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应用高空、地面常规资料及卫星云图等对汉中19980704~14 连阴雨及此过程中的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 可知, 西太平洋副高北抬稳定少动, 随高空槽分裂南下的冷空气、高原低涡东移和特殊的地形作用是这次连阴雨维持及暴雨、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0679香山局地大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气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Doppler雷达、地面自动站、Profile垂直风廓线及GPS水汽分布等多种新型探测资料, 对2006年7月9日夜间发生在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和γ-中尺度强降雨落区形成的动力机理进行了精细分析。对雷达等本地多种探测资料的精细研究表明:地形辐合回波带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地形辐合回波带上中气旋回波块的滚动更迭是大暴雨落区形成的直接原因; 近地面辐合对大暴雨落区强降雨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大暴雨落区形成阶段近地面3种辐合同时存在:平原东南风与山区偏北风风向切变辐合、平原东南风在山脉阻挡作用下的抬升辐合、大暴雨落区中心的γ-中尺度气旋性辐合。研究还表明:山前近地面地形辐合扰动, 向上传播, 引发边界层扰动的动力过程是香山大暴雨落区形成的主要动力源, 而来自东南方向近地面层的暖湿平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有效的水汽和能量。  相似文献   

3.
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物理量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通过对 1 998年 7月 9日丹凤县特大暴雨发生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演变实况、地形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 ,“7· 9”特大暴雨是在副高减弱东退 ,其外围的西南气流发展成急流 ,850 h Pa切变线过境的情况下发生的 ,地面冷锋和中尺度扰动及有利地形的叠加作用是这次大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 ;停滞少动的暴雨云团的持续影响是这次特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特大暴雨产生在中低层对流不稳定、高能舌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  相似文献   

4.
使用2000年5月22-25日500hPa、700hPa、850hPa以及地面天气图资料,描述了当年5月24日发生在湖北境内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高空和地面天气形势;同时根据武汉暴雨研究MAPS模式提供的有关物理量格点场资料,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能量场、散度场、涡度场与水流通量散度场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以及地面中尺度耦合带是形式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且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与大暴雨落区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高原东部一次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05年7月1日晚到2日发生在甘肃东南部的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和陕西关中东部的局地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大暴雨过程发生在深厚的上升气流中,有明显的水汽辐合和输送,地面冷空气的堆积触发了低空急流左前方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爆发,关中东部喇叭口地形对气流的狭管效应和地形爬升作用增大华山附近的雨强。深厚的上升气流和有利的散度场分布有利于正涡度增长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为强降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6.
望谟县2006—06—12-13的大暴雨过程,造成了80a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在高空、地面形势图上无明显的暴雨形势。通过采用对称不稳定判据对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是产生在对称不稳定大气中。  相似文献   

7.
林娟 《广西气象》1997,18(1):24-26
1996年8月12-14日,北海市出现了连续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通过对这次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有关的物理量进行分析发现,西风槽、切变线、低空急流、辐合带、低压和锋面等低值系统的相互作用并稳定控制北部湾沿海地区是引发这次连续暴雨--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天气形势、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地形及本站要素变化等资料分析,探讨2010年6月2日广东省雷州市出现暴雨的原因。通过分析认为这次暴雨出现的有利条件是高空槽、切变线和地面弱锋面低槽共同作用,是造成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雷州地形加强暖湿气流的抬升作用,也是这次暴雨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九年五月九日——十三日,在地面静止锋和高空低涡、切变线等系统的共同影响下,桂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次大暴雨过程,过程总降水量在一百毫米或以上的达二十七个县市,面积约六万五千平方公里,最大降水中心位于永福,达327.1毫米,24小时最大降水量,永福达200.8毫米。在这次大暴雨过程中,天气系统的移动路径、强度以及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本文主要依据永福县的地面气象资料,从天气系统及地形两方面来分析这次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0.
1996年8月12~14日,北海市出现了连续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通过对这次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有关的物理量进行分析发现:西风槽、切变线、低空急流、辐合带、低压和锋面等低值系统的相互作用并稳定控制北部湾沿海地区是引发这次连续暴雨——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图以及其它物理量等,对2012年6月21至23日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这次暴雨过程发生在热带气旋东北移及南海季风槽北抬的背景下,沿海西南急流是这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这次过程水汽主要来源是南海,降水主要发生在水汽通量大值中心的右边及右前方,本次大暴雨降水强弱与水汽通量、急流及地形等有极为吻合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泰利"台风低压大暴雨过程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利用NECP1o×1o的6h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05年9月2~4日“泰利”台风低压引发的大暴雨过程的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并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v3.7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天气是在和强大稳定的大陆副高与西太平洋副高、中纬度西风带低槽及其引导从地面南下的冷空气、台风低压和台风倒槽、中尺度对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的;深厚的强上升运动及其释放的大量潜热是大暴雨维持的重要机制;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了发生在大地形迎风坡下的大暴雨,而对发生在庐山这种范围很小且陡峭地形下的特大暴雨,则模拟降水量偏小。  相似文献   

