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对西准噶尔及周边地区壳幔结构的研究是揭示准噶尔盆地演化的重要基础.利用最新的卫星重力场模型, 通过计算得到西准噶尔及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 进而采用三维反演技术, 对西准噶尔及周边地区的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进行密度成像, 得到了0~80 km深度范围的密度异常结构.地壳密度分布显示古准噶尔洋壳有可能向NE和NW分别俯冲于西伯利亚板块和西准噶尔地块之下.上地幔顶部密度变化表明: 阿尔泰褶皱带具有相对较低的密度, 可能为古大陆巨厚的硅铝层所致; 哈萨克斯坦-准噶尔盆地具有相对完整的高密度结构; 天山褶皱带区域的密度大幅度变化刻画了超岩石圈断裂对岩石圈的切割以及岩石圈形变与构造活动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通过新疆与中亚邻国地质构造矿产的对比研究,划分了山区阿东泰南缘褶皱带、阿尔泰褶皱带、阿尔泰褶皱带、扎尔马一萨吾尔褶皱带、成吉斯-塔尔巴哈台褶皱带、巴尔喀什-准噶尔褶皱带、准噶尔中间地块、穆云库姆中间地块、北天山褶皱带、中天山隆起带、南天山褶皱带等地质构造带,按不同地质构造带中矿产产布特征,划分了13个成矿带。  相似文献   

3.
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狭义的华南陆块东部包括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而雪峰山陆内构造系统是扬子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雪峰山地区印支期地层角度不整合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表明,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的空间分布区域依次由东往西递变渐新。根据褶皱变形分析得出,雪峰山地区在印支期发育了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2个轴迹方向的褶皱,后期叠加了南北向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区域构造背景和动力学分析表明,扬子地块内部印支期总体北东向的变形形迹与东西轴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南部东西轴向的构造线相垂直;其原因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最终陆内收缩变形的时间比扬子与华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陆间碰撞拼合的时间早,印支早期的先存北北东向构造线在印支晚期由于扬子地块顺时针旋转变位为北东东向,从而决定了印支早期现今北东东向的构造线,随后的第二幕北北东向构造线的形成是在与早期第一幕变形的应力场相同的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但是,秦岭—大别造山带近东西向的构造线取决于主动大陆边缘,即总体近东西向的华北陆块南缘边界,其原始方位为总体近东西向。这些复杂边界条件和旋转决定了先形成彼此近于垂直的构造线,然后拼接形成现今构造线垂直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唐巴勒地区位于新疆西准噶尔南部艾比湖以北.研究区范围西起拉巴河,东到苏乌尔,南起戈壁,北到弧形断裂(图1).该区历来被认为是西准噶尔优地槽褶皱带的一部分.在新疆进行地质工作的同志将其称为玛依勒—齐尔加里东隆起或加里东褶皱带.  相似文献   

5.
东准噶尔系指准噶尔盆地以东、额尔齐斯-玛因鄂博断裂带以南、卡拉麦里山南麓NNW走向的逆冲断裂以北地区.东准噶尔分布着两条与代表板块碰撞缝合的蛇绿岩带关系密切的金矿带.自北向南为:①扎河坝-阿尔曼特带,属加波萨尔地块与野马泉地块间的缝合带,其中已发现阿克塔斯、扎河坝金矿及扎河坝西、臭水泉金矿点及金矿化异常区.②卡拉麦里带,属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间的碰撞缝合带(肖序常等,1992;曹荣龙等,1993)这一带中由东向西也分布着数十个金矿床(点),形成了南明水、双泉、清水三大矿点集合区(图1).  相似文献   

6.
新疆克拉麦里蛇绿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其生成环境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克拉麦里地区蛇绿岩(以下简称克区蛇绿岩)位于东准噶尔优地糟褶皱带南缘,其西南为准噶尔地块.蛇绿岩呈北西西一南东东向带状分布(图1),西起清水泉,向东经平顶山、苦水、六棵树、苏吉泉和南明水等地,延至塔克扎勒地区.断续长达243公里,一般出露路宽度为3—5公里,最宽处达13公里.克区蛇绿岩原为一完整之岩带,但经后期褶皱、断裂及侵蚀等地质作用,而呈现为如今的面貌.笔者对克区蛇绿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其生成环境进行探讨,错误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7.
扎依尔山金矿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达拉布特超基性岩带的北西侧。近年来,经过普查勘探工作,获得不少资料,现整理成文介绍于后,供同志们参考。一、区域地质概况本区(图1)属准噶尔界山华力西褶皱带之扎依尔—达拉布特复向斜东段之北翼的一部分,正置欧亚山字型构造东翼反射弧的部位。  相似文献   

