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山西晚古生代昆虫的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友崇 《地质论评》1980,26(2):89-95
本文记述了在山西乡宁县下善公社甘草山的山西组中所发现的昆虫化石。包括1个新科,2个新属,1个新亚属和6个新种。这些化石保持了石炭纪某些原始复杂脉纹的组合特征,与西欧、北美石炭纪蜚蠊和原蜚蠊化石,尤其与苏联库兹涅茨克盆地包拉红层()中一晚石炭世化石面貌基本相似。与此同时,脉纹已趋简化,标志着蜚蠊类已向着更进化的阶段发展,使它的面貌特征与中石炭世蜚蠊不完全相同,也与太原组蜚蠊保持更多的复杂类型的性质不同。因此,认为昆虫出现的时代属于晚石炭世晚期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西北部白沙县金波老村附近南好组第二段首次发现Australosutura sp.,Conophillipsia sp.,Hunanoproetus sp.,Linguaphillisia sp.,Weberiphillipsia cf. linguiformis Yuan & Li,和Werberiphillipsia sp.等5属6种褶颊类三叶虫,据三叶虫生物地层年代确认,为分布广泛的早石炭世早期的属种。三叶虫化石的发现,不仅扩展了早石炭世三叶虫动物群的地理分布,而且为白沙地区南好组地层年代的修订及与岛内不同地区南好组的地层对比及与岛外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精确的三叶虫生物地层的重要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发现于四川大足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西昌地区下侏罗统下益门组的轮藻化石及其意义。迄今,记述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尤其早侏罗世轮藻化石的文章十分罕见。文内描述的Porochara两个新种:P.dazuensis,P.xichangensis及其所在的化石组合,不仅为我国西南地区红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依据,而且也初次揭示了该区这一时期的轮藻植物群面貌特征,为建立我国三叠、侏罗纪轮藻化石带增添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新疆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中发现大量的 类化石,共计18属61种,另有较多未定种,自下而上建立了4个 带,依次为Pseudostaffella带、Profusulinella带、Fusulinella-Fusulina带和Pseudoschwagerina带。各 带与华南、帕米尔达尔瓦兹等地能很好的对比,且蜓类动物群面貌与华南地区相似 。根据蜓类化石确定别根他乌组为晚石炭世早中期罗苏期—达拉期,康克林组为晚石炭世晚期小独山期—早二叠世紫松期,将该区石炭系、二叠系的界线置于71层底部。石炭纪末期区域上海退和古地形的影响导致蜓带Triticites带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实测描绘了安徽萧县白土镇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地层剖面,对剖面中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磨片,并在偏光显微镜下对磨片进行了系统鉴定,共鉴定出9科16属34种,且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建立了有孔虫化石组合带Tetratax-is-Nodosaria-Palaeotextularia组合带,为晚石炭世晚期(C22)。