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华北地台北缘东段晚太古宙是以花岗岩——绿岩地体广泛发育为主要特征,其分布东起吉林省东南部的靖宇、通化,辽北清源、新滨、鞍本地区,向西经辽西建平、朝阳,延至河北省西北部平泉、承德、张家口一带,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早前寒武系总面积的2/3。绿岩地体大约包括7个绿岩带,分布于大面积的混合花岗岩中(图1)。绿岩带多呈狭长带状,一般长25—120km,通常长:宽≈5:1,规模变化很大,从几十平方公里到几百平方公里甚至上千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2.
陕西南部秦岭、巴山地区集中分布有各种类型的花岗岩类,出露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约占该区基岩分布面积的20%。岩体形成的时代为元古代、加里东、海西、印支和燕山期,其中以印支期的规模最大,分布最广。本区花岗岩类,根据其物质来源和成岩方式可分为三种主要成因类型:一是由上地幔物质分熔作用所产生的中、基性岩浆,除自身分异作用外,还有与地壳物质的同化作用、混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晶洞(钾长)花岗岩一般特征及成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晶洞(钾长)花岗岩是一种较特殊的岩石,在地貌上形成陡峻的正地形,石林、孤峰、陡崖发育(图版1)。早在1964年王宠教授对福州鼓山一带的晶洞(钾长)花岗岩曾进行过较详细的研究,1∶20万区测总结过程中发现其具有独特的分布规律和某些独特的特点,这种类型的花岗岩在南岭其他地区至今尚未见有报导。由于它是处于我国东南沿海特定  相似文献   

4.
两类花岗质岩石的发育概况关于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分类,已有不少介绍.本文所述过渡型花岗岩(大体相当于Ⅰ型或同熔型花岗岩)主要分布于赣北(图1);赣中、赣南分布零星.该类岩体多受深大断裂控制,见于隆拗交接带的旁侧,呈不连续的串珠状线型展布、出露面积为一至数平方公里的筒状岩株或岩墙.岩石类型主要有石英闪长(玢)  相似文献   

5.
前震旦纪康定杂岩中钠质花岗岩类,分布在四川康定至渡口一带,岩体多由规模宏大的岩基产出,呈南北向线性展布,出露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向北东延伸与彭灌杂岩、汉南杂岩断续相连。岩石组合为闪长岩一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其中以石英闪长岩与英云闪长岩占绝对优势。其成因从30年代至今历来存在混合说和岩浆说两种观点。近年来我们结合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钠质花岗岩类具典型岩浆岩特征。  相似文献   

6.
广西花岗岩类分布广泛,出露面积近二万平方公里。据可靠的地质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将岩体划分为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岩类多样,且与内生金属成矿有密切关系。本文在1∶20万区调工作所取得的丰富资料基础上,拟就广西花岗岩类成因分类及其特征、演化作初步探讨。据广西花岗岩类的地质背景,岩石学、岩石化学、副矿物、成矿、同位素组成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将花岗岩类初步划分为幔源分异型、壳源交代型、壳源重熔型、混合源同熔型。 (一)幔源分异型(简称分异型):系上地幔玄武岩浆分异产物,并有硅铝层物质混  相似文献   

7.
鄂东北地质大队在大别山地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在大别山中段南麓鲤鱼寨一带太古界大别山群变质岩系中首次发现新的岩石类型——英云闪长岩。岩体位于大别山复背斜西端,北北东向麻城一团风大断裂东侧,侵位于北西向石马山背斜轴部附近。岩体大致呈纺锤形,东西长约12km,南北宽约4.2km,出露面积约50km~2,围岩为太古界大别群。岩石属高铝低钇型,为Ⅰ型花岗岩类,物质来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据重力测量和同位素年龄分  相似文献   

