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济宁北矿区区域构造特征以及区内各井田地质资料的统计研究分析,系统总结了该矿区断层构造的发育特征和展布组合规律。研究发现:在区域上,研究区构造以断裂为主,且规模和强度较大,褶皱强度小,均为宽缓褶皱。矿区内的主要断裂有两组,一组为SN向的区域性断裂,构成井田边界,另一组为由其附生的NE向断裂,使其开采地质条件复杂化。区内NE向褶皱发育,多呈背、向斜相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依据井田构造特征和揭露的断层形迹,分析了井田构造体系及其演化,指出了井田主期形变为中新华夏系和北北西系,总结了断层的发育规律及断层与褶皱的关系。研究结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3.
本区构造发展存在三个不同阶段,印支期为初始褶皱阶段;燕山期为逆冲推覆定型阶段;喜马拉雅期为改造与破坏阶段。其地质结构明显具有双重构造,构造反转和推覆滑税三大特征。区内地震反射特征与岩性组合有一定对应关系,本文首次尝试利用地震反射信息特征对沉积环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织纳煤田戴家田井田位于阿弓向斜的北端-八步向斜,地层走向近NS-NE向,向斜被一系列走向NE的断层所切割。在系统分析井田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煤田区域构造特征,探讨了该井田构造发育特征及其演化。结果表明:戴家田井田褶曲构造以NE—SW向为主,断层走向以NE、NNE为主,倾向多为NW向,断层落差多低于50m,且正断层数量多于逆断层。断裂构造的组合形式主要有阶梯状、地堑-地垒及叠瓦状;井田构造的形成及演化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燕山运动早期NW—SE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区内NE-SW向或NNE-SSW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燕山运动晚期NS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了井田"S"形叠加褶皱和断层,造成区内逆断层左移且部分逆断层转变为正断层。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沁水煤田上黄崖井田的地质构造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井田内煤层厚度的变化、煤质特征和水文地质资料,探讨了井田构造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经研究,认为构造作用对煤层厚度及煤质特征未产生影响;井田东部以褶皱构造为主,褶皱作用导致瓦斯气体在背、向斜核部局部地区聚集,瓦斯突出是井田东部煤层开采的重大问题;井田西部的F334断层极可能成为瓦斯溢出通道和涌水通道,特别是在断层西侧煤层的开采过程中矿井突水问题。  相似文献   

6.
吉南早元古代集安群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巍 《吉林地质》1994,13(3):39-45
早元古代集安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褶皱组合,由平卧褶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褶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膝折面理组成;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因Ⅲ世代构造的强烈改造,现今多变位为东西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集安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地质和勘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论述了赵楼井田构造发育、组合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纪成煤期后,多期性质、强度不同的构造作用相互叠加、改造,致使赵楼井田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发育次之。断裂构造主要有近NS、NW、NE及NNE向四组,其中以NE、NNE向为主,NW向断层组多为落差、延展长度都较小的断层。断裂以正断层为主,在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堑-垒构造组合,这种组合特征不仅使矿井构造更加复杂,而且使煤层的连续性受到破坏。井田东南部断层发育,断层叠加于早期的褶皱之上,破坏了褶皱的完整性.构成井田的构造复杂区。赵楼井田构造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的研究为今后矿井建设与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形成金矿田、金矿床的大地构造条件,进行了哈萨克斯坦金矿田和金矿床构造的按类型分类,这些条件包括一系列最重要的构造分类标准:发展历史、在不同的构造阶段和建造中的状况、古构造环境与迭加褶皱和断层变形的作用、以及形态特征等。 冒地槽区和岛弧火山带的金矿田和金矿床,以既保存有同沉积古构造环境要素,也保存有随后由迭加的构造作用引起它们变形标志的多阶段形成的构造为其特征。对于造山运动火山带与表地槽区,其特征是褶皱、块状和火山构造单元与收缩和形成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北阳庄井田综合勘探所获得的构造成果的归纳总结,探讨和分析了井田内褶皱及断层的发育规律、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对今后的矿井设计、建设和生产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阴山地区印支期地壳构造变形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阴山地区位于阴山-燕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部。印支期地壳活动以南北向水平挤压变形为主,形成一系列东西方向展布的大型褶皱构造和逆冲推覆构造,构成阴山地区中生代造山带主体构造格架。根据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不同构造要素之间叠加改造关系,把阴山地区印支期地壳构造演化划分为三同阶段:早期以小型山间盆地沉积作用为主,其内堆积了一套陆相粗碎屑沉积建造和火山沉积建造;中期以褶皱作用为主,形成了大青山复式向斜和一些紧闭同斜褶皱构造;晚期以逆冲作用为主,并伴随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型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11.
