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晚三叠世须家河期.龙门山构造活动呈现明显的阶段性。须二段和须四段沉积期为龙门山逆冲推覆活动期,川西类前陆盆地沉积、沉降中心位于靠近盆缘冲断带一侧的前渊坳陷内,盆地两侧以储层发育和沉积极不对称为特征。在盆缘冲断带一侧,随着龙门山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增强,下切剥蚀力也不断增强,低位体系域相对发育.而高位体系域则因后期暴露剥蚀而保存不完整;在前陆隆起斜坡带一侧,表现为稳定的缓慢隆升,下切侵蚀作用较弱。故低位体系域缺失或不发育,而高位体系域则因后期剥蚀较弱而相对发育。须三段和须五段沉积期为龙门山逆冲推覆休眠期.川西类前陆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向前陆隆起方向迁移,盆地两侧沉积的不对称性也逐渐减弱.以发育区域性盖层和生油层为特征。其层序充填样式与活动期相似。但造山带前缘因构造剥蚀相对减弱而使沉积层序.尤其是高位体系域保存相对完整。而前陆隆起区则主要因沉积物供应不足而使层序发育相对不完整.只保留最大洪泛面附近的沉积。  相似文献   

2.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古近系苏维依组沉积期为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河流一三角洲和滨浅湖碎屑岩建造.库车坳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苏维依组野外大面积连续出露,为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和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探讨提供了有利条件.以相对易于追踪对比的水进期稳定泥岩为界.在苏维依组2个三级层序中进一步划分出10个四级层序和数十个五级层序.四级层序中发育有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下切水道、曲流砂坝、干盐湖等沉积.其中四级层序Pssl和Pss6中的曲流河道砂坝、下切谷充填和四级层序Pss3,Pss5,Pss8中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等砂体构成区内的主力储层,与上覆的浅湖泥或干盐湖膏泥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四级层序地球化学特征和准层序的叠置样式表明,高精度层序发育是构造沉降背景下气候作用、湖平面波动和沉积物源供给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因素和沉积物源供给起了决定性作用.干旱和潮湿气候影响了湖平面波动,控制着层序充填和准层序叠置形式;逆冲带近端、远端与盆地中部沉积物源供给不同,决定了盆地内不同部位的层序发育样式和准层序的叠置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3.
不同古地貌背景下,盆地沉积充填特征不同。以准噶尔盆地莫西庄—永进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为例,综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古地貌演化背景下白垩系清水河组层序地层、沉积物源和沉积体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莫西庄—永进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发育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清水河组一段发育低位体系域(LST)和湖侵体系域(TST),清水河组二段发育高位体系域(HST)。早白垩世,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车—莫古隆起)整体埋藏,古隆起局部高部位仍出露地表,随着盆地全区接受稳定沉积,古隆起逐渐消亡。LST时期,盆地沉积中心位于研究区北部;TST至HST时期,在北部构造抬升掀斜作用下,盆地地形趋于平缓,沉积中心逐渐南迁。在此构造演化背景下,盆外北部物源体系由东北、西北方向向研究区供源,在盆地缓坡带浅水背景下发育远源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LST时期,受古隆起残余地貌、湖平面变化及水动力条件的共同影响,沉积碎屑多沉积于地貌低势区,发育局限展布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研究区以三角洲内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连片发育;LST时期发育的沉积体系平缓了原始地貌,在车—莫古隆起上继承性沉积TST时期的滨浅湖沉积体系和HST时期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HST时期研究区以三角洲外前缘沉积为主,广泛发育席状砂,局部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继承性地貌控制盆地不同部位的沉积可容空间,决定沉积物搬运及分散路径,进而控制盆地的沉积充填类型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喜林 《江苏地质》2013,37(2):173-177
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上白垩统—第三系层序地层及戴南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断陷湖盆中发育多级多类断裂坡折带,它们控制着层序和沉积体系的发育以及砂体的加厚带.高邮凹陷中真1断层为陡坡盆缘坡折带,控制了盆地的边界并控制着戴南组粗碎屑扇体的发育;真2断层为陡坡盆内坡折带,控制了戴南组粗碎屑扇体的加厚带;汉留断层为缓坡盆内坡折带,控制了戴南组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加厚带和滑塌浊积扇的分布,同时也控制着低位体系域以及高位体系域三角洲前缘—岸线的分布.坡折带的发育受到盆地幕式构造运动的控制.沿盆内坡折带附近发育各类隐蔽圈闭,是断陷湖盆中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5.
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春光油田白垩系为例,讨论了陆相坳陷湖盆斜坡带层序格架下典型沉积模式及隐蔽圈闭的勘探经验。运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开展了白垩系层序地层学及沉积体系研究,建立了层序充填样式,对春光油田白垩系成藏规律及有利区带展开了分析。结合层序格架提出了低位体系域冲积扇-下切谷-斜坡扇、湖扩-高位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退积-进积2种坳陷湖盆斜坡带沉积模式,与典型断陷湖盆的沉积模式进行了比较,并认为等时地层格架内的砂体展布与油气成藏条件密切相关。低位体系域下切谷及湖扩体系域退积型三角洲为有利的成藏区带。因此,对陆相坳陷湖盆斜坡带进行勘探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可以寻找到较好的隐蔽圈闭。研究区的勘探重点应该集中在对不整合面及断裂面分析,以等时地层格架下有利砂体的展布为重点,同时还要结合油气的时空匹配性进一步对成藏可能性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6.