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花岗岩类的活动占有重要地位,花岗岩的广泛分布是大陆地壳尤其是造山带的重要特征之一.秦岭造山带中不同时代、不同成因、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十分发育,其形成与造山带的发展演化息息相关,是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真实记录.每次岩浆活动及其特定的岩石类型都表征了秦岭造山带板块构造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和型式.深入研究秦岭花岗岩是阐明秦岭造山带形成、发展、演化和动力学过程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
3.
4.
秦岭泥盆系金矿陈淑德(西北地勘局陕西西安710000)秦岭泥盆系沿礼县一样水海西日地槽褶皱带和南秦岭印支期冒地槽褶皱带展布,长约800km,有4条EW向深大断裂及若干SN向断裂。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以临潭-山阳深断裂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带。产于泥...  相似文献   

5.
东秦岭泥盆系分布区以北依次排列着丹凤群、秦岭群、宽坪群三套变质地层,之间被两条区域性大断裂所隔开。这三套地层沉积后均经历了三次强烈的褶皱、三次区域变质及三次韧性剪切,参考测年结果,提出了它们都是早元古代沉积的新认识。根据三套地层的沉积、岩性及地球化学特点,判定宽坪群为弧后大陆斜坡堆积,秦岭群与丹凤群为火山岛弧堆积,均属华北板块的前缘  相似文献   

6.
东秦岭中段宽坪群秦岭群地层厘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秦岭中段商州地区下元古界宽坪群,秦岭群经1:50000区调研究,宽坪自下而上建立了竹林沟组,四岔口组,广东坪组,麻街组,谢湾组等五个有序地层组和层位不确切的五峰山岩组。秦岭群属无序岩群,可分为变基性火山岩夹黑云变粒岩组合,黑云变粒岩夹条带状斜长角闪岩组合与浅粒岩夹大理岩组合,推断三种岩石组合可依次由老至新。  相似文献   

7.
东秦岭丹凤群秦岭群宽坪群关系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秦岭泥盆系分布区以北依次排列着丹凤群、秦岭群、宽坪群三套变地层、之间被两条区域性大断裂所隔开。这三套地层沉积后均经历了三次强烈的褶皱,三次区域变质及三次韧性剪切,参考测年结果,提出了它们都是早元古代沉积的新认识,根据三套地层的沉积,岩性及地球化学特点,判定宽坪群为弧后大陆斜坡堆积,秦岭群与丹凤群为火山岛弧堆积,均属华北板块的前缘。  相似文献   

8.
陕甘南秦岭泥盆纪秦岭海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劲东  杜定汉 《河南地质》1994,12(4):275-283
  相似文献   

9.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钨矿是中国的优势矿种,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1%以上(张洪川,2017)。国内已经探明的钨资源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河南、广东、甘肃等9省,秦岭成矿带有没有钨矿?前人根据华南地区钨矿床空间分布规律曾提出"南钨北扩""、东钨西扩"的认识(王登红等,2012),而"南钨北扩"是否能够延伸至秦岭中央造山带?2014年陕西省镇安西部整装勘查区金铜钨  相似文献   

10.
小秦岭的含金石英脉在明朝中期已开采利用。我队的找金勘探工作从1965年开始,到1970年结束。为取得更大的成绩,现在又开始工作。现将以往工作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供参考。由于水平低,资料不全,问题难免,望批评指正。一、区域地质小秦岭含金石英脉分布在太古代太华群结晶岩系中。该群由石英岩、富英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及大理岩等组成。由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五九年,我们在小秦岭普查脉金时,在碳酸盐石英脉中发现一种白色粉末状团块物质,经取样分析含锶量高。一九七一年,我们又选择了一条较大的脉进行了检查,经鉴定认为是天青石风化的产物。天青石新鲜面为米黄色,半透明,晶面弯曲,呈壳层状。折射率Ng为1.632-1.634。其中Sr为33.74%,Ba为10.92%。天青石中硫酸锶和硫酸钡呈类质同像存在,硫酸钡组成格架,硫酸锶充填于格架之间。在氧化带中,天青石极易风化成白色粉末,当硫酸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秦岭造山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纪念老一代地球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思考地球科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创新发展。文章以秦岭造山带为例思考大陆复合造山及其动力学,认知概括秦岭造山带基本属性与特质,探索认识中小多板块多期洋陆俯冲造山-陆-陆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板块复合造山,并又强烈叠加复合陆内造山,造成复杂组成与结构,形成立交桥式四维流变学分层的多层非耦合动态演化的大陆复合造山带模型,及其新的演化趋势动态和构成国家人类需求的成矿成藏物质财富与宜居的地表系统环境等,期望前瞻探索认知地球发展的未来。文章还就秦岭造山带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共求新的探索研究发展。期盼学习李四光先生学术理论精华,尤其在深化发展板块构造,探索认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方面,创新发展地质力学,以宇宙太阳系视野探索地球动力学,推动大地构造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勘系东秦岭队师生,在河南、陕西地区进行了四年生产、教学、科研工作,最近提交出“东秦岭北坡前寒武系宽坪、陶湾群地质及其成矿”专题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对东秦岭北坡地区,“宽坪组”、“陶湾组”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岩石定名,特别是多期形变、多期变质作用和古火山成矿规律进行了较认真的总结,对本区成矿预测提出了方案。  相似文献   

