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彭建  王仰麟  叶敏婷  常青 《地理学报》2005,60(5):798-806
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及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在定性分析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并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定量评价丽江市1992~2003年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丽江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转型;但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整体属于中等,且逐年降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2.
彭建  王仰麟  景娟  吴健生  张源 《山地学报》2005,23(2):191-196
针对乡村产业结构与景观多样性相关关系的综合研究,可以耦合区域发展的自然生态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有益探讨。以滇西北山区云南省永胜县为例,在定性分析乡村地域主要产业对生态环境与景观多样性影响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法定量分析乡村产业结构和景观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不同的产业结构可以导致类似的景观多样性;而在经济较落后的区域,产业结构不能唯一确定景观多样性,还受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因子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梅州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梁锦梅 《地理科学》2001,21(4):381-383
通过分析梅州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提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及由此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造成梅州经济发展的缓慢的主要因素,加强植树造林来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资源禀赋是区域产业结构的基础 ,生态环境对产业结构起着制约作用。资源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否是产业结构合理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资源供需、环境承载力和经济效益 ,建立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模型 ,定量分析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并对怀柔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怀柔县的资源供需不平衡 ,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5.
生态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区域农业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县农业存在结构不合理,产业化进程缓慢,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欲使生态农业高效发展,应把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东北区煤矿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东北区煤矿城市众多,其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分析了东北区煤矿城市的现状和特点,指出其困境在于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从全社会宏观背景、具体城市区域和煤炭估选企业本身三以次深入探讨困境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煤矿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5项建议,并指出其中关键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整治。  相似文献   

7.
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类型及区际贸易都有深刻的影响。从资源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入手,讨论了资源构成对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类型的影响,分析了资源短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及区域资源优势的转化机制,最后就资源与区际贸易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建立了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层次模型,结合区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目标,揭示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及其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性。提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方案选优方法,以及区域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生态预警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雪雁 《干旱区地理》2007,30(1):128-134
区域产业的发展及其组合类型、强度的变化都将对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胁迫。有关经济、环境预警的基本方法引入产业结构生态预警研究中,建立了产业结构生态预警的指标体系及预警模型,并以甘肃省为例进行了产业结构生态效应的景气预警和景兆预警评价。研究发现,1996- 2004年间,有2/3年份的产业结构生态效应处于巨警状态;2005-2009年间,所有年份的产业结构生态效应都处于重警状态。  相似文献   

10.
工矿区作为中国重要的资源能源供给基地,长期以来为全国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锐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竞争中,工矿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根据从全国各省市汇总的一手数据,甄选出128个典型工矿区,经分析发现经济发展问题重点表现为可采资源面临枯竭、产业结构失调和财政收支失衡;社会发展问题重点表现为居民生活保障缺失、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和管理体制机制落后;生态环境问题重点表现为工业污染严重和地质灾害频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重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改革、民生保障服务以及生态环境整治四个方面明确了未来促进工况区改造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门槛理论与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云泉 《热带地理》2000,20(1):38-42
应用门槛理论,对珠江三角洲的持续发展提出诊断,分析在该地区发展中的种种限制因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设想: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区位,加强内外辐射和聚集功能;以人为本,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河西地区经济增长的新阶段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爱民  樊胜岳 《中国沙漠》1998,18(2):164-169
运用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分析了河西地区国民经济的现状,判定了经济增长处于的阶段,并根据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西地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包头市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利用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经济和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包头市工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指出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和持续发展,对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和无围绕太 导产业群本进行,文章分别指出农产品加工业,能源工业,材料工业和机械工业的资源生态开发和问题,并提出其共同的指导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和田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和田河流域光,热,水、土地资源丰富,农牧业 潜力很大,然而该流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环境灾害多发,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区域发展不可避免地其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从多个侧面阐述了该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粤港经济合作中的区域矛盾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丽丽  闫小培 《热带地理》2004,24(4):346-349,360
在分析粤港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特点基础上,剖析了新时期粤港经济合作中可能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因素.指出制定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展开全方位的产业经济合作,营造适宜的制度环境以及促进粤港文化整合等是新时期促进粤港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泛珠三角各省(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泛珠三角各省(地)区的产业结构入手,通过对各省(区)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专业化程度等进行定量的比较分析,找出了目前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屯垦戍边地区作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落后地区,其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领土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如何在新型城镇化下实现屯垦戍边地区城镇化转型是一个重要研究命题。以新疆南疆四地州为例,从区域安全观的视角探讨屯垦戍边地区城镇化转型。研究认为,南疆四地州正面临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困问题严重、城市规模偏小,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城镇化过程正接受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的安全挑战。从南疆四地州的经验来看,屯垦戍边地区可通过城镇化建设成本机制、区域治理方式、城市体系结构、产业发展模式、区域生存环境建设思路5个方面促进城镇化转型,适应区域安全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8.
郑锋 《热带地理》2002,22(4):304-308,314
经济空间集中化起因于产业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内聚集并形成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它以区域城市为增长中心,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空间集中化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变有关的经济增长阶段:初级阶段——均衡低速增长;中级阶段——集中快速增长;高级阶段——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9.
侯锋 《地理学报》1989,44(3):272-280
本文认为,我国后进省区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选择合理的区际联系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与国家及先进省市的动态协调关系。从后进省区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两方面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才有可能形成动态协调的基本格局。调整外部环境的空间结构,要求实施全国经济宏观布局的类型区开发和局部梯度扩散战略;调整其经济结构的基本手段是重新塑造国内专业化格局。在内在机制方面,空间结构调整应在后进省区建立起增长中心系统;经济结构调整则是扩大经济活动的省区内循环,并建立起具备多适性的产业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