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高莉玲 《海洋信息》1997,(12):17-17
近些年来,厄尔尼诺暖洋流引起了世界范围科学家们的关注。这是因为它导致了严重的气候问题和经济问题。1972年,厄尔尼诺对南美沿岸天气型式的影响引起鳀鱼的密度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区域渔业和世界商品市场。1994年,热带太平洋天气形式的变化影响了咖啡的生长期,导致咖啡价格明显上涨。 美国全国研究理事会新近发布的一个报告对“热带大洋和全球大气项目”(TOGA)10年来在世界范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予以评价,对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10,(5):5-5
据路透社报道,澳大利亚和日本科学家在南极附近发现一条快速流动的深海洋流,其水流量相当于40条亚马孙河。这条洋流将帮助研究人员监控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极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是研究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东西伯利亚海作为北极重要的边缘海之一,对东西伯利亚陆架和陆坡沉积物来源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北极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认识。本文通过对东西伯利亚海西部LV77-36岩心沉积物中碎屑组分的主微量、稀土元素进行分析,阐述了各指标随年代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中全新世以来东西伯利亚海西部碎屑沉积来源的变化及其对古环境演变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全新世以来LV77-36岩心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勒拿河、因迪吉尔卡河、亚纳河和马更些河的河流输入,以及西伯利亚地台和新西伯利亚群岛的海岸侵蚀物质。与其他古气候参数对比发现,海冰和洋流的变化对源区物质在东西伯利亚陆架的分散和沉积有着重要的影响。全新世晚期由于楚科奇海海冰的增加、西伯利亚沿岸流的减弱和波弗特环流的增强,导致北美端元的物质贡献相较全新世中期有小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冰冰情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强度和频率加大等事件的发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持续偏轻,2006年中国海域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高于全球水平。从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安全与未来规划和建设的角度论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伴生事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最近的一次拉尼娜现象 (太平洋中部海区及其上空大气圈变冷 ) ,在 1998年中期开始产生影响 ,持续1999年至 2 0 0 0年。类似的长期变冷过去也经历过(195 4— 195 7年 ,1973— 1976年和 1983— 1986年 )。当前拉尼娜现象的发展与 1983— 1986年的事件相似 ,但强烈得多。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 ,1998年 11月至 1999年3月寒冷和潮湿空气的侵入导致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国西北部特别充沛的降雨量 :在一系列地区超过季节正常量的 15 0 %~ 2 0 0 %。近岸山区的雪盖层比通常要厚得多 (在华盛顿州的贝克山上 ,雪层的厚度达到了创记录的 2 9m)。1999年初在…  相似文献   

6.
我国红树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讨论了全球环境变化的内容,全球环境变化中以气候变化以及其导致的海平面升高对红树林的影响最大,预测了温度升高2℃后,我国红树植物可能的分布北界,温度升高后,红树植物的分布区将扩大,但受到海岸人工实施(如海堤等)的影响。对海平面升高以及风暴和巨浪对红树林的影响也进行了阐述,最后,讨论了红树林在防御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后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 ,海岸潮汐水文监测一直是测量海平面变化的主要手段。近 1 0年来 ,用卫星对世界范围的海平面变化进行监测 ,尤其是用 Topex/Poseidon卫星 ,具有广阔的全球覆盖率、很高的时空分辨率 ,可以直接观察到地球上的水体中心。 1 993年 1月和 2 0 0 0年 1 2月之间 ,Topex/Poseidon观测到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平均为 2 .5± 0 .2 mm/a。在超过 1年的时间尺度上 ,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1温度和盐度变化 (这两个参数对海平面具有相反的效应 )导致海水密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 ;2海水通过沉淀作用、蒸发作用、河水径流…  相似文献   

