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皖北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滨海潮间或潮下高能动水陆棚,陆源碎屑岩相的粉砂-细砂岩沉积地层中,发育了一组
同沉积变形构造。剖面上整体为丘状,可识别出涌流破碎砾石堆、下陷回填砾石堆和震裂砾石堆3部分,下垫层为液化均一层。
在它的左侧及下分层发育液化卷曲变形,包括震褶层和液化角砾岩。根据这些发育特征可以确定这组同沉积变形构造为古地震
成因。其形成机理是在古地震应力作用下该处发生饱水沙层液化,并形成局部范围的地震能、重力能、与液化能多能量叠加使液
化沙层局部爆发,推动沙层流动喷涌与破碎,局部破碎物短暂涌至海底,又下陷回填至液化沙层的负压带,形成由涌流破碎砾石堆
和回填砾石堆组成的砾石丘构造。其成因类似河流阶地富含水的砾石丘、沙丘及混杂堆积。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是微生物在沉积物和水界面与沉积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微生物的生长、新陈代谢、破坏、腐烂等过程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各种生物作用的沉积构造,对于恢复古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也是近年来遗迹学研究的热点。河南济源地区下寒武统辛集组的石英砂岩层面上发现了大量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通过宏观形态描述及微观分析,可识别出微生物席生长构造和微生物席破坏构造2种类型,微生物席生长构造中可见肯尼亚构造和细小网状生长脊,微生物席破坏构造以多边形脱水砂裂、曲形脱水砂裂及纺锤状脱水砂裂最为常见。环境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主要发育在潮间带,表明潮间带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环境。对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成因机理的模拟表明后生动物的缺乏、砂质基底、光照、水动力条件及周期性暴露等因素对于其发育和保存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潮下带-潮间带过渡区域发育的纺锤状脱水砂裂形成的主控因素为光照条件及上覆快速沉积物的压力,而潮间带多边形脱水砂裂形成的主控因素是周期性暴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黔东湘西一带,龙王庙组中上部发育大规模、连续分布的浅滩和藻礁以及多种浅水成因的重力流沉积,表明龙王庙组
沉积中、晚期上扬子碳酸盐岩台地初具镶边台地沉积模式特征。受古地理和古气候控制,潮坪—泻湖—局限台地相带宽广;龙王
庙组沉积中、晚期上扬子海域发生区域性海退,泻湖以及咸化泻湖规模扩大,台地边缘礁滩快速向上增长并向东迁移,斜坡带上发
育多种重力流沉积。叠合于加里东期古隆起之上的龙王庙组台内滩,以及巨厚膏盐岩成因的盐构造上下的圈闭都具有良好的油
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4.
沾车地区沙三下亚段与沙一段泥岩裂缝发育,但是裂缝分布规律复杂多变制约了勘探进展。对裂缝成因及主控因素进
行深入分析后,将泥岩裂缝按成因划分为成岩裂缝(溶蚀裂缝、矿物收缩裂缝、油气演化裂缝)、构造裂缝(扩张裂缝、拉张裂缝、剪
切裂缝)和变质收缩裂缝共3大类7种类型。泥岩裂缝的形成和发育主要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活动的影响。半干旱半湿
润气候、半咸水湖泊中的深湖-半深湖环境最有利于泥岩裂缝的形成和发育;早成岩阶段A期成烃作用和黏土矿物转化作用有利
于成岩裂缝的形成;在大断层和岩浆侵入带附近构造裂缝发育。物源不太发育的缓坡带和洼陷带沙三下亚段是泥岩裂缝的集中
发育的区带和层系。   相似文献   

5.
