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昌平县地质     
一地层:本区地层主要为震旦纪,寒武纪及中生代火山岩系 (1)震旦纪地层与华北一般情形相似,就笔者观察所及,是老者为高于庄灰岩层上部最新者为上震旦纪下马岭页岩层,其间岩性变化值得注意的为该区灰岩相特别发育而页岩相则不发育,此点可由杨庄红页岩与洪水庄页岩皆为灰质页岩及其厚度(前者不超过五公尺,后者不超过三公尺)甚簿可获证明,如此与华北蓟县标准区发育情形迥异,这似可作为大地槽沉积中相变之佐证。 (2)寒武纪地层该区仅有下中寒武纪,上塞武纪付缺,其中鲜有化石,仅於中寒武纪鮞状灰岩中获得翼足类化石Hyolithes数片、至於下寒武纪在该区发育情形为紫色泥质灰岩,灰青色,纷红藕荷色十分致密之灰岩,以前在泥灰岩中曾寻获下灵武纪之三叶虫,底部有棕色砂岩及鮞状灰岩一层为寒  相似文献   

2.
前言构成南部非洲地盾一部分的早前寒武纪(太古宙)花岗岩一绿岩层,是地球表面上已知最老的地层之一。在博次瓦纳东部、南非(阿扎尼亚)东北部以及津巴布韦,该地盾是由林波波活动带分割的两个克拉通、即卡普瓦尔和罗德西亚克拉通组成。在时间上从27—35亿年(或甚至更老)的地区,是作为30亿年前在大陆边缘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克拉通盆地基底。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我们在实际地质工作中,特别是在1∶1万和1∶5千地质测量工作过程中,在倒转地层地区工作时,经常迂到一些地质构造的褶曲问题。这些褶曲与正常地层中的褶曲不一样。一般说来,背斜核部由老岩层组成,向斜核部由新岩层构成,而在倒转地层中恰恰相反,即背斜核部由新岩层组成,向斜核部由老岩层构成,其构造形态还是背、向斜外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介绍一些实际资料,和同志们共同讨  相似文献   

4.
张丕孚 《地层学杂志》1993,17(1):40-45,51
<正> 苏皖北部晚前寒武纪地层是指凤阳群不整合面之上,寒武系下统猴家山组平行不整合面之下的一套地层。这套地层在没有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之前,前人的地质工作主要是在淮南,所建立起来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是正确的,如徐嘉炜(1959)所确定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及其划分(自下而上为下震旦统八公山统下部石英岩,它不整合在前震旦纪角闪片岩为主变质岩系上,其上为刘老碑页岩,再上为上部石英岩和上震旦统四顶山统泥质灰岩及泥灰岩层,其上是矽质灰岩,并被寒武系下统猴家山组平行不整合覆盖)是比较完善的。  相似文献   

5.
辽东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很广,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与老地层有关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铀矿和老地层的关系特别与混合岩化作用更为密切。作者于1960年初在本溪沈家堡子填图时,将原弓长岭花岗岩(对面山花岗岩)改定为混合岩,1972年发现,每次造山运动后的沉积间断面控制着铀和钍的集中和矿化。元古界底部不整合面的确定,以及元古界  相似文献   

6.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果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磊明 《地层学杂志》1995,19(4):299-307
前寒武纪-寒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地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纪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  相似文献   

7.
华北南部寒武系下限问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徐嘉炜 《地质论评》1958,18(1):41-56
一、前言寒武纪地层底部界线的划分,在国际上仍是一个争论未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华北震旦纪与寒武纪之间的地层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争论。孙云铸、王鸿祯、卢衍豪、刘鸿允、边兆祥、乔秀夫等先生先后都曾经发表了许多意见。争论的  相似文献   

