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借鉴前期精品旅游景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精品旅游景区的概念,阐述了精品旅游景区创建的必要性。详细列举了精品旅游景区和国家A级景区的联系与区别,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景区在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在参考各类景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创建精品旅游景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运筹学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的计算,使其量化。最后以陕西省华山景区为例进行实例验证,验证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旅游景区内由于游客的食宿消费行为造成的水电气等资源的消耗,以及交通工具的使用,形成大量的碳排放,使得旅游景区成为旅游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实现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建低碳旅游景区已成为一种必然。低碳景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山岳型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借鉴黄山风景区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从资源保护、规划与设计、低碳景区运营、低碳景区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山岳型低碳旅游景区创建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了一致性验证分析,结果满足一致要求。进行验证,说明了指标体系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本项研究,以期能对中国山岳型的低碳旅游景区的评价提供参考,指导中国山岳型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滢悦  杨青山  陈鹏 《地理科学》2019,39(5):770-778
以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为研究对象,以鱼骨图、动态贝叶斯、GIS技术等为基本研究方法,从研究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责任人为3个方面出发,筛选景区致险因子,构建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动态贝叶斯方法综合构建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评价模型;并以实测数据及景区统计数据为依据,划分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的4个动态时段,综合实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等以上风险区域呈条带状分布;高风险区域与主要景点重合;长白山景区安全风险发生高概率的时段发生在第三个时段(12:00~14:00);较高概率发生分别在第二个时段(10:00~12:00)与第四个时段(14:00~16:00);中等概率发生较高的时段在第四个时段(14:00~16:00);较低概率发生在第一个时段(8:00~10:00)。  相似文献   

4.
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实现旅游地经济、社会、环境三赢,最终实现可持发展发展目标最佳方式,建立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旅游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考核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定量评价工具。在遵循构建原则和按照构建方法思路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管理、资源和环境5个控制层面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普者黑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建立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  相似文献   

5.
艾丁湖北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干旱区平原湖泊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多,其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干旱区典型的艾丁湖旅游区为研究案例,利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包括旅游资源空间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承载容量以及旅游地居民心理承载容量等测算模型)以及"木桶原理"理论对艾丁湖北景区环境容量进行定量预测。最终得出结论:艾丁湖北景区最终的旅游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旅游资源空间容量;而依据"木桶原理",滨水景点作为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的瓶颈,成为整个旅游景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艾丁湖生态旅游的建设规划和持续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初步的旅游容量测算标准,为干旱区平原湖泊的生态旅游持续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环境状况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营造景区低碳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在剖析景区低碳环境旅游体验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以及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以福州永泰赤壁景区为例,尝试建立景区低碳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检验,从而提出优化赤壁景区低碳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景区旅游流调控是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游客满意度和扩大景区承载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旅游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尖锐矛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内景区旅游流调控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相关内容涉及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在客流特征分布与时空行为、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和系统实现与平台开发3个维度。作为实证分析中的基础研究,重点总结了景区旅游流调控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的假设约束、技术手段和分流效果。对国内该领域现有文献的研究局限作了详细分析,并展望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走向,以期为国内微观尺度下旅游流调控研究提供理论、方法、操作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的科学分类与评价,可为山地康养旅游规划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论,而现有研究尚未深入。本研究结合文献研究、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了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分类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景区为实证案例地,进行了康复性景观类型识别与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分为自然康复性景观与人文康复性景观。其中自然康复性景观包含地文康复性景观、水域康复性景观、生物康复性景观与气象康复性景观,人文康复性景观包含建筑与设施康复性景观、历史遗迹康复性景观与人文活动康复性景观。(2)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与精神健康四个一级指标以及17个二级指标。(3)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景区各类康复性景观评价结果均处于“较好”的评价等级,其中地文康复性景观与水域康复性景观的得分位居前二。本研究可为山地景区建设健康旅游目的地提供理论支持,亦可为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评价提供案例借鉴与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处在不断演化和发展中,具有等级性、层次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以武汉市2002年和2011年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Moran’s I指数和集聚维数,结合GeoDa、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从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了武汉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并分析了其经济社会环境、旅游发展政策、交通发展状况以及旅游者行为等因素在武汉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武汉市旅游景区“双组团”的空间分布密度不断增强;2)旅游景区“中密周疏”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所减弱;3)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地域单元呈现负空间自相关性特征;4)旅游景区空间结构逐渐由简单向复杂演化,不断趋于完善,但空间结构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参照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结合旅游景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了能够综合反映旅游景区碳排放绩效及边际减排成本的评估模型,并以2012—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29家景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旅游景区碳排放绩效存在较大差异,多数景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对应减排空间及潜力较大;多数景区碳排放绩效呈现下滑态势,相应景区主要以游客接待量扩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忽视了旅游服务产品的增值能力,且并未对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压力有过多重视;不同景区边际减排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景区减排存在较大优化空间。  相似文献   

