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细角滨对虾Litopenaeus stylirostris为实验对象,按时间顺序观察了胚胎各期的形态特征。通过解剖从无节幼体到仔虾第1天各期幼体的附肢,对其发育形态及其刚毛着生方式进行了描述和统计。比较研究了细角滨对虾和凡纳滨对虾L.vannamei无节幼体期形态差异以及色素的变化、溞状幼体期眼上棘形态的差异以及大颚齿数目。结果表明,无节幼体期细角滨对虾的色素明显多于凡纳滨对虾;两者溞状幼体期眼上棘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两者在无节幼体至仔虾第1天各期大颚活动齿的数目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2.
凡纳滨对虾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精子发生的过程进行了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成熟凡纳滨对虾精巢为指状,分16叶.凡纳滨对虾精子发生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5个时期.染色质经历了从以异染色质为主变为高度凝聚状态,再经解聚为弥散絮状的变化过程.核膜由完整转变为不完整.凡纳滨对虾精子发生过程中仅见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细胞器的参与,未见有典型的高尔基体结构的出现.顶体由内质网囊泡团和线粒体囊泡共同转变而来.精子的棘突以及亚顶体区需在输精管的中后端形成,而非在精巢中形成.纳精囊内精子比储精囊内精子的棘突细长.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凡纳滨对虾幼体生长、变态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水温的比较实验,研究了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的适宜水温,旨在了解33℃及其以上水温对凡纳滨对虾幼体生长、变态和存活率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9、31、33、35℃这4种温度实验组中,33℃组幼体的生长最快.Z1—P15期幼体的存活率以31℃组的最高(为29.8%),其次是33℃组(为20.9%),35℃组的最低(为4.7%).实验过程中31℃组幼体的活力状态最佳、最稳定.因此,31℃左右是凡纳滨对虾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水温.考虑到33℃组幼体的总存活率虽然低于31℃组,但其具有生长较快的优势,因此可认为目前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普遍采用的31~32℃水温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之一。为比较凡纳滨对虾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应答氨氮胁迫的敏感性差异,作者对其不同生长发育时期24 h半数致死浓度(LC_(50))进行测定,并分析其胁迫效应。结果表明,24 h LC_(50)值在虾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差异显著(P0.05),不同时期凡纳滨对虾的LC90与LC_(50)变化趋势相同。在溞状幼体Ⅱ期(Z2)LC_(50)值最低,为17.811 mg/L,在仔虾第V期(P5)时,LC_(50)值最高,为44.808 mg/L。根据LC_(50)和LC90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仔虾比幼体期的耐受性强。本试验结果不仅为凡纳滨对虾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苗种培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而且为凡纳滨对虾耐氨氮品系选育提供了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5.
凡纳滨对虾幼体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Boone)状幼体(Z2)、糠虾幼体(M2)和仔虾(P1)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凡纳滨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逐渐增大,表现为Z2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黑精荚"产生的病因及防治方法。结果表明:"黑精荚"是由于雄虾长时间生活在污物较多的池底中引发细菌感染而造成的。保持池底清洁、挤出黑精荚、投喂优质饵料和保持水温30℃以下,可使精荚重新形成并发育成熟;用二氧化氯和诺氟沙星联合用药使黑精荚恢复功能等措施可有效防治"黑精荚"病。  相似文献   

7.
《海洋科学》2012,36(4)
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黑精荚”产生的病因及防治方法。结果表明:“黑精荚”是由于雄虾长时间生活在污物较多的池底中引发细菌感染而造成的。保持池底清洁、挤出黑精荚、投喂优质饵料和保持水温30℃以下,可使精荚重新形成并发育成熟;用二氧化氯和诺氟沙星联合用药使黑精荚恢复功能等措施可有效防治“黑精荚”病。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精子和卵子受精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73年,Clark等以褐对虾(Punaeuus aztecus)为实验材料,将解剖的卵子和精子混合,首次在非鞭毛型不动精子的人工授精研究中获得受精卵,受精率为10%[2]。1986年,Min-NanLin等在雌虾产卵时,将精子滴入产卵池中使卵子受精,孵化率高达63.11[4]。关于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精子和卵子受精能力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精卵的受精能力直接决定受精率,而受精率的高低影响苗种生产。因此.进行对虾精子和卵子受精能力的研究有利于对受精过程的进一步了解,以使更好…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虾精子超低温保存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于1991年11月-1993年5月对中国对虾纳精囊中精子进行超低温保存研究。结果表明,以自然海水或人工海水作基础液添加10%DMSO(V/V)及5%-10%的甘油配制成抗冻稀释液,稀释中国对虾精子进行超低温保存最有效,存活率在60%以上;保存94-138d,解冻后作人工授精,受精率最高达59%;稀释液中Mg2+,K+,Ca2+为超低温保存所必需,但Ca2+浓度过高则不利于精子的保存。光镜及电镜观察表明。冷冻对中国对虾精子的损伤主要表现为“棘突”的折断,严重时须体脱落仅剩精核;冻伤的精子不发生正常项体反应,不形成项体丝。  相似文献   

