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在室内可控条件下,比较和分析了青岛大扁藻Tetrasemis helgolandica、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5种微藻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青蛤Cyclina sinensis和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4种滩涂贝类稚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培养初期(5~6 d),投喂不同微藻的稚贝实验样品生长速度差异并不明显,但培养9~10 d后,各实验组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差异:投喂角毛藻、球等鞭金藻的泥蚶和缢蛏稚贝实验样品及投喂角毛藻、青岛大扁藻的青蛤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运动能力强,生长迅速、整齐,经过15~18 d的培养,成活率达85%以上;投喂微绿球藻的4种稚贝实验样品,运动能力弱,生长缓慢、不整齐,成活率低于20%。投喂角毛藻的泥蚶、缢蛏和青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最快;投喂青岛大扁藻的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最快,而投喂角毛藻的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生长速度与之非常接近。角毛藻对泥蚶、缢蛏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最好,球等鞭金藻次之;青岛大扁藻对青蛤和彩虹明樱蛤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与角毛藻非常接近,而青岛大扁藻对泥蚶和缢蛏稚贝实验样品的饵料效果较差;绿色巴夫藻的饵料效果与球等鞭金藻类似但均比球等鞭金藻差;微绿球藻的饵料效果最差。用颗粒粒度计数分析仪分析泥蚶和青蛤稚贝实验样品对5种微藻的选择性滤食后发现,最先被泥蚶稚贝实验样品滤食干净的是角毛藻,其后是球等鞭金藻;泥蚶稚贝实验样品开始滤食青岛大扁藻时的速度较慢,但当角毛藻和球等鞭金藻被滤尽后,青岛大扁藻也被迅速滤食,泥蚶稚贝实验样品滤食微绿球藻的速度最慢;最先被青蛤稚贝实验样品滤净的也是角毛藻,其后是青岛大扁藻,在角毛藻和青岛大扁藻被滤尽后,球等鞭金藻也迅速被滤食干净,微绿球藻同样是最慢被滤食的。可见,贝类稚贝总是优先滤食饵料效果好的微藻,饵料效果最差的微藻被贝类稚贝滤食的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2.
杨章武 《台湾海峡》2007,26(4):583-589
本文报道了4种微藻不同浓度对方斑东风螺幼虫生长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对4种微藻都能摄食,当投喂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时,摄食角毛藻(20×104cells/cm3)生长最快达77.9μm/d、变态率52.5%;摄食金藻(20×104cells/cm3)变态率最高达59.0%、生长速度70.4μm/d,随金藻浓度的上升,幼虫生长速度和变态率都上升.投喂不同浓度的青岛大扁藻时,最高变态率是24.4%(1×104cells/cm3),最快生长速度是59.3μm/d(7×104cells/cm3),随扁藻浓度的上升,幼虫的生长速度上升而变态率下降.摄食云微型藻幼虫生长缓慢,浮游期全部死亡.幼虫单独摄食角毛藻、金藻和扁藻,其首次出现变态个体的日龄分别是10、11、14d,而完成变态的日龄分别是22~23d、21~23d和26~28d.比较上述4种微藻,角毛藻和金藻是方斑东风螺幼虫的最适饵料,根据大水体人工育苗的具体条件,合适浓度应为角毛藻(5~10)×104cells/cm3,金藻(10~15)×104cells/cm3.而扁藻不宜单独投喂,作为辅助饵料较合适.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2,2',3,4,4',5'-六氯联苯(PCB_(138))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生长的影响,以及PCB_(138)对两种微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研究多氯联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并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两种微藻对PCB_(138)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PCB_(138)对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均有明显的毒性效应作用,对2种藻类的96 h半抑制质量浓度(96hEC_(50))分别为0.057 mg/和0.354 mg/L,与亚心形扁藻相比,牟氏角毛藻对PCB_(138)更敏感,耐受性更差;低浓度的PCB_(138)对两种微藻SOD酶活性有诱导作用,但当PCB_(138)浓度过高时,SOD酶活性下降;两种微藻对PCB_(138)均有明显的富集作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牟氏角毛藻中富集的PCB_(138)含量呈上升趋势,而亚心形扁藻中PCB_(138)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无机砷As(V)胁迫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培育水体中磷酸盐含量、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As(V)浓度梯度为0、7.3、10.2、23.9、45.2和114.0μg/L(分别记为Ctr和V1—V5),取样时间为2、3、5、7、14和21 d。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适当浓度As(V)暴露会促进牟氏角毛藻对磷酸盐的吸收速度,而较低浓度暴露时则反之。