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根据控制高分辨率层序的构造和天文因素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划分为2个超长期、5个长期、18个中期及数十个短期旋回层序,并分析了须家河组超长期层序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在SLSC1超长期旋回时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尚处于低幅稳定隆升状态,而龙门山构造山系的逆冲推覆作用较为活跃,川东北前陆盆地属于受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远端效应影响的前陆斜坡,沿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盆地西南部主要发育浅湖沉积.在SLSC2超长期旋回时期,龙门山逆冲推覆进一步增强,同时,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逆冲推覆前的强烈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有较大幅度的持续拗陷沉降,在继承SLSC1古地理演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沿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逆冲推覆带前缘广泛发育的、以巨厚块状砾岩为特征的大型冲积扇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7.
车自成  罗金海  刘良 《地球学报》1998,19(3):225-232
中亚与中国西北地区的多数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都表现为山前(指造山带或活动隆起带前缘)地带先行沉降,然后逐步向外扩展;早—中侏罗世沉降幅度最大,普遍形成未补偿的深湖—半深湖沉积,沉积范围遍及造山带,构成一准平原化的泛盆地沉积时期。盆地早期的构造样式均为半地堑式箕状凹陷,晚期均发生方式不同的的构造反转,形成全反转的逆冲推覆和半反转的正或逆反转构造。这些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共同说明,这一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初始沉降不是起因于板块俯冲引发的挠曲作用,而是因造山带或活动隆起带前缘地带克拉通地块的重力陷落所引起,这样形成的盆地可称为陷落型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8.
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对陆相前陆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与层序地层结构、不整合面与层序界面、层序地层组成与其模式、生储盖组合与岩性地层圈闭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前陆层序是盆缘构造运动的响应,由低位(冲积)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组成。前陆盆地层序界面表现为构造或沉积不整合面,代表了一次构造幕的发生,其层序地层样式是盆缘造山带构造楔推进作用的结果,是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的响应,反映了构造运动由强到弱的间歇变化。前陆层序界面代表了沉积结构的大转换,之下为构造稳定阶段的湖相泥岩或膏泥岩,之上为代表构造运动的冲积扇—扇三角洲相的巨厚磨拉石沉积充填。在构造活动期和静止期,盆地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沉积充填和地层结构特点。构造活动期以低位(冲积)体系域为主,在毗邻造山带侧以巨厚的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等冲积沉积物为主;构造静止期以湖侵体系域为主,为广泛的河流-湖泊相沉积。沉积厚度从靠近冲断带侧向盆地内逐渐变小。陆相前陆盆地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好,储集体广泛分布于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中,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湖相为主。其岩性地层圈闭主要分布在前缘斜坡带上,包括沿古隆起边缘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和地层削蚀不整合圈闭,将会成为今后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依据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至白垩纪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史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属于发育在大型周缘前陆盆地基础上的陆内压性叠合盆地,具类前陆盆地性质.盆地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和雪峰山3个造山带多期次非同步异方位的逆冲推覆活动控制,可划分为受盆缘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的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盆-山耦合次系统,区域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对应各造山带异方位的交替逆冲推覆活动,盆-山耦合过程又可划分为早期周缘前陆盆地(T3m→T3 xt)、中期类前陆盆地(T3x→J3)、晚期萎缩衰亡(K)3个演化阶段.各演化阶段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学响应具有特征的异同性:差异性为对应各造山带逆冲推覆应力方位的变化,各亚阶段沉降-沉积中心位置各异,往复迁移于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坳陷带;相似性为各次系统地层分布都呈自前缘坳陷带向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上超减薄变细的楔状体,具有相似的沉积组合、相带展布和油气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板桥凹陷为一单断式箕状断陷,在凹陷的西北侧断裂陡坡带发育,本文以该区断裂陡坡带沙河街组一段为研究对象,对其层序样式和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在断裂陡坡带以下高位扇三角洲前缘没有低位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的规模大,且低位时期下切谷和河流沉积较发育;陡坡带控制着砂体空间展布特征,砂体顺着断裂带分布,与断裂带的走向平行;断裂陡坡带还控制着优质烃源岩的发育部位,砂体、优质烃源岩和控盆断层组合,形成了多种油藏样式。本文总结了该区断裂陡坡带层序样式和沉积体系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油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简介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是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构造活动的前陆盆地分析的一个特例。前陆盆地三级层序成因并非受全球统一的海平面变化控制,而是与盆缘造山带区域本报特约记者运动、盆内沉积作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联合作用有关,代表了前陆分地一个成盆期的不同发育阶段。层序界面是相对海平面下降和区域构造隆的联合作用面。在盆地演化的不对称沉降阶充填阶段,邻造山带区为低水位浊积扇沉积层序;远离造山带区,低水位体系域不发育  相似文献   

