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由观测结果表明,外海大浪经过胶州湾口可以直接传入湾内。本文主要是利用小麦岛波浪站的实测波浪资料,根据波浪的浅水关系式和波浪折射的变化关系,对胶州湾内、外波浪传播的变化,进行了波浪折射的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外海波浪向胶州湾内传播时,由于受到水深变化因素的影响,能量衰减,波高降低,传至胶州湾内的黄岛前湾处的波浪,其波高约占外海波高的五分之二。这一结果与实测波浪资料进行统计对比,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波浪方向的能量分布概念和公式,计算了胶州湾多年一遇的设计波浪要素,并绘制了整个胶州湾主要方向50a一遇波高和周期的分布图.由此可以了解胶州湾波浪的地域特征和方向差异.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胶州湾实测具有双峰谱型波要素的一些统计特性作了初步分析,并指出在所讨论的内容范围内双、单峰谱型波浪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团岛,黄岛和显浪三个站的波浪资料和团岛气象站的风资料,运用模式方程(gH)/u~2=A_1((gF)/u~2)~B_1和(g■)/u=A_2((gH)/u~2)~B_2,建立了胶州湾中南部小风区风与波浪的关系武。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河口桥墩群的消波作用,以李村河口段胶州湾快速路桥墩群为例,建立了基于波作用守恒方程的二维波浪模型,精细模拟了100年一遇高潮耦合100年一遇波高情况下,波浪通过河口桥墩群后波浪变化及波高分布,并利用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对其进行了验证,二者吻合较好。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桥墩群对河口波浪具有明显的消减作用,其透射系数随桥墩挤压面积比的增大呈线性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风浪波高和周期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德馥 《海岸工程》1991,10(2):37-43
文章假足波浪要素的分布规律符合Weibull分布形式,根据胶州湾的实测资料,给出风浪波高和周期的分布函数,并计算出工程上常用的两种波高和周期与其平均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常德馥 《海岸工程》1990,9(1):52-59
文章假定波浪要素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形式,依据1981年第14号台风影响青岛期间于胶州湾观测的波浪资料,给出了混合浪的波高和周期的分布函数,并计算出工程中常用的两种波高和周期与其平均值的关系。还讨论了波高和周期的联合分布,并同理论分布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胶州湾特征波要素间的统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胶州湾的波浪自记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波列中几个特征波要素间的统计关系,并且和理论值进行了比较。文章还对周期 T_(1/10),和 T_(1/3)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2012年9月24日—10月4日,在胶州湾大沽河河口近岸水域进行了长达10天的原位监测,并获得了波浪、潮流、水位、海床变化、水体浊度等同步监测数据。同时,在本次观测期间捕捉到了一次强的西北向离岸风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东南向岸风的天气条件下,大沽河河口海域海床地形呈冲淤交替的变化规律;但当风向转为强劲的离岸风时,波浪向岸传播受到抑制,波高和波能迅速减小,海床则表现为短时间的快速淤积。此外,以胶州湾大桥为界,大桥北部表层沉积物呈向西运移趋势,大桥南部沉积物呈向东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10.
黄培基 《海洋学报》1988,10(2):146-152
在1985年2-3月和11月寒潮大风天气过程期间,我们用美国ENDECO公司的949型波浪跟踪浮标在胶州湾内两个测站进行了海浪连续观测.本文选取其中45组资料做了波谱计算,对风浪谱资料分析表明,胶州湾内的风浪是短风区的风浪,风时影响不明显,风浪的发展和消衰有随风速变化的趋势,本文还以风浪相对风区成长的相似率,揭示出胶州湾内风浪谱随风区成长的特征,并求得无因次谱峰频率(fM)与无因次风区(x)及无因次能量(E)之间的关系,后者的关系近似于Hasselmann等人1976年给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1985年第九号台风在青岛地区登陆,给青岛市的工农业生产及海岸工程等各方面均造成了重大破坏。本文以现有的推算台风浪的方法,对该次台风在青岛海区产生的波浪作了推算,同时对外海波浪向胶州湾内折射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且和实测值作了比较。由于选取了比较适当的计算方法,因而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文中还对台风浪推算中的一些有关问题,如台风的气压场模式,最大风速的计算及风场分布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浮山湾位于胶州湾以东约六公里,是由太平角、燕儿岛及浮山环抱而成的自然海湾,湾口长2.3公里,湾顶进深由0米水深线到10米水深线约1.2公里,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面向外海,东南、东、西南方向的波浪,在湾内先呈折射状态,后呈绕射状态,是研究波浪绕射折射很典型的水域。在模型试验以前,已由计算机作了折射图,模型中得到的资料与计算机给出的资料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在经济上、国防上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然而,胶州湾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使其开发利用受到影响。文章利用近年来的卫星遥感、航空以及岸基监测所获取的冰情数据并结合历史资料,对胶州湾的海冰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胶州湾的冰情基本特征;在分析海冰防灾减灾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胶州湾海冰防灾减灾实际要求,提出了具体的海冰灾害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4.