所有处理组中仅V2组在14d时藻细胞密度增至最大值71×104ind./m L,其它处理组在整个试验期间藻细胞密度变化均不显著(P0.01)。2 d时各组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均显著降低,且均显著低于对照;5 d时V5组显著升高(达102.16μg/108cell),而其它处理组却仍明显低于其初始值;21 d时,除V1组外各处理组均明显高于对照(50.63μg/10~8cell)。在As(V)暴露2 d时,处理组GSH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3.23μg/10~8cell)(P0.01),且随着As(V)暴露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As(V)暴露对牟氏角毛藻GSH含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随着As(V)浓度升高基本呈降低趋势。As(V)胁迫可能会抑制牟氏角毛藻的光合作用和抗氧化活性,长期暴露还会对其生长繁殖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微藻粒径大小、饵料密度以及营养价值角度,选取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分别作为硅藻、绿藻和金藻的代表,开展了不同规格的香港巨牡蛎对3种微藻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的摄食选择性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巨牡蛎在两种不同混合藻条件下对3种不同微藻摄食选择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藻相同密度混合条件下,大、中、小3种规格香港巨牡蛎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大的亚心形扁藻,且贝类规格越大选择倾向性越低,摄食选择效率分别为0.32、0.35、0.48,对球等鞭金藻无明显选择性。3种藻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的摄食有选择性,且规格大小对选择效率影响显著(P<0.01),个体越小选择性越强,小规格香港巨牡蛎倾向滤食亚心形扁藻(P<0.01),大、中规格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小的球等鞭金藻。两种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都对牟氏角毛藻都有负的选择效率,而且牟氏角毛藻密度越高负值绝对值越大。微藻的细胞大小、形状、营养价值以及香港巨牡蛎的个体大小都对摄食选择性有着明显的影响,香港巨牡蛎的摄食选择性在现场海区中还明显受到生境及食物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四溴双酚A对7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四溴双酚A(TBBPA)对7种海洋微藻(微拟球藻、塔胞藻、亚心形扁藻、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湛江等鞭金藻、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的急性毒性。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TBBPA暴露下7种微藻的相对生长率、抑制率,结果显示,7种海洋微藻对TBBPA的敏感性不同,存在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采用概率单位—浓度对数法得到TBBPA对牟氏角毛藻、微拟球藻、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湛江等鞭金藻、塔胞藻的96h半效应浓度分别为2.59、2.64、4.23、4.35和6.71mg·L-1,均属于高毒性。同时发现牟氏角毛藻在2.44mg·L-1的TBBPA作用下96h抑制率为54.72%,微拟球藻在3.456mg·L-1的TBBPA作用下96h抑制率为70.27%,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在6mg·L-1的TBBPA作用下96h抑制率为76.64%,湛江等鞭金藻在2.83mg·L-1的TBBPA作用下96h抑制率为39.24%,塔胞藻在9.83mg·L-1的TBBPA作用下96h抑制率为54.21%,三角褐指藻在浓度为9.83mg·L-1的TBBPA作用下96h抑制率为22.84%,亚心形扁藻在浓度14.6mg·L-1的TBBPA作用下96h抑制率仅为14.11%。结果显示,微拟球藻和牟氏角毛藻对TBBPA最敏感,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指示物。  相似文献   

7.
以AsO2-和HAsO42-分别暴露处理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研究As(Ⅲ、Ⅴ)毒性作用,As(Ⅲ)浓度梯度为0、10、50、100、300和500μmol/L,As(Ⅴ)浓度梯度为0、30、60、120、300和600μmol/L,分别在第1、3、7d取样,研究不同浓度的As(Ⅲ、Ⅴ)对藻细胞的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d时100μmol/L As(Ⅲ)组牟氏角毛藻生长率降为0,两个高浓度组1-7d的生长率均小于0,且均明显低于对照(P<0.05);而一定浓度As(Ⅴ)暴露初期会提高藻细胞生长率。低浓度As(Ⅲ)暴露组牟氏角毛藻的荧光参数Fv/Fm和Yield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个高浓度组荧光参数的值则均显著低于对照;而As(Ⅴ)对牟氏角毛藻的PSII系统影响不显著。一定浓度范围内的As(Ⅲ、Ⅴ)可以引起牟氏角毛藻DNA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而长期暴露高浓度As(Ⅲ)后藻类DNA甲基化水平与对照差异不大。综上可知,As(Ⅲ)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毒害作用大于As(Ⅴ),而对DNA甲基化的影响与As(Ⅴ)相似。  相似文献   

8.
