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地图既能表示制图区域的空间地理信息,又能反映历史时空对比信息,展现制图区域历史上各朝代的疆域范围及社会发展状态.运用地图语言,直观描述历史变迁,日渐成熟的计算机制图技术能提高编制历史地图的准确性,历史专题内容表现方式也更加丰富多彩.本文通过对编制吉林省地图集中历史沿革图幅的总结归纳,对应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历史地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林键 《测绘通报》2017,(4):130-133
针对目前对测绘历史的研究没有与博物馆学科相结合,难以在博物馆中展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中国古代测绘历史框架。基于对测绘历史的研究,按照博物馆展陈的规律,将测绘历史按时间顺序分成萌芽、奠基、发展与繁荣、衰弱与转折4个阶段,每个阶段归纳为若干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梳理测绘历史。这种方法较好地平衡了历史的严谨性和展览的趣味性之间的矛盾。基于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布展与装修工程的实践表明:所提的中国古代测绘历史框架,不仅能够保证展陈历史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还有利于让社会大众认识测绘、了解测绘,宣传测绘历史和文化。实现了在博物馆展陈的背景下对测绘历史的挖掘,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中国古代测绘历史。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作为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文化大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脱节,导致历史建筑破坏事件频频发生;省市层面对各地历史建筑保护的监管工作缺乏高效机制。针对广东省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的难点,综合运用高精度终端应用、网络平台、新型数据等多项技术,以全过程的信息互通、数据处理和管理手段规范管理历史建筑信息数据,便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实施与管理,实现妥善保护。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历史地图集》总体设计及样图制作为例,对历史地图集优化设计与表达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实践证明,优化地图设计可有效提高历史地图集的艺术美感,为《广西历史地图集》的编制出版及今后各类历史地图集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结合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以重庆市为例探讨了历史建筑普查方法,普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库技术和WebGIS技术,结合区县申报、专家推荐、市民推荐、相关历史文献与线索以及实地踏勘等形式,实现历史建筑普查工作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科学性,夯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础工作,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GIS在历史地理、传统文化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以陕西为例,建立了古今空间基础地理数据库,集成了适用于历史地理、历史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常用时空分析模型,挖掘整理加载了陕西省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历史文化数据结构化的范例和方法,设计了多种研究成果的可视化方式.陕西历史文化地理信息平台是一个适合资源共享和成果分享的GIS平台,满足了历史文化领域对GIS技术和规范性地图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以1979,1992,1996年历史航片为例,简单介绍了历史航片扫描及处理的方法,给出实用有效的工作流程,解决了历史航片储存难题,提高了历史影像管理及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历史地貌的复原研究,提出了一种重建历史地貌三维场景的方法。以历史地形图为基础研究资料,对其进行整理、挖掘与分析,并结合GIS技术建立了DEM,生成了三维立体场景。利用该方法建立了百年前白洋淀碟形洼地的三维历史地貌模型,对于该区域历史环境和演化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历史地貌重建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周玉岑  魏益友 《测绘》2023,(6):283-286
历史建筑对于维护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认同和传统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许多历史建筑因年代久远得不到修缮而毁坏,精确有效的历史建筑测绘工作是历史建筑保护的关键。针对传统测绘技术在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中精度低、成本高、真实性差等劣势,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点云配准、点云降噪、点云坐标系转换等方式构建直观展现历史建筑结构的三维点云模型,在点云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实际作业基础之上,深入总结历史建筑三维点云模型的精度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为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保护工作积累宝贵的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铅山县第一批历史建筑测绘建档项目的实践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地图》2004,(6)
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缘起于喜爱历史的毛泽东. 1954年秋,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历史学家吴晗碰到一块,他们交谈的话题自然少不了历史.毛泽东谈到读历史应有一部历史地图集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查看历史地名的方位.当时市面上有好几种历史地图集,但都失之简略,充其量作为教学参考用,满足不了毛泽东读历史典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城市历史地理信息在研究与应用中具有迫切需求,然而目前国内仍缺乏相对全面的主要城市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因此,本文在形成中国31个主要城市古地图数字化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Web Service与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可共享的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具备地图浏览、历史数据编辑、古今数据同步展现、古今地名查找定位、历史专题查询分析、历史专题图制作、数据发布等功能,可为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地理数字化应用平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历史地理数字化应用平台"是基于中国历史地理基础数据的一个应用系统,现在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各学科的学者利用这个平台,可以非常方便地开发出文学、考古、经济、军事等学科的各种专题历史地图和专题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本文介绍了此平台的设计思想和总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周在泉 《地图》1999,(3):12-14
从地图学的分类来看,历史地图属于专题地图,对于这类地图的设计与编制,是地图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历史地图,对于历史学科的研究也有重要的作用。历史地图根据所表达的内容可以分为历史地理图、历史经济图、历史政治图、历史军事图、历史文化图、历史民族图等许多类型。由于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在图示内容和表达方法、制图效果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本文将对其编制设计方法和制图原理进行探讨。一、历史地图的图示内容  历史地图和其它专题地图一样,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描述功能和研究功能。可以采用文字的、语言的、图像的…  相似文献   

14.
张宝军 《测绘通报》2014,(6):108-111
介绍儿童历史地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提出编制儿童历史地图所需要注意的表达方式--文字、地图和插画三者的高效结合,并就编制地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论述了儿童历史地图编制的过程和细节,指出儿童历史地图的编制成果有着帮助提高儿童学习能力和增强创新素质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今后儿童历史地图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战争历史事件可视化存在的表示方法单一、时间信息表达缺乏等问题,以战争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要素组成和相关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战争历史事件可视化策略,开展了基于历史事件运动轨迹的可视化表达方法的分类研究。最后以这些可视化原则和方法为指导,对工农红军长征历史事件进行可视化表达。拓展了地图表达时空综合信息的能力,为战争历史事件信息全面、真实、生动的表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中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与应用对三维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依托高精度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移动道路测量、全景影像、3D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精细测绘与三维建模,并搭建数字化名城保护信息管理平台,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化建设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总结和归纳了收集历史地图资料的方法。从收集历史地图的工作调研、方法步骤以及历史地图与现代地图的差异分析3个方面论述了收集历史地图资料的意义、资料的信息来源、获取渠道和选取重点,对历史与现代地图在诸多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历史建筑是珍贵的历史遗产,针对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以佛山市禅城区历史建筑信息化管理为例,从历史建筑基础数据"一张图"、辅助规划决策"一张图"两个维度,阐述了基于"一张图"的历史建筑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应用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应用实践表明,该系统和应用体系提供了历史建筑信息化管理新模式,为历史建筑活化运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实现了历史建筑从封闭管理向多部门共享应用及社会公众参与的开放式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为落实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完成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本文对历史建筑确定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基于多源数据整合,完成潜在历史建筑的筛选和分类,通过实地调查、拍摄、访谈等方式,获取历史建筑的地理实体信息和属性信息,深入挖掘历史建筑价值和特色,结合专家判定方式,确定北京市东城区历史建筑共计234处/栋,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汪斌 《北京测绘》2014,(6):52-54
地籍数据库更新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保存和组织历史地籍数据,以便于对历史地籍数据的查询与应用。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地籍数据库更新系统模型,据此设计了现势库和历史库相应的数据结构;同时根据时空拓扑关系分析,本文扩展对历史地籍数据的查询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