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与1991年梅雨期灾情及致灾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明玉 《气象》1997,23(9):46-49
1996年安徽省的梅雨总量与1991年相近,但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是1991年的1/2。分析认为:1996年梅雨期的非稳定性暴雨(暴雨落区多变)是主要因素,梅雨期集中,暴雨落区偏南,梅雨前期雨水偏少也是重要原因。并对1991年和1996年梅雨期稳定性暴雨(暴雨落区少动)和非稳定性暴雨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2.
梅雨期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梅雨期暴雨是长江流域汛期最重要的暴雨过程。对梅雨期暴雨的研究,历来是暴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分析研究梅雨或暴雨雷达回波的环境条件以及它们发生、发展和演变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2003年和2006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暴雨大尺度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东屏  曾明剑  吴海英  赵凯  孙燕 《气象》2008,34(8):70-76
2003年和2006年梅雨期有许多相似之处:出梅日和入梅日一致;副热带高压脊线在15~27°N之间摆动;梅雨期暴雨量集中在淮河流域、洪泽湖周边及里下河地区,但2003年梅雨总量却大于2006年.利用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合成平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2003年和2006年江苏江淮流域梅雨期暴雨在天气形势、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得到:(1) 2003年梅雨锋区强于2006年;(2) 2003年梅汛期暴雨具有较强盛的水汽输送、涡散度中心重叠、上升气流强盛等有利条件.(3) 2003年强对流天气产生的暴雨少于2006年.分析表明,梅雨期梅雨量的增幅与物理量的增量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灾害性暴雨的天气特征及其预报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988年以来武汉市所发生的灾害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发现武汉市灾害性暴雨主要集中在梅雨期。从湖北省梅雨期暴雨、大暴雨的形成机制入手,着重分析了武汉市灾害性暴雨的发生特点,并归纳出几种主要天气类型,同时重点分析了1980年以来几次重大灾害性暴雨天气过程,由此得出武汉市灾害性暴雨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5.
梅雨期3类不同形成机制的暴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建勇  谈哲敏  张熠 《气象学报》2012,70(3):452-466
通过对1998—2007年观测资料的分析,根据影响梅雨期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的不同,将梅雨期暴雨分为外强迫型、自组织型和非组织化局地型3种类型。外强迫型主要包括冷槽推进型、西南涡移出型和北槽南涡型,该类型暴雨主要是由大尺度环流的动力强迫抬升和冷空气侵入形成的不稳定层结共同作用而产生;在3类外强迫型中,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和冷槽的影响形式有很大不同。在自组织型中,暴雨对流系统具有较长生命周期,并以合并增长、上下游发展和新生中尺度涡旋等形式而传播、发展,是在切变线、水汽辐合带和低空急流等弱环境强迫下形成的一类暴雨。在非组织化局地型中,主要有山区午后强对流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对流不稳定两种形式,局地对流不稳定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形成机制,导致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梅雨期暴雨,相应地这些不同类型的梅雨期暴雨具有不同的预报难度。  相似文献   

6.
李武阶  李俊  石燕  冯光柳 《湖北气象》2008,27(4):313-319
选取1998-2005年6-7月武汉市的17次暴雨过程,根据暴雨发生的机理,将武汉暴雨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由对流有效位能释放产生的浮力抬升引发的暴雨以及由大尺度动力强迫抬升引发的暴雨。分析表明:梅雨期武汉市65%的暴雨过程是由浮力抬升引起的;对流有效位能、K指数、可降水量、中高层平均相对湿度等物理量对武汉市梅雨期暴雨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通过两类暴雨发生前配料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两类暴雨的温湿度条件、大气层结状况以及不稳定能量积聚等方面存在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7.
2003年江苏省梅雨期暴雨频繁,大部分地区的总降水量多于历史平均。本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抓住典型个例,将其与梅雨期12个暴雨日的平均环流场、物理量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日暴雨量的增强与物理量参数的增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江淮梅雨期极端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应用1959—2000年江淮地区76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梅雨期月降水量进行REOF分解。将江淮区分为4个具有不同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的区域,进而分别分析这4个区域梅雨期暴雨以上极端降水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周期振荡和突变性质。结果表明:4个区暴雨以上极端降水总量和极端降水日数最大值均发生在梅雨期,梅雨期极端降水呈上升趋势,且具有不同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江淮西南区梅雨期暴雨总量和暴雨日数在20世纪90年代还存在明显上升突变现象;4个区梅雨期极端降水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低空九层风场资料,对1987年江淮梅雨期的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梅雨过程中暴雨的动力作用做了多方面的初步研究。并与华南边支急流做了一些比较,发现江淮梅雨期的边界层急流是影响梅雨期暴雨发生与维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  相似文献   

1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夏半年东部降水的主要角色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内的大范围暴雨和副高的活动就更为密切。众所周知,大气运动受到下垫面的影响,特别是下垫面的加热效应对大尺度天气运动的影响更为重要。海洋作为大气的“贮热机”来讲,它的加热场状况必然对副高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又影响梅雨期暴雨的形成和发展。这里仅对1969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一场区域性暴雨(7月11~12日,其暴雨区主要是沿着长江中下游的干流区和江北部分地区)成因进行分析。这场暴雨过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西伸配合  相似文献   