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摄食率和滤清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大、中、小3种规格的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藻(Isochrysis galbana)3种浮游植物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条件下的摄食率和滤清率,探讨了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的摄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8℃水温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个体滤清率和单位体质量滤清率分别为1.40~8.94 L/(ind·h)和0.86~3.17 L/(g·h),等密度和等生物量浮游植物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均表现出单位个体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不同规格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相近。相同藻类密度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心形扁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相同生物量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牟氏角毛藻。香港巨牡蛎对不同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的滤清率、摄食率差异主要是受饵料的大小、营养质量和密度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2006年7月—2007年11月对广东湛江、大亚湾和汕头海域角毛藻的种类多样性、优势种群构成、细胞丰度、地理分布及其季节动态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调查期间,在上述海域共发现角毛藻40种(含变种、变型、2个未知角毛藻种),其中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和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等为优势种,且均为赤潮种。湛江海域角毛藻细胞丰度夏季远高于其他3个季节,而种类数则以冬季为多。大亚湾和汕头海域角毛藻的种类数和细胞丰度则是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湛江、大亚湾和汕头海域角毛藻细胞丰度的年平均值分别为602.31×106个/m3、49.89×106个/m3和1 032.11×106个/m3。各海域细胞丰度的地理分布因季节而异。整体而言,大亚湾海域的角毛藻是种类数较多,而细胞丰度较低;而湛江和汕头海域的角毛藻则种类数较少,但是细胞丰度很高,表明其群落结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十溴联苯醚(BDE-209)的急性毒性胁迫对褶皱臂尾轮虫(Branchionus plicatilis)运动行为与摄食行为的影响,探讨可用以表征胁迫-响应的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1)BDE-209胁迫24h显著性增加了褶皱臂尾轮虫的运动抑制率,由此得到24h半数有效抑制浓度(24h-EC_(50))为9.084mg/L,但未达到半数致死作用;(2)当分别以四种海洋微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和小新月菱形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为单一饵料来源时,褶皱臂尾轮虫对四种饵料单胞藻的滤水率(F)和摄食率(G)均随着胁迫时间和胁迫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说明BDE-209胁迫能显著抑制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作用。(3)将其中三种微藻等生物量混合投喂时,褶皱臂尾轮虫对三种微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与单一饵料投喂条件相比均发生变化,且对各种微藻的选食率(Sr)和摄食总生物量均随着胁迫时间和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选择性指数(Si)发生变化,对小球藻的摄食选择性最高。滤水率的变化较其它指标更敏感,可用以指示浮游动物在个体水平上响应外源环境变化的标志物。结果表明,BDE-209胁迫能有效改变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与选食行为,且其最适宜的饵料是小球藻。  相似文献   

11.
Ultrastructurestudyofthediatom──Ⅱ.Synedra,Cyclophora,Plagiogramma,Opephora,FragilariaandPseudostaurosira¥LiuShicheng(Received...  相似文献   

12.
蜈蚣藻、蜈蚣藻节夹变型和拟厚膜藻卡拉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1988-1990年对采自青岛的蜈蚣藻,河北的蜈蚣藻节夹变型和浙江的拟原膜所含多糖的产率,物理性质,化学组化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拟厚膜藻多糖无凝固性;蜈蚣藻多糖凝固性很低;蜈蚣藻节夹变型多糖有些凝固性,是三者中凝固性最好的。  相似文献   

13.
Ficolin是一类含FBG结构域的蛋白,在动物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脊椎动物中,Ficolin主要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和免疫效应分子发挥免疫功能。本研究从毛蚶中克隆获得一条Ficolin基因(命名为SsFic1),该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为897 bp,编码298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含有典型的FBG结构域和Coiled coil结构域,但未发现胶原样结构域。SsFic1的mRNA在毛蚶各组织中广泛分布,其中在肝胰腺和鳃中表达丰度较高,但SsFic1转录产物在卵细胞和四细胞期未检测到,说明该基因不是母源性免疫基因。副溶血弧菌和脂多糖、葡聚糖等免疫刺激物均可诱导SsFic1显著上调表达。利用RNAi技术抑制SsFic1基因表达,酚氧化酶激活因子PAF和补体相关基因(C1qDC、补体C3Fic3)的表达量及CAT、SOD和PO的酶活力均显著下降,而TEPC1q2和Fic2等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敲降SsFic1表达后,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毛蚶血细胞数量和吞噬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也是RNAi实验组毛蚶死亡率和血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的原因。综上,SsFic1可能通过调控补体通路和酚氧化酶原激活通路参与毛蚶免疫防御反应,这对贝类免疫学研究及抗病新品系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续航游泳时间评测指标作为评测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对一龄美国红鱼、鲈鱼、斜带髭鲷的续航时间,美国红鱼的临界(游泳)速度以及水温对美国红鱼续航时间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鱼中,美国红鱼耐流能力最强,其次为鲈鱼和斜带髭鲷。美国红鱼、鲈鱼、斜带髭鲷三种鱼的续航时间(或续航能力)与水流流速呈乘幂递减关系。水温对美国红鱼的游泳能力有显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美国红鱼,在水温20℃、流速84cm/s下的持续续航时间最长,可认为是该规格美国红鱼最适游泳水温范围。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中国对虾弧菌病原菌──产气弧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1993年8月,从山东省昌邑县下营镇患败血病的中国对虾血淋巴内分离到多株细菌,其中2株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经50多项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产气弧菌Vibiogazogenes。其主要特性为:革兰氏阴性,弧状,极生单鞭毛,产生红色素,氧化酶呈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均为阴性,淀粉酶,明胶酶为阳性,硝酸盐还原阴性,利用木糖,水杨苷,山梨醇发酵葡萄糖产气,利用柠檬酸盐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物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赤潮异弯藻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毒性影响,并初步探讨了赤潮异弯藻导致二者较快死亡的机制。结果发现,赤潮异弯藻不仅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存活有显著影响,而且使其个体变小、产幼前发育时间延长、总生殖量降低、平均存活时间缩短,种群数量增长受抑制。显微观察发现,蒙古裸腹溞能摄食赤潮异弯藻,但摄食后,其粪便紧紧地粘在蒙古裸腹溞的肠道末端;日本新糠虾不摄食赤潮异弯藻,但该藻粘附在其触须、附肢以及腹部、尾部的刚毛上,以及作为食物的卤虫幼体也被大量粘附在一起,聚集成团,或通过赤潮异弯藻粘附在日本新糠虾的附肢上。因此赤潮异弯藻很可能通过干扰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导致其快速死亡。  相似文献   

17.
