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前,建筑信息模型(BIM)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都得到大力的推广应用。在质量升级活动中,BIM被纳入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对BIM应用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BIM审核重点、BIM分级认证标准和试点审核结果三个方面对BIM管理试点审核的全过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按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的安排,组委会对“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2013隧道及地下工程新发展国际论坛”的会议安排进行了相应调整,将本论坛与“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联合举行,收录的会议论文编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专委会计划于2014年7月召开“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2014隧道及地下工程新发展国际论坛”,诚邀业界同行参与,并请关注我们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网站和隧道网的通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将围绕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科研、设计、施工、环保、节能、设备、防排水、风险、新材料等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进行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3.
区域性海洋环境灾害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总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分析区域海洋预报中心业务的基础上,从数据传输流程入口,进行业务系统总体建模,建立统一的海洋预报信息网络平台,实现高度集成的区域性海洋环境灾害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采用XML Web Service技术体系为核心的平台技术,实现了前台应用系统和后台业务系统的松耦合连接,解决了系统建设中由于各种现存信息系统相互独立造成的信息系统过度扩张问题,以及在新的信息系统建设中,新老系统的继承和复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前BIM和3DGIS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BIM具有特殊的语义结构,现有的集成框架和方法在处理轨道交通BIM和3DGIS集成的应用中具有很大局限性.为解决BIM和3DGIS集成技术在城际铁路施工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杭州至富阳城际铁路工程为例,通过集成BIM与3DGIS技术,构建工程项目地上地下一体化智慧平台,开发了模型漫游、3DGIS与BIM信息的联动协同、工程进度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深度应用功能,实现了BIM三维微观模型与3DGIS宏观场景的集成.  相似文献   

5.
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风险评估是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系统地识别工程风险和科学合理地管理风险之间重要的纽带,是决策分析的基础。本文介绍了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国内外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以及近年来主要应用的几种风险评估方法。探讨了目前风险评估方法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市政领域主要软件平台近年来的技术发展路线和并购策略,提出软件功能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关系,各软件平台进行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及闭环生态建设、云平台的搭建和仿真模拟成为并购的热点。在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的背景下,用户的BIM应用将从单一模型构建向多维度信息利用过渡。BIM与GIS的组合应用,将有力推动城市信息模型的构建与后期管理。  相似文献   

7.
钟宇  陈健  陈国良  吴佳明 《岩土力学》2018,39(5):1867-1876
为解决隧道工程建设各阶段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困难的问题,前期在工业基础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简称IFC)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了盾构隧道建模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技术的盾构隧道结构信息模型建模方法。根据扩展的盾构隧道结构信息模型的IFC表达,提出了单个管片块建模方法和隧道线路解算流程和步骤。在此基础上,进行盾构管片拼装与隧道建模,建立了盾构隧道建模流程和参数化建模方法,形成了基于BIM技术的盾构隧道结构信息模型建模方法。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工程应用表明,通过借鉴和引入BIM技术,建立基于统一IFC数据标准的盾构隧道结构信息模型,可以实现盾构隧道信息的无损交换与充分共享,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前期提出的基于IFC的盾构隧道建模数据模型的正确性。研究成果可为隧道数值计算分析提供初始模型,为实现隧道三维可视化模型和分析计算模型的无缝对接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去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办的2012年"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评选中,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荣膺三项大奖——"最佳BIM应用企业奖"及BIM协同设计二等奖、BIM工程设计三等奖。这表明BIM技术在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推广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正>以可计量的方式,探求不可计量的未来。——题记BIM技术作为促进我国工程建设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正给中国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作为我国建设行业信息化产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联达")最近提出了"专注轻量化BIM应用"的全新品牌定位,在业内人士都在倡导BIM的"平台化"应用时,广联达为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BIM与GIS的特点及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模块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标准建设、基础云平台建设进行了探讨,并对轨道交通项目BIM的应用、GIS的应用分别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BIM与GIS在轨道交通项目中的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将于2014年11月24日至2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本次年会将围绕"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及绿色隧道工程"主题,通过"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先进理念与设计"、"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的先进修建技术"、"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的防灾、减灾和环保、节能技术"等3个分主题进行研讨。本次年会收录的论文将正式出版发行。欢迎业内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并积极参加会议。会议期间,将同期举办"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空间技术展览",年会赞助单位可以优惠参展。请有参展意向的单位提前向秘书处申请并办理相关手续,以便妥善安排。1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承办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市建设委员会;协办单位:待定。  相似文献   