10.
坚强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幼体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比较了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ZOU4菌株对数期细胞和孢子在不同加菌量、次数及不同幼体期加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 ei幼体无节Ⅲ期到溞状Ⅱ期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加入高数量对数期细胞或孢子对无节Ⅲ期到溞状Ⅱ期幼体变态具有极显著(p<0.01)促进作用,且对数期细胞效果明显高于孢子,溞状Ⅰ期之前比其后加菌效果更显著(p<0.05),但对无节Ⅲ期变态到溞状Ⅰ期影响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1.
长江华溪蟹输精管的超微结构与精荚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兰  堵南山  赖伟 《海洋与湖沼》1996,27(4):373-379
于1993年9月-1994年8月,对采自安徽省宁国县的长江华溪蟹,利用电镜技术,并结合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其输精管的超微与精荚的形成过程,在于为深入研究华溪蟹的进化,受精生物学以及种质保存等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精子分别进入输精细管,被上皮细胞分泌物所包围,随着精子在管中的后移,分泌物不断增多增厚,最后将精子包围成团进而形成圆柱状精荚;精荚由精子群、精荚基质和精荚壁三部分组成;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家系建立及不同家系生长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家系建立过程中,我们采用定向交配对子代进行选育的方法.采用4种中国对虾人工授精方法,即整个精荚移植、精荚切块移植、输精管移植和精液移植,共进行了155例雌虾的人工授精实验,有108尾雌虾成功产卵并孵化出仔虾,成功率为69.7%,建立了101个全同胞家系和29个半同胞家系.在受精卵孵化、育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了不同家系幼体生长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受精率、孵化率、存活率以及初期生长在4个实验组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对其他家系之间的比较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说明不同家系在早期的生长中,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在养成阶段,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在生长上表现出差异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13.
Reproductive features of the poorly known oceanic squid Octopoteuthis sicula are described and quantified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the species. The data are based on 39 complete and partial specimens from southern African waters, collected between 1975 and 2005. The specimens ranged in mantle length from 38 mm to 290 mm and included juveniles and mature females and males. The species shows female-biased sexual size dimorphism. Ovulation is asynchronous, indicating a repeated spawning strategy. Males transfer spermatophores presumably by using their long terminal organ. Spermatangia (discharged spermatophores) were found implanted in several parts of the body in both females and males, including in the anterior dorsal and ventral rugose, semi-gelatinous mantle tissue of maturing and mature females. This modified mantle tissue was only well developed in females.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spermatophore and the spermatangium of O. sicula are described. The spermatophoric reaction is reconstructed, using various stages of discharge,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process of intradermal implantation of spermatangia of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14.
凡纳对虾优良性状遗传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纳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全球三大养殖对虾名优种类之一。我国从1988年开始试养,到1998年大量引进凡纳对虾亲虾和幼体后,华南地区兴起了养殖热潮。在1999年到2000年短短两年时间内,广东、海南、广西凡纳对虾的养殖面积已达10×104亩(1亩=666.7m2),集约化防病养殖产量普遍达到5~9t/hm2,年产量高达10~20t/hm2,其养殖面积约占华南地区对虾养殖面积的60%,普遍获得了比养殖斑节对虾更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我国继中国对虾、斑节对虾之后的又一养殖对虾种类。从凡纳对虾养殖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来看,如何避免斑节对虾因病害而造成养殖业全面萎缩的情况在凡纳对虾养殖业中重演已成为重要研究内容。 美国夏威夷海洋硏究所等单位利用遗传标记辅助选育种技术进行凡纳对虾良种选育和家系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培育出世界著名的无特异病原(SPF)凡纳对虾亲虾,在全球对虾养殖产量下滑的形势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其关键是种虾的选择和家系的培育。 Garcia等(1994)利用遗传标记技术进行了凡纳对虾种群的遗传标记研究,发现种群之间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因而有潜力进行凡纳对虾良种的人工选育。 本研究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目前养殖凡纳对虾不同群体进行DNA多态性研究,筛选与优良性状有关的遗传标记,为凡纳对虾优质种苗的鉴定、选育和今后遗传标记辅助选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凡纳滨对虾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重要对虾养殖品种之一,然而良种选育研究仍相对落后,亟需采用分子遗传学手段加以解决.本文以凡纳滨对虾为材料,对预扩增体系、选择性扩增体系中的稀释倍数、dNTP浓度、Taq浓度、Mg2+浓度、引物浓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00 ng基因组DNA采用5U PstI和5UMseI双酶切4 h,16℃连接过夜,连接产物稀释10倍进行预扩增,预扩增产物稀释50倍进行选择性扩增,能够得到稳定丰富的条带,最终建立了适用于凡纳滨对虾的AFLP反应体系.本研究又进一步应用优化后的AFLP反应体系,从64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对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便于对凡纳滨对虾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分析,从而为凡纳滨对虾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在乳山养殖场采用两种围栏养殖模式养殖了凡纳滨对虾,并对其防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在养殖过程中WSSV阳性率有下降趋势,浮游动物WSSV阳性率较低,布围隔的防病毒效果好于网围隔。  相似文献   