以黑褐新糠虾和卤虫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两种典型有毒有害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毒性.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都能影响糠虾的存活,在9 h内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湖异弯藻对糠虾的半致死浓度分别约为7000和450 000个/cm3;在24 h内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对卤虫存活没有显著影响,而赤潮异弯藻能对卤虫的活力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0.1,1.5,5和24 h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5 000,7500,4500,3000个/cm3,但在赤潮异弯藻较低浓度为3000个/cm3时,经过48 h卤虫的运动能力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结果表明,这两种有害藻对同一种生物的毒性大小存在差异,而这两种甲壳类生物对同一种有害藻的反应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从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纲、双壳纲以及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纲分别选取了3种中国沿海常见的品种——东风螺、弯竹蛏、斑节对虾,提取并分析它们的壳基质蛋白。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发现特定的蛋白质具有明显的种属差异:①N66蛋白(一种碳酸酐酶)通常存在于弯竹蛏中,但不存在于东风螺和斑节对虾中,揭示N66蛋白质具有特异性,在未来的物种鉴定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②角质层蛋白AM1199和CP14.6存在于斑节对虾的表皮结构中,在东风螺和弯竹蛏中未检测到;③血蓝蛋白同时在3种动物外壳的基质蛋白中被鉴定出来,揭示了其在不同物种的外壳形成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为壳基质蛋白在软体动物或节肢动物外壳中的鉴定提供了基础,也为探索不同物种的生物矿化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扇贝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于1997年3月 ̄1997年5月,取山东长岛和青岛太平角海区的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采用自然排放法和解剖法取精液,用自然海水作基础溶液,采用不同的抗并保护剂、冷冻速度、平衡时间,对精子的存活率、受精率和孵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扇贝的精子以自然海水为基础溶液,加8 ̄10%的DMSO作为抗冻保护剂,距液氮表面25cm、20cm、10cm各停留8min,移入液氮中保存;解冻时,距液氮表面10cm、1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qPCR方法,研究了我国重要海水鱼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雌、雄成体组织以及性腺分化期的脑、性腺中gnrh1gnrh2gnrh3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gnrh1分布于所有检测的组织:在脑、垂体、肾脏和肝脏中高表达,在性腺中表达相对较低;gnrh2则在雌、雄性的肝脏以及雄性的肠、肾脏、眼睛和头肾中;而gnrh3只在雄性的肾脏、眼睛和肌肉中检测到微弱表达。人工诱导的牙鲆雌核发育鱼苗分别用17β-雌二醇(E2)和17α-甲基睾酮(MT)处理,使其分化为雌性或雄性个体表型。在性腺分化期的脑中,gnrh1的表达呈现上升趋势,在全长(total length,TL)4 cm鱼苗中,E2组的表达显著高于MT组(P<0.05);gnrh2在2 cm TL时E2组显著高于MT组(P<0.05),随后在E2和对照组的表达水平均出现下降趋势;gnrh3在2 cm TL时E2和对照组的表达均显著高于MT组(P<0.05),自6 cm TL时MT和E2组的表达开始下降。在性腺中,三种gnrh在性腺分化前2 cm TL表达量都相对较高,随后呈现下降趋势。综上,推测牙鲆gnrh1可能参与了性腺分化的启动、分化过程及性腺发育,gnrh2主要参与了性腺分化的启动,gnrh3主要参与了性腺分化的启动和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