8.
粤中印支期花岗岩类的基本特征与成岩构造环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粤中地区的印支期花岗岩类有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等,各岩体沿近东西向区域性佛冈-丰良断裂带和高要-惠来断裂带分布,成岩年龄在(198~233)×106a之间,且总体上自南而北表现为成岩时代变新、岩石由偏酸性向中性变化的特征.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粤中印支期花岗岩类应属Ⅰ型花岗岩.锶初始值为0.7111~0.7181,Nd、Sr同位素特征的一致性,说明其成岩物质来源相似.粤中印支期花岗岩类形成于印支运动碰撞造山之后,成岩物质均源自具中等锶初始值和地壳成熟度较低的早元古代华夏古陆基底.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的分布和成因的研究进展。按其形成时代和空间分布,将该区的A型花岗岩类分为4个带,即赣南-闽西南带、湘桂粤带、赣杭带和沿海带,并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组合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4个分带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南大陆俯冲和后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的混合花岗岩,分布于库鲁克塔格中部东西长200公里,宽5—10公里的范围内.1960年新疆地质局库巴大队将此范围内的岩石大部定为灰色混合注入片麻岩,约三分之一的岩石定为蓝石英花岗岩(r_(1-2)),并认为是岩浆成因的侵入岩.1981—1982年,作者在西起西山口以东的托克布拉克,东至色米布拉克一带(东西长60公里)进行1:5万路线矿产地质调查,通过对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蓝石英花岗岩实际上是混合花岗岩,它与各种混合岩一起组成复杂的混合杂岩群,是区域混合作用形成的一套付变质岩石.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东南沿海(包括浙、闽、皖南、苏南、赣东南及粤东)花岗岩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时代各异。不同时代的花岗岩与不同矿产有关,因而确定花岗岩的时代,可以为区域成矿予测与评价提供一个重要的地质依据。作者在综合了用地质学方法、同位素  相似文献   

12.
秦岭—巴山地区花岗岩类岩石的出露面积约34000km~2,占秦巴面积的8%。该区花岗岩类岩石形成的时代多期,成因多样,成分复杂。该区花岗岩类岩石中现有 K—Ar 同位素年龄样近1000个。这些样品是不同单位在不同时期所采,由不同单位用不同方法、不同仪器分析。用 K—Ar 同位素蜕变计算矿物年龄的地质原理可以表述如下:某含钾矿物(或岩石)在结晶时没有放射性氩混入,结晶后 K—Ar 处于封闭体系,则此矿物(或岩石)中 Ar~(40)∶K~(40)的含量是年龄的函数。上述原理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第一,假设结晶时没有放射性氩混入;第二,假设结晶之后,K、Ar 处于封闭体系。但是,实际上上述两个假设往往是不能满足的。这是因为:①现  相似文献   

13.
高秦  丁嘉林  张延青  周鹏  厉子龙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72012-2022072012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露的大面积中生代岩浆岩与矿化作用与区域构造域转换密切相关,在100~90 Ma左右浙闽地区壳幔作用强烈,前人大多数的研究工作是针对单个岩体或几个复式岩体展开的相应研究工作,缺少对浙闽沿海中生代花岗岩类的跨区域研究,特别是具体时间节点的对比和剖析。本研究选取浙闽地区100~90 Ma形成的典型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和整理,并与前人在华南地区的研究数据相结合,认为100~90 Ma的浙闽花岗岩不同于日本和安第斯型的典型岛弧酸性岩。浙闽花岗岩的母岩浆可能起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基性岩浆上涌,少量基性岩浆与花岗质岩浆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沿海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母岩浆。地壳厚度的差异造成浙闽一带形成的母岩浆的不同,而花岗质岩体则是在这种不同母岩浆基础上高度演化的结果。利用Rhyolite MELTS方法计算浙闽地区在100~90 Ma的岩浆过程,以福建长泰岩体为例,在含水量为6 %,压力为300 MPa 的条件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98 Ma岩体的分离结晶程度约37%,而从95 Ma开始,岩浆演化开始趋向于无明显规律。浙闽中生代花岗岩体显示以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的分离结晶为主导的结晶过程,不同岩体的分离结晶程度有所不同。特别是在95 Ma时,浙闽一带的岩体同时出现了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随后又进入由钾长石和黑云母的分离结晶控制的阶段,结合Sr、Ba的变化特征和Nd同位素等变化,认为95 Ma左右存在地幔物质的介入,从而导致浙闽地区在晚中生代岩浆演化上出现了转变,而且95 Ma很可能是浙闽晚中生代花岗岩形成的转折期,岩浆温度的计算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露的大面积中生代岩浆岩与矿化作用与区域构造域转换密切相关,在100~90 Ma左右浙闽地区壳幔作用强烈,前人大多数的研究工作是针对单个岩体或几个复式岩体展开的相应研究工作,缺少对浙闽沿海中生代花岗岩类的跨区域研究,特别是具体时间节点的对比和剖析。本研究选取浙闽地区100~90 Ma形成的典型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和整理,并与前人在华南地区的研究数据相结合,认为100~90 Ma的浙闽花岗岩不同于日本和安第斯型的典型岛弧酸性岩。浙闽花岗岩可能起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基性岩浆上涌,少量基性岩浆与花岗质岩浆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沿海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母岩浆。地壳组成的差异造成浙闽一带形成的母岩浆的不同,而花岗质岩体则是在这种不同母岩浆基础上高度演化的结果。利用Rhyolite—MELTS方法计算浙闽地区在100~90 Ma的岩浆过程,以福建长泰岩体为例,在含水量为6%,压力为300 MPa 的条件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98 Ma岩体的分离结晶程度约37%,而从95 Ma开始,岩浆演化开始趋向于无明显规律。浙闽中生代花岗岩体显示以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的分离结晶为主导的结晶过程,不同岩体的分离结晶程度有所不同。特别是在95 Ma时,浙闽一带的岩体同时出现了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随后又进入由钾长石和黑云母的分离结晶控制的阶段,结合Sr、Ba的变化特征和Nd同位素等变化,认为95 Ma左右存在地幔物质的介入,从而导致浙闽地区在晚中生代岩浆演化上出现了转变,而且95 Ma很可能是浙闽晚中生代花岗岩形成的转折期,岩浆温度的计算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测量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11  
李大通  罗雁 《中国岩溶》1983,2(2):147-150
<正> 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广泛,类型繁多,为岩溶发育的多样性、复杂性提供了物质前提。掌握其分布面积是掌握我国可溶岩在空间分布规律的组成部分,为岩溶研究工作所必需。笔者在编制“中国可溶岩类型图(1/400万)”的基础上,对我国碳酸盐岩的分布面积进行了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碳酸盐岩的出露面积约为91万平方公里,加上已知的隐伏于不同深度的碳酸盐岩,其总分布面积可达340万平方公里以上。   相似文献   

