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985年8月5日至16日,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科学工作者聚会美国旅游胜地夏威夷州的火奴鲁鲁参加“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与国际海洋和物理科学协会联合会议”(下简称IAMAP/IAPSO会议),共同讨论气象和海洋方面的学术问题,我国以叶笃正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会议。气象学界和海洋学界的知名学者参加了  相似文献   

2.
引言1985年,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IAMAP)及国际海洋物理学协会(IAPSO)在檀香山联合召开了一次学术交流会,共同讨论双方感兴趣的问题.地球大气和海洋这两种流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地球的中长期天气系统、地球的气候以及海洋环流的许多特征.因此在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实施阶段,召开这样一次学术交流会是非常有价值的和适时的.类似  相似文献   

3.
第四届WMO(世界气象组织)人工影响天气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8月12-14日在美国夏威夷城举行.这次会议是由WMO和IAMAP(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协会)共同主持的,来自中国、美国、苏联、法国等16个国家的7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笔者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会议收到143篇学术论文,会上报告了72篇,分五个专题组报告: 1.自然降水物理学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气象学会和美国气象学会共同发起,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协会(IAMAP)以及中国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协会(CCMAP)共同赞助的“北京国际辐射会议”(BIRS)于1986年8月26—3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名誉主席是叶笃正教授(中方)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J·London 教授(美方),执行主席是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周秀骥教授和美国犹他大学气象系廖国男教授。  相似文献   

5.
由世界气象组织和中国国家气象局联合召开的“第5次WMO人工影响天气和应用云物理科学会议”,于5月8日——12日在北京举行.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IAMAP)、美国气象学会(AMS)和中国气象学会共同参予主持了这次会议.来自世界五大洲26个国家的200多位学者,报告和交流了他们在人工影响天气和应用云物  相似文献   

6.
国际云物理会议是由国际气象与大气物理协会(IAMAP)的国际云物理委员会(ICCP)和美国气象学会、地球物理协会、海洋大气局、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于1976年7月26—30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召开。从150篇论文中选取其中三分之二在会上宣读并编成文集。挑选的重点放在有关云  相似文献   

7.
《高等大气环流》自在我院90级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以来,一直深受广大研究生的喜爱和好评。该课程的教材取自1987年孙照渤教授等译著的《大气中大尺度动力过程》,其内容是根据1981年8月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IAMAP)第三届科学会议的大气环流动力学专题讨论结果,而后按照教科书的要求,由相应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重新编写而成。作者结合近5a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特点以及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1985年3月23—29日,中国气象学会委托动力气象和数值天气予报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全国大气环流及异常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继1959年和1963年以来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规模的大气环流学术讨论会,也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动力气象专业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气象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气象学院等二十三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和部队系统的气象科学工作者共180人,其中教授级的气象  相似文献   

9.
由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组织的“第二次海洋-大气耦合模式”国际学术会议——作为第二十一届海洋流体动力学列日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5月8日至12日在比利时列日大学举行。会议代表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西德、苏联、日本、中国等十四个国家。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气象学会在世界气象日(三月二十三日)主持召开的全国大气环流及异常问题学术讨论会,于三月二十九日在桂林市胜利闭幕。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和中国科学院、国家气象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气象学院等二十三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中外气象专家和各省、市、自治区及部队系统的气象工作者一百八十多人。  相似文献   

11.
南方云物理和人工降水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2月12日至15日在贵阳市举行.来自南方七省(区)气象局以及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气象学院、空军气象科研所等十四个单位的三十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会议还邀请北方的新  相似文献   

12.
应保加利亚政府的邀请,大气科学委员会(CAS)于1986年10月6—17日在索非亚 Lyudmila Zivkova 文化宫召开了第九次会议。来自世界气象组织(WMO)44个成员国75名代表和来自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盟(IUGG)/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IAMAp)1名观察员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李晓东 《气象》1991,17(2):65-65
由中国气象学会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新疆及广东气象学会联合召开的“大气环流与中期预报科学讨论会”于1990年12月25—28日在广州召开。会议还得到江苏、河北、内蒙气象学会的资助。来自有关省、市、区气象台,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的7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142篇。会议采用大会和分组两种形式进行报告和讨论,学术气氛浓厚。 会议论文集中地反映了低频振荡活动的规律,地域分布,可能的机制及低频振荡同大范围天气和气候异常的关系;大气环流对  相似文献   

14.
国家气候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和长期预报委员会、水文气象学委员会、农业气象学委员会以及甘肃省气象学会和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于1989年9月5日至9日在兰州联合召开了全国干旱气候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60名,收到论文101篇,参加交流的81篇,其中气候和长期预报方面的42篇,水文气象方面17篇,农业气象方面22篇.会议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集中讨论. 一、干旱地区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干旱包括旱灾和气候干燥两层意思.旱  相似文献   

15.
沈如金 《气象》1994,20(1):53-54
全国中期天气预报方法和低频振荡理论应用学术讨论会由中国气象学会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和四川省气象局联合组织的全国中期天气预报方法和低频振荡理论应用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0月11-1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收到来自全国26个单位的学术论文55篇,...  相似文献   

16.
首次冰雪圈和气候国际讨论会1989年8月26—30日在美国西海岸风光明媚的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召开。会议由国际冰川学会(IGS)与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美国气象学会(AMS)及华盛顿大学联合举办。会议参加者大约200人,其中冰雪学、冰川学的专家占三分之二,气候学、气象学的专家占三分之一。出席会议的代表关心最  相似文献   

17.
“1990全国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科学讨论会”于9月15日至18日在青岛海军潜艇学院举行。这是继1987年(青岛)、1988年(大连)我国召开的海气新学科研究的第三次大型学术活动。 这次会议是由中国气象学会海洋气象学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南京气象学院、青岛远洋船员学院、青岛海洋环境预报区台等行政单位及山东省航海学会和上海、山东、大连、青岛的气象学会12个单位参加联  相似文献   

18.
《气象科技》1989,(6):96-97
一、一般问题(含:气象学史、国内外业务概况、气象人物)题目}作者译者页1985年IAMAP和IAPsO联合学术交流会情况 简介省级天气预报自动化业务系统1986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活动变化中的大气大气科学的国际合作与变化中的大气气象资料综合处理系统的概况及应用北京气象中心实时气象资料库潘剑翔范淦清Jill JaegerG .0.P.Obasi 冈野诚 应显勋等守来福曾晓梅章育仲杨宝珠年}期环1989】119891“1989}”1989}”‘989}”1989}413一18封三93一9516一2525一3187一9311一18二、大气探测与仪器装备(含:气象卫星、留达、火箭、计算机、通信技…  相似文献   

19.
王福志 《气象》1990,16(12):65-65
“1990全国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科学讨论会”于9月15日至18日在青岛举行。 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海洋气象学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南京气象学院、青岛远洋船员学院、青岛海洋环境预报区台及山东省航海学会和上海、山东、大连、青岛的气象学会等单位参加联办。 出席这次科学讨论会的共有117人。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5篇。会上交流了55篇专题论  相似文献   

20.
1992年11月29日到12月4日,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在中国科学 院大气物理所一室、五室的资助下联合在广州召开了“中层大气物理动力学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得到了广东省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学会和广东科协的大力协助,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学部委员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