13.
四川“81.7”特大暴雨和西南涡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本文利用复杂地形条件下嵌套细网格预报模式、由欧洲中心的格点资料,设计了六组不同的模拟试验方案,对1981年7月11—15日四川大暴雨及西南涡过程进行了48小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模式较好地预报了这次大暴雨及西南涡过程。对这次西南涡及暴雨过程的发展,凝结潜热有最重要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形的阻挡作用也有重要影响,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地面摩擦及边界层内的侧向摩擦对西南涡的发展、上升运动和降水的加强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湖南新邵太芝庙乡特大致洪暴雨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及水文雨量点资料、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美国WRF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对2005年5月31日夜间发生在湖南新邵太芝庙乡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大气层结的强烈不稳定,超强的风垂直切变,是形成对流性暴雨的重要条件;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大暴雨同一条东北西南向的切变线上中8尺度气旋的演变和发展密切相关,暴雨区上空的经向次级环流的形成和维持是大暴雨形成的另一个条件。分析还发现:太芝庙乡复杂的地形对大暴雨的产生及特大山洪的爆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象玉  纪英惠  潘志祥 《气象》1999,25(9):31-35
利用1998年6月13日00时-14日14时地降水量,地面风场,高空雷达回波资料,被步分析了中尺度过程的演变特征,同中尺度系统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原因并统计出物量,中低压环流活动与暴雨的对应关系。在大尺度环流形势下,中尺度辐合线和地形作用为局地大暴雨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利用WRF模式,对2008年5月27日夜间贵州南部山区大暴雨天气进行了数值模拟。复杂地形条件下,数值模拟有一定难度。本次数值模拟能够反映此次大暴雨的降水区域、降水特征和降水强度。在此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的数值结果,对该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气旋及地形对降水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β尺度气旋是造成此次局地暴雨的直接系统;气旋在结构上表现出中低层强烈的辐合和正涡度柱的耦合,出现了伸展到对流层顶的深厚强上升运动;造成大暴雨的辐合线生成在贵州西部地形梯度较大地方,辐合线上发展起来的中尺度气旋在850 hPa和地面上表现为生成在一个开口向南的喇叭口地形上,由于喇叭口地形对气流的辐合和抬升作用,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在该地达到最强,无疑对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各种常规资料、卫星云图、高分辨率多普勒雷达资料及贵州省黔西南州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多角度分析了2005年6月25日-26日黔西南州出现的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过程。高纬分裂的小槽南下及中低层较强切变南压,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在这次暴雨的能量和水汽输送中起着重要作用。晴隆县和望谟县的暴雨和大暴雨主要是由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在其上空滞留产生的,雷达回波的多单体特征及加密站观测每小时地面风场和气压场的中尺度分析揭示了这次强降雨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19年6月8—10日江西出现了一次持续的大暴雨天气过程.使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WRF模式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罗霄山脉地形对此次持续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稳定维持的"两槽一脊"环流形势下,高空西风气流、低空西南急流、沿海大槽、上游移来短波槽和近地面辐合线是大暴雨过程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中尺度云团不断生成于江西省西北部的罗霄山脉北支和中支的迎风坡附近,受沿海大槽阻挡而缓慢东移,与系统性云团合并从而导致江西省西北部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水.湘、赣两省交界处的罗霄山脉北支和中支地形对暴雨强度有实质性的影响,去除相应罗霄山脉地形的数值试验模拟的降水量明显减少.罗霄山脉附近持续长时间的辐合线是引发此次大暴雨过程的直接中尺度天气系统,其生成与低层风场辐合、低空急流和地形均有关.受地形抬升作用,对流天气系统在地形迎风坡附近不断生成并持续向东移过江西省西北部,是造成暴雨持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尺度MCS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6月19日凌晨至23时四川盆地东北部生了一次由MCS单体带来的大暴雨天气过程。本文主要对该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系统特征和地形作用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高空低槽和地面冷锋位于四川盆地北部为此次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背景;(2)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回波表现出本次暴雨过程的直接系统是中尺度MCS单体;(3)能量、动力及水汽等的时空分布有利于MCS在四川盆地东北部产生;(4)非平衡值显示在MCS发展前几个小时其附近区域的大气已由平衡状态转为较强的非平衡状态,而在暴雨最强时刻,大气的非平衡性减弱并逐渐转为的准平衡状态;(5)大巴山地形抬升垂直速度对大暴雨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84年7月12日,菜芜、沂源出现了一次大暴雨。4小时降水120毫米,中心雨量达260毫米,是近10年来所未有的。这次暴雨过程主要集中在11日20时到12日8时。暴雨开始前受低空切变和地面静止锋影响。从11日20时起,随着低涡和地面气旋波北上东移,在暖区内出现了暴雨,本文利用现有的资料,对这次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