8.
小秦岭地区早前寒武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阎竹斌 《地质论评》1985,31(2):101-110
小秦岭地区系指陕西蓝田坝河—洛南洛河—线以北,关中渭河以南,豫西熊耳山以西的广大山区。区内早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完整,层序清楚,接触关系明显,蕴藏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研究早前寒武纪地层较理想的地区之一。自1965年以来,我们在该区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于原秦岭区域地质测量队所划太华群“下”部(实际属上部,下同)铁洞沟组之下,发现了一套变中基性火山岩夹片麻岩和石英岩及其底部的角度不整合面,新获得一批同位素年龄数据,确定了晚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地层的存在,为建立小秦岭地区早前寒武纪地层层序、划分与  相似文献   

9.
侯德封 《地质论评》1947,12(Z1):145-150
民国三十五年冬季笔者到宜昌,观察扬子江筑壩问题。调查地段由宜昌至石牌附近,长约二十五公里,沿江两岸宽二十余公里。此区地层自震旦纪灯影石灰岩起。寒武纪地层全部。奥陶纪地层一部份。上面覆以红色砾岩层。全区岩层走向大致  相似文献   

10.
华北南部、西南部寒武系及上前寒武系的分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河南的罗圈组被认为是冰碛层以来,许多同志对华北南部及西南部寒武纪及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等问题比较重视,不少同志发表了文章,提出了一些看法。这对我国南北寒武纪及晚前寒武纪地层对比甚为重要。 1976年8—9月卢衍豪、袁克兴,袁金良在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及山西南部中条山观察寒武纪底部的地层。同年9—10月张文堂、林焕令、伍鸿基、袁金良在山西芮城中条山水峪  相似文献   

11.
府君山组是寒武纪最早沉积的地层,发育在唐山—北京及平泉—兴隆地区。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厚层质纯灰岩、白云质灰岩、豹皮状灰岩,底部普遍发育有砂砾岩层。与下覆上元古界呈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馒头组平行不整合或整合接触。厚度自东向西,由100多米变为几米,至涞源一带尖灭。山海关一带厚度最大为169米,组成岩溶丘陵地形其形态有(参见封二照片): 1.溶痕:地表水或降水沿石灰岩层面溶蚀,形成  相似文献   

12.
西伯利亚乌楚尔—马亚地区的里菲沉积物,根据许多特征的组合是可以区别的,这些特征是:剖面的地层位置、地理分布范围、丰富的植石、以及与最老的下寒武统和最年轻的前里菲(上阿菲宾)建造存在明显的地层关系。我们认为该地区里菲岩层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剖面。一般把它当作里菲的副层型剖面,就确定的界线和各划分单位的古生物特征来说,是一种主要的附属层型剖面。况且,在里菲期间具有不同发展历史的几组构造带汇聚的这个重要地区(650×750公里)(图1),可作为讨论上前寒武纪的岩石地层、  相似文献   

13.
国际上寒武纪的开始以遗迹化石Treptichnus pedum的首次出现为标志,我国南方通常以小壳化石的出现或者疑源类Asteridium-Comasphaeridium-Heliosphaeridium化石组合的出现作为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由于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仅仅依靠寒武纪化石的首现来确定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可能导致其层位偏高,因此需要利用界线之下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对界线进行进一步限定。皖南地区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一直被厘定在皮园村组硅质岩和荷塘组底部磷块岩或黑色页岩交界处,这一划分主要是根据岩石地层的证据和邻区的生物地层资料,但是皮园村组本身缺乏直接的生物地层学资料。为了进一步确定皖南地区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和皮园村组的沉积年龄,系统研究了皖南休宁蓝田剖面皮园村组中的微体化石组合,在皮园村组中发现了埃迪卡拉纪化石Horodyskiacf.minor、Palaeopascichnus cf.jiumenensis、Palaeopascichnus sp.,以及未定名的纺锤状化石和球形化石。Palaeopascichnus在全球范围的埃迪卡拉纪地层中都有发现,且其仅仅局限在埃迪卡拉纪的晚期。在华北地台西缘的正目观组板岩和华南留茶坡组硅质岩曾报道有Horodyskia minor,H.moniliformis?(有可能为H.minor的同物异名),Palaeopascichnus minimus,P.meniscatus,和P.jiumenensis。在皖南Palaeopascichnus cf.jiumenensis和Palaeopascichnus sp.出现在皮园村组硅质岩的中上部,Horodyskiacf.minor一直延伸到皮园村组的顶部,说明由生物地层所划分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与皮园村组-荷塘组岩石地层的界线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1996-2003年期间,通过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层尤其是高级变质地层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些进展是:重建了一个由4个岩群12个岩组构成的早前寒武纪地层系统;发现了枣儿沟角度不整合面和新建了古元古代的美岱召岩群;提出了适合高级变质地层发育区地层工作的"构造-岩层-事件法"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在这一思路和方法指导下,明确了本区构造样式演化与高级区地层系统重建的关系,提出了主期构造决定岩石地层现今展布特征,早期构造造成地层组成、结构特征、空间叠置及接触关系性质,后期构造导致区内高级变质地层局部复杂化和再造的基本规律性的认识.最后对高级区开展地层研究提出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秦岭造山带沉积物源地球化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秦岭造山带内,由前寒武纪基底岩层组成的隆起区和由显生宙地层构造的沉积盆地广泛共存,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地段的前寒武纪地层在Th等微量元素和Sm/Nd比值特征上明显不同,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显生宙沉积地层与相关前寒武纪地层之间Th含量和Sm/Nd比值,研究了各沉积小区碎屑沉积物随时代变化而发生的物源变化,由此讨论了南,北秦岭之间以及与扬子北缘之间前寒武纪基底抬升和块体聚会的时限。  相似文献   