8.
对菲律宾海北部E-2岩心柱(29.62°N、131.14°E,水深3 877m)进行了浮游有孔虫δ18 O分析、AMS14 C测年以及U3k7表层海水温度(U3k7-SST)的测试。结果表明,E-2岩心记录了约19cal.kaBP以来U3k7-SST变化过程,其末次冰消期整体变化过程与北大西洋高纬地区相似,记录了Heinrich 1(H1)、Blling/Allerd(B/A)和Younger Dryas(YD)等快速气候事件,同时也识别出发生于19.4~19.2和18.5~18.0cal.kaBP的2次变冷事件,说明了研究区与北大西洋气候存在遥相关;在B/A和YD阶段中发现的百年尺度气候波动及变化过程,可能反映了热带过程对研究区域的影响;E-2岩心柱末次冰消期变暖存在阶段性,其变暖时间开始于19.4cal.kaBP,而大幅升温阶段则从15.3cal.kaBP开始。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越南红河三角洲的2个钻孔的孢粉分析结果,结合沉积特征和高精度的AMS^14C测年数据,恢复了近五千年来百年一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发现了3个分别开始于4530cal.aBP,2100cal.aBP和620cal.aBP的明显降温事件,其中4530cal.aBP和620cal.aBP降温事件可与全球全新世气候变冷事件中的“新冰期(Neoglacial)”和“小冰期(Little Ice Age)”相对应,可能与由北大西洋地区几个短期变冷事件的全球气候响应机制有关。3340cal.aBP以来,人类干扰性植物成分的增加,表明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的影响改造作用增强,因此,本研究中气候的降温事件不排除人类影响的因素,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温暖黑潮的一个分支,对马洋流通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并沿本州岛的西海岸向北流动。该洋流给日本海带来了大量的热能,因此该洋流可能对第四纪古气候和日本海内及其周边的生态有着重要影响。根据Ishiwatari等的研究(1999),由于温暖的对马洋流开始进入日本海,从大木海岭的沉积物岩心中测得的海面温度显示了一个从11.64ka的14℃向11.1ka的19℃的急剧上升变化。变暖速度虽低于预测的未来变暖速度,但对日本海第四纪来说是非常高的。快速变暖可能会影响沿本州岛西岸的浅水,并可能影响到那里的生物体,但至今还…  相似文献   

11.
南极半岛是对全球变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研究其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南大洋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通过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半岛Bransfield海峡采集的D1-7岩心样品火山灰丰度统计、粗颗粒组分、粒度组分、硅藻海冰种等研究,重建了该岩心5.83ka以来的古海洋与古气候变化。该岩心可识别出13个火山灰层,其主要来源于Deception岛,并与附近的火山灰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该区域粗颗粒组分和粒度组分指示了9次IRD事件(IRD 1—9,年龄分别为0.84、0.97、1.18、1.89、2.05、2.25、2.45、4.46和5.09ka),在晚全新世,尤其是2.5ka以来,频繁出现的IRD事件响应于ENSO活动的强弱,ENSO活动显著增强时,向南极半岛输送的水汽增多,进而使得南极半岛冰川不稳定性增加,融化速度加快,冰川的排泄增加。晚全新世3.5ka以来,硅藻海冰种含量显著增多,指示海冰扩张;同时,分选级粉砂平均粒径的减小指示底流的减弱,反映了晚全新世以来南极半岛区域气候变冷,西风带北移。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科学家提除了解决全球气候转暖的一种激进方案——将南极洲融化冰水进行冷冻处理,这一方案将有助于处理海洋温度升高产生的问题。近期一项研究发现20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幅度超过过去29个世纪,科学家发现20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14厘米,是没有全球气候转暖效应下海平面升高幅度的2倍。这一方案是德国波兹坦气候效应研究所科学家提出的,虽然融化海水可以冷冻成为固体冰,但是这将使南极海岸更多冰  相似文献   

13.
对北太平洋(55°~20°N)的SST进行了主成分分析(1951~1986年)。分析表明:前五个特征向量空间型是北太平洋SST非季节变化的主要型,它们约占海温场总方差的50%。第一特征向量空间型反映了与埃尔—尼诺现象有关的大尺度分布特征。相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可以清楚地鉴别50年代以来出现的埃尔—尼诺时期。它的10阶多项式反映了历史上的变暖(变冷)和变冷(变暖)期。其余特征向量空间型,反映了占北太平洋大气活动中心(如阿留申低压和西太平洋高压)和洋流区、非洋流区有关的海温分布特征。同样,对它们的时间系数序列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根据前五个时间系数的线性变化趋势。对北太平洋海温变化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日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气温升高和冰川融化,不仅影响地球气候系统,还使白天时间变得更长。研究人员发现海平面升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是由于地球旋转轻微减缓所致。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这些变化导致北极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偏移",并且平均每年白天时间长度增加了千分之一秒。冰川融化进入海洋的融水将进一步使得全球海平面升高,冰川和融水运动将导致地球旋转轴出现轻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世界》2009,(12):5-5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担心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墨西哥湾暖流的分支——北大西洋暖流流速减缓,使欧洲越来越冷。但是一项新研究认为,北大西洋暖流正在得到来自非洲南部的洋流“支援”。  相似文献   