14.
凤州黄土剖面是秦岭具代表性的黄土剖面.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秦岭黄土是在2.48Ma前开始堆积的。凤州黄土剖面的地层结构、物质成分及磁化率曲线反映出秦岭近2.5Ma来的古气候变化至少发生过33次冷干──湿热旋回,这种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完全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15.
小秦岭金矿床地球化学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前言小秦岭金矿近年来为国内各方所瞩目,她是我国中原地区主要脉金产地。据记载1450年间本区曾有“一起开硐三百余眼”的产金盛世,而后却湮没无闻。对金矿开展大规模的普查勘探和科研工作还是近几年的事。自60年代至80年代,先后有地质、冶金等部门十多个单位的生产、科研、教学人员在本区作了许多基础地质、矿产普查勘探和不同专题的科研工作,无疑给后继工作奠定了基础。1980—1983年我们与河南地调一队协作完成了地矿部1980年下达的“小秦岭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的研究”项目,于1983年11月经专家评审,认为其“主要方面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本专辑是在该报告中矿床地球化学部分的基础上,并充实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  相似文献   

16.
西秦岭的志留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正> 西秦岭西段的志留系,最早由叶连俊、关士聪(1944)报道,白龙江群代表古道岭灰岩以下的一套浅变质岩系。通过近年来工作的结果,白龙江群包括下泥盆统,志留系下、中、上三统,及上奥陶统和更老的地层,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17.
西秦岭古生代地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秦岭中、晚古生代地层发育完整,特别是甘肃碌曲—迭部一带,除下、中泥盆统之间有沉积间断外,志留—二迭系均为连续沉积,地层层序清楚,化石丰富,为研究中、晚古生代地层比较理想的地区。本文报道了西秦岭古生代的地层区划和地层系统,并根据岩相、生物群特征,阐述了古生代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将志留—二迭系划分为20多个生物组合,其中大部分可视作区域性带化石。西秦岭古生代地层的沉积类型和生物组合基本属华南型。志留系—中泥盆统主要为浅海相沉积,生物群可与华南、中亚、东欧等地区对比。上泥盆统—二迭系可明显的分为两区:南区仍为典型华南型,区域性色彩较浓厚;北区与祁连山南坡沉积特征接近,属过渡型。  相似文献   

18.
秦岭的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53,自引:9,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项中瑞合作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秦岭属碰撞型造山带。秦岭是在中生代造山运动早期由华北大陆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碰撞而成。原存于两大板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洋在泥盆纪时即已开始消减,仅部分洋壳残余于碰撞混杂岩中。  相似文献   

19.
分布于北秦岭造山带南部,夹持于商丹断裂带与朱夏断裂带之间的秦岭杂岩是秦岭造山带中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块体之一。它是秦岭造山带中前寒武纪地壳形成与演化的地质记录,经历了晚元古代以来多旋回俯冲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多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包含了大量反映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地质信忠。虽然前人对秦岭杂岩已经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提出了许多新认识和新见解,如从原秦岭群中解体出松树沟蛇绿岩片、峡河山群、古深成花岗片麻岩体等I高压变质岩(榴辉岩,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多期变形与变质特征的认识等。但由于秦岭杂岩问题的复杂性,某些认识或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其中(1)松树沟蛇绿岩片是否真正蛇绿岩?松树沟超镁铁质岩体与其围岩变质镁铁质岩是否同时代?它们的构造变形与变质历史是否相同?(2)峡河山群组成、分布、时代、构造意义及其与秦岭群片麻岩的关系;(3)秦岭岩群的组成、主变质期和变形期昀时代及性质;(4)晋宁期花岗岩带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意义;(5)已有同位素测年数据确切的地质意义;(6)高压交质岩的分布、产出状态、与围岩的关系、时代、成因及构造意义是秦岭杂岩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文中对上述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提出了今后秦岭杂岩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构造事件、变质热事件、岩浆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和这些地质事件的精确的同位素测年工作上。  相似文献   

20.
秦岭铀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大明 《铀矿地质》1999,15(3):149-160
秦岭横亘中国中部,东西绵延1300km以上,地跨皖、鄂、豫、陕、甘、青、川等7省,面积达30余万km2,是我国著名的“中部金属成矿带”。迄今,该区已探明20个工业铀矿床,其成矿类型可划分为花岗岩型、变质岩型和热液蚀变岩型3个大类和9个亚类,成矿具明显的规律性。秦岭地槽区内已发现15个矿床,占矿床总数的75%。主要铀矿床集中于陕南的丹商、陕中的蓝田、甘南的礼县境内。其中,花岗岩型铀矿床以其规模大、矿富、易于冶炼而名列前茅;沉积再造型铀矿床位居第二。铀成矿期以加里东期为主,燕山期次之。文中对秦岭地区铀矿床进行了预测,并指出北秦岭地区,西起党川、经佳木斯、葛牌、分水岭、东至龙泉坪一带,是今后查勘花岗岩型铀矿的最有利地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