16.
天山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分布很广,约占其总面积十分之一(图1).花岗岩类岩石的研究对于探讨岩石圈演化及寻找内生矿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搜集了区内花岗岩类岩石化学分析数据426个,进行了一系列电算处理(对部分样品若系同一岩体,且分析数据接近者取其平均值参加计算).就计算所得部分数据绘制成Or-Ab-An图、A-C-F图及Al_2O_3/(Na_2O+K_2O+CaO)-DI变异图等图件,讨论了该区花岗岩类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因类型.分析表明天山地区至少可以分出I、S、A型三类花岗岩,本文主要讨论了I、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7.
年龄在25亿年以上的太古界岩石在各个大陆上出露的范围都很小。这些地区从平面上看,面积大体相近,约10至26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介于25至50平方公里之间。每个区是地壳的一个片断,是一个特定时期的记录。各个带通常表现出相似的构造形式。太古界地区的岩石年龄为25至38亿年。在这些地区出现有三种岩石组合。按相对数量排列为:花岗岩—绿岩组合、高级变质组合和克拉通盆地组合。花岗岩—绿岩组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鲁西绿岩带位于山东郯庐断裂带以西、东平县以东,北起泰安南至滕县一费县一带,主要由一套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变质岩(上壳岩)和TTG组成。在1.2万km~2的范围内,上壳岩约占30%,TTG型为主的花岗岩质岩石约占65—70%。区内原泰山群下部太平顶组和万山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作者对於北戴河海滨地质初步观察之报告提要原稿约四千余言: 本区位於北纬39°49′东经119°30′,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最高山峰为东莲蓬山,海拔约120公尺。地形属於老年期,残丘低缓,岩层皆风化极深。本区出露之岩层,根据其岩性,构造及生成时代等,可划分为下列四带: (Ⅰ)变质岩带:本带岩石以结晶片岩、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及伟晶岩脉为主;前二类多出露於东莲蓬山一带。后二类在全区分布最广。作者用肉眼看到之片麻岩类计有辉石岩或角闪石岩及角闪片麻岩等,结晶片岩类计有柘榴子石云母片岩、黑云母片岩、绿簾石云母片岩及绿泥石云母片岩等,片麻花岗岩类含有各种片麻状花岗岩,长英岩及纹象花岗岩等,伟晶岩脉类含有磁铁矿伟晶岩脉,电气石伟晶岩脉,柘榴子石伟晶岩脉及云母伟晶岩脉等。其接触关系为:片麻岩类及结晶片岩类包围於片麻花岗岩类之内,而后者又为晚期之伟晶岩脉类穿插侵入。以岩性而论,或与东北之辽东系或山东之泰山系相当。作者任刘庄之南北曾见到辉长岩类露头两块,因其兴围岩之接触关系极不明显,仍暂划归变质岩带。  相似文献   

20.
云南物探化探方法在找矿中的应用与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省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地处云贵高原,山区面积约占95%,地形切割强烈,多数地区交通不便,岩溶分布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