8.
位于伊犁地块、阿尔泰造山带和准噶尔地块之间的西准噶尔地区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地带,区内发育包古图铜矿与苏云河钼矿等大型斑岩矿床,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热点地区。目前,关于西准噶尔构造单元划分与演化存在诸多分歧。系统总结前人成果与我们的研究进展,将西准噶尔构造单元重新划分为:①萨吾尔大洋岛弧;②塔城微陆块与谢米尔斯台-巴尔鲁克陆缘弧;③准噶尔洋俯冲增生杂岩带与残余洋盆;④准噶尔-拉巴地块与包古图-宏远大陆岛弧等4个单元,并建立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5阶段构造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9.
西准噶尔地区,分属两个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即准噶尔地块以及外准噶尔地槽皱褶带。准噶尔地块是古生代巨型地槽区内的一个稳定地块,它直接影响着周边地槽的发展和构造图式。本文着重从沉积建造、构造活动、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系统阐述和提出了西准噶尔地槽发展史的多旋回性及构造迁移特征。横向迁移自南而北,纵向迁移则由西向东进行。  相似文献   

10.
<正> 萨尔托海1号金矿床位于新疆西准噶尔金矿带的东端,该矿床金矿体的产出与超基性岩体接触带上的碳酸盐蚀变体密切相关。1 区域地质概况 萨尔托海1号金矿床地处准噶尔盆地西缘,区域构造位置属准噶尔界山华力西褶皱带扎依尔-达拉布特复向斜东端.矿床位于达拉布特超基性岩带中的萨尔托海镁质超基性岩体的北侧。 区内出露地层以上古生界巨厚的海相火山-沉积建造为主。在矿区内主要为下石炭统太勒古拉组泥质碎屑岩-火山岩建造,岩性以基性火山碎屑岩、玄武岩、晶屑凝灰岩为主,偶见有铁碧玉透镜体。  相似文献   

11.
西准噶尔地区,分属两个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即准噶尔地块以及外准噶尔地槽皱褶带。准噶尔地块是古生代巨型地槽区内的一个稳定地块,它直接影响着周边地槽的发展和构造图式。本文着重从沉积建造、构造活动、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系统阐述和提出了西准噶尔地槽发展史的多旋回性及构造迁移特征。横向迁移自南而北,纵向迁移则由西向东进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通过对西北地区地槽褶皱带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具成铬远景的超基性岩带,赋存于特定的构造部位,即沿褶皱带与基底隆起(地槽中间隆起带或地块)带接合处的深断裂带分布。这里活动性最强,一般都是地槽向洋迁移起步地带,断裂生成早,且继承性长期活动,曾多期次下切地幔导致大量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和分异作用。因而沿这类断裂带形成明显的基性、超基性岩带。岩带中的岩体数量多,总面积常为全区诸岩带之冠。伴生的基性侵入体发育程度亦居首位。岩带总体基性度偏高,由多岩相组成,铬铁矿化较普遍,产有工业矿床。例如,西准噶尔华力西中期优地槽褶皱带西南部,由南而北依次出现拉巴—达拉布特弧形超基性岩带,玛依勒弧形超基性岩带及塔斯特弧形超基性“岩带”。其中以拉巴—达拉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地块可分为东、西准噶尔构造区和准噶尔盆地.自古生代以来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复杂的构造演化、以及有关准噶尔盆地基底及其与周边的构造关系及其演化,一直存在争议.利用EMAG2岩石圈磁异常模型,采用三维反演技术,对准噶尔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壳磁化率进行成像,得到了0~60 km深度范围之内的磁性结构.反演结果显示: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壳磁性结构相对完整;西准噶尔地壳具有与洋壳俯冲相关岛弧环境的磁性结构;东准噶尔和吐哈盆地磁性层较厚且连续,具有古陆基底特征.此外,地壳磁化率异常展示了区域断裂构造及其深部延伸特征,同时显示在覆盖区可能存在隐伏深大断裂带.对该地区岩石圈磁异常成因的定量解释,为深入剖析准噶尔地区岩石圈构造及其与周边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前人对皖南-浙西地区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盖层中发育的褶皱变形期次、特征和构造样式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本文通过区内盖层褶皱变形调查与解析,除印支早期褶皱和燕山期构造外,新识别出加里东期和印支晚期褶皱。加里东期褶皱样式主要表现为大型中常至开阔褶皱,且均为复式褶皱;次为小型紧闭褶皱,二者可能为从属性质。其构造线均呈近东西向或北东东向。印支早期褶皱样式主要为中常线形褶皱,其轴迹呈北东向;晚期表现为中常至开阔褶皱样式,轴迹呈北北西或近南北向。燕山期构造主要为盆地和断裂构造。早白垩世早期,表现为同沉积宽缓向斜,构造线呈近东西向;早白垩世之后,主要表现为断陷盆地和断裂构造,构造线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各期褶皱叠加明显,形成"L"或"厂"字型组合特征,或形成构造穹窿-盆地组合。深入研究构造特征及演化规律,对区域构造格架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分区及含油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核心部位的基底,根据重力、磁力、地壳厚度、盆地周边构造断裂特征,及其与塔里木古陆进行对比,可能是由前寒武纪的古老陆块组成.在古生代时期,它与哈萨克斯坦、塔里木—中朝古陆,共同构成洋间陆,陆的北面为吉亚洲海,南面为特提斯海.古陆之间,在古生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分裂、拼合演化的历史.准噶尔古陆在早古生代时期,南北西三面皆濒临海,加里东运动期,北面形成阿勒泰,南面形成北天山的俯冲褶皱带.晚古生代时期,南北西三面海洋继续存在,东南面陆块发生分裂也形成窄大洋,与之相对应分裂出来的古陆块,构成了吐鲁番盆地的基础.海西运动中晚期(C_2~P_1),准噶尔古陆四周皆发生褶皱和拼合作用,相应形成了北面为阿尔泰褶皱山系之南坡,南面为北天山的北部,东西面相应为东西准噶尔界山.而古陆块本身相对  相似文献   

