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组织了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科学顾问丁国瑜为组长的12位国内外地震地质学专家验收组。他们于1988年8月5—19日行程7000Rm余,对阿尔金断裂带进行野外考察、现场验收。8月20—22日又听取了参加阿尔金断裂带研究课题的5个单位,即新疆地震局和青海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地壳应力研究所和地质  相似文献   

2.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于198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专门会议并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与验收小组、对局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分区地震走时表》进行了评审与验收。 评审与验收小组分别对各区地震走时表进行了严格的检验,并对总体成果进行了评审和验收。专家们认为《中国分区地震走时表》具有中国分区特色,经过严格的数据检验和试用考验,是我国地震学界近年来一项重要科研成果。该表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3.
国家地震局于1987年11月15日至19日在武汉召开了“六·五”期间地震地质、深部探测、地壳形变测量重点项目成果评审会议。国家地震局、地矿部、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及北京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几十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1988年新春伊始(1月5日—8日)于乌鲁木齐市召开了“阿尔金活动断裂带”研究课题第三次工作会议。李玉龙、刘光勋、张裕明研究员,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李裕彻、朱世龙,以及地震出版社副编审何寿欢同志出席了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主要是近几年来一直在野外实地考察阿尔金活动断裂带的甘肃、新疆、青海省(区)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和地质研究所5单位的同志,共27人。新疆地震局局长石鉴邦、党组书记杨振铎等在会前着望了与会代表,并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大比例尺活动断层填图工作是我国近两年地震地质研究中的一项主要工作。目的是通过详尽的工作,更深入地研究我国主要活动断裂的几何学、演化历史及形成机制、断裂运动学特征、古地震及大地震重复间隔,为地震预报、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减轻地质灾害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了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加强其组织管理和学术指导,在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协助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地震学会、福建省地震局地震综合队于1989年5月7日至11日在福建厦门联合主持召开了“华南沿海地区活动断层标志研讨会”。学部委员丁国瑜先生、国家地震局活动断层填图工作专家组全体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震科学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从1983年开始,国家地震局组织全国地震系统的精锐科技力量编制新的中国地震区划图。为总结前阶段编图工作经验和布署下阶段工作,国家地震局在广州国际地震区划学术会议之后于1987年12月12日至16日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了新的中国地震区划图第二次编图工作会议。会议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葛治洲副司长主持,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新的中国地震区划图主编高文学同志在会上作了编图工作报  相似文献   

7.
由西藏自治区科委和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共同主持的西藏当雄(8.0级)、墨脱(8.6级)大地震宏观考察工作成果,在李坪教授主持下,经专家审议,于1987年1月17日通过评审验收。评审认为,这项成果“对于认识喜马拉雅弧形构造不同部位发生的大地震的特征,大陆地震发震过程乃至大陆构造动力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对西藏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地震区划和工程抗震等亦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是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8.
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地震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水河断裂带是我国西部著名的断裂之一。通过对鲜水断裂带所进行的1/5万地质填图及相应的工作,对该断裂带的演化历史。组合形成,分段性和各段的活动习性,古地震与历史地震的复发间隔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1986年8月31日至9月1日,珠海市科委和广东省地震局在珠海市联合召开了《珠海市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影响小区划》阶段性成果审核会。国家地震局烈度评定委员会听取和组织审核了广东省地震局关于这方面工作的阶段成果报告。 对阶段成果讨论评审后认为:这一阶段按国家地震局《工程地震工作大纲》在区域地震构造背景、区域内几条主干断裂的研究、地震区带划分、区域地震活动特征、潜在震源划分和确定地震活动参数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工作。阶段成果报告资料充实可靠,科学思路清楚,分析方法比较系统,对影响因素的考虑比较全面,可以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基础。其提供的有关参数可以作为计算场地反应谱的输入值。与会代表对今后工作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审核会开得活跃、成功。  相似文献   

