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长三角苏锡常地面沉降最为典型地段—无锡西部至江阴南部地区,系统分析了地面沉降现状及成因机理,建立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该区实际对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进行了优选,依据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数据、各评价指标要素对地面沉降灾害的贡献率分别对地面沉降易发性和易损性指标权重进行了修正。在地面沉降易发性、易损性评价基础上,利用GIS进行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地面沉降风险控制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2.
选择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最为典型的地段——珠海中西部至坦洲地区,根据区域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地面沉降现状,系统分析了地面沉降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体系。利用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地面沉降易发性、危险性和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地面沉降风险综合评价。本研究成果可为珠海-坦洲地区地面沉降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上海地面沉降由缓慢沉降阶段进入到微量沉降阶段,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进入了分区管控的新时期。结合当前地面沉降发育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区划,从区域地面沉降分区管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管理、工程性地面沉降防治等方面研究了地面沉降防治分区管控方法,为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水地面沉降时空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对地面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和结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深入研究采水地面沉降预测理论对于沉降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本构模型和土体参数确定上的困难,采用力学推理和数学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新的采水地面沉降时空预测模型。首先,利用太沙基固结微分方程,建立了反映地面沉降时间效应的半经验计算模型;其次,在分析采水地面沉降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利用随机介质理论研究了采水地面沉降空间分布特征;再次,综合考虑采水地面沉降的时间效应和空间分布形态,建立了采水地面沉降的时空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地面沉降共需4个计算参数,介绍了参数求解方法。最后,利用时空计算模型预测了某地单井采水引起地面沉降的时空规律。研究表明,所建立的采水地面沉降预测模型能准确地反映采水地面沉降的时空规律,能方便、快捷地预测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国内各主要地面沉降区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面沉降的机理,重点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了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沧州地面沉降中心为例建立了带有时间延迟的多项式拟合公式并对其地面沉降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地面沉降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为推动世界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根据近几年的地面沉降研究成果,对国际地面沉降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分析国际先进的地面沉降研究思路、方法、技术和管理政策,为中国今后的地面沉降工作方向提供指导。从地面沉降监测手段、监测网布设、监测精度,以及沉降机理研究和管理措施几个方面对比了国内外地面沉降工作,分析了中国在地面沉降工作中的长处与不足。中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在沉降监测、机理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国际地面沉降研究综述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文章在介绍国际地面沉降会议历史及2000年第六届国际地面沉隆会议简况的基础上,并根据2000年第六届国际地面沉降会议论文,对国际地面沉降研究进展情况分成如下六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地面沉降地质因素介绍了古代地面沉降、泥炭层沉降、地震砂土液化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研究状况。地下流体运移地面沉降方面介绍了以地下水开采为主的地面沉降问题及地面塌陷、天然气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均匀沉降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和欠固结石英  相似文献   

8.
济宁市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三维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济宁市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对引起地面沉降诸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建立了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位变幅之间的相关关系。集中过量开采地下水是引起济宁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准三维地下水流模型和一维地面沉降模型。通过水力联系建立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耦合数值模型 ,运用有限元法对地下水渗流场和地面沉降量进行模拟 ,并对 2 0 0 0年和 2 0 10年地面沉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卢俊义  杨敏 《探矿工程》2009,36(6):67-71
首先对地面沉降的定义进行了辨析,简单介绍了地面沉降的诱发因素。然后提出了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的概念,重点讨论了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的沉降机理、沉降危害、沉降控制标准和研究方法4个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建设工程地面沉降控制标准的制订原则和一些建议。研究结果对今后的地面沉降研究及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年地面沉降量大于50 mm的严重区面积超过全国总量的80%,防治形势严峻,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为有效防控地面沉降提供科学依据。华北平原建立了较完善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基本掌握了地面沉降现状及演化规律,但受华北平原含水层系统影响因素复杂与时空变化大等因素制约,对地下水位变化驱动下的土层变形特征及其机制研究迄今仍比较薄弱,限制了对地面沉降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和预测预警。在总结国内外地面沉降研究进展、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监测数据分析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位变化影响下的地面沉降研究方向。目前,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出现减缓态势,天津、沧州、衡水等重点城市主城区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但华北平原尤其是河北平原地面沉降总体上仍然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是农业灌区地下水开采得不到有效控制。未来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研究应聚焦地面沉降机理和预测预警、地下水位回升驱动下的土层变形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地面沉降区地下水资源属性及地热开发与地面沉降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杭嘉湖平原为浙江省地面沉降范围最大、地面沉降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大力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推进地面沉降防治工程,落实地面沉降防治保障措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面沉降防治体系。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杭嘉湖平原地下水位逐渐回升、地面沉降速率逐步减缓,地质生态环境日渐恢复和改善,取得了显著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2.
