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利用南沙气象探测基地2008—2013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沙冷空气活动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沙区冷空气活动以弱冷空气为主,冷空气强度越强,出现的概率越低,自2008年建站以来仅出现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冷空气活动期间低于7℃的气温往往是持续性补充的冷空气过程;影响南沙的冷空气路径绝大多数是中路,中路冷空气降温幅度也是最大的;南沙大多数冷空活动过程都伴随降水,量级以小到中雨为主。  相似文献   

2.
1气候概况   春季前期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较强,气温冷暖波动大,全区大部地区降水较多,部分地区雪灾较重,后期冷空气活动势力较弱.春季气温大部地区偏高1~2℃,中西部地区及东部偏南地区出现大风、沙尘天气,个别地区出现沙尘暴,中西部地区及东部偏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季内无其它气候灾害出现,日照充足.……  相似文献   

3.
杨克明 《气象》1986,12(7):44-47
月内,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变化大,前半月气温明显偏高,后半月气温偏低,北京、天津、山东北部地区出现霜冻。北方冬麦区降水偏少,山东、河南等省干旱持续;南方雨水接近常年或偏多,云南、广西旱情得以缓和或解除。部分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8602号台风于下旬末生成。 天气概况 本月共有10次冷空气影响我国,除6—11、21—24日的冷空气侵袭国内大部地区外,其余8次冷空气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自中旬起,冷空气接踵而来,形成了持续性降温,造成下旬北方大部地区旬平均气温偏低2—4℃,东北、华北北部和北疆地区大风天气亦较多;17—20日的较强冷空气活动,  相似文献   

4.
相秀珍 《气象》1990,16(4):58-61
月内,江南、华南雨雪偏多,月末出现了两次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对冬小麦越冬及返青有利。上半月,冷空气活动弱,我国大部地区持续暖冬天气;下半月,超极地冷空气活动频繁,东北和华北地区出现晴冷天气,气温偏低;月末,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我  相似文献   

5.
王永祥 《气象》1985,11(5):45-47
本月天气的最显著特点是:上半月冷空气活动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颇像“早春2月”;下半月冷空气活动较强,维持时间也较久,使全国大部地区的气温明显下降,出现了寒冷天气,颇像“三九寒天”,使本月出现了前暖后冷的反常天气。月内南方降水颇繁,月降水量显著偏多。  相似文献   

6.
秋意的八月     
钟玉 《气象》1977,3(11):30-32
8月份正是盛夏季节。常年冷空气活动微弱,是台风活动的旺季,长江流域受副高控制为伏旱季节。而今年8月冷空气异常活跃,除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低;台风极少,只有一个台风在西太平洋生成,并在我国近海转向;中、下旬长江流域多雨。 一、冷空气活动频繁 从图1可见,我国大部地区,除西北、华南地区外,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低温出现的时段,东北和华北地区主要在前半月,上、中  相似文献   

7.
范永祥 《气象》1985,11(3):45-47
本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强,持续时间出较长,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低,出现常年同期少见的严寒天气。上旬后期至中旬,中部地区出现持续雨雪天气,黔、湘、赣等省的部分地区出现冻雨。上旬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出现年内最后一个台风。 概况 月内有4次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分别出现在1—5、13—15、16—18、19—24日。后3次冷空气接踵而来,形成持续性冷空气活动。由于冷空气势力较强,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广,除青藏高原及滇、辽、吉、黑四省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3℃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4℃。其中北疆地区偏低6—9℃(图1),尤其在中、下旬出现奇寒天气,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8—15℃,最低气温达-27—-45℃,这不仅  相似文献   

8.
温暖的初冬     
张芬复  潘汉明 《气象》1981,7(2):47-48
常年11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北国已进入初冬,江南亦显寒意。但去年11月,冷空气活动偏少,强度较弱,致使后半月气温显著偏高,全国大部偏暖,气温之高为建国以来同期之冠。  相似文献   

9.
潘汉明 《气象》1985,11(6):45-47
今年3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月内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但强度较弱;对流层低层切变线(槽)活动多,南方低温阴雨天气严重;月内出现两次东北气旋活动。  相似文献   

10.
1月份,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我国多次出现大风降温天气,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由于暖湿气流活跃,国内出现6次降水过程,大部地区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1.
史凤苓 《气象》1991,17(4):58-61
本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很弱,北方大部地区的气温明显偏高,华北平原部分地区的气温达到建国以来同期最高值。南方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江南等地阴雨连绵,部分地区出现渍害。 天气概况 月内,无强冷空气活动影响我国,我国大部地区及海域的大风日数少于往年,东部地区基本没有出现6级以上大风,海上没出  相似文献   