将研究区内的有孔虫化石组合带与国内不同地区有孔虫化石组合带进行了对比,探讨了石炭纪—早二叠世有孔虫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有孔虫化石对地层划分对比中的作用,认为有孔虫化石对于石炭—二叠纪的地层界线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6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陆续发表了异珊瑚的研究成果,建立13个属,描述160余种。所发现属种数量已大大超过国外学者所描述范围,并且在异珊瑚分类、骨骼微细构造及隔壁演变规律研究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发现具3个隔壁的异珊瑚,对异珊瑚的隔壁发育方式及各属间隔壁变异关系有了较清楚地揭示。在分类方面可将异珊瑚划分为具内沟和不具内沟的两个系列。异珊瑚在我国产出时代为泥盆纪早期至石炭纪晚期。我国的异珊瑚绝大多数产于早石炭世大塘期的海相地层内,常与Yuanophylum带的皱纹珊瑚共生,是划分早石炭世地层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7.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中发现大量的■类化石,共计18属61种,另有较多未定种,自下而上建立了4个■带,依次为Pseudostaffella带、Profusulinella带、Fusulinella-Fusulina带和Pseudoschwagerina带。各■带与华南、帕米尔达尔瓦兹等地能很好的对比,且■类动物群面貌与华南地区相似。根据■类化石确定别根他乌组为晚石炭世早中期罗苏期—达拉期,康克林组为晚石炭世晚期小独山期—早二叠世紫松期,将该区石炭系、二叠系的界线置于71层底部。石炭纪末期区域上海退和古地形的影响导致■带Triticites带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的普遍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家聪  夏军 《地层学杂志》1991,15(3):230-233,225
<正> 笔者在开展安徽省1∶50万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及含矿性研究过程中,相继测制了近30条岩相剖面与辅助岩相剖面,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是一种普遍现象,其穿时规律与沉积环境的演变密切相关。 石炭纪地层的穿时性,在早石炭世不明显,晚石炭世特别显著,这是由于石炭纪沉积基底受加里东、华力西运动的影响造成的三隆二坳的古地理格局所致,当早石炭世海侵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在宁夏中卫晚石炭世地层中发现的软骨鱼类两个器官属Listracanthus和Petrodus。相似的化石曾在欧洲和北美的石炭纪黑色页岩中出现,但在中国是第一次记述。生物地层学分析表明,这2个器官属的共生出现,可以作为判断晚石炭世地层时代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中发现大量的筵类化石,共计18属61种,另有较多未定种,自下而上建立了4个筵带,依次为Pseudostaffella带、Profusulinella带、Fusulinella—Fusulina带和Pseudoschwagerma带。各篷带与华南、帕米尔达尔瓦兹等地能很好的对比,且筵类动物群面貌与华南地区相似。根据筵类化石确定别根他乌组为晚石炭世早中期罗苏期-达拉期,康克林组为晚石炭世晚期小独山期一早二叠世紫松期,将该区石炭系、二叠系的界线置于71层底部。石炭纪末期区域上海退和古地形的影响导致筵带Triticites带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兰坪-思茅盆地中段的石登-小格拉一带,发育一套石炭-二叠纪含火山岩地层,与周边地质体多呈断裂接触,并且化石较少,因而以往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意见不一。在1:5万区调中新采获早石炭世牙形石和晚二叠世植物、腕足类化石,发现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因此将其划分为早石炭世石登组和晚二叠世羊八寨组。  相似文献   