17.
采用活体解剖和组织切片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精荚器结构及精荚形成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精荚器由输精管、粘液腺、放射导管腺、中被膜腺、外被膜腺、硬腺、终腺等腺体组成,依靠结缔组织相连,并外披被膜形成椭圆形囊状结构;精子经输精管输送到粘液腺内,形成精子团;在放射导管腺内,精荚的放射导管结构和外膜、中膜、内膜...  相似文献   

18.
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开展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三元混养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实验于2009年5~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了各混养系统水质和底质的变化、养殖生物的成活率和养殖产量,分析了各混养系统的饲料转化效率、氮磷利用率及产出投入比。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草鱼放养密度为0.77尾/m2时,既可以保证出池规格(>1 100 g/尾)又不影响收获产量(>8 400 kg/hm2),同时饲料转化效率(>52%)及氮磷利用率(N>30%,P>14%)也较高;鲢鱼放养密度为0.23尾/m2或0.45尾/m2,可以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对虾放养密度越大(48.9尾/m2),底质被污染程度越小。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的混养模式:草鱼与鲢鱼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鱼0.45尾/m2;草鱼、鲢鱼和对虾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鱼0.23尾/m2凡纳滨对虾16.3尾/m2。  相似文献   

19.
凡纳滨对虾的选育与家系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对虾阶段式种群选育与家系选育相结合的方法,以三个不同来源的14个凡纳滨对虾(Lito penaeus vannamei)养殖群体为基础进行个体选育、家系选育和家系内选育。共建立了206个不同的凡纳滨对虾家系,养殖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生物学指标,逐渐淘汰了126个生长、抗逆性状较差的群体,在80个家系养殖到150日龄的商品虾期,对各家系的生长状况和畸形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在相同或相近的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成活率和畸形率差别较大,150日龄对虾的体质量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最终保留了40个生物学性状较好的群体进行F2代的繁育。创造性地进行了对虾的家系选育和个体选育,并首次将对虾的畸形率作为选育的指标之一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对虾的家系选育体系,为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对虾健康养殖提供了潜在的良种。  相似文献   

20.
研究注射病原菌对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合成、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哈维氏弧菌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血蓝蛋白含量、肝胰脏内血蓝蛋白mRNA和p75、p77亚基表达以及血淋巴、血细胞、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血蓝蛋白含量和p75、p77亚基表达在0~24 h内呈峰值变化,其中血蓝蛋白含量在6 h内逐渐下降、且6 h时达到最低值,而p75、p77亚基表达在3 h内无明显变化,然后均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各指标在12 h时达到最大值,而且亚基表达与注射哈维氏弧菌浓度呈正相关,24 h后各指标趋于稳定,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注射哈维氏弧菌短时间内血蓝蛋白mRNA表达呈迅速上升趋势,其中注射6×106cells/mL处理组mRNA表达在6h内呈峰值变化,3 h时达到最大值,6~48 h内保持稳定,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注射6×105cells/mL处理组mRNA表达量虽然增加,但只在6 h达到最大值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余时间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血淋巴、血细胞和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力分别在12 h,24 h内呈峰值变化,其中血淋巴、血蓝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