沈树龙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1):11-13,25
以大量的钻孔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华亭矿区中侏罗世含煤地层的分布、含煤性和聚煤作用,通过编制华亭含煤盆地走向、倾向沉积剖面,分析了研究区含煤岩系的沉积旋回结构及煤层的分布情况,对华亭矿区控煤因素进行了总结评述,为今后煤矿生产及外围找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绿水洞井田可采煤层为龙潭组一段的K1煤层,通过煤层稳定性探采对比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认为地质勘查阶段在确定煤层稳定性时,应当剔除因褶皱、断层和陷落柱等因素引起煤厚突变的地质点。通过大量地质资料分析了影响矿区煤层稳定性的因素,认为褶皱在侧压力及垂直压力作用下分别导致褶皱核部煤层增厚和变薄;正断层和逆断层分别导致其附近煤层变薄和增厚;陷落柱多使其附近煤层变薄。勘查阶段煤层稳定性的合理确定为煤矿合理布置采掘巷道和选择合理的采煤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织金矿区大冲头井田地处纳雍织金凹褶断束东翼阿弓向斜的中段,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轴向NE的不对称向斜,断层发育,以走向NE、落差〈20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主要分布在井田的四个角、向斜两翼煤系地层出露地段及南东翼煤系地层较浅部位,对+1 350m水平以上的煤层有影响;褶皱主要分布在阿弓向斜南东翼和井田东北、西南角,挤压带次级褶曲对煤层影响较大。井田的四角部位和向斜两翼煤系地层出露地段为复杂构造,综合评价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根据井田构造基本规律,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对区内中小型构造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织金煤矿肥田二号井田位于黔西弧形构造体系之东翼,根据井田综合勘探地质成果分析,井田构造属华夏系构造体系,井田内褶曲轴和断层走向具有NE和NNE向发育特征,正断层主要分布于浅部和深部、逆断层主要分布于中深部。通过研究井田内褶曲轴和断层的生成机理,认为区内构造形迹属顺序生成和依次诱导派生,具有成生联系。初次应力作用形成主褶曲(珠藏向斜)、二次应力作用形成走向主断裂(F21、F42、F68)和次级褶曲(普戛小背、向斜)、第三次应力作用形成倾向断裂。井田地质构造研究为矿井设计、建设和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5.
含煤岩系变形规律的研究,对煤炭资源评价和开采、煤矿瓦斯灾害预测、煤层气的可开发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含煤岩系的岩体结构是控制其变形的基础因素这一前提,以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提出取决于岩石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的岩体强度因子和取决于岩层厚度的分形维数两个参数,以断层发育的安阳双全井田、褶皱发育的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区及滑动构造发育的荥巩谷山井田为例,系统探讨了岩体结构对含煤岩系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低强度因子和厚层岩层较多的分形维数低值区,含煤岩系以韧性变形为主,多形成褶皱,煤体变形程度深,为瓦斯灾害严重区和煤层气难以开发区;高强度因子和厚层岩层较少的分形维数高值区,含煤岩系以脆性变形为主,多发育断层,构造煤难以区域展布,只分布在断层附近。可见含煤岩系变形不仅与岩体强度有关,而且受岩层厚度的控制。统计层段内刚性岩层的存在增加了岩体强度,岩层复杂程度的增加同样提高了岩体强度。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的引入,为煤岩体变形行为和程度的描述和预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黔西官寨井田主体构造为一背斜,位于关寨向斜与黔西向斜之间的隆起部位,走向NE-EW,井田受三条大断层(F1、F2、F3)切割,自然划分为三个区块:北区块(F2以北)为向N倾的单斜,地层倾角缓,断层稀少,构造简单;西南块区(F2以南、F12以西)断层发育,为构造复杂地段;南东区块(F2以南、F12以东)构造中等。通过对井田构造特征及应力场分析,认为官寨井田构造主要形成于燕山期,早期产生反时针NW-SE向的挤压,形成关寨向斜和F12等断层,从中期到晚期转为顺时针扭动,产生NE-SW向挤压,形变加剧,形成沙井背斜和F1断层,喜山期使井田内NE、NW向构造进一步演化,导致沙井背斜轴和F2断层产生弧形弯曲。根据井田构造发育特征,建议矿井开采首选地段应为沙井背斜的北翼,南翼西部构造复杂,需进一步研究断层分布规律,以正确指导煤矿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大峪沟井田滑动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峪沟井田构造、二1煤层及其顶、底板砂岩为研究重点,发现整个井田为一大型滑动构造,并分析了该滑动构造的形成条件,指出了滑动构造对煤层赋存的影响规律,为今后类似井田的勘查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家田井田总体构造特征为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分为F2断层下盘基底构造单元和上盘推覆体构造单元。推覆体构造单元断层主要发育在推覆体前缘和西部软弱岩组一带,并伴有褶皱现象。基底单元东部断层较发育,构造相对简单;西部由于受推覆构造运动的影响,断层较发育,与F4断层呈"y"形组合特征,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对煤层赋存产生较大影响。加强刘家田井田构造特征及控煤作用分析,对该井田深部及盘县逆冲断裂带附近找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泉店井田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阐明了断层及褶曲的分布,探讨了井田的构造演化,分析了构造特别是断层对二1煤层的影响,为今后煤矿开发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