宁波轨道交通规划区域地面沉降特征分析及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沿线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调查,利用宁波地面沉降漏斗扩展动态结果、沉降中心各土层变形量统计和各土层累计沉降量,分析了宁波轨道规划区域地面沉降特征。针对宁波区域地面沉降监测存在的问题,提出由地面沉降基岩标、地面沉降分层标、水准点、孔隙水压力孔和地下水监测井等组成的宁波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网布设方案,探讨了地面沉降监测及预警对策。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网的建立将减轻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普遍发生了地面沉降,已经成为了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典型地段—滨州地区为研究对象,以该区2005~2019年年间共计6期地面沉降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区内多年来地面沉降发展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对地面沉降成因机理进行研究,并根据滨州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面沉降机理,概化出滨州地下水系统水位地质概念模型及地面沉降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推演建立滨州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三维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监测数据进行内插外推计算,综合计算结果分析和研究,对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动态进行预测预警,从而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地面沉降综合防控角度出发,借鉴国内外地面沉降综合防控实践经验,分析了目前北京市地面沉降防控遭遇的困境。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构建北京市地面沉降中心区综合防控体系的重大意义、原则以及思路,并结合北京市地面沉降发育特点,给出了综合防控体系的具体范围。最后,从制定性措施(管长远)、管理性措施(管近期)和技术性措施(管创新)等三个维度进行具体防控工作部署,共同形成了地面沉降中心区综合防控体系。该体系以期为地面沉降差异性防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有效缓解地面沉降快速发展的态势,为首都北京提供地质环境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5.
线性回归模型在北京平原地面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平原的地面沉降日趋严重,地面沉降问题已经成为北京平原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本文在一系列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水位和地面沉降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Excel软件建立了地下水开采量与沉降量、地下水位与沉降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基于地面沉降量和地下水开采量或地下水位之间的回归方程对地面沉降量进行预测,并对预测值的可靠程度进行了验证。本文利用所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对地面沉降量进行预测,可以为地面沉降的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刚  徐成华  施威  李兆  骆祖江 《地质论评》2023,69(2):639-647
为了查明南京河西地区地面沉降的成因,笔者等在系统研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面沉降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软土分布及建筑荷载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了南京河西地区地面沉降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南京河西地区不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与软土层厚度和建筑荷载分布关系密切,地面沉降主要受建筑工程影响,即建筑荷载和深基坑降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济宁市地面沉降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济宁市地面沉降的特点和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济宁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集中超采地下水引起局部地段的沉降。本文着重分析了济宁市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水位变幅之间的关系,对该区地面沉降的现象、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控制济宁市地面沉降的简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抽汲地下水或石油引起地面沉降正越来越普遍。大江大河防洪能力降低是地面沉降灾害现象之一。上海因地面沉降产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上海外滩防汛墙高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地面沉降。沙市、武汉、哈尔滨和大庆等城市和地区是我国1998年夏特大洪水的重灾地区,这些城市和地区实际上已存在地面沉降问题。几十年来产生的地面沉降很可能已降低了这些地区江河大堤的防洪能力,从而加重了这次洪涝灾害。建议在确定大江大河防洪堤高度应考虑地面沉降因素,并尽快对重点城市和地区进行地面沉降调查与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9.
郭荣  陈伟  李琴 《安徽地质》2010,20(4):300-302
阜阳市开采中深部孔隙水引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面沉降有进一步加剧的势头。掌握地面沉降的发展动态,预计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和最终沉降量,恰当地评估地面沉降的实际危害,制定实事求是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系统由地面沉降监测网、地面沉降专门监测网、GPS监测网、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网及InSAR监测网构成.结合北京市近年来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分析总结了标孔监测和质量控制方法,提出了将GPS监测分为控制网和监测网两级监测的方法,提高了监测精度,尝试采用InSAR测方法对部分重要轨道交通进行地面沉降专项监测研究.对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及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