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大别山构造地貌的DEM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利用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量(SRTM)数据,构建了大别造山带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大别山地区的构造地貌进行了模拟解译分析.研究表明,大别山在造山带走向和垂直走向的方向上都是中间高、两边低,两边地势低的部位发育断陷盆地.SRTM DEM地貌图显示,郯庐等大断裂地貌特征明显,断裂构造严格控制了水系的发育,大别山水系多呈格子状分布,在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河流的大角度转弯以及主支流近直角交汇;由于本区地壳沿断裂作差异性升降运动,造成地堑谷、断块山和断陷盆地并存的地貌特点.本文统计分析了坡度与高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取了夷平面信息.   相似文献   

2.
滇西地区夷平面变形及其反映的第四纪构造运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滇西地区广泛发育一级上新世夷平面。夷平面普遍受到两种变形,一种是大面积的掀斜变形,夷平面高度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另一种为断裂变形,夷平面呈地堑式下降或地垒式上升。 如果以夷平面为第四纪构造运动标志,那么,自上新世末朗以来,滇西地区垂直上升幅度为3500~400m;滇西几条活断层的垂直位移幅度分别是,剑川断裂1650~500m,怒江断裂1850m,腾冲 梁河盆地南北向、北东向断裂分别为850m和1300m。  相似文献   

3.
滇西北金沙江河流袭夺的研究——兼与任美锷先生商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与研究,对长期有争议的金沙江袭夺问题提出一些认识供讨论。从石鼓段金沙江河谷地貌发育、鸿文村—剑川谷地的地貌、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成因三个方面,论证了金沙江在石鼓、鸿文附近自早更新世以来河道并无明显变迁,鸿文—剑川谷地也不是金沙江的古道。  相似文献   

4.
王林  田勤俭 《地质科学》2017,(3):801-817
当前活动断层研究主要关注单条断层本身,如果将研究尺度拓展到活动地块,则可以整体上更好地理解各断层活动的关联性。利用层状地貌面累积的构造变形来反演活动地块构造运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近两年,国产高分卫星产出了海量、高分辨率的影像资料,与此同时GIS 平台与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都为利用华北山地夷平面反演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内断陷地块的构造运动提供了契机。本文基于国产GF2卫星1 m 全色与4 m 多光谱影像、1∶50 000 数字线划地图,借助ArcGIS 平台,解译出蔚广盆地南缘断裂带上升盘地块 中发育有典型的甸子梁面、唐县面两期夷平面,提取出了能够反映它们构造变形的定量参数,对其构造变形规律进行的分析表明:北东向断裂(F)贯通了蔚广盆地及其西南方的灵丘盆地,相应地将前者的上升盘地块划分为东西两个次级地块,并使得前者的主边界断裂在此 发生应变分解,并将部分应变传递给了灵丘断陷盆地系统。蔚广盆地及其周缘邻区的断陷盆地统一地受到南东-北西向区域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相应地形成了以北东向为主的断层形迹。岩性的差异造成了断层F两侧两种不同的断块运动方式,F西侧在太古代变质基底内发生断陷,使得断块整体掀斜,而在F 东侧,燕山期侵入花岗岩体阻碍了断块的整体掀斜,断块通过调整其运动方式,使得掀斜程度从边缘向内部逐渐降低,F 作为调节断层,衔接了其两侧两种不同变形方式。  相似文献   

5.
贝加尔裂陷新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加尔裂谷系的断裂发育阶段和沉积作用过程基本一致,除沉积作用前的前裂谷断裂已经活化外,整个裂谷系的发育及演化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始新世中晚期-上新世早期(E22-3-N21)的开始阶段和上新世中晚期-第四纪(N22-3-Q)的主要阶段。前者属塑性形变,地形反差小,断裂活动弱;后者属脆性形变,地形反差大,断裂活动强。
贝加尔裂谷拗陷是贝加尔裂谷系中发育最早、规模最大的水下拗陷,新构造运动表现明显,升降幅度自西南向东北增大。区内及其四周断块山体及盆地多显示了自西向东翘起的特点。夷平面及冲、洪积扇发生大量拱曲和拗曲。各方向断裂力学属性组合特征,反映了NE-SW向的挤压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6.
商州盆地第四纪新构造活动特征及对盆地形成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白垩纪和第三纪构造盘地基础上形成的商州第四纪盆地内,新构造断裂活动可分为早更新世末期平缓褶皱及与之相伴的压性断裂和中更新世末期张性断裂。该盆地属一北浅南深的掀斜断块,除北界外,南、西和东界均具断裂特点,其形成经历了挤压和引张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的演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论述了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的活动性。根据其活动特点,郯庐断裂带的活动可分5个时期:①古新世至早始新世,除沂沭断裂带中、南段为右行走滑运动外,其余地段都为张裂活动;②中始新世至渐新世,莱州湾以北地段以张性活动为主,而以南则为压性逆冲活动;③中新世至早更新世,渤海湾地区张裂活动强,其以北地区较强,而以南地区弱,且兼有左行滑动;④中更新世,断理解活动平静,在沂沭断裂带中形态该时期的夷平面;⑤晚更新世至今,淮河以北地区,尤其沂沭断裂带,断裂活动强烈,其性质为右行走滑--逆冲。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地形图判读,航片、卫片验证、核对及前人资料分析和年代学方法,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现代河谷之上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夷面。高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700~ 2000m,完成于老第三纪末;低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200~ 1500m,完成于上新世末;剥夷面分布高度海拔为800~ 1200m ,形成年代为3. 4~ 1. 8Ma B. P. 。高夷平面在地貌上表现为宽浅的坳谷洼地与低矮的缓丘相结合,呈现一派波状起伏的老年期地貌景观; 低夷平面多表现为高大的岩溶丘陵与大型洼地相组合的岩溶台面,洼地两侧多有水平溶洞发育;剥夷面可以岩溶盆地、山间盆地、岩溶台面、河谷盆地、岩溶洼地及河流宽谷等多种地貌形式存在,没有大范围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上海地块的地质属性及其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上海地块的地质演化历史,确认它为外来地体,中生代早中期才汇聚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晚期,成为福建—岭南隆起带的一部分,其中局部发育了晚侏罗、白垩纪的断陷盆地,新生代随该隆起带全面下沉,接受沉积。上海地块的地震活动以“频率高、强度低”为特征,地震往往发生在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处,上海地块上的断裂以 NEE 向和 NNW 向的两组为主,前者具剪切滑移性,后者具压扭性,根据各处发育的断裂规模和地震密度不同,可将上海及其邻区地震划分为四个小区。在一些区内可发生5级以上的较强地震,这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10.
经资料搜集与野外调研,对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重要断裂的位置、特征及南北连接,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即:①怒江断裂在滇西北为高黎贡山变质基底杂岩与丙中洛地块、滇西南为潞西断块与保山地块的边界断裂,属三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②班公错-东巧断裂进入云南后,北段、中段与位于高黎贡山主峰的向东倾斜的高黎贡山逆冲推覆断裂相连接,南段称为龙陵-瑞丽断裂;③高黎贡山断裂、龙陵-瑞丽断裂为腾冲造山带与三江造山带的边界断裂,属一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④昌宁-孟连结合带东西两侧的双江-竹塘断裂、沧源断裂北延至滇西北后,分别与位于碧罗雪山西坡的福贡断裂、捧当断裂相连接;⑤迪麻洛-昌宁-孟连结合带为二级构造单元,东西两侧的二级构造单元分别为崇山-临沧地块、丙中洛-保山陆块.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划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7个三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