12.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井震联合标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震、测井、钻井、岩芯及野外露头资料,建立了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地区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层序地层格架.将卡普沙良群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了沉积相识别及沉积体系研究,识别出了河流、三角洲及湖泊等沉积体系.结合前陆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分析,认识了沉积体系展布规律.指出油气勘探应围绕SQ1、SQ2、SQ5层序低位及高位体系域的储集砂体开展,在平面上研究区中部三角洲前缘相带为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地震、钻井、录井和古生物资料分析,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结合下白垩统沉积序列和构造演化特征、气候周期性变化特征等,将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指出各层序边界在地震、岩性和电性资料上的响应特征。根据车排子地区特定的缓坡斜坡构造背景,建立起无坡折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型,将三级层序划分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湖侵体系域以粗粒扇三角洲前缘和细粒滨浅湖沉积为主,湖退体系域则发育粒度相对较粗的滨浅湖滩坝沉积。研究区沉积演化旋回性特征明显,幕式构造运动和古气候旋回变化对层序的发育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天山山前带克孜勒努尔沟与依奇克里克野外露头沉积相的精细研究,结合山前带大量地震剖面分析与迪那201井、东秋5井等多口钻井测井相和岩心精细描述,将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划分为2个层序。层序2低位域以冲积扇沉积为主,自湖侵体系域始,研究区广泛发育退积与进积型扇三角洲沉积。库姆格列木群层序2湖侵体系域内扇三角洲平原砂体以正韵律沉积为主,砂砾岩占地层厚度的(68.4~87)%;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正、反韵律均有分布,砂砾岩占地层的百分比有所降低,为(55.2~77)%。高位体系域内主要发育以反韵律砂体为主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古近系苏维依组只发育一个层序,其低位体系域的砂体为扇三角洲平原与前缘的分流河道砂体,湖侵体系域内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正、反韵律均发育,高位体系域内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以反韵律砂体为主,正韵律砂体相对较少。对比苏维依组不同体系域内砂体储集性,湖侵域内砂体优于高位域内砂体。扇三角洲沉积体中有利储集砂体首选为湖侵体系域内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次之为低位域扇三角洲前缘(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最后是高位域内的河口坝及席状砂沉积砂体。特别要指出:低位体系域或者湖侵体系域底部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底砂砾岩)被快速湖侵的较厚的暗色泥岩所覆盖,可形成较好储集场所。  相似文献   

15.
王哲  金振奎  付晶  郭守波 《沉积学报》2013,31(3):553-562
运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滴水泉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相,在此基础上分析层序充填及沉积演化特征,预测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为“一个半”层序,包括5个体系域。整体经历了一个先退积、后进积、再退积的过程。研究区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5种沉积亚相类型和10种沉积微相类型。JSQ1层序低位体系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湖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高位体系域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JSQ2层序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湖侵体系域以滨浅湖沉积为主。滴水泉地区八道湾组发育的有利储集砂体是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主要发育于低位和高位体系域。研究区八道湾组沟谷型古地貌可与JSQ1低位体系域广泛分布的辫状河道砂体组合形成地层-岩性圈闭,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以合肥盆地侏罗系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对其层序地层构成及格架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合肥盆地在侏罗纪时期为一前陆盆地.从侏罗系充填沉积中识别出7个主要的等时界面,并据界面的性质和级别划分出1个构造层序、3个层序组和6个层序,且各层序的沉积坡折分布、层序界面和单元的形成及其时空展布、演化明显受秦岭大别冲断-逆冲带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作用所形成的前陆盆地构造沉降单元控制.  相似文献   

17.
造山作用与沉积响应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造山造与沉积盆地是大陆上最基本的两个构造单元,具有盆山转换和盆山耦合的地质特征。造山作用主要体现为逆冲作用和走滑作用,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所产生的构造负荷是前陆盆地生长的构造动力,控制前陆盆地的沉降,形成2可容空间,并提供物源,导致盆地的沉降和物源在垂直造山带方向的迁移;造山带走滑作用不仅控制造山带瞳滑挤压盆地的形成,而且控制前陆盆地的沉降和物源在平行造山方向的迁移,以及盆地的抬升与侵蚀。沉积盆地地  相似文献   

18.
三叠纪充填的一套碳酸盐岩—碎屑岩地层,被划分为两个超层序和5个层序单元。超层序Ⅰ以复理石建造为特征,是金沙江缝合带初始碰撞作用的产物,是唐古拉山地区三叠纪前陆盆地早期挠曲沉降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标志着晚三叠世诺利期前陆盆地业已形成;超层序Ⅱ以磨拉石与酸性火山岩建造为特征,是前陆盆地晚期冲断抬升构造演化的沉积响应,表明晚三叠世瑞替期来自造山带的沉积物开始越过前陆隆起向隆后盆地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