12.
气温变化对春播影响很大,作好春播期气温预报有着重要的意义。气温剧烈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强冷空气入侵,因此,正确分析冷空气入侵是作好气温预报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及日本、欧洲均逐日发布850hPa温度场预告图,我们可以利用850hPa温度场数值预告图,分析冷空气的活动,并利用850hPa温度变化与地面气温变化的对应关系作出地面气温降温预报。本文旨在通过对1995年春播期二次较强冷空气影响期间  相似文献   

13.
驻马店地区水稻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4月下旬,驻马店地区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活动,出现机率为61.1%。在冷空气来临前,用1%的石灰浸种;冷空气控制时催芽;气温回升时播种。幼苗始终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生长,可避免冻害和烂秧,保证壮苗移栽。水稻品种应选择适应...  相似文献   

14.
胡春丽  焦敏  李菲  李辑  周晓宇 《气象科学》2023,43(3):420-426
利用1961—2017年东北地区164个气象站逐日气温、最低温度资料,按照《冷空气过程监测指标》行业标准,建立东北地区中等强度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历史数据集,采用气象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东北冬季气温、中等强度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系数为0.45,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1960s最低,2010s达到最大值;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突变时间为1981年,突变前气温负距平为主,突变后气温波动变化明显;东北地区冬季冷空气过程以寒潮为主,冷空气出现日数、发生强度以12月最多、最强;冷空气趋势变化不显著,其中1961—1970强度最强,2001—2010年最弱;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突变后冷空气日数减少,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5.
焦佩金 《气象》1990,16(5):58-61
1990年2月,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偏高,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江南等地出现连阴雨天气。 天气概况 2月份,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次数少,强度弱。在三次较大范围的冷空气过程中,前两次都是弱冷空气,只有下旬前期的一次过程达到了强冷空气标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35年的地面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新疆80年代暖冬出现的频率较高,而正常冬季及冷冬出现的频率较低。同时对80年代冬季所发生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与80年代前冷空气活动作了比较发现:80年代暖冬的频繁出现是与80年代冬季冷空气活动的次数明显减少及强度减弱相关联。在此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对80年代冬季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得出冷暖冬的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17.
1气候概况。今年春季气温波动较大,前期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势力较强,东北部气温偏低,持续时间长;降水东部多于中、西部;季内全区出现3次较强沙尘暴天气;春霜冻结束较晚;日照时数除东北部偏少外,其余地区正常。  相似文献   

18.
史凤苓 《气象》1987,13(3):60-63
今年12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偏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上旬,东北地区的旬平均气温出现了近35年以来同期的次高值。中、下旬,国内出现三次大范围雨雪过程,北方大部地区月降水量偏多。由于黄海多气旋活动,我国东部海区大风天气较多。月内,在西北太平洋上有三个台风生成。 一、天气概况 本月少强冷空气活动,只有3次中等强度的冷空气影响我国,分别出现在11—14、15—19、23—26日。因冷空气势力偏弱,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偏高1—3℃(图  相似文献   

19.
孙军 《气象》1997,23(2):58-61
冷空气活动频繁全国大部降水偏多—1996年11月—孙军(中央气象台,北京100081)11月共有6次冷空气影响我国,较常年频繁,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低;我国大部地区降水正常或偏多,其中黄淮、江淮、江南西部、西南地区东部上、中旬出现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20.
利用合成、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夏季副热带西部模态水(简称STMW)异常与我国秋、冬季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发现:1)秋、冬季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对我国的气温变化起了重要作用,夏季STMW异常通过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而与我国秋、冬季的气温变化联系在一起。2)夏季ST-MW正(负)异常时,同年秋季我国西北、东北和江淮地区的气温异常偏低(偏高);冬季时,东北、西北地区气温偏高(低)。3)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东亚—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的典型分布实现的:夏季STMW异常偏强(弱)时,同年秋季与黑潮附近的冷(暖)海温相对应,西北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出现负(正)的高度距平,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西侧的偏北(南)气流引导(阻碍)东亚大陆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同时东欧地区的高压(低压)向东南方向伸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秋季冷空气的活动起到了增幅(削弱)作用,我国东北、西北和江淮大部分地区的冷空气活动偏强,气温普遍偏低(高)。黑潮区附近的冷(暖)海温持续热力作用下,海洋不断得到(失去)热量,积累到冬季,促使黑潮区域的海表面温度(SST)逐渐向正(负)异常转变。冬季的大气环流场也对应发生调整:西北太平洋上空出现显著的高压(低压)异常,反气旋(气旋)西侧的偏南(北)气流减弱(加强)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冷空气强度,气温偏高(低);亚洲中纬度地区受低压(高压)距平控制,我国西北地区的冷空气活动较弱(强),气温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