胶州湾营养盐浓度与结构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依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胶州湾营养盐调查与研究资料,系统分析了近40余年来胶州湾营养盐浓度与结构的长期变化规律,以及2000年以后胶州湾营养盐浓度与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胶州湾各项营养盐浓度都呈现增加趋势,但不同种类营养盐浓度变化的时期并不相同。氨氮浓度到2001年达到顶峰,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而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统计分析了胶州湾内三港区(青岛、黄岛、薛家岛)的大风、寒潮和雾.用小麦岛26年的波浪资料,推算出五十年一迂设计波要素,然后以涌浪传播形式,由湾口进入港区。用团岛23年风的资料,以小风区后报法推算出北向五十年一迂设计波要素。  相似文献   

16.
滨海沙滩石油污染物吸附与释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胶州湾海域石油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滨海沙质滩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型波浪槽模拟试验装置,测定沙土对可溶性油吸附和释放的动力学曲线,并系统分析波浪高度、潮汐作用和海水循环对可溶性油的吸附和释放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符合对数型的动力学曲线,其吸附平衡时间约为10 h;沙土释放的可溶性油浓度随时间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此外,在高波作用下,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速率、吸附量和释放速率、释放量都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首先计算了2008年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对胶州湾各类海洋功能类别造成的经济损失,其次利用COD和氨氮总量削减成本模型计算不同削减情况下的投入成本,最后将不同削减量下获得的经济效益与相应的投入成本进行对比,得出污染物削减后胶州湾的效益为:削减3%为3.351亿元,削减5%为5.562亿元,削减8%为10.745亿元,削减10%为12.764亿元。通过对胶州湾削减污染物的经济损益情况计算,以期为胶州湾环境污染治理预算和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79—1984年(缺少1980年)的胶州湾水域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水域有机农药六六六(HCH)的垂直分布,提出了六六六的水域迁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此过程出现3个阶段:从污染源把六六六输出到胶州湾水域、把六六六输入到胶州湾水域的表层、六六六从表层沉降到底层。在胶州湾,六六六的垂直分布按照时空分布来划分区域。在时间尺度上,一年中的春季、夏季和秋季;在空间尺度上,把胶州湾水域分为3部分水域:湾内、湾口和湾外。通过不同的时空区域六六六的垂直分布,进一步提出了六六六的水域迁移机制,阐明了六六六垂直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近70年胶州湾水动力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无结构三角形网格海洋模式FVCOM,基于胶州湾不同年代的岸线和水深地形条件,建立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各年代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从数值模拟角度分析和比较胶州湾不同年代纳潮量、潮汐潮流、水交换率等水动力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胶州湾水域总面积不断缩小,纳潮量在逐渐减小,2008年全湾的纳潮量相对于1935年减少了31.5%,约合3.9×108 m3;海湾流场结构变化很小,流速呈减小趋势;胶州湾欧拉余流"团团转"的多涡结构基本保持不变,最大值都发生在团岛附近;海湾的水交换能力趋弱,对整个胶州湾水体的半交换时间进行海湾平均,不同年代5套岸线下海湾的水体半交换时间分别是37.0 d,36.7 d,39.2 d,39.7 d和40.8 d。  相似文献   

20.
基于无结构网格三维有限体积海洋模式FVCOM,采用高精度的水深和岸线资料,建立了适用于胶州湾的三维正压高分辨率数值模型。通过观测与模拟资料的对比,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基于建立的模型,对胶州湾的潮汐潮流进行了精确的数值模拟,探讨了胶州湾潮致余流和纳潮量特征,并首次探讨了胶州湾内各子区域之间的水交换情况。结果表明,分别采用计算一个涨潮或落潮周期内通过特定断面的海水通量和研究区域的水深及水位值直接计算两种计算方法计算胶州湾的平均纳潮量,分别为8.90和8.71亿m~3,结果发现水位对纳潮量的影响最大可达1%以上,不可忽略;大潮时期的纳潮量为小潮时期的2~3倍;纳潮量春季最低,冬季其次,夏秋季较高。以质点追踪法,定量研究了胶州湾内各个子区域之间以及各子区域与外海的水交换情况。结果发现,胶州湾内不同子区域的水交换能力以及达到稳定时间均不同,且投放质点的时刻不同对其具有较明显影响。在涨潮时段,胶州湾西北部海域达到稳定时间较短且交换率高,东北部海域达到稳定时间较落潮时段基本不变但交换率高;落潮时段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