12.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煤矿企业减人增效、安全生产提供有效保障,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力支撑了煤矿智能化建设。首先阐述了智慧矿山的设计思路,提出了智能化建设总体技术体系。然后,分析了通用异构型控制和数据处理平台、矿用巡检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和智能穿戴等煤矿智能化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梳理了智能化建设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难题,并针对瓶颈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基于模块化开发的通用异构型控制和数据处理平台,实现了底层终端的可重构和底层通信协议的统一,解决了数据孤岛问题;研究巡检机器人驱动模块监测、运动控制与精确定位等关键技术,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机器人精确定位;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场景应用中缺少典型数据和与场景知识结合的问题,提出小样本学习技术有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智能化领域的进一步落地应用;研究煤矿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提出构建基于数据和知识混合驱动的设备故障诊断模型将有效解决过度维修和欠维修的问题;智能穿戴技术是解决井下关键岗位作业人员防护问题的关键,提出了由呼吸系统、传感监测系统、人机交互系统、语音...  相似文献   

13.
著译者:王梦恕,D16开本,定价:168元,出版单位:人民交通出版社,版次:第1版第2次,出版时间:2013-01-25,标准书号:ISBN 978-7-114-08240-5。内容简介:本书历时五年,在当前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大发展的形势下,在建成的数千座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基础上,以大量工程建设中的数据、经验和教训为依托,全面客观地对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进行疏理、总结和提升,并加以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聚焦BIM技术软件,主要探讨国内外BIM技术软件的分类与特点,以及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BIM技术软件与管理平台等。文中所列软件基本包括了国内外主流的专业设计软件与BIM协同平台,从工具的角度出发,结合业务需求,辅助项目完成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的BIM协同设计与管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常规地下工程选址方法工作量大、成本高且受时间、地域、地形限制,勘测选址不便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地下工程与地质背景的依存关系,研究并提出了基于GIS的地下工程选址技术。结合工程实践与实测试验研究构建了地下工程选址所需的工程技术指标与遥感指标集之间的数学映射关系模型。以GIS为分析平台,利用多因素交叉耦合选址理论实现地下工程选址评价,有效提高地下工程选址的时效性与工作便捷性,同时还可节约前期勘察成本。经青藏高原西部某地区初步应用,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为推动"BIM+"应用新发展,近日,由北京毕加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毕加索公司")主办的"2017毕加索·让BIM更智能——BIM+系列产品发布会"在京召开。原建设部总工程师许溶烈、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信息处李美华、毕加索公司董事长陈滨等出席。许溶烈指出,BIM技术与智能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的融合是前无古人的技术创新,在国外也鲜有成熟案  相似文献   

17.
<正>在近期由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指导、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办的装配式建筑装修与建筑设计一体化及BIM技术应用经验交流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从发展装配式建筑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入手,介绍了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思想和工作原则,为各地及企业更好地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补足发展短板等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本刊整理摘编了陈宜明总工程师的部分讲话内容,以飨读者。推广装配式建筑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地下建设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我国地下管网建设的发展,水平螺旋钻进作为最常用的非开挖铺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水平螺旋钻进导向技术长期依赖于微型隧道激光导向,成本高昂,操作复杂。在研究国内外非开挖钻机导向技术的基础上,对螺旋钻进导向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并设计了一套利用光学成像技术进行导向的设备。通过室内实验与施工验证了该设备的可行性,同时针对实验及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方法与智能导向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BIM技术作为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使其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可实现BIM技术的价值最大化。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BIM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软件厂商和设备厂商也积极响应,在各自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然而,能够将BIM技术应用贯穿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设项目却不多,BIM模型作  相似文献   

20.
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及可靠性分析的极限位移判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隧道和地下空间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评价的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界关注的难点问题。针对隧道围岩-支护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的问题,采用以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变形位移为判据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位移的极限状态,提出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极限位移的确定方法和大变形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极限位移的分析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建立了以DGM(2,1)模型和Verhulst模型为理论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的位移预测预报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及可靠性位移判别准则。其研究和分析结果将有助于构建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的位移预测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