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拿大/格陵兰高纬度北极地区北缘冰川范围在30ka前是不确定的。关于格陵兰和埃尔斯米尔岛冰盖连接封闭了内尔斯海峡,以及象现今一样,冰盖限制在这两个岛,海峡呈开放状态等问题在地质界存在着争论。辨别这两种可能性对于了解北冰洋和大西洋环流运动,推算冰川体积...  相似文献   

2.
未次间冰期之后劳伦和科迪勒拉冰盖的形成与发展P.U.Clark等末次冰期年代确定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能被应用于确定事件年代而又大于放射性碳的测定限度的可靠的测年方法太少。最近10-20a来新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加深了我们对晚第四纪事件的了解,然而,对...  相似文献   

3.
南极冰盖和冰帽的过去范围和将来稳定性是理解气候变化后果的主要依据,因为南极大陆的99%被冰覆盖,冰下侵蚀和搬运为大量陆源沉积物输送到海底提供了唯一的手段,在以前的冰川地形中,无论在陆地上还是海洋中,带状地貌形态与先前的冰流平行非常普遍,并且可用于重建古冰流方向。这种地形形成于运动的冰流之下,由于它出现于大约21ka的末次冰期极盛时,无论是岸上和浅海冰盖的全球范围和厚度都比目前大。从那时起,在南极西部冰盖失去了2/3的质量。冰川后退引起了陆地上和海底之上这种大规模构造的出露,它们或多或少地被后来地质作用重塑…  相似文献   

4.
北极海冰的年代际转型与中国冻雨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璐  黄菲  周晓 《海洋学报》2015,37(11):105-117
基于1961-2013年HadISST海冰密集度资料,定义了北极海冰的季节性融冰指数,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并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相应地,中国冻雨发生频数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但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较小但显著增长,中国冻雨频数年际变化振幅较大,且主要受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维持振荡特征,没有显著的线性趋势,中国冻雨频数变化振幅减小,与北极海冰相关较弱,主要相关因子为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而90年代中期以后,北极海冰融化加快,特别是2007年以后,季节性融冰范围大大增加,而中国冻雨频数处于低发时段,其变化与太平洋扇区海冰及堪察加半岛附近海温呈显著负相关,季节性融冰的显著区域也从东西伯利亚海逆时针旋转向波弗特海-加拿大群岛北部扩张,同时向北极中央区扩张。不同年代影响冻雨的海温或海冰关键海区不同,产生特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响应,进而影响到我国冻雨。  相似文献   

5.
张赤军  陆洋 《海洋与湖沼》1998,29(1):104-108
采用球函数表征了南极冰川覆盖的高度,并运用位理论与地壳均衡观念,研究了南极冰盖形成、消融对大地水准面与相对海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冰盖形成后的大地水难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南极为+115m,在南纬25°带上为-37m,在北极为+8m;若地壳为弹性固体而地幔为流体,设地慢密度为3270kg/m3,则在冰川消融、地壳均衡调整后的沿海大陆相对海面的变化仅为2.8m。  相似文献   

6.
北大西洋沉积物中的冰筏载事件提供了末次冰川作用期间劳伦泰德冰盖 (LIS)千年尺度不稳定性的证据。然而 ,尽管其与自然和人为的气候变化问题有关 ,但还是没有确定南极冰盖 (AIS)在这些时间尺度上的状态。大部分西南极冰盖 (WAIS)建立于海平面以下 ,因此可能易受海平面和气候的干扰 ,这种内在的不稳定性也是末次冰川作用期间劳伦泰德冰盖的特征 ,其建立于哈得孙海峡区域的海平面以下。在全冰川环境下 ,西南极冰盖大约比现今西南极冰盖大2/3 ,海平面低约120m ,南极洲周围边缘海的搁浅冰架更加广泛。因此 ,更新世南极冰盖历…  相似文献   