11.
BCC_AGCM2.0.1模式系统对江淮梅雨期降水的模拟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瑱  张耀存  肖卉  周孝评 《气象》2011,37(11):1336-1342
文章通过累积频率方法定义江淮地区观测和模拟的梅雨期,分析国家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_AGCM2.0.1对我国东部地区暴雨、大雨、中雨和小雨四种等级降水的模拟能力。由于模式的模拟环流背景与实际不同,导致模拟的降水峰值时期与梅雨期有偏差,因此通过累积频率方法定义模拟的梅雨期,模拟梅雨期为6月1候至6月3候,而实际观测梅雨期6月5候至7月2候,模拟期较实际梅雨期提前了20天。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我国东部总降水量偏少,总雨日数偏多,主要是由于模拟的暴雨日数偏少,小雨日数偏多;观测的江淮地区近40年来暴雨、大雨和中雨呈上升趋势,小雨呈下降趋势,模式模拟的不同等级降水变化趋势与观测相反,暴雨、大雨和中雨呈下降趋势,小雨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一九八○年六月中下旬安徽江淮地区梅雨期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指出:当这种强降水发生时,回波往往是由对流回波带或回波群嵌在层状云回波里而组成的混合型回波。发现梅雨期暴雨与热带积雨云降水的机制十分相似,而它本质上可能是热带气团北侵时在低层辐合作用下出现的强降水。据此我们提出了梅雨期暴雨的一个降水物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对1998年长江流域天气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张顺利  陶诗言 《气象学报》2002,60(4):442-45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对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涝及天气异常的影响 ,并讨论了第 2段梅雨期的暴雨与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夏季高原东北部斜压性强 ,多短波槽活动。 1998年长江流域两段梅雨期间 ,高原东移的短波槽加强了梅雨锋 ,并引起梅雨锋上强暴雨。 1998年长江流域的 8次洪峰均与高原东侧短波槽东移有关。由于梅雨期前面几场暴雨已使得土壤水份饱和 ,沿江各支流及湖泊水位很高 ,梅雨期的最后一场暴雨的大量雨水往往作为径流流入江河或湖泊 ,与长江洪峰汇合后易造成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下游梅雨期(6—7月)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往往能引起洪涝灾害,造成经济上巨大的损失。因此,探讨梅雨期长江下游区域性暴雨的成因和预报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将长江下游梅雨期日降水量分为有区域性暴雨(A类)与无区域性暴雨(A类)  相似文献   

15.
1995年6月梅雨期暴雨的水汽图像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利用GMS-5水汽图像及常规资料,分析1995年6月中旬至7月初梅雨期暴雨的水汽图像特征,指出水汽羽与强降水的关系,并概括出梅雨期暴雨的水汽图像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6.
彭晓龙 《气象》1980,6(7):18-18
一、概述 我们依据产生暴雨的基本条件和长江中下游梅雨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应用多级数理统计方法,试作了6月份24小时暴雨的短期预报。首先依据暴雨天气系统的形势特点,结合能量和单站要素,组成四个回归方程,作为第一级统计。分别为:  相似文献   

17.
匡本贺 《大气科学》1988,12(3):333-336
本文通过对夏季不同时段暴雨个例的数值模拟试验,发现江淮流域初夏暴雨产生的条件主要应考虑大尺度降水作用.而在梅雨期的六月中旬后,除了大尺度降水作用外,还应充分考虑副热带高压外围的积云对流降水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对梅雨期间的江淮暴雨,在细网格模式中加入郭晓岚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1965),暴雨预报结果有明显改进.  相似文献   

18.
使用湖北1961—2012年70个站点逐日20—20时降水资料及相应时段入梅、出梅日期和梅雨期强度指数统计资料,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滑动平均、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分析等方法,从多年变化、空间分布、趋势变化、强度指数等方面,探讨近52 a湖北梅雨期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湖北的入梅、出梅日期和梅雨期长度历年差异较大,梅雨期较长但呈减少趋势。2000年为湖北梅雨的转折点,该年之后入梅日期推迟,出梅日期提前,梅雨长度缩短,梅雨期降水呈现弱化的特点。(2)湖北年降水量、梅雨期降水量、暴雨量、暴雨站次数较多,梅年比、暴雨比较高,且历年差异较大。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表现为小振幅波动震荡,其他的波动震荡较大且除梅年比外的震荡趋势很一致。(3)梅雨期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年代际变化。52 a平均特征表明,鄂西南和鄂东为高值区,鄂西北为低值区。1990s和2000s的梅雨期降水量和梅年比分别较其他时段明显偏多、偏高和偏少、偏低,1970s的梅雨期暴雨日、暴雨量较其他时段明显偏少,暴雨比明显偏低。(4)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分析表明,鄂东的暴雨比明显增加,湖北大部分站点的年降水量、梅年比、梅雨期降水量、暴雨量、暴雨日在增加,主要位于江汉平原南部和鄂东南,少部分站点在减少,主要位于江汉平原中北部和鄂西南,但趋势均不明显。(5)梅雨强度指数其呈弱增加趋势,其在典型的水涝年份的等级为强或偏强,在典型的干旱年份的等级为偏弱,且等级偏弱的年数最多,为20个。  相似文献   

19.
使用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2000—2012年武汉地区梅雨期(6—7月)暴雨的气候特征,并建立了暴雨天气预报方程。结果表明,6—7月武汉地区各旬暴雨日数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6月下旬;暴雨集中期为6月下旬—7月中旬,占梅雨期总暴雨日数的61%;暴雨局地性强,雨强呈上升趋势。筛选出武汉站强天气威胁指数、百色站850 hPa层的露点温度和怀化站850 hPa层的风向、风速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武汉地区梅雨期暴雨预报方程,实际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方程的预报质量优于实际业务中常用的数值预报产品。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暴雨是我国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自“7.58”河南特大暴雨后,国内对暴雨天气的结构、成因及预报方法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过去的大多数研究都将其注意力集中在梅雨期和台风暴雨,并指出梅雨期暴雨过程与低空急流有密切的相关。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