16.
基本重要性目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成为颇专门的研究课题以来,所提出确定界限的建议是根据其地质或物理特征,而不是纯粹根据古生物准则。然而,很明显,只有生物地层准则可导致问题得以解决,用这种晚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的生物区系之间意义深长的差异,有必要采用“前寒武系—寒武系层型点放在实际上接近产生托莫特(广义的)化石组合的最老地层单位底部”的原则,这是基于界限应沿着产生大量骨骼化石的最早一个带组合底部的想法建立的。既然是这样,古杯纲、腹足纲、软舌螺纲、托莫特壳类和鳃足亚纲即属此带组合。  相似文献   

17.
如所周知,寒武纪海生动物群几乎包括了与下古生代晚期动物群同样丰富的种类,而在前寒武纪地层中几乎没有生物化石,这种情况曾引起查尔斯·达尔文的注意,他在“物种起源”一书里在以“关于在已知最低含有化石的岩层中相近种群的突然出现”为题的专门章节中谈到这件事。  相似文献   

18.
张寿常 《地质论评》1951,16(2):106-108
四月下旬,笔者同本系教员王麟祥赫祥安穆克敏等率领二年级学生八人,赴津浦路線张夏崮山一带,作野外地质实习。此次实习目的有三:(一)认识寒武纪上中下各部岩层的岩性及其所含的标准化石,(二)观察寒武纪岩层与下部老岩层(泰山杂岩)和上部新岩层(奥陶纪灰岩)接触情形,(三)练习填绘地质图的方法和技术。因  相似文献   

19.
针对黔西威宁县上二叠统龙潭组下部及底部凝灰岩层,运用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测井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矿化体地质特征、矿体成因及控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含矿层普遍存在于龙潭组底部,全区稳定分布,厚度大多在1 m以上,铌元素与自然伽马关系明确,找矿效果明显;铌在各主要矿物中的分配率以黏土矿物中最大,石英次之,而黏土矿物平均含量在67%以上;该区矿化体主要成因为富含铌元素的峨眉山玄武岩遭受风化剥蚀,在一定的酸性介质环境下蚀变成矿化体;分布主要受控于岩相古地理、地层、岩性等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20.
问题回顾长期来,变质岩主要用岩石学观点来从事研究,甚至到本世纪初,在有些文献和许多地质图中,前寒武岩层并非按其年代划分,而只是根据重结晶程度标■属“变质片岩”或“结晶片岩”(片麻岩)。然而已意识到将这些岩层划归地层系统是必要的。局部地区的地层划分可应用于某些地区的前寒武岩层中。英国地质学家Sedgwick于1836年建立了寒武系,又在1838年建议所有叟老地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