12.
兰坪-思茅盆地中段的石登-小格拉一带,发育一套石炭-二叠纪含火山岩地层,与周边地质体多呈断裂接触,并且化石较少,因而以往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意见不一。在1∶5万区调中新采获早石炭世牙形石和晚二叠世植物、腕足类化石,发现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因此将其划分为早石炭世石登组和晚二叠世羊八寨组。  相似文献   

13.
甘肃境内侏罗、白垩纪轮藻的采集与研究程度不如我国南部的某些省份,尤其是早侏罗世及晚白垩世的轮藻尚未发现,无拟定组合进行讨论的材料,至于轮藻植物地理区划等有关问题更需探索。本文仅据笔者手头、包括收集到的轮藻化石鉴定名单,初步将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轮藻草拟为8个组合,并依其时代意义对含化石地层的地质年代作了归属。是否妥  相似文献   

14.
首次利用锆石LA-ICP-MS U-Pb法定年, 发现甘肃北山营毛沱地区火石山西北处原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中有结晶年龄为早石炭世((333.1?9.8) Ma)的玄武岩, 同时发现公婆泉群中存在晚泥盆世物质的信息(继承性锆石年龄(358?17) Ma), 结合北山各地段公婆泉群中志留纪化石部分可延至泥盆?石炭纪, 认为公婆泉群形成时代可能从志留纪跨越至早石炭世, 进而表明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俯冲效应可能延续到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15.
孙克勤  邓胜徽 《地质论评》2004,50(4):337-342
要贺兰山一带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发育,晚石炭世早期至二叠纪的地层连续出露,其中富含植物化石,特别是晚石炭世纳缪尔B—C期的红土洼组含丰富的早期华夏植物群分子。笔者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此连续剖面上,植物化石反映出植物群的演化趋势颇为明显,构成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较为连续的演化序列。植物群中含有大量的华夏型分子,属典型的华夏植物群。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呼鲁斯太剖面晚石炭世早期红土洼组是迄今为止含华夏植物群的最有代表性层位,所含植物化石是目前已记载的最为丰富的晚石炭世早期华夏型植物组合,因此笔者认为贺兰山一带可视为华夏植物群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合奇地区石炭系巴什索贡组研究程度较低,鲜有古生物化石的报道,其精确时代一直没有确定。在该套地层中发现四射珊瑚化石共计10属13种,床板珊瑚5属8种。其中四射珊瑚中主要分子有Kueichouphyllum,Palaeosmilia,Dibunophyllum,Arachnolasma,Lithostrotion,根据珊瑚的垂向分布,建立了Kueichouphyllum-Palaeosmilia-Dibunophyllum组合带,该组合带可与前人在华南地区早石炭世地层中建立的Yuanophyllum带进行对比,也能与邻区及中国其他地方相同时期的珊瑚组合对比,进而确定其精确时代为石炭纪密西西比亚纪维宪期至德坞期早期。对该珊瑚动物群的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该动物群具明显的特提斯生物大区和中国北方大区的珊瑚分子特征,属二者的混生带。  相似文献   

17.
1∶25万三道岭幅区调项目在东天山博格达地层小区托斯巴斯陶组一段采集到大量腕足化石,其中包含不少晚石炭世常见分子,但该组以往被认为是早石炭世地层。通过对腕足化石的鉴定和区域对比发现:一段下部层位发现了Gigantoproductus、Megachonetes和Syringothyris等早石炭世常见分子,可与北疆地层区阿恰勒河组和美路卡河组等早石炭世晚期地层进行对比;一段上部层位发现了Brachythyria、Cancrinella、Ella和Wellerella等晚石炭世地层常见分子,及晚石炭世特征分子Choristites和北疆地层区晚石炭世早期的地方特色分子Paramuirwoodia。研究认为一段上部发现的腕足化石具北疆地层区Choristites-Paramuirwoodia腕足化石组合带的特征,可与晚石炭世早期地层石钱滩组和祁家沟组等进行广泛的对比。托斯巴斯陶组腕足化石组合具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时代特征,说明该组上部层位已出现晚石炭世地层。  相似文献   

18.
武桂春  姚建新  纪占胜 《地质通报》2009,28(9):1276-1280
北羌塘中部晚石炭世地层,尤其是晚石炭世晚期地层是否存在,长期以来缺少确凿的古生物化石证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该区石炭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建立了瓦垄山组,划分了6个 类化石带,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晚期,但缺少Protriticites与Triticites之间的Montiparus带。针对这一问题,对瓦垄山组命名剖面北侧的剖面进行了测制,发现了丰富的Montiparus属和Triticites属的分子,从而为北羌塘中部晚石炭世晚期地层的存在提供了翔实确切的 类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9.
蒙有言 《广西地质》2000,13(3):19-21
在十万大山盆地北缘的中小型盆地红层中首次发现侏罗纪的轮藻类植物化石。共计2个属,7个种,2个未定种。文章根据轮藻组成特征,讨论了这些中小盆地的地质时代,认为属早中侏罗世,为十万磊山盆地侏罗纪红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西宁、民和盆地位于青海东部、甘肃兰州西部,是祁连褶皱东端南侧的山前坳陷盆地,侏罗纪——第三纪陆相地层发育良好。本文是作者近十年来系统研究该区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及介形虫、轮藻化石的成果。文章对西宁、民和盆地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作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化石组合特征及相关地层的时代,对地层中所含的介形虫、轮藻化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和描述,共得介形虫化石39属、214种,其中包括2个新属、106个新种;轮藻31属、133种,其中包括1个新科、3个新属、66个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