7.
西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区沉积模式复杂,冰期-间冰期旋回影响着周围北美冰盖和欧亚冰盖的发育以及波弗特环流的位置与强弱,对于该地区的沉积物来源有很大影响。通过对采自西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区的ARC4-BN03、ARC3-P37和ARC4-MOR02岩心的多指标分析以及与邻近6个岩心的对比,发现在MIS 5以来,北风脊地区可以识别出多次IRD事件,其中都有加拿大北极群岛的贡献。在MIS 3,楚科奇海台和楚科奇深海平原较北风脊沉积速率更高,其IRD事件除了加拿大北极群岛的贡献,也可能有来源于欧亚大陆的输入。在MIS 2,楚科奇海台和楚科奇深海平原的沉积速率急剧降低甚至中止,其IRD事件主要来源于欧亚大陆和东北冰洋边缘海,而北风脊地区IRD事件仍来源于加拿大北极群岛。这可能是由于冰期楚科奇海台和楚科奇深海平原可能受到一个冰盖的覆盖,阻止了北美地区沉积物的输入;而此时北风脊地区正处于这个冰盖的边缘,未被完全覆盖。在间冰期,该冰盖消亡,整个楚科奇边缘地区的IRD事件都有加拿大北极群岛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自末次冰期最盛时(LGM)以来 ,大约距今20ka时南极西部冰盖(WAIS)的基线已后退了近1300km ,那时罗斯海海湾的搁浅冰几乎延伸到了库尔曼岛。南极西部冰盖的完全崩塌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5~6m。总质量平衡的不确定性和有关冰盖对海平面或气候变化的动力响应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对冰盖现今稳定性进行评价。据判断 ,南极西部冰盖经过扰动之后可能需要10ka达到平衡状态 ,但由于现今冰盖的动力学是以冰川为主 ,因而难以对此做出精确估算。急流冰川快速排空了内陆冰 ,但是野外证据表明过去发生过冰川由急流到慢流的急剧变…  相似文献   

9.
北极周边陆架海域第四纪时期曾多次受到冰川活动的影响,但楚科奇海作为北极陆架海之一,其第四纪古冰川活动的存在尚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持。本文利用2019年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中获取的楚科奇海北部的陆架和陆坡上700余km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数据,在剖面上识别出了冰川接地带楔状体、冰成碎屑流沉积、冰下混杂沉积和冰下水流沉积等多种类型的冰成沉积结构,可知研究区曾受到古冰川作用的影响。陆架坡折处被半远洋沉积隔开的上下两套接地带楔状体、隆起东南宽海槽中冰成混杂沉积中的层状泥质透镜体都指示研究区存在不止一期古冰川活动,且均曾扩展到楚科奇陆架边缘。  相似文献   

10.
极地冰盖的变化在未来几百年期间可能会极大地影响着全球海平面和地势低洼的海岸带地区,因此,人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冰川学研究,但是,我们尚缺乏将冰盖变化与未来海平面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对地球的冰盖演化进行预测需要正确的冰动力模式和对过去的冰川环境做出适当的解释,而这种模式和解释最需要的是要了解冰川地层的作用过程,但是,目前我们非常缺乏现代冰川之下和冰川底界的信息数据。  相似文献   

11.
姜建军 《海洋学报》1991,13(5):715-720
众所周知,在第四纪发生了全球性的海平面变化,因为它与第四纪冰川密切相关。关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平面变化,人们在20-30年代曾予以研究,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兴起。近20年来在西欧和北美形成了对显生代以来海平面升降变化研究的高潮,这主要基于下述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物探技术和海洋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进行海洋地理调查的条件,从而发现海洋盆地内的体积能量及海底山脉体积的变化是显生代内非冰期的海平面变化的机械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冰洋北部欧亚冰盖晚第四纪形成的证据RobertF.Spielhagen等北冰洋地区冰盖的建立和消亡、融水量、冰盖的分布范围和成分的变化,直接影响北冰洋地区乃至全球的环境变化,这已得到海洋学和(古)气候学领域学者们广泛的认同。以前,北冰洋中部的古环境...  相似文献   