16.
自1855年黄河入海位置由黄海改为渤海以来,尾闾经历了十余次大的改道,最近的两次大的人工改道分别发生于1976年和1996年。研究了取自黄河水下三角洲的两个沉积物岩心,系统开展了沉积物粒度、210 Pb放射性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两个沉积物岩心垂向上粒度组成出现突变,它们记录了1976、1996年两次黄河入海口的变迁。其中A19站下段(14.0~24.0cm)属于三角洲沉积,上段(0~14.0cm)属于海岸沉积,记录了1996年黄河从清水沟改道清8汊入海的河口变迁;A25站下段(15.5~24.0cm)属于正常海岸环境沉积,上段(0~15.5cm)属于三角洲沉积,记录了1976年黄河从刁口改道清水沟入海的变动。黄河入海口的变动导致该处沉积物岩心中210Pb曲线复杂化,出现了阶段式、倒置式等形态,该曲线形态与黄河入海口的波动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当前我国海岸侵蚀现象严重以及海岸防护手段较为单一的问题,文章分析我国海岸侵蚀的成因,并从结构性措施和非结构性措施2个角度分析海岸防护手段,从而应对海岸侵蚀灾害。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海岸侵蚀的因素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目前我国应对海岸侵蚀主要采取结构性措施,即从工程视角加强海岸防护,主要包括硬防护结构和软防护结构2种;未来将采取非结构性措施,即从社会科学的视角规范人类行为,从而对海岸进行防护,主要包括规划管理、法律政策和教育普及3个类型。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世界》2008,(11):6-6
爱琴海是希腊的名片,有无数的人都会期盼到爱琴海度过一个浪漫之夏。但是近年来,那里的海岸带环境却开始发生变化。科学家警告说,希腊的海岸带和海洋生物将在未来的几十年当中,因物种减少和海岸侵蚀而受到不可修复的损伤,除非立即对这些地区独特的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展开最根本的保护。但是,直至目前为止,那些必要的保护措施并没有实施,这使科学家们对希腊海岸带的情况十分担忧.  相似文献   

19.
南海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岸线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个南海新生代的演变可概括为一系列微板块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运动影响下发生拉薄、裂解、滑移、旋转、会聚和碰撞的过程,特别是经过55、33、25、16、6、2Ma关键时期的演化,最终形成现在具有陆架和深水海盆特征的西太平洋最大边缘海。依据南海内部各坳陷盆地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海相边缘沉积相类型、古水深、钻井资料等能够依次重建南海特殊历史时期的古岸线位置,分析其变迁规律,并与古新世、始新世之交的高温事件,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全球气候变冷事件,渐新世—中新世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事件,中中新世早期气候回暖、全球海平面上升事件,上新世早期全球变暖事件,晚上新世北极冰盖形成等系列事件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古新世以来南海的环境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1605年历史地震的海岸沉积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岛铺前港湾地区1605年发生了华南历史记录的最强烈的地震,地震强度为M7.5,地震造成陆地沉陷成海。根据野外海岸地貌调查和海岸钻孔沉积物岩性特征与粒度、元素比值分析结果,对历史地震的海岸沉积记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4个钻孔位于铺前港湾西岸博度村附近的小型古海湾,昌德、演丰附近的野菠萝岛和道学附近的红树林区潮间带,钻孔沉积记录显示铺前港湾内湾沉陷幅度为2 m,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东寨港道学和野菠萝岛附近的钻孔岩心下部为泥状红土,属于成土的风化壳顶部,根据曲口半岛下山村附近的海岸调查,强海洋动力事件形成了高出现代高潮位3.0 m的高位海岸混杂沉积体,可能与1605年地震下沉引发的类似海啸的沉积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