11.
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在全面论述循环经济的内涵、理论与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应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并给出了循环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分析了旅游经济发展如何运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制定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循环型旅游,最后提出实现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区域旅游中城市与景区空间匹配关系及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指出城市和景区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区域旅游网络化的重要节点,城市与景区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主要有数量匹配、等级匹配、距离匹配、管理匹配等,而且在不同的旅游区域和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空间匹配关系不同,应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随着旅游经济的迅速增长,旅游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解决这种矛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应构建企业、产业、区域和社会不同层次上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将各层面上的旅游经济运行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为保障、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应建立完善的旅游循环经济法规体系、经济政策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字足迹的河南省A级景区旅游流网络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携程旅行网站上发布的关于河南省景区旅行游记作为数据来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河南省A级景区空间网络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A级景区旅游流网络中4A级及以上资源禀赋较高的景区与其他景区联系频繁,客流量最多的景区主要分布在洛阳、郑州、开封和焦作;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白马寺、香严寺、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景区、万仙山风景区6个景区的节点中心性和结构洞分析排名靠前,资源优势显著,旅游吸引力较强,竞争优势明显,位于网络的核心地位;河南省A级景区网络整体规模大但密度低,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带动作用不强,凝聚子群在郑、汴、洛地区呈现集聚发展趋势,整体网络具有一定的流通性和集聚性,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15.
石磊  李陇堂  张冠乐  杨萍  高秀云 《中国沙漠》2016,36(6):1739-1747
鉴于目前中外旅游环境容量理论在国内沙漠型景区容量测算及管理应用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从理论分析的视角,提出了新的容量测评管理思路。根据沙漠旅游及沙漠型景区的特征,将国外LAC理论中使用分区、公众参与、动态测评等理念的优点与国内评估手段简便易行的长处相结合,提出中国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测评技术——沙漠游憩使用管理框架(DRUM)。以宁夏典型沙漠型景区之一的沙湖旅游区为案例,按照设计的管理框架步骤做了初步的应用探讨,分析了不同功能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影响因素,并确定不同功能区的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有3 个5A级和15 个4A级景区,但是由于受交通条件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旅游经济并不是十分发达.本文将城市地理学的腹地理论应用于旅游规划中,同时考虑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综合规模和公路交通条件,在GIS软件支持下,采用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以2009 年甘肃省14 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借助场强模型和哈夫模型,计算旅游经济的场强,进行城市旅游腹地的测定,发现场强随着距离中心城市和路网越远而逐渐减小,并且腹地多形成于中心城市周边,沿路网分布十分明显.然后将旅游腹地与市域行政区范围进行叠置分析,找出属于处于相同层次类型的城市,以期为增加全省旅游经济收入,全省城市旅游经济区划和旅游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繁忙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很多人都希望出门旅行。然而,当他们兴致勃勃地抵达一些旅游景点时却失望地发现,那里早已不再是摄影师镜头下的人间仙境。文章从近期公布的世界十大濒危旅游景点出发,指出随着全球变暖、游客数量过度、环境污染和过度采伐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已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胜地遭受波及,并成了濒危景点,有不少还是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其损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文章最后着重阐述了治理和保护对策,并认为一个地方成为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更多地意味着承担责任和兑现承诺,远不仅是享受旅游收益,可以随意开发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8.
中国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李鹏  虞虎  王英杰 《地理科学》2018,38(11):1883-1891
基于中国3 228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据分析其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中国3A级以上旅游景区具有典型的“类型极化、区域分化、板块集聚”的分布特征,胡焕庸线两侧景区密度悬殊;中东部地区为凝聚-随机分布,西部地区为凝聚分布,不同区域发育主题和特色不同;5A级景区集聚在经济发达地区,4A级景区沿黄河、长江集中分布,3A级景区多处于东部滨海沿线;历史知名度、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经济规模、交通区位条件、审批标准、效仿发展等因素影响较大,循环累积效应显著。据此提出“区域平衡、跨区协调、分类优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资源空间格局是旅游资源开发战略选择的依据,也是旅游地发展的基础。以新疆优质旅游资源为核心,基于Arc GIS技术,采用核密度和可达性分析法研究其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一轴一带格局,一轴即亚欧第二大陆桥,一带即新疆沿边境带;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可达性较低,尤其是南疆;计算以乌鲁木齐为原点出发到达新疆各优质旅游资源点的时间,有116个景点在6 h可达圈内,占研究景点的44.96%,有62个景点在10 h可达圈外,占研究景点的24.03%。基于核密度和可达性分析结果及其形成的影响机制,提出新疆旅游业空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