13.
对南极西部古冰盖(WAIS)形状和动态的了解是建立冰川学模式所必需的,该模式能预测冰盖的未来影响和定量分析末次冰消期间南极冰盖对海平面升降的影响。横贯南极山脉的冰川流曾经受到罗斯海湾中厚的搁浅冰的拦阻,那里现在只有浮冰架出现。在麦克默多海峡区域,由罗斯?..  相似文献   

14.
晚更新世气候变化主要是指距今23000a、41000a和100000a间与太阳辐射轨道变化相对应的气候旋回,未次冰期极盛期之后环北大西洋地区的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反映出的气候突变表明了气候变化的其它因素,这种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北大西洋地区冰盖融水和冰川漂移导致的温盐水环流而形成的同等突变造成的.延续至末次冰期的气候记录标志着相似的高频率、非周期性气候变化,但还未弄清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英格兰末次冰盖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所在的海上位置紧靠北大西洋的洋流对流中心,使其成为研究末次冰消期高频气候变化和陆一海相互作用的极具吸引力的地区。然而,由于缺乏年代学和确切的冰盖前端位置,英格兰北海部分末次冰盖的古冰河重建受到很大的制约。根据2005和2006年在该地区新获取的海底剖面数据和岩心资料,我们提供了地震地层学和年代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论李四光教授对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之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四光教授对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贡献之大是空前的。其最主要的成绩为:(一)开创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新先河,打破当时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禁锢局面,提出中国有第四纪冰川冰期的新见解;(二)谱写中国第四纪地质的新篇章,发表一系列长江中下游山地冰川文章;(三)创建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新学说,确立鄱阳、大姑、庐山、大理四次冰期序列;(四)组建中国第四纪地质新组织;(五)倡导中国第四纪地质为生产服务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Kaplan  MR  马建华 《海洋地质前沿》2001,17(11):14-17
对南极西部冰盖的研究表明 ,虽然冰河(两旁是缓慢移动的冰 )和外流冰舌 (两旁是岩石 )的面积范围很小但却是绝大部分外排冰量的原因 ,其动力作用可能对冰盖的整体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冰河具有表面梯度低 (<0.3°或<5m/km )、驱动应力低 (<25kPa)和表面速度快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冰河对底部条件的变化以及对气候的作用非常敏感。就像现在南极西部的冰盖那样 ,原古时期的劳伦冰盖的东北边缘也可能是通过成片成片的梯度低、移动快的冰体形式向外排放 ,造成了末次冰期时期的不稳定性 ,这可由反复出现的、快速的冰山排放期所…  相似文献   

18.
格陵兰冰盖是世界第二大陆地冰盖,其边缘分布的溢出冰川作为快速传输冰带,是造成冰盖消融的重要因素。本文 以位于格陵兰岛东北部的 Nioghalvfjerdsfjorden 冰川为研究对象, 探索开展基于 sentinel- 1A 和偏移量跟踪技术的溢出冰川表 面运动特征研究, 并利用非冰川区流速和 CP0M NRT IV 数据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对比分析 2017—2019 年三个时期的春季 冰流速, 发现该冰川在 2019 年春季出现了最大流速上移现象, 推断可能是由于 2018—2019 年间冰川融水渗透引起的底部润 滑加剧所致。  相似文献   

19.
有主有次,双管齐下——加拿大北极环境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晶  郭培清 《海洋世界》2009,(11):72-75
加拿大当前正在积极推行“北极环境政策”。一方面加拿大政府对治理北极环境问题予以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服务其直接的国家利益——北极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北极冰盖下蕴藏着的大量的自然资源、北极圈内潜在的广阔的科研价值以及加拿大对西北航道的利用和控制等。换句话说,加拿大的北极环境政策有实有虚,有主有次,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俄国大革命时期,俄国即自称拥有北极区的主权。苏联在北极冰盖上建立了考察站,称北极冰盖是苏联领土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