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在综合分析板块作用、壳幔作用、岩浆热事件、构造变形、沉积作用等地质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印证与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了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和构造演化序列,提出受欧亚、印澳、太平洋3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运动划分为礼乐运动、西卫运动一幕、西卫运动二幕、南海运动、南沙运动5次较为合适。其中礼乐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裂陷发展阶段,并产生NE走向小型断陷;西卫运动一幕使断陷进一步扩展;西卫运动二幕使南海北部由断陷向断坳转变,断陷走向向NEE向转变;南海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坳陷发展阶段;南沙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差异性区域沉降阶段,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南海北部这种构造演化序列造就了前古近系、古近系、新近系3层含油气结构层系及始新统湖相、渐新统湖相—湖沼相及海陆过渡相和中新统海相3套烃源岩,围绕3套烃源岩可形成"上生下储上盖"、"自生自储自盖"与"下生上储上盖"3类成藏组合和背斜、古潜山、地层-岩性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及其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2.
靖海凹陷为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点盆地之一,系统深入研究盆地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有助于深化对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的认识,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本次研究以靖海凹陷2D地震资料的地质构造解释为基础,描述新发现的拆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对比靖海凹陷东、西部结构样式差异性;通过沉降史模拟结果和典型拆离断层生长发育过程分析,恢复了靖海凹陷自新生代以来的沉降和构造演化过程;结合研究区深部资料与国外深水盆地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过程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和岩石圈的伸展、减薄以及破裂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靖海凹陷东部与西部的盆地结构样式存在差异性,西部发育大型拆离断层及其所控制的拆离盆地系统,东部则呈现为由多个简单的南断北超的半地堑盆地所构成的复式地堑结构。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期和坳陷期,其中断陷又可细分为断陷Ⅰ幕和断陷Ⅱ幕。盆地断陷Ⅰ幕对应于南海北部陆缘伸展阶段,高角度断层普遍发育;盆地断陷Ⅱ幕对应于南海北部陆缘减薄阶段—剥露阶段,拆离断层发育;当南海北部岩石圈完全破裂之后,盆地进入到坳陷期。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以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结合钻测井资料,通过编制构造几何学图件,运用油区构造解析原理,对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其发育演化进行系统分析。该区主要发育东西,北东-南西,北东东-南东东3个走向的断裂; 北东和北东东走向的断裂形成时间早于近东西走向的断裂。以珠江组-三亚组为界,南海北部深水区形成了基底和盖层上下两套断裂系统,主要发育持续型、中衰型和晚生型3种类型的正断层,形成了伸展、走滑和垂直3种构造样式。断裂活动控制了南海北部烃源岩的演化与分布、圈闭形成以及油气的运聚; 断陷期是主要的烃源岩形成期,持续沉降有利于烃源岩保存和成熟; 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其中在古近系和早中新统时期断裂发育密集,形成众多与断裂和背斜有关的构造圈闭。根据断裂发育和演化特征,由于持续性基底断裂的长期活动,在缓坡带和盆地中的坳中隆和凸起等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也是深水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南海南部海域主要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海南部海域主要沉积盆地沿南沙块体南部、西部两条不同的边界分布,其成盆时代、盆地类型、盆地演化历史以及油气资源效应都有较大的差异,它们的发生发展均与南海的两次海底扩张有关;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均与区域拉张作用有关,都经历了中中新世末期的变形、改造和随后的区域沉降过程,并受到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和南沙运动的影响。万安、曾母和北康盆地是南海南部海域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分属于不同的盆地类型。万安盆地是叠置在较薄地壳和高热流值背景之上的一个新生代走滑拉张盆地,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曾母盆地是南沙块体向南俯冲与婆罗洲块体发生软碰撞而形成的一个周缘前陆盆地,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北康盆地是在南沙块体上于白垩纪末一第三纪早期由于地壳拉伸、裂陷而形成的一个陆缘张裂盆地,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笔架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南部,是一个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发育了A,B,C三套地震层序;盆地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平面上断裂展布方向主要有NE向、近EW向和NW向三组,断裂可分为正断层及平移断层,以正断层为主。笔架盆地新生代发育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区域沉降三个发育阶段。受神狐运动的影响,古新世一早渐新世为盆地形成时期.断陷阶段,由于受NW-SE地壳应力向拉张作用,产生了一系列NE向或NEE向断裂和彼此相问的地堑和半地堑,形成了笔架盆地的雏形。盆地内部充填了大量河湖相沉积。晚渐新世-中中新世为盆地发展期-坳陷阶段,受南海中央海盆扩张的影响,南海北部普遍下沉,盆地沉积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陆相逐步过渡到海陆过渡相和海相。晚中新世-全新世为盆地成熟期-区域沉降阶段,盆地以稳定的半深海-深海相沉积为主。古近系以断陷陆相河湖相、三角洲相沉积为特征,分布范围较广,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700m,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盆地储盖条件良好,油气运移条件良好;笔架盆地具备一定的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6.
简晓玲  万晓明  杜民 《江苏地质》2016,40(2):314-319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自下而上发育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渐新统和新近系,划分为3个构造层,即下构造层、中构造层和上构造层,分别对应盆地的中生代断陷-反转阶段、古近纪断陷—反转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3期构造演化阶段。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造就了不同的构造样式,基于地震反射资料,结合盆地地质结构特征,总结了坳陷构造样式特征,即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反转构造及扭动构造4种样式,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翘倾断块、滑动断阶及逆牵引背斜是研究区内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的主要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峰  王升兰  丁亮 《江苏地质》2016,40(1):135-141
构造演化分析表明,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在新生代经历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和坳陷期三大演化阶段,而断陷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文昌期和恩平期2个裂陷幕。由于纵向上2幕裂陷作用的迁移和地层不完全叠置,在坳陷带内形成了厚文昌薄恩平型和薄文昌厚恩平型2种类型的凹陷,其中前者是较为有利的富生烃凹陷。北部坳陷带内各凹陷断裂十分发育,且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根据断裂活动时间可将其分为3类:早期活动型、晚期活动型和早晚持续活动型。早期活动型断裂对凹陷和构造带的形成、发育起到控制作用,晚期活动型断裂对圈闭形成与定型、油气运移起到控制作用,早晚持续活动型断裂兼有前两者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夏戡原  黄慈流 《地学前缘》2000,7(3):227-238
南海北部海相中生代地层分布于珠江口盆地东部神弧-东沙-澎湖-北港隆起两侧的坳陷(凹陷)中,并经台湾海峡和台湾陆上与东海盆地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相连。南海南部海相中生代地层则主要见于南沙地块的礼乐盆地、南薇盆地、北巴拉望与西巴拉望盆地,分布相当广泛。上述地区的中生代地层除钻井证实存在下白垩统和在南沙礼乐滩西部海区拖网取样采获晚三叠-早侏罗世的海相地层外,地震剖面还显示有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地层的震相特征。南海北部的东山-浅滩凹陷中生代地层一般厚度超过4000m,潮汕坳陷厚度大于5000m,韩江凹陷3000~4500m。三者中生代凹陷面积约25000km^2。南海南部中生代地层厚度大于2500m,4个盆地面积之和大于10万km^2。与新生代喾盆地为陆缘断陷型不同,中生代沉积盆地司陆缘坳陷型,单个背斜构造的面积较大,断裂较  相似文献   

9.
<正>辽东湾坳陷位于渤海东北部海域,为渤海湾盆地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下辽河坳陷在海域的延伸部分。郯庐断裂新生代右行走滑运动控制了该区NE走向"三凹两凸"的构造格局。自西向东可划分为辽西凹陷、辽西凸起、辽中凹陷、辽东凸起、辽东凹陷(徐长贵,2009)。前人对辽东湾坳陷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认为,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古近系、新近系,在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系裂陷和新近系-第四系后裂陷两个阶段。其中,古近系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古新统-始新统  相似文献   

10.
在喜山期构造运动影响下,云南地区形成众多断陷盆地和拉分盆地。保山盆地和曲靖盆地是已经取得油气勘探突破的两个断陷盆地。两个盆地形态相似,均为受控盆断裂拉张、坳陷形成的一侧陡坡、一侧缓坡的箕状盆地。盆地演化均经历了拉张期、断陷期、坳陷期和抬升消亡期4个阶段。曲靖盆地受喜山运动二幕影响,缺失中新统地层沉积。烃源岩主要由盆地断陷和坳陷期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和沼泽平原相煤系地层组成,有机碳含量1%~2%,有机质成熟度低。储层主要由盆地陡坡带冲洪积砂砾岩、三角洲前缘砂岩和三角洲平原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组成,具有高孔隙度低渗透率特点。鉴于断陷盆地烃源岩和储集层分布规律,在油气勘探过程中除了寻找有利的构造气藏外,应注重生烃坳陷内寻找有利的岩性气藏,有利相带为靠近陡坡带的冲洪积相和缓坡带的三角洲前缘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