浙西银山震旦系包括蓝田组和皮园村组。蓝田组主要为一套硅质泥岩+含硅灰岩+硅质粉砂岩的组合地层,是银铅锌
矿床的重要赋矿层位;皮园村组为一套浅海相的硅质岩沉积。为了解矿床的形成规律,对震旦系沉积岩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
究。主、微量元素分析显示:蓝田组w(SiO2)较低(19.64%~69.43%),SREE较高(36.44×10-6~265.04×10-6),Al/(Al+Fe
+Mn)值为0.50~0.67,富含As、Sb、Bi等热水元素;皮园村组w(SiO2)较高(90.12%~95.56%),SREE较低(5.3×10-6~
28.29×10-6),Al/(Al+Fe+Mn)值为0.29~0.33,与典型的热水成因硅质岩相似。分析表明:蓝田组含硅沉积岩是碎屑沉积和
热水活动的产物,而皮园村组硅质沉积岩主要是热水成因,受陆源物质影响较小。古环境的判别表明研究区在蓝田期以大陆边缘
沉积为主,在皮园村期海平面上升,以浅海-半深海沉积为主,这种转变很好地解释了蓝田组与皮园村组的成因差异。最后对蓝
田期的热水活动和矿化事件进行了探讨,认为银山地区在蓝田期可能存在着3期较强的热水事件,热水事件的发生引发了Cu、
Pb、Zn等金属元素初步富集与矿化,对银铅锌矿床的形成具有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扶隆坳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在显微镜下对研究区砂岩进行了系统鉴定、碎屑颗
粒组分统计,并利用ICP-MS对该区泥岩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扶隆坳组砂岩碎屑颗粒组分石英颗粒含
量较高,长石含量较少,岩屑以浅变质岩屑为主,Dickinson图解显示物源区为再旋回造山带;泥岩样品的REE受成岩作用改造微
弱,且主要来自陆源碎屑矿物,源岩主要为沉积岩及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相关参数显示晚三叠世扶隆坳沉积时期气
候相对湿热,沉积了一套以陆相沉积环境为主的碎屑岩。综合前述认识,结合本区构造演化史,推断扶隆坳组物源供给主要来自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钦防海槽沉积的硅质岩、硅质页岩及泥岩,源区构造背景兼有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砂岩型铀矿为目标,在铀储层形成发育的沉积学背景研究基础上,重点通过砂分散体系、沉积物
粒度、隔挡层厚度和孔隙度的定量分析,精细地刻画了直罗组铀储层的外部几何形态和内部复杂结构,充分展示了铀储层的定量
非均质性。依据盆地构造充填演化阶段、铀成矿年代学和地学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平台,分别对5个演化阶段的古地貌进行了恢
复,并对不同演化时期的铀储层空间位置给予了准确定位,从而揭示了直罗组铀储层从沉积到接受铀成矿再到铀矿被改造期间的
空间形态演化历史。在盆地构造充填演化研究、古地貌恢复和铀储层定量非均质性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5个不同时期古地下水
系统结构和参数的空间变化面貌,并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再现了研究区5个演化阶段成矿古流场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综
合分析认为,铀储层的空间演变和内部非均质性制约了成矿流场的基本格局,成矿流场又无疑控制着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和铀成
矿。当铀储层形成期的古水流方向与主成矿期地下水流场方向总体一致时有利于铀成矿,而当两者流向垂直时则成矿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岩是沉积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与难点,同时,微生物碳酸盐岩潜在的生烃潜力以及作为一种新的储层类型,也越来
越受到国内外油气勘探者的关注。在大量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微生物碳酸盐岩相关研究成果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包括
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类型划分、叠层石与凝块石的成因、地史分布、沉积环境等,并简要阐述了微生物碳酸盐岩潜在的生烃潜力以及
相关重大的油气发现。微生物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以中新元古代、寒武纪和早奥陶世最为发育,因此,微生物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
较老的地层中,往往埋藏较深。鉴于其潜在的烃源岩与储层以及丰富的油气资源,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
划分、成因机制、地史分布及其沉积环境的相关研究将对于开展微生物碳酸盐岩烃源岩及其储层的研究并寻找新的微生物碳酸盐
岩油气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深水峡谷广泛发育于大陆边缘,是沉积物由浅水到深水搬运的重要通道。近年来,深水峡谷研究成为当前深水沉积研
究的热点之一。综合利用旁侧扫描声纳、海底锚系、地震技术和深水钻探等技术手段,在深水峡谷体系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其突出进展包括:从地貌学的角度对峡谷的形态学进行了精细描述;利用深海观测技术对现代峡谷沉积进行了原位观测;通
过物理和数值模拟等技术再现了峡谷的沉积演化过程;从沉积学的角度对峡谷内部构成进行了精细分析,总结了沉积充填演化及
沉积模式、探讨了峡谷成因等。深水峡谷作为深海区重要的沉积体系之一,一方面通过对深水峡谷中充填沉积物的分析能够提供
丰富的古气候、海平面变化和区域构造演化史的信息;另一方面深水峡谷也是深水油气储层发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对深水油气勘
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受全球成冰事件的影响,华南海平面变化频繁。其中,达拉期至小独山期海侵规模最大,导致碳
酸盐岩普遍发育,为研究区铝土矿的沉积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而紫松期至隆林期,本区出现最大规模的海退,很多地区的碳酸盐
岩沉积减薄,甚至暴露,遭受风化剥蚀,在黔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有利于该区红土化和铝土矿化的进行。讨论
了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华南地区海平面变化规律,简要分析了这段特殊时期贵州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古地理格局的变化,结合古气
候资料,认为黔北铝土矿形成于华南地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海退规模最大的时期,即早二叠世紫松期至隆林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