中国明对虾在28d内利用能量收支方程计算的相应结果为8.570~11.153kJ、20.131~26.197kJ和0.446~0.580kJ.平均体重为1.53g的中国明对虾摄食鱼肉(FF)、虾肉(SF)、蛤肉(CF)、沙蚕(PW)、配合饲料(FD)和混合饲料(MD)后所产生的表观SDA占摄食能的比例分别为0.660,0.679,0.656,0.523,0.592,0.641,对不同饵料的SDA比例与转化效率的相关分析表明:饵料的转化效率与SDA比例负相关,即SDA比例越高的饵料分配到生长的能量比例越少.另外还对能量收支方法在SDA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海水养殖罗非鱼补偿生长的生物能量学机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王岩 《海洋与湖沼》2001,32(3):233-239
1998年4月28日—6月24日和5月20日—7月14日分别在汕头大学南澳海洋生物实验站研究了杂交罗非鱼停喂(简称绝食)或限量投喂(简称限食)后的补偿生长,探讨了杂交罗非鱼补偿生长的生物能量学机制。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杂交罗非鱼在饱食状态下的能量收支为100C=32.8G+50.8R+15.3F+1.1U。在恢复生长期间,对照鱼的食物能和代谢能高于绝食鱼或限食鱼,但其单位体重的食物能、代谢能、生长能、粪能和排泄能均明显低于补偿生长的绝食鱼或限食鱼,绝食或限食后海水养殖杂交罗非鱼的能量收支模式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贝类种群壳形态性状多态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贝类壳形态具有丰富、复杂的多态性。壳形态作为贝类重要的数量性状是一种环境适应的进化,是不同生理功能适应其生活方式的结果,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与贝类的生长、存活、代谢及繁殖等生态、生理行为密切相关。通过贝类可量可数性状建立的壳形态数值分类学方法已在贝类种群形态学比较及群体亲缘关系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对贝类种群壳形态性状的多态性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壳形态分析方法在贝类种质资源评估(种群识别)及遗传育种(壳宽型/深凹型品系选育)中的应用提出展望,旨在为研究者较全面了解壳形态性状的多态性和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复杂贝类和微藻中的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及其代谢产物,建立一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UHPLC-LTQ-Orbitrap-MS)联用技术的非定向筛查分析方法。采用Full MS/dd MS2、PRM和Target-SIM/dd MS2三种质谱鉴定模式,整合多种数据采集挖掘策略,通过研究多种AZAs在不同基质样品中的质谱裂解规律及特征碎片离子丰度,实现AZAs及其衍生物的快速筛查检测和精准鉴别。结果表明:PRM模式能有效排除AZAs同分异构体的干扰,获得更高的专属性,适用于目标代谢物筛查;应用Full MS/dd MS2和PRM结合的方式,根据AZAs裂解途径及多种AZAs代谢产物裂解规律,在贝类中共鉴别出20种AZAs系列化合物,其中包括初步推测了3种新型AZAs代谢产物的结构。应用本方法还发现AZA9、AZA10、AZA19等代谢物均随代谢过程持续升高,是AZA2在贝类代谢过程中的末端产物。该方法能够为复杂基质中的AZAs系列毒素及其衍生常规检测与精准鉴别提供参考,可应用于解析AZAs毒素在贝类体内的代谢转化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6.
提要在淡水、1.00、2.00、3.00、4.00盐度等条件下,采用鱼类生物能量学的方法,测定了河川沙塘鳢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的耗氧率、NH3-N排泄率,并对不同盐度下河川沙塘鳢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的能量流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时期,盐度对耗氧率和NH3-N排泄率都有显著影响,以1.00盐度条件下的耗氧率为最低,而NH3-N排泄率则在淡水条件下为最低并随着盐度的升高逐渐增高;盐度对河川沙塘鳢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的能量收支有显著影响,以1.00盐度条件下的能量分配模式为最佳模式,代谢耗能占食物能的比例(R/C)最低,为35.06%,而生长能占食物能的比例(G/C)最高,达到58.55%,能量收支方程为:100C=6.40U 35.06R 58.55G。  相似文献   

17.
同工酶电泳技术与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自然界,任何一个生物种类都是以群体方式存在的,而群体内个体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则是生物群体的显著特征。一个群体是由交配和亲手关系相连的个体构成的集团,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一个孟德尔群体是指能相互交配以有性方式产生个体的集团。生物的群体具有超越个体性状的特征,群体的生长不同于个体的生长;而根据某个数量形状的分布或某个鉴别基因的频率就可以描述人类种族之间的差异或区别生物各个不同的群体(根井正利,1983),更重妥的是,从遗传学和进化的角度讲,群体是进化的单位,而个体则不是,因为一个个体在其一生中其基…  相似文献   

18.
东太湖的贝类及其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东太湖的贝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其分布;结合水文物理,水化学及水生生物等生态因子的观测,探讨了贝类和这些因子间的关系;分析了贝类资源的变化,并估算了其渔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能够导致贝类、鱼类等海洋生物染毒或死亡,危害海洋生态安全及人类健康。其中,贻贝具有强蓄积性特点,在国外可作为PSTs的指示性生物。近年来,我国因食用贻贝造成多起PSTs中毒事件成为安全关注重点,因此急需弄清其风险形成机理。本文通过综述我国近海贻贝等贝类中PSTs的风险程度、贻贝对不同产毒藻来源的PSTs的蓄积作用,分析环境因子对于蓄积代谢的影响,深入挖掘贻贝蓄积代谢特异性。进而聚焦贻贝代谢阶段的表达调控过程、影响因素、转化作用及方式等。未来应侧重于摸清我国目标区域贻贝等海洋贝类中PSTs基础风险规律和变化过程,并据此建立区域性PSTs风险防控技术,提高我国贻贝中PSTs风险的主动防控能力,对于保障消费者健康和海洋生态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可拉酸是生物被膜上重要的胞外多糖之一,但细菌可拉酸对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过程的影响还鲜少研究。本研究从自然生物被膜中分离出8株海洋细菌,对其种属进行鉴定及聚类分析,并测定其生物被膜的可拉酸含量及对稚贝附着的诱导能力。筛选所得海洋细菌形成生物被膜并测定其成膜能力及胞外产物含量,发现β-多糖的生物量与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呈显著正相关趋势(p <0.05)。8株海洋细菌生物被膜中可拉酸含量的定量结果显示,3株革兰氏阳性菌无法产生可拉酸,5株革兰氏阴性菌均可检测到不同含量的可拉酸,其中革兰氏阴性菌Shewanella marisflavi的可拉酸含量最高,为1 076.43μg/mL。不同可拉酸含量的海洋细菌单一生物被膜与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的诱导效果与其可拉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5)。以上结果表明,细菌生物被膜中的可拉酸能够参与诱导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本研究为探究海洋细菌生物被膜的化学物质与海洋贝类附着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贝类附着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