16.
中亚五国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褶皱带以北,主体为哈萨克地块,局部为土兰地块,南部边缘属板块缝合带山系,又以三条缝合带划分5个板块,分别是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东欧板块、塔里木—卡拉库姆板块和青藏—中伊朗板块。其中,石炭系煤层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和塔吉克地块(阿姆河地块)等古生界地质单元上,侏罗系煤层分布在中生代盆地中。目前,中亚五国均发现煤炭资源,预测资源量836.704亿t。  相似文献   

17.
文内将基底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和佳木斯地块。古生代造山系则分为:大兴安岭褶皱系和吉-黑褶皱带。大兴安岭褶争系内含:伊勒呼里山早加里东褶皱带;多宝山中加里东褶皱带;罕达气早华力西褶皱带和乌奴耳中华力西褶皱带。其中既有大洋型的,也有裂谷型的。式样也极其复杂。吉黑褶皱带则以黑龙江杂岩为主体,并论及了其东、西缘的概略情况。  相似文献   

18.
<正>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横亘于青藏高原中部的一条重要构造线,其南北两侧分别为冈底斯地块和羌塘地块。缝合带以断续分布的蛇绿岩碎块为标志,具有典型增生造山带的特征。南羌塘主体为侏罗纪海相盆地,南缘部分地段发育增生混杂岩(耿全如等,2011);拉萨地块可能起源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具有中部老,两侧新的特征(Zhu et al.,2011)。受中、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影响,拉萨地块中北部构造主线为近东西  相似文献   

19.
<正>1区域地质背景砂西银铅锌矿床位于四川省巴塘县措拉乡辖区内,地处西南三江北段的义敦岛弧褶皱带主孤带中段,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褶皱、断裂十分发育,总体构造线呈近SN向展布,次向NW向、NE向和近NW向。顺层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岩石强劈理化。主要断裂构造总体走向为北北西向,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区域性的德格—乡城、得来—定曲等深大断裂为分区断裂,控制着区内的地层、岩浆岩及矿产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唐巴勒地区位于新疆西准噶尔南部艾比湖以北。研究区范围西起拉巴河,东到苏乌尔,南起戈壁,北到弧形断裂(图1)。该区历来被认为是西准噶尔优地槽褶皱带的一部分。在新疆进行地质工作的同志将其称为玛依勒—齐尔加里东隆起或加里东褶皱带。因为在该地区出露有许多含铬超基性岩体,故围绕以寻找铬铁矿为中心的区调、普查、勘探等地质工作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大量地质资料的积累,为进一步研究该区的地质特征,特别是断裂构造和蛇绿岩地质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该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