10.
徐锡伟  邓起东 《地震地质》1990,12(1):21-30,T002
霍山山前断裂是山西临汾盆地北半部主边界断裂。本文根据沿断裂带的1:1万地质填图结果,详细地研究了霍山山前断裂的活动历史、断裂的分段性及其构造活动特征、不同时期以来的右旋错动幅度和滑动速率以及与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关系。最后,根据山西地堑系内已获得滑动速率值的几条北北东向主干断裂的构造特殊性,讨论了地堑系两侧的一级右旋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1.
秦岭北麓断裂带太平口古地震剖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安良  种瑾 《地震地质》1990,12(4):333-334
秦岭北麓断裂带是秦岭断块山地和渭河盆地的边界断裂,也是鄂尔多斯周缘断裂系南缘断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沿带断层三角面、瀑布、悬谷、断层陡坎等十分发育,且在多处见有晚第四纪断层剖面。但沿断裂带无大地震的历史记载,近代弱震也很少,这与它所表现出的强烈活动性很不协调。1988年以来我们在秦岭北缘进行1:5万活断层填图时,于断裂中段太平口发现一古地震剖面。兹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由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学会、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的“鲜水河地震带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9月4日至7日在成都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国家地震局及直属所、队,各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办),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160名。四川省科协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管理科学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国家地震局第三期局长研讨会于1988年9月22日至27日在九江联合召开。这次活动的主要议题和任务是:研讨我国地震工作发展战略、战略目标、“八五”规划设想及重大科技政策措施,推动软科学在地震系统中的应用,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国家地震局主要领导、有关管理专家和学者90余人出席了会议。这是一次地震系统高层次的软科学研讨盛会。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地震局于1981年10月7日至l0日在嘉山召开了史前地震现场研讨会。应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直属所、队,安徽邻近省、市地震局和有关大专院校11个单位的代表共21名。会上安徽省地震局的同志介绍了嘉山史前地震遗迹的发掘和初步研究的情况。嘉山史前地震遗迹位于嘉山县明光镇附近、华北断块的东南缘、郯庐断裂带东界主干断裂的西侧,遗迹南侧的北西西向施官集——嘉山断裂错断了郯庐断裂带。区内构造活动频繁,晚第三纪以来有多次基性火山喷发活动。多期地震活动留  相似文献   

15.
渭河断陷南缘断裂带新活动特征与古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渭河断陷南缘断裂带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全长310公里,它的主边界断裂包括有华山山前断裂、秦岭北缘断裂。本文根据近年1∶5万活动断裂地质填图最新详细资料研究了断裂的活动历史、分段性及其构造活动特征。华山山前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具有明显的新活动,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有最新断层崖、基岩裂缝、黄土裂缝、山体崩(滑)塌体等众多的地震形变和破坏遗迹,华山山前断裂应是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的发震断层。据华山山前断裂古地震剖面分析大地震重复间隔约2000—2500年,秦岭北缘断裂同样存在有基岩崩(滑)塌、裂缝、断层崖等古地震形变遗迹,由古地震剖面分析其大地震重复间隔约为2000—4000年之间。  相似文献   

16.
国家地震局于1983年10月20日至25日,在云南省大理市团山滇西地震实验场基地召开了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第一次工作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和所属的各研究所、队和部分省地震局业务领导干部、学者、专家和科技骨干共103人。会议内容:一、讨论、制定了实验场1984年至1990年科技发展规划;二、初步落实1984年实验场工作计划;三、讨论了实验场工作条例以及台站、资料、科研成果等问题的管理规定;四、成立了以林庭煌为主任,陈鑫联、姜葵为付主任的国家地震局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工作委员会,由八人组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述了青海省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于1986年9月13—19日在青海省西宁市联合召开的“第二届青藏高原地震科学讨论会”的情况。来自全国各地30多个科研单位的90多位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出席了这次会议。提交大会的论文和学术报告有55篇。会议讨论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对阿尔金断裂带的研究;②青藏高原的成因及现今构造的活动特征;③关于祁连山和库-玛深断裂带的问题;④青藏高原地震趋势。文章还指出,目前我国已在该区建立了地震预报实验场。  相似文献   

18.
李玉森  万波  曲乐  索锐  李伟 《华南地震》2021,41(1):16-25
《辽宁省1∶100万数字地震构造图》以ArcGIS为平台,以《1∶400万中国地震构造图》和《辽宁省1∶50万地质图》为底图,结合近年来1∶25万、1∶20万、1∶5万地质调查新成果和城市活断层探测等有关资料,采用新方法、新规范(GB/T36072-2018、DB/T73-2018、GB/T 985-2015)[1-3]编制而成.图中对于辽宁地区地震活动性要素、地震构造基础条件、地层要素、主要构造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建立了42条活动断裂数据库,并增加了依兰—伊通断裂、密山-敦化断裂、金州断裂、鸭绿江断裂等研究新成果.为辽宁省地震构造研究及地震危险区划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应用卫星照片编制地震构造图在中国是一种新的尝试。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及地震研究所合编、并有全国各省市地震部门参加、于1980年编绘的1:400万“中国卫星影像地震构造图”,是一幅应用卫星影像判读、分析与地震活动有关的活动构造现象的全国性图件。卫星影像判读的主要断裂构造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地质构造轮廓,特别是反映了影像信息清晰的活动断裂构造。通过与地震震中分布的对比提出,强震多半发生在下述地段:活动断裂强烈  相似文献   

20.
1987年6月22—26日,国家地震局在山东蓬莱县召开了重新评定鲁南地震区划工作(简称鲁南项目)三级课题验收会。会前6月16—20日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还组织了9名地震地质专家对1668年